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向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大多数语文教师有这样的感受:写作很难教,而大部分学生怕写作文,谈文色变,又写不好,不达要领。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畏惧心理,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教师应在课堂上巧设小练笔——从课文入手,找出课文中的“练点”,让学生写在文章留白处,写在文章触情处,写在文章余味处,做到有话可说,有材可写,“我手写我心”,成为写作达人。
细细品读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课文有留白,这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这样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填补空白,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充实起来。如此,学生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一文就有多处留白,比如当列宁推断灰雀失踪和小男孩有关时,小男孩却说:“没……我没看见。”此处,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当小男孩说话吞吞吐吐时,列宁心里怎么想?学生饶有兴趣地想象和创作,有的学生写道:“列宁心想:小男孩说话吞吞吐吐,看来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不对的,担心被我批评,我得想办法让他认识并纠正错误,同时要保护他的自尊心。”
列宁爱鸟之情深深打动了小男孩,小男孩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此处,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抓住这个留白让学生写一写当时小男孩的心理活动。
学生练笔其实是对文本的深化,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同时把所学的一些写作技巧运用其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许多课文中的情极易与学生的情交融,引起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引燃学生之情,将情感转化为文字。教师捕捉情感的蓄积点,让学生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积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他们自己的思想。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给予树》一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前,小女儿金吉娅用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满足了女孩的圣诞愿望。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那个陌生的女孩,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当拿到梦寐以求的洋娃娃时,你会对金吉娅说什么呢?让他们动笔写一写,并在他们写作时播放一段舒缓、动情的音乐。学生由于有了课堂情感的积淀,很快完成了写作,有的学生写道:“金吉娅,我收到你送给我的洋娃娃了,她太漂亮了,眼睛大大的,眨巴眨巴着,穿着高贵的白礼服和粉红色的花边裙。你让我如愿以偿,太谢谢你了!”有的学生写道:“金吉娅,虽然我与你素不相识,但你送给我这么珍贵的礼物,让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我太感动了,太谢谢你了!我也要像你一样仁爱,回报社会对自己的爱,关心天下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文章能触碰学生心灵,“动情点”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让他们练笔。学生的创作灵感会像一股清泉不断往外涌,写作水平会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许多课文结尾都给学生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些课文言虽尽,但意无穷,是学生拿来练笔的好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合理展开想象,使故事情节得到延伸,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一课的结尾处写小男孩哭着回家拿胶卷,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后来,那个小男孩到底来了没有?他有没有给高尔基照相?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悬念,令读者浮想联翩。针对《小摄影师》这篇课文的结尾,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小男孩没有再来,他为什么没来,高尔基做了什么?二是小男孩又来了,他来了后做了什么,高尔基又做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练笔。
学生们展开想象,思绪的闸门被打开,笔尖在纸上轻轻划过,发出“沙沙”声,一段段优美的文字跃然纸上。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第一次拍照失败后,小男孩并没有放弃。第二天,他放学后又来到原来的人行道上,并不时往高尔基家的窗口望去。天快黑了,高尔基工作之余向窗外望去,一下子就看到了小男孩,他手里依然拿着一架照相机。高尔基非常高兴,连忙让秘书把小男孩请进来。小男孩还同上次一样请高尔基摆好姿势,‘咔嚓’一声,拍照成功。小男孩高兴地笑了,高尔基也笑了。几天后,同学们在学校的墙报上看到了高尔基的照片。小男孩望着自己拍摄的照片,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就得使出浑身解数。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文本資源,深挖课文,从课文中找准切入点,将其作为学生习作的“练点”,适时适度安排练笔,同时教授写作技巧,让学生在反复研读和练写中提高写作水平,感受写作所带来的快乐。
紧扣文本留白,激活创作源泉
细细品读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课文有留白,这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这样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填补空白,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充实起来。如此,学生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一文就有多处留白,比如当列宁推断灰雀失踪和小男孩有关时,小男孩却说:“没……我没看见。”此处,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当小男孩说话吞吞吐吐时,列宁心里怎么想?学生饶有兴趣地想象和创作,有的学生写道:“列宁心想:小男孩说话吞吞吐吐,看来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不对的,担心被我批评,我得想办法让他认识并纠正错误,同时要保护他的自尊心。”
列宁爱鸟之情深深打动了小男孩,小男孩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此处,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抓住这个留白让学生写一写当时小男孩的心理活动。
学生练笔其实是对文本的深化,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同时把所学的一些写作技巧运用其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留意文本动情处,以情激情引共鸣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许多课文中的情极易与学生的情交融,引起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引燃学生之情,将情感转化为文字。教师捕捉情感的蓄积点,让学生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积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他们自己的思想。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给予树》一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前,小女儿金吉娅用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满足了女孩的圣诞愿望。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那个陌生的女孩,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当拿到梦寐以求的洋娃娃时,你会对金吉娅说什么呢?让他们动笔写一写,并在他们写作时播放一段舒缓、动情的音乐。学生由于有了课堂情感的积淀,很快完成了写作,有的学生写道:“金吉娅,我收到你送给我的洋娃娃了,她太漂亮了,眼睛大大的,眨巴眨巴着,穿着高贵的白礼服和粉红色的花边裙。你让我如愿以偿,太谢谢你了!”有的学生写道:“金吉娅,虽然我与你素不相识,但你送给我这么珍贵的礼物,让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我太感动了,太谢谢你了!我也要像你一样仁爱,回报社会对自己的爱,关心天下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文章能触碰学生心灵,“动情点”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让他们练笔。学生的创作灵感会像一股清泉不断往外涌,写作水平会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
关注文本结尾,延伸故事情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许多课文结尾都给学生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些课文言虽尽,但意无穷,是学生拿来练笔的好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合理展开想象,使故事情节得到延伸,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一课的结尾处写小男孩哭着回家拿胶卷,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后来,那个小男孩到底来了没有?他有没有给高尔基照相?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悬念,令读者浮想联翩。针对《小摄影师》这篇课文的结尾,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小男孩没有再来,他为什么没来,高尔基做了什么?二是小男孩又来了,他来了后做了什么,高尔基又做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练笔。
学生们展开想象,思绪的闸门被打开,笔尖在纸上轻轻划过,发出“沙沙”声,一段段优美的文字跃然纸上。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第一次拍照失败后,小男孩并没有放弃。第二天,他放学后又来到原来的人行道上,并不时往高尔基家的窗口望去。天快黑了,高尔基工作之余向窗外望去,一下子就看到了小男孩,他手里依然拿着一架照相机。高尔基非常高兴,连忙让秘书把小男孩请进来。小男孩还同上次一样请高尔基摆好姿势,‘咔嚓’一声,拍照成功。小男孩高兴地笑了,高尔基也笑了。几天后,同学们在学校的墙报上看到了高尔基的照片。小男孩望着自己拍摄的照片,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就得使出浑身解数。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文本資源,深挖课文,从课文中找准切入点,将其作为学生习作的“练点”,适时适度安排练笔,同时教授写作技巧,让学生在反复研读和练写中提高写作水平,感受写作所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