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主丹青水融笔墨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2008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无曲(1910-2006),江苏南通市人。名其侃,号陶风,晚年自署钝翁,钝老人,以字行。斋号有古素室,后素斋,光朗堂等。尤无曲诗书画印兼擅,且精通园艺。5岁习画,1929年秋考入上海美专,1930年为追随黄宾虹、郑午昌诸先生转入中国文艺学院,同年加入密蜂画社。1940年拜京派领袖陈半丁为师,1941年冬在京举办个展,得齐白石赞许,1943年齐白石为他亲订润例。尤无曲创立“笔墨水旭”说,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将中国画用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一个空前高度,对新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0世纪中国画画坛有两位晚出而成名的大画家,一位是江西的黄秋园,另一位是四川的陈子庄。对于这二位“隐逸”画家的发掘,给当时的画坛带来了清新的感觉与一阵惊喜。黄秋园与陈子庄晚来的成功,足以引起人们的猜想与期待;近现代还有没有此类优秀的画家未被发现,而终被历史遗忘呢?大家等待久之,终无大的惊奇,一直到陶博吾与尤无曲的先后出现,始又让大家的眼睛为之一亮。而当尤无曲一朝登台亮相、便被惊叹为“南宗山水画的最后的守护人”(范曾):“20世纪传统派大家之中,唯一一位生活到21世纪的大家”马鸿增)。薛永年写道:”尤无曲山水画追求的境界,是艺术的高境界,是一种虚静空明洞悉内美的境界,是一种淡泊宁静而心底光明的境界,是一种人的精神与自然气韵和谐的境界,是一种通过自我修持以融入大化的人文境界,是品格、格调与技艺和创造的同行,是道与艺的统一。
  尤无曲的成功绝非偶然。他出身于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域与家族,青少年时代受到傳统与西洋绘画的双重训练。接受过正规学院式的美术教育、且得到多位中国画大家的悉心传授,并在北京与上海画坛活动时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值大有作为之时,他选择返还家乡、于是默默无闻五十年,成了难得的“画隐”。正由于离开了主流画坛,很少受到当时新画风与政治运动的影响,得以在传统画学上继续修行,终至大器晚成。
  笔者与尤无曲的孙子尤灿先生相识后,对尤无曲的艺术了解渐多。又因机缘巧合,促成了尤无曲浙江义乌春及草庐美术馆的展览。借此展览之机,笔者想谈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谈的是尤老艺术人生不平凡的境界,其次谈尤老晚年最具创意的“笔墨水融”‘水融笔墨”的绘画特色。
  一、心主丹青的人生境界
  从民国文艺家留下的文字可知,其时围绕”人生的艺术”与”艺术的人生”有过一番讨论。在我国古代,便有“人品”与“艺品”的区别,且尤重“人品”而轻“艺品”。所谓“人生的艺术”。即要求将“人品”放在首位,”艺品”其次。如果拿现代艺术家与前辈及古代艺术家相比较,便觉得古代重“人品”以及前人提倡“人生的艺术”自有其重要的意义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郑重拈出”境界”二字,得到大家的高度认可。王氏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作者阐释境界之义:”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一般论中国画的要素,以“笔墨”与“精神”作概括。“精神”与“境界”通,以“境界”代“精神”,更有深趣。笔墨是有形且可辨的技法,要靠长年累月的锤炼。境界是无象但可感的心法,要靠人品与学养的升华与修炼。尤老重视笔墨,更重视境界。其论画有言:“我是画山水画的,我认为山水画是通过画家的性灵把握自然灵性的一种艺术实践。一个画家想在艺术,上达到一个相当的境界。他必须先从塑造自己的性灵开始,这就是中国画家必须先是个学识丰厚的文人的缘故。而传统高境界的中国画家要有隐逸情怀,淡泊内涵,其实质就是与自然之道暗合。因为天工造物自然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无法速成。一个集大成的中国画家,必须有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通过对诸家的长期修炼、集众善以为己有,并使造化与心源自然交融契合,从而达到所谓天人合一之境界。
  尤老这则画论堪称其艺术追求与审美理想的代表。他认识到“心性”与“修炼”的重要,强调“隐逸情怀”与”淡泊内含”。欲通过“长期修炼”,终至“造化与心源自然交融契合”,终达“天人合一之境界”这则画论可以看作为“人生的艺术”的宗旨与宣言。
  现代与传统对于人类思维功能的看法大异。古代传统一直认为人类思维源于心,而现代受西方“科学”的影响之后,认为人类思维源于大脑,自此便有“伤心”与“头痛”之大别。尤无曲显然属于心识的最后一代。庄子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心会心,万物互联。便会体会到草木皆有情意。在此要郑重转述一段尤灿先生所讲的发生在他爷爷身上的故事:尤老平生两大爱好:一为绘画,一为盆景。他是个重情之人。1937年南通被日寇占领后,他经历了长达十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其间他先后有过两段婚姻,婚后不久夫人都在上海病逝。在战乱中,尤老两次扶灵将妻子送回南通老家的祖坟安葬。1952年,他在上海再婚后,携妻回到南通。请友人嫁接了两棵五针松。其后五十年间,他精心养育的两棵松树,因其间境遇不同,有大小之别,被他视之为本人与夫人。说来奇绝,其夫人病危至去世期间,“夫人松”居然随之逐渐枯萎而亡。更为惊奇的是,“丈夫松”居然在尤老身衰之际一夜枯蒌。家人非常担心老人的安危。没想到老爷子身体居然由弱转健,且言该松代其先行,给自己延长了三年寿命。自古言花木皆有情,树木可成精(历代有关传说不少),果不虚言。尤老自言“修炼过程九十二年”,应该修的不但是艺术,还有人的心性。历代修行者都认为随着修行层次的提升而有开悟与遥感的现象生发。尤老与松树之间的感应会通,绝对不能作一般的迷信视之,而应看作为修行层面的灵境。何况这珍贵之极的三年时间,尤老画出了平生最精彩的“水融性”作品、对其历史定位意义非常。
  传统所言的‘“丹青”。本指红色与青色两种不同类型的颜料,后来演化为中国绘画的代名词。于此可见古代绘画是以彩色为主的。传统山水画又有“青绿”与“水墨”的分类,花鸟画也有“富贵”与“野逸”的区别。“丹青”自然贴近于“富贵”,‘“水墨”更适合于“野逸”。尤无曲早年几位恩师的绘画,都是以青绿为主,所以其早年作品也以敷色居多。到了返回家乡的退隐时期,逐渐过渡到两类并作。到了晚年,便转入到“水墨为上”之途。尤老做出这样的转变,既有从大城市与主流圈转入到民间与相对孤单的因素,也有个人情性爱好之缘由。从前者言之,大城市自是繁华热闹,与其相对应的绘画作品自然会偏于华丽。且富贵之人购买力强,主流画坛重色本属正常。而对于尤氏而言,其性情本偏于素朴,加之南方景色比之京沪自然素雅。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促使画风渐趋素淡,终以水墨为常,亦属情理中事。   综上所述可知,尤老崇尚“人生的艺术”与“水墨”,自有心性、环境与审美上必然的态势。
  二、水融笔墨的艺术效果
  对于尤无曲“笔墨水融”观念的提出与实验,可以看作为尤氏绘画的核心、灵魂与终极成就,更是对中国绘画独特而重要的贡献。“笔墨水融”之说,在绘画史上第一次把“水”提到与笔墨并重的位置,并且以此观念创作出一批赏心悦目、具有经典意味的精品。这才是真正的创作,是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对于这一点,当代理论界都给予了一致的肯定与高度的评介。
  中国绘画史上亦有一些用水的范例。譬如宋代米友仁的云山图绘,笔墨水融,雾气弥漫,让观画之人有雾绕衣湿的感觉。此或可称用水成功的先例。明代董其昌画山水,对水与墨都特别的讲究,故其笔墨晶莹透明,高华异常。清代蒲华亦擅长用水。其画竹乘兴挥洒,给人以水墨淋漓的快感。近代则有黄宾虹,对用水很有讲究。20世纪80年代随尹光华兄去拜访寿崇德先生,观赏到多幅黄宾虹晚年的精品,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黄宾虹画完成之后,还以清水铺染画面,生成一种美人与婴儿戴上面纱的观感。尤无曲为黄宾虹的弟子,更是黄宾虹用水的继承人与出蓝者。他不但在实践上将水之应用发挥到極致,更提出了“笔墨水融”的概念。尤老晚年曾云:‘我认为这个水很重要,笔、墨、水、我现在把水放到和笔墨一样的高度,这是我的一个新观点。
  对于尤老“笔墨水融”的新观念、我有一种较强的意识,认为可以将其改为“水融笔墨”。将水放到笔墨之前,目的更加明确,意义也更为深刻。因为尤老提出此概念的目的,就是要强化水,强化水的重要性与作用力。所以,造之时就不妨将水放到笔墨的前面,如此则更有新致与说服力。我们不妨以数理公式化来比较两者之区别。“笔墨水融”即为“A(笔)+B(墨)+C(水)”“水融笔墨”便变成“A(水)+B(笔)+C(墨)”。另外,按常理而言,“笔墨水融”乃是常理,笔墨当然要用水来调和,所以此语可看作为国画中的常识与熟语。如果不做解释、人们不一定知道另有思维与新致。“水融笔墨”则不同,此词在过去的词典中估计还未出现,既具有新意,且与尤老所要表达的创新意识更加吻合。在此不妨将尤老《关于“笔墨水融”》的宏文辑录于此,便于一起鉴赏与领悟个中奥妙。
  “笔墨水融”这个观点最初成文是1999年参加“今日中国美术大展”时,要求参展者写一篇《我的艺术观》时所写。首次发表在2001年《荣宝斋》杂志八月特刊上。“笔墨水融”不仅是画法也是画理,内涵主要五个方面:笔、墨、水、融及水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国画艺术是有生命的。在我看来,笔墨是骨肉,水是血液,融是整体,融通古今,融合自然,融化心灵,融洽画中各元素。这“四融”必须靠水的特殊作用与运用,才能融为一体,成为一件生机盎然、韵味无穷的作品。这个思想不是我刻意研究而成,而是我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慢慢悟出来的,是自然形成的。由于充分发挥水的作用,我摸索出有自己特点的泼写结合的画法。“笔墨水融”是我对传统中国画艺术精华的理解和自己绘画经验的总结,这个境界是无,止境的,我还在努力。
  从尤老此文可知,他老人家不但重视“水的特殊作用与运用”,还特别强调“融”的功能与艺术效果。如他所言“融是整体,融通古今,融合自然,融化心灵,融洽画中各元素”,以达成“融为一体,成为一件生机盎然、韵味无穷的作品”之目的。近现代画家中难得的奇品、或重笔、比如潘天寿:或重墨,比如李可染。而将“水”与“融”重视至这种程度的应该史无前例。所以欣赏与评介尤无曲特殊的艺术成就与贡献,尤须在这方面用心着力,方得其真常。
  谈及“笔墨水融”与‘水融笔墨”,有必要提及中国绘画中的“焦墨现象”。使用焦墨并发挥其特殊的艺术效果,在清代有垢道人程邃。其焦墨绘画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地。现代则有张仃,其焦黑山水亦自成一家。焦墨与水墨相比,浓厚而干枯,最难得的是滋润:水墨与焦墨相比,润湿与融和,最难得的是浑厚。是故两者各有特色与难度。程邃的“焦墨”与尤无曲的“水融”,适成中国画的两极。将此两极比较研究,并列鉴赏,更能品鉴到各自不同的特色与艺术的效果。所以“焦墨”绘画对于认识与品鉴尤氏的“水融”性的国画,有着比较、反衬与斗艳的奇妙效果。
  假如认为尤老的“水融”真可与“焦墨”齐头并观,尤氏对于中国绘画的贡献不亦大乎。
  此次展览结合展览场地加以调配、细分为十二个单元,并以尤老自作诗句做标题,并配以相关的说明文字。这些单元分别为:一、缘起、二、独来习静万山中,三、客里关山三度岁、四、我为青山乐写真、五、满壁青山满案头、六、世人那识余心乐、七、书画养花却有神、八、天生傲骨不媚世、九、雨滋露润繁松盛、十、充满华滋草木知,十一、画里风光乃自由,十二、笔墨魂。每个单元以尤无曲的诗为题,并配以导读文字,每幅作品配有详细款识,如此精心的筹划设计,能帮助观众更加深入细致地体验尤老艺术发展的轨迹与成就,同时保证了义乌画展的特色与质量及这次展览图录的文献价值。
其他文献
在曹素功制墨中,有许多传世精品,不仅题材、形制、词句、书法、图饰、雕镌等各方面都非常精美,还因其与名人、名家相涉,即平添几分人文因素,更隐存深藏许多动人故事。墨庄迁徙来沪后,在开创新路中,更将这方面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海派微墨的最大特色、核心精髓。  秀外慧中、存韵留馨——名人墨  曹素功祖孙都曾寒窗攻读,饱学博才、他们在国子监的同窗学友不少金榜题名、步登金阶,他们之间墨文互酬,得到不少赞辞佳
期刊
乐心龙(1951-1998),浙江镇海人,1951年生于上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沧溴书社社员,原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20世纪80年代起蛮声中国书坛,四体皆善,尤以大草、狂草见长,所作大气磅礴,淋漓酣畅,时代气息浓烈。  故友乐心龍书风雄强奇肆,气势开张,独树风标。1990年前后,倾力于现代少字数书法创作,开一时之风气。  我与心龙偶然相识在1990年1月一个上海的联展上。那时我的数件现今看来并不
期刊
刘墉临《十七帖》之《天鼠膏帖》《虞安吉帖》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生于山东诸城。一生历经康、雍、乾、嘉四朝,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官至吏部尚书等职。书法初学赵孟颊、董其昌上追魏晋,也喜颜真卿、苏轼。风格浑厚古朴,貌丰骨劲,与翁方纲、王文治、梁同书并称“国朝四大书家”。他喜欢用紫狼毫作书,但不见锋芒,在圆润丰腴的点画中蕴藏着千钧之内力,所谓“绵里藏针,举重
期刊
刚开始看《转山:边境流浪者》,有点看不下去:“你”带着太多原来环境中个人的成见,与所到之处总有一种隔膜,游离于环境之外;作者似乎也处于一种旁观的状态,远远地看着发生的一切——这与一般的游记毫无二致。而到了后面,“你”渐渐抛却一己之见,全心投入旅行,完全融入环境之中,也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感动;此时的作者似乎完全爆发,用简单质朴的文字传递出撼动人心的真诚和激情。  《转山》这个书名容易让人联想到西藏的宗
期刊
刘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到秘书长,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书画院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作品曾参加全国首届楹联展,第六届中青年展,中日第二+届自作诗书法交流展,全军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江苏林散之奖书法三年展。上海首届书法晋京展,西泠印社首届檻联展,以及中日,中韩交流展等重要展览。出版《刘树人书法集,自撰楹联卷》《金声石韵。刘树人书
期刊
哈密瓜画法  用藤黄加朱画出哈密瓜的瓜瓤,边缘不能画得太湿。用加墨的赭石以侧锋画出瓜籽。  葡萄画法  葡萄不一定要画得五颜六色,可用曙红和花青调出的紫色直接画,在湿的时候点上较薄的白粉。可以添叶,也可以不添,如果要添,就要用墨色,使画面显,得厚重。  梅派笔墨闲谈逸赏(十二)  ——名赋墨香 艺耀国光  文/林仕亨  在曹素功制墨中,有许多传世精品、不仅题材、形制、词句、书法、图饰、雕镌等各方面
期刊
石涛有云:“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  传统中国画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向来是以严谨的笔墨技法和鲜明的个性风格而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民国时期,海派花鸟中的“四大花旦”江寒汀、陆抑非、张大壮、唐云,就是这样一批受到时人崇敬和追捧的大画家。他们笔下的花卉禽鸟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犹如偶像天团一样的存在,直至今日,仍光泽四射,熠熠生辉。  曾经听画家车鹏飞老师说起。晚年的唐先生经常戏说:“我现在画的
期刊
与青林国际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林训民总经理相识,可以追溯到去年7月份,那时我正在做一份“贝塔斯曼退出大陆图书市场”的台湾业者的访问。其中也采访到了林训民,因此对青林国际这个专做儿童图书的出版公司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年“海峡论坛”期间,又有幸在厦门与之相遇,对其表达了做一个专访的意愿,他欣然接受,在百忙之中给我讲述了青林的成长史。  “我自1980年左右先后完成了大学及国外硕士的学位,并在原服务的公司担任
期刊
编者按:程十发是现代海派绘画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之一。他的艺术人生历程,从最初的崭露头角到中年的渐趋完备,直至晚年的蔚为大观,就如同自海面升起的云霞,灿烂而辉煌,并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艺术象征与缩影。2019年上海程十发艺术馆开馆十周年之际,举办了“云霞出海曙——程十发书画作品特展”。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程十发自20世纪50年代至其晚年约半个世纪中所创作的重要书画代表作品。本期专题结合此次展览,让读者
期刊
当我们还在感慨,如今的青少年不爱读书;当我们还在慨叹现在图书出版类型千姿百态,品种泛滥成灾;当我们还在唱叹,“经典”阅读渐行渐远,所谓的“流行”读物侵蚀着青少年的生活;当……面对如今的青少年阅读现状,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不解和遗憾。暑假来临,学子们终于又赢得一些闲暇时间,他们开始走进各大图书商城、书店。然而他们在选择时也存在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如何筛选适合自己的图书,如何构建合理的阅读结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