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倡情境化教学,目的是把学生置身于情境化的学习氛围之中,尽可能地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帮助学生透过所学知识的表面符号、文字,与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填平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间的鸿沟,达到充分利用情境中呈现的知识,主动建构新知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具体指的是在指导教师进行课程讲授的过程当中对情境加以设置,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为有效且充分地理解知识,可以切身感受所学的内容,同时主动且积极地回答问题以及考虑问题,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和应用技术知识的掌握。
创设情境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将课堂搞得热闹起来,最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大胆地探索,进而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知去分析生命现象,指导实际生活,这远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要有意义得多。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应当遵循如下几点原则。
第一,科学性。设计问题时,首先应遵循科学性原则,考虑提出的问题是否经得起科学检验。
第二,导向性。所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教学重难点,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
第三,新颖性。所设计的问题要力争新鲜、奇特,能激发求知欲,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
第四,趣味性。所设计的问题就要有一定趣味性,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五,简约性。只要将相关联的生活情境有机串联成连续的情境链,使教学活动具有整体感、协调感、真实感即可。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如下列举比较常见的两种。
第一,实验操作法。充分利用生物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体验,从而提高感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望,更有利于对知识的接受、理解与记忆。例如,在学习“活化能”这一概念时,学生会感到非常困难,教材中只提到“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会对诸如“常态是什么”“什么时候才算活跃状态”“发生化学反应一定需要活化能吗”等的问题感到疑惑,其实在教学时,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模拟游戏法。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专家对“课堂教学中的模拟游戏”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他们认为抓住青少年爱玩的心理特征,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促使学生在合作、游戏的心境下,通过活动不知不觉地学到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或体验到必须掌握能力和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完全可行的。例如,在学习“氨基酸脱水缩合”时,可以让两名学生扮演氨基酸分子,使用卡片代表羟基和氢原子,形象地模拟出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便于理解其概念。
三、情境教学应用实例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情境教学呢?下面以“标志重捕法”的教学为例来说明。
“标志重捕法”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数据,进而估算出一定区域内被调查动物的数量。学生往往对概念不理解,因而无法将实验数据正确代入计算公式。为了让学生能够实际感受“标志重捕法”,传统教学手段是用一定数量的红豆和黄豆混在一起进行模拟实验,这种方法首先难以维持课堂纪律,其次耗时较长,会影响到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此外由于豆子的形状较小、计数困难,实验易出现差错。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了真人模拟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准备:(教学班级人数确定为59人)课前准备30张小纸片(按照序号做上标记)、铅笔、白纸等。
第二,学生整理好队形,将小纸片随机发放给其中30名学生,每人一张,接着要求所有学生随意混合队列,拿到纸片的人和未拿到纸片的人均不能成堆集中。
第三,学生依次报数,报数完毕后,教师要求凡报过“2的倍数”(也可以是其他数字的倍数)的学生出列,统计出列的学生人数,以及其中拿到纸片的学生人数,记录下来。
第四,多次重复以上过程,做好相应的数据记录。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5
平均值
第一次捕捉(标记总人数M)
30
30
30
30
30
30
第二次捕捉(标记人数m/出列人数n)
14/29
16/29
16/29
15/29
15/29
15/29
实验估测总人数 Mn/m
62
54
54
58
58
57
实际总人数
59
59
59
59
59
59
·实际估测总人数计算后取整数
第五,根据公式M︰N = m︰n估算总人数(模拟实验结果如下表)。
综上所述,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让学生从生活世界走进科学世界,要求教师精心设置教学情境,给学生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具体指的是在指导教师进行课程讲授的过程当中对情境加以设置,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为有效且充分地理解知识,可以切身感受所学的内容,同时主动且积极地回答问题以及考虑问题,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和应用技术知识的掌握。
创设情境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将课堂搞得热闹起来,最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大胆地探索,进而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知去分析生命现象,指导实际生活,这远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要有意义得多。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应当遵循如下几点原则。
第一,科学性。设计问题时,首先应遵循科学性原则,考虑提出的问题是否经得起科学检验。
第二,导向性。所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教学重难点,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
第三,新颖性。所设计的问题要力争新鲜、奇特,能激发求知欲,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
第四,趣味性。所设计的问题就要有一定趣味性,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五,简约性。只要将相关联的生活情境有机串联成连续的情境链,使教学活动具有整体感、协调感、真实感即可。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如下列举比较常见的两种。
第一,实验操作法。充分利用生物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体验,从而提高感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望,更有利于对知识的接受、理解与记忆。例如,在学习“活化能”这一概念时,学生会感到非常困难,教材中只提到“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会对诸如“常态是什么”“什么时候才算活跃状态”“发生化学反应一定需要活化能吗”等的问题感到疑惑,其实在教学时,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模拟游戏法。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专家对“课堂教学中的模拟游戏”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他们认为抓住青少年爱玩的心理特征,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促使学生在合作、游戏的心境下,通过活动不知不觉地学到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或体验到必须掌握能力和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完全可行的。例如,在学习“氨基酸脱水缩合”时,可以让两名学生扮演氨基酸分子,使用卡片代表羟基和氢原子,形象地模拟出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便于理解其概念。
三、情境教学应用实例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情境教学呢?下面以“标志重捕法”的教学为例来说明。
“标志重捕法”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数据,进而估算出一定区域内被调查动物的数量。学生往往对概念不理解,因而无法将实验数据正确代入计算公式。为了让学生能够实际感受“标志重捕法”,传统教学手段是用一定数量的红豆和黄豆混在一起进行模拟实验,这种方法首先难以维持课堂纪律,其次耗时较长,会影响到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此外由于豆子的形状较小、计数困难,实验易出现差错。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了真人模拟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准备:(教学班级人数确定为59人)课前准备30张小纸片(按照序号做上标记)、铅笔、白纸等。
第二,学生整理好队形,将小纸片随机发放给其中30名学生,每人一张,接着要求所有学生随意混合队列,拿到纸片的人和未拿到纸片的人均不能成堆集中。
第三,学生依次报数,报数完毕后,教师要求凡报过“2的倍数”(也可以是其他数字的倍数)的学生出列,统计出列的学生人数,以及其中拿到纸片的学生人数,记录下来。
第四,多次重复以上过程,做好相应的数据记录。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5
平均值
第一次捕捉(标记总人数M)
30
30
30
30
30
30
第二次捕捉(标记人数m/出列人数n)
14/29
16/29
16/29
15/29
15/29
15/29
实验估测总人数 Mn/m
62
54
54
58
58
57
实际总人数
59
59
59
59
59
59
·实际估测总人数计算后取整数
第五,根据公式M︰N = m︰n估算总人数(模拟实验结果如下表)。
综上所述,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让学生从生活世界走进科学世界,要求教师精心设置教学情境,给学生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