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倡情境化教学,目的是把学生置身于情境化的学习氛围之中,尽可能地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帮助学生透过所学知识的表面符号、文字,与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填平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间的鸿沟,达到充分利用情境中呈现的知识,主动建构新知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具体指的是在指导教师进行课程讲授的过程当中对情境加以设置,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为有效且充分地理解知识,可以切身感受所学的内容,同时主动且积极地回答问题以及考虑问题,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和应用技术知识的掌握。
  创设情境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将课堂搞得热闹起来,最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大胆地探索,进而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知去分析生命现象,指导实际生活,这远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要有意义得多。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应当遵循如下几点原则。
  第一,科学性。设计问题时,首先应遵循科学性原则,考虑提出的问题是否经得起科学检验。
  第二,导向性。所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教学重难点,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
  第三,新颖性。所设计的问题要力争新鲜、奇特,能激发求知欲,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
  第四,趣味性。所设计的问题就要有一定趣味性,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五,简约性。只要将相关联的生活情境有机串联成连续的情境链,使教学活动具有整体感、协调感、真实感即可。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如下列举比较常见的两种。
  第一,实验操作法。充分利用生物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体验,从而提高感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望,更有利于对知识的接受、理解与记忆。例如,在学习“活化能”这一概念时,学生会感到非常困难,教材中只提到“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会对诸如“常态是什么”“什么时候才算活跃状态”“发生化学反应一定需要活化能吗”等的问题感到疑惑,其实在教学时,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模拟游戏法。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专家对“课堂教学中的模拟游戏”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他们认为抓住青少年爱玩的心理特征,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促使学生在合作、游戏的心境下,通过活动不知不觉地学到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或体验到必须掌握能力和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完全可行的。例如,在学习“氨基酸脱水缩合”时,可以让两名学生扮演氨基酸分子,使用卡片代表羟基和氢原子,形象地模拟出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便于理解其概念。
  三、情境教学应用实例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情境教学呢?下面以“标志重捕法”的教学为例来说明。
  “标志重捕法”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数据,进而估算出一定区域内被调查动物的数量。学生往往对概念不理解,因而无法将实验数据正确代入计算公式。为了让学生能够实际感受“标志重捕法”,传统教学手段是用一定数量的红豆和黄豆混在一起进行模拟实验,这种方法首先难以维持课堂纪律,其次耗时较长,会影响到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此外由于豆子的形状较小、计数困难,实验易出现差错。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了真人模拟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准备:(教学班级人数确定为59人)课前准备30张小纸片(按照序号做上标记)、铅笔、白纸等。
  第二,学生整理好队形,将小纸片随机发放给其中30名学生,每人一张,接着要求所有学生随意混合队列,拿到纸片的人和未拿到纸片的人均不能成堆集中。
  第三,学生依次报数,报数完毕后,教师要求凡报过“2的倍数”(也可以是其他数字的倍数)的学生出列,统计出列的学生人数,以及其中拿到纸片的学生人数,记录下来。
  第四,多次重复以上过程,做好相应的数据记录。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5
  平均值
  第一次捕捉(标记总人数M)
  30
  30
  30
  30
  30
  30
  第二次捕捉(标记人数m/出列人数n)
  14/29
  16/29
  16/29
  15/29
  15/29
  15/29
  实验估测总人数 Mn/m
  62
  54
  54
  58
  58
  57
  实际总人数
  59
  59
  59
  59
  59
  59
  ·实际估测总人数计算后取整数
  第五,根据公式M︰N = m︰n估算总人数(模拟实验结果如下表)。
  综上所述,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让学生从生活世界走进科学世界,要求教师精心设置教学情境,给学生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
其他文献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曾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这说明情感在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的每种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推动下完成的。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去努力学习,消极的情感将阻碍学生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掘、培养学生
期刊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教学研究的大课题,也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热门领域。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题,谈一点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几点
期刊
古人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确,语文教学在经历了一轮一轮轰轰烈烈的改革后,脱去华丽的外文,在学生的自主读学中方显其可贵的本色——语文味儿。如何读出语文味儿,体现语文本色教学呢?以下是我在科研探索之路中的一点拙悟。  一、自觉自愿阅读,引领语文味儿  美国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曾提出:“我们过去重视孩子如何阅读,而忘记了如何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教师范读就是让学
期刊
自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继而布置作业为步骤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来,便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和广泛应用。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根本,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在世界各地都曾经风靡一时。但是,在当今科技化、数字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里,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逐步暴露出其自身的缺点和局限性。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广及新教材的使用,课堂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可见,“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功能之一,但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语文的工具性已经被发挥到了极致,而语文人文性缺失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当我们谈到教育的时候,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非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同感,我们的教育太缺乏人文了。语文如何充分展现它人文性的一面,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
期刊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文言文是一朵魅力四射、历久弥香的奇葩,它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它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珍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无论在文化传承还是在语言审美熏陶上,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有着无法估量的教学潜能,学习文言文,对于了解并传承古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全面切地的传承给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往传统文言文教学,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所在,是铭记在人们头脑中起永恒作用的数学的观点和文化,是数学的精神和态度。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减轻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对文本的解读,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解读文本其实就是要实现心灵与文本的对话,因为心灵才是解读文本的钥匙。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一次教学经历谈谈我对文本解读的理解。  在参加一次市级观摩课交流活动中,我选择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最后一头战象》作为我的授课内容,这篇课文由沈石溪同名小说改编,是一篇情感深沉、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2000
期刊
“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清代·李渔),“良好的开端则预示着某一事物成功了一半”“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所有的这些不难让我们感受到:无论做什么,开端都是很重要的。教育教学更是如此。由于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因而怎样运用教学技巧将新旧知识予以衔接,将学生情感情绪调动起来,将知识传授与精神的愉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结合学科的特点,正确地运用
期刊
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教育热点和难点。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学困生”则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拦路石,并一直困扰着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转化工作,既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我就从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数学学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