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外生枝,“花”满枝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t315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鲜活的、动态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非线性序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对学生自由感悟的挑战,遭遇始料未及的问题,因此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
  课堂上贴近儿童生活的鲜活的事件,往往最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针对具体事件总会提出一些难以预料的“意外”问题。我们应该正视、捕捉这些“意外”,巧妙地加以引导。因为正是这些“节外之枝”,常给人带来思维碰撞的激情,迸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火花”。
  回想刚刚结束的五年级一节几何初步知识复习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花了大量的时间设计教案,设计了很多图形(让学生根据图形展开空间想象)。尝试练习时,有一道习题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看图计算,单位:分米),学生轻声读题后,一个个在本子上认真地写起来。不久,有学生轻轻地报出了得数:“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50平方分米。”
  “对!是250平方分米!”有学生很坚定地肯定了这个答案。渐渐地,报这得数的人越来越多。
  讨论时,我让学生说解题方法,同学们得出了(5×5+5×10+5×10)×2和5×10×4+5×5×2两种不同解法的算式。当时我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比较抽象,学生能有第二种解法已经是挺不错了,所以我都及时地给予肯定,正当我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却出现了如下一幕:
  “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是5×5×10。”突然,一个女同学站起来。
  我打量了一下算式,马上“明白”了。于是“点拨”她:“你是不是把题目看错了,把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错看成求长方体的体积了?”众多学生都点头称是。
  “我没弄错!我求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女同学大声辩析。
  我大吃一惊,心想:这怎能不错呢!但为了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我灵机一动说:“你能把想法和大家说说吗?”
  “行!”她拿了一个长方体盒子,边指边说:“长方体的一个侧面是5×10,可以看成2个5×5,4个侧面就是8个5×5,上下两个底面是2个5×5,这样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10个5×5,即5×5×10。”
  此时,我的心咯噔一沉:是啊,这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我咋没想到呢?她的解法不但没错,而且很有新意。我为她翘起了大拇指,同学们也向她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老师,我也想出了一种方法,算式是5×10×5。”又有位男同学可能是受刚才那位同学的启发,好像又有了“新发现”。我扫视了一下这个算式,心想:“这位同学可能是根据乘法的运算定律,将5×5×10交换了一下因数的位置。其实这种解法与刚才的解法属同一种方法。”这时,有几个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说了起来:“这不是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嘛!”还有些学生的眼睛一会儿看看你,一会儿又看看他,还不时地望着我,看那表情,真叫人纳闷啊……
  “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看我迟迟没有发表意见,可使那位男同学着急了,他激动地说:“我的解法和刚才的不一样!”
  课堂发展到这里,已经和我的预设完全不一样了,我想简单地把结论告诉给学生,然后把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我原来设计的教学环节中。但是,我分明看到了许多学生眼里闪烁着光芒,他们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神情,让我觉得如果这时把结论告诉给他们,等于给他们泼了一瓢冷水,会浇灭他们探索的热情,那多可惜啊!于是我引导他们继续根据这个答案去找寻解题的方法,让同学们展开讨论、猜想,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过了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刚才报算式的那个男同学着急地站了起来。“好,不要激动,先请你把解法和大家说说!”
  只见那位同学胸有成竹地说:“我是把长方体的底面积转化为侧面积来算的,四个侧面的面积是4个5×10,上下底面面积是2个5×5,合起来可看成1个5×10,这样,长方体的表面积一共有5个5×10,所以列式为5×10×5。”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那位男同学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堂课就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了!课堂中教学预设被打乱了,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但课后我却沾沾自喜。因为学生的不同见解和我的随机应变使课堂精彩不断,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着学生在课堂上那兴致勃勃、自信满满的神情。这堂因“意外”而衍生的精彩课堂,让我对生成的课堂产生了深沉的思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利用“节外之枝”,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呢?
  正视“节外之枝”,注重教学预设
  新课标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为了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就要精心预设教学方案。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有高效的动态生成。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教案不是为了限制课堂上的教学生成,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成效性。动态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信息传递,更是师生之间的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平常相对单一的线性设计,从“线性”走向“板块”,从“刚性”走向“弹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的收集资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设计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如上述教学案例中,前二种解法是老师预设中容易预料到的,最后两位同学的解法是老师课前很难意料到的,所以“教学预设”要设计成几个不同的板块,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精彩的课堂生成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只有教师的精心“预设”,才能巧妙地为学生搭建课堂生成的平台,让预设与生成珠联璧合、和谐共生;才能使一堂平淡的课呈现“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
  捕捉“节外之枝”,绽放课堂精彩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是机械地执行预先设定的教案,而是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富有创造性的发展进程;立足学生现场思路,灵动组织教学进程,真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正如叶澜教授所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变的过程,不能按课前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要关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情境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维和教材不断碰撞,创造火花随时迸发;随着教学动态的变化,新的学习需求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适时地将课堂中的教学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像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之中,遇到有价值的教学事件,教师能适时地调正教学进程。如上述案例中,特别是最后那位男同学提出的那种解法,好多同学表现出一脸的不解,都迫切地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教师针对这样的教学情景不失时间地巧妙引导学生:一句“请你把解法和大家说说吧”,收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有时精心的“预设”还没有学生的一句话或一次错误的巧妙利用来得合理,来得精彩。教师想顺着学生的思维处理教学,达到自然“流淌”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具有极强的调控水平和应变能力,针对课堂上遇到的“节外之枝”及时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让学生的“插嘴”成为课堂学习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的起点,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中,唯有师生从容迎变、应变,形成高效互动,才能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为师者多么需要敏锐地捕捉这些具有生命活力的“意外”啊!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枝末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是呀,教师要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挖掘其隐藏价值,善于捕捉那些动态生成性资源;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及时作出调整,形成新的行动方案,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之中。让这些美丽的“意外”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衍生出课堂教学不可预约的精彩。
  一个个创新的思维常以独特的想法、另类的做法出现,甚至以不经意的一句话语的的形式隐藏于各类教学意外事件中。作为教师我们要精心挖掘其中有效资源,顺势引导,创造出一个个我们备课中所难以预约的精彩。教师要适时变奏教学流程,巧妙地利用“节外之枝”,创造教学的胜境,不断绽放课堂教学的精彩亮点!
其他文献
【摘 要】群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意在反映了学生之间合作互助、小组合作共赢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新课标的一个目标所在。高效闪光课堂是众多一线教师追求的目标,而评价对于一个小组、一个学生来说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教师可以合理、科学运用评价来促进教学,那么评价就如同催化剂,让课堂更加有效。本文从初中化学群学评价的角度出发,总结了“四字”方针,分别是:关注一个“异”字,尊重差异,尊重个性;满足一个“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纯理论角度讨论了两种模型种群(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增长率的变化,试图厘清几种种群增长率概念的区别及关系。  【关键词】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例:(02广东高考)在一个玻璃容器中,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图示A)。下列BCDE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分析:
期刊
【摘 要】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生物实验课:虽然也分组实验,但老师往往还是让少数优生担当主角操作、演示、汇报和展示成果,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只是作为陪衬看热闹。这样的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观摩教学活动中并不少见,而课堂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想与教师备课不充分有着直接联系。  【关键词】有效课堂;学习目标;设计意图;实施过程;教后反思  多年前,我曾在一次市研讨课上执教过一节高一生
期刊
【摘 要】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教师总是在教课过程中大量灌输课本内容,布置的作业量也较大,弄得学生疲于应付,严重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成长。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必须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思考的余地,才能促使学生更好的发挥想象力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教育教学;教育方式;学习兴趣  一个课堂上滔滔不绝孜孜不倦的教师很容易能让人觉得敬佩,倘若能再拖堂个几分钟或是额外上几节课
期刊
【摘 要】本文是对一堂高中Project板块课的设计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把社团活动中所学运用于课堂教学,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更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把这种方法迁移到社团活动中。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课堂教学;社团活动  新
期刊
【摘 要】本文将任务驱动法结合高中信息技术,并以《VB语言及程序开发环境》进行课程设计。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VB语言;高中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完成大、小任务为明线,以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为暗线,是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线教学方法。它能够很好应用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任务的设置,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对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英语教学任务式合作探究为探析内容,旨在通过优化任务设计和活化探究过程来激活学生认知思考思维,增强理解感知体验。围绕课程知识难点丰富探究表达过程与形式,引导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表达交流,增强英语学习的目标性和交际性。探讨任务式合作探究运用对激活学生语言学习主观潜能起到一定的促进生成作用,能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职高英语;任务学习;合作;交流  中职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期刊
【摘 要】借助VAR模型,利用1997—2011年间重庆市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当期公共教育支出的经济增长弹性为0.3266。借助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重庆市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于公共教育支出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滞后效应,但是二者并不存在明显的双向因果关系。  【关键词】公共教育支出;经济增长;VAR模
期刊
【摘 要】习作难下笔是千古难题,低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写作兴趣的重要时刻,怎样能在愉快的情境里让学生欣赏习作的美呢?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兴趣;生活;课文阅读  学生对习作难下笔乃至无话可写已是“历史悠久”的永恒难题。《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与以往的教学大纲
期刊
【摘 要】有效教学是有实效性的教学。这实效性是指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中国古代孔子等教育家早就提出“经世致用”的教学思想。陶行知先生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经世致用”的教学思想,并借鉴了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现代有效教学理论。我校在2012年根据陶行知先生有效教学的理论并结合自身实际也开展了“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研究,笔者全程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