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_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诗歌是学生言语生命发展的重要载体。《长江之歌》这篇文本既有现代诗歌深邃性、简练性、情感性的特质,又有歌词彼此关联、相互对仗的艺术手法。教学《长江之歌》要通过资料介入、对比感知、拓展补充等途径,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内涵,最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策略;资料介入;对比;练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73-01
  《长江之歌》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曲的歌词,被编排在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开篇。诗歌以简练而富有深情的语言,展现了长江绵延千里的宏伟气势、刚毅博大的精神以及敢于奉献的高贵品质,表达了诗人对长江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笔者以这篇文本的教学为例,谈谈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资料介入,明晰内容
  诗歌对事物的介绍,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加以呈现。因此,如果不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学生也就难以真正读懂文本的核心内容。
  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这首《长江之歌》之前,就引领学生分别从长江的概况、长江的发展以及长江的贡献三个维度进行资料收集,让学生了解长江的具体长度、流经的区域、起点与终点等,了解长江的起源、历史发展的轨迹,了解长江对各种植物的哺育情况以及沿江开发、贸易发展的相关信息。然后,教师将这些信息与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大意。如将长江终点、起点的知识与诗歌第一段中“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相结合,感受作者艺术化语言表达所形成的丰富意蕴;将沿江开发和贸易发展的资料与诗歌中“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相结合,感受在改革开放中,长江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诗歌语言精练而具有跳跃性,仅仅凭借着诗歌自身的语言,学生难以揣摩作者意欲表达的内涵。而广泛的资料收集,为学生拓展补充了相应的知识信息,为解构和感知诗歌的内蕴起到了铺垫性作用,教学效果鲜明。
  二、对比感知,洞察思路
  相对于一般的现代诗歌而言,歌词的创作有着自身的规律与原则,其中上下段之间的对应联系,就是歌词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采用对比、联系、整合的视角进行解读,从而在深入辨析中既明确作者的创作思路,又能感知如此设置的表达效益。
  如教学《长江之歌》时,教师组织男女生分别诵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并在对比中明晰两个自然段在语言形式和写作策略上的特点。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进行分享。有的学生发现两个自然段在语言形式上有对仗关系。教师相机引领学生紧扣语言形式的特点,深入感知作者分别是从哪些视角来描写长江的。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逐步意识到第一段,作者借助长江的起源和终点,以空间概念,展现了长江绵延千里和刚柔相济的特点;而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则是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凸显了长江沧桑的悠久历史和全新的青春活力。
  两个语段并列呈现,让学生以立体化、多层次的方式感知了作者表达的内在情韵,不仅深入洞察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基本构思,更促进了学生文本解构能力的有效发展。
  三、拓展补充,实践练笔
  語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阅读教学就应该在学生深入感知与悦纳的基础上,创建真实可感的平台,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语用能力。
  教师在执教完《长江之歌》之后,为学生拓展补充了另一首描写长江的诗歌《长江礼赞》,并引领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两篇文本在创作上的共有特色:首先,都是借助第二人称“你”的口吻来直接抒情,便于诗人将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盘托出。其次,两首诗歌都大量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艺术化的手法对长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感知,从而促进了表达效果的整体性提升。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则引领学生在自己生活中,选择一个与自己情感最深的事物,并模仿这两首诗歌的写法,尝试写一段诗。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感知诗歌与普通文本之间的区别。然后,再让学生深入实践,进行练笔,从而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始终以语用训练为核心,通过其他类群文本的拓展补充、对比细读,进一步明晰了诗歌的体裁特征,并以一个价值点为范例,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入指导,为学生的实践练笔奠定了基础。
  总之,现代诗歌是学生言语生命发展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充分开掘这一文体的体裁样式,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中感知体悟,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中的读和写,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多写,强化读写结合。以教学苏教版第八册《沙漠中的绿洲》为全例,从品读重点词语进行仿写,精读内容略写进行想象练笔,美读课文中心进行诗歌创作三个方面寻找读写结合的方法,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
课堂教学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教学的不可预知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应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加强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从而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言语交往的交际场,使之充满浓浓的语文味。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阅读教学还是我们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但由于种种原因,阅读教学的误区也随处可见,现略作举例并进行剖析。  一、请“告诉”走开,让学生自主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
[摘 要]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编者的对话、与学生的对话、与新课标的对话,发掘教育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新课标各学段要求由浅而深、螺旋上升式设计的各年级语文要素,设计准确而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巩固、延续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语文要素;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摘要]《短诗三首》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现代诗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学这篇课文,要根据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课堂上,教师应通过联系所学、学习字词、想象画面、体会情感、迁移仿写、课外链接等途径,使学生走进诗歌的内核,和作者进行思想、情感的碰撞。这样的课堂,具有语文味、诗歌味和课程味。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设计;想象;仿写  [中图分类号]
[摘 要]阅读课堂要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建构阅读思维,培养儿童成长为真正的阅读者。教师可通过一系列创意读写绘活动和预测、联结等实用阅读策略,全方位提升孩子的阅读素养,让整本书阅读“玩”起来、“活”起来。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绘本阅读;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4-0071-02  绘本是什么?“绘
[摘 要]《爱之链》饱含浓浓的人间大爱之情,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要有兼容思想,教学中,充分关照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让学生在情境对话、问题互动和读写训练当中,充分体验“人情味”和“语文味”的共融共生。  [关键词]爱之链;兼容设计;共融共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4-0073-01  《爱之链》以极其独特的
[摘 要]当前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实际上作文能力的好坏就在于写作心理能否充分地发挥。科学的作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写作心理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心理诉求,顺乎孩童天性。合作日记可以成为儿童轻松练笔、自由表达的平台。老师家长要携手培养学生作文的自信,让学生真正品味到作文的乐趣。  [关键词]儿童心理;作文教学;合作日记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摘 要]比较是一有效的思维方法。在“三国任我行”的动态阅读中,我们充分利用音乐课程中的京剧引导学生对三国人物进行比较,让学生深入理解三国人物,掌握比较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比较京剧角色的异同,进行比较文的写作和评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比较文;京剧分类;三国人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小学语文教师》2012年第二期登载了宋中铠的《一样的名句,不同的解读——薛法根、闫学一课名句研读教学片断赏析》(名句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读后颇有感悟,有一吐方快之感。笔者试从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这三个方面对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段再作解读。  一、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鱼
[摘要]《在天睛了的时候》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教师要认真解读文本,并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查资料、析语句、诵诗文、补空白,使学生领悟、体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现代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拥有诗一样的人生。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例谈;查资料;补空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