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马的剪影在天边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der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轻翻开泛黄的《呼伦贝尔》,我不由得肃然起敬。这是呼伦贝尔1980年创刊的第一本文学期刊,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初始。1988年改刊为《骏马》后,它伴随着呼伦贝尔前行的脚步,凝聚着文学人几十年不懈的追随和创新,让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文字,再现着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和厚重辉煌的历史,激励和鼓舞着各族儿女,携手并肩建设着辽阔壮美的北疆大地,多少人的青春献给了呼伦贝尔的文学事业,多少人的心血如面对儿女般呵护着《骏马》。辽远的地平线上,骏马的剪影让草原生机灵动。
  此时我的指尖犹如起落的船桨,在文字的海洋里轻轻划过,时而再现着一位位熟悉的身影,时而聆听着他们讲诉着鲜活的往事,精彩动人之处,高扬的声调抑或低沉的叹息都让我唏嘘不已。特别是一篇篇依然闪烁着时代光芒的经典之作,不断荡起我心潮的层层涟漪,让我顶礼致敬。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几千年来,众多民族在这里厉兵秣马,征战世界,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交融源远流长。当尘埃落定,新中国的曙光照亮了生机勃勃的草原,呼伦贝尔许多文艺青年开始用多种形式歌颂草原的美好,百废待兴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呼伦贝尔的文学队伍有了雏形,第一任文联主席冯国仁倡导举办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三少”民族笔会,迎来了文学创作繁荣的春天。“三少”笔会成为了呼伦贝尔文学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从这条路的坎坷起点上,走出了名誉中外的文学大家,也走出了在国内崭露头角的文学新人,他们用对故土的恋情和独到的笔触,讴歌着养育自己的山水和古老厚重的历史。许多故去和健在的老编辑,曾像辛勤的蜜蜂和睿智的“伯乐”一样,在浩瀚的文字里播种耕耘,不断用自己的肩头挺举着年轻的力量,还有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汉民族文学工作者,也在融合中默默汲取着少数民族的文化营养,把表现的视野延伸到了草原、森林、田野,让一批批优秀的文学力作,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把呼伦贝尔这颗明珠、碧玉,擦拭得更加璀璨夺目。
  许多有成就的作家深知,呼伦贝尔是属于自己的创作领地,那是生命的源泉,立足的依托,更是作品所要表现的内涵。神圣的使命让一代又一代文学工作者,不敢愧对呼伦贝尔这方养育自己的高天厚土,他们像不知疲倦的掘宝人,在这片土地上笔耕不辍,在自然中寻找着天人合一的链接点,在人性中弘扬着高尚正义的灵魂,那一部部、一篇篇凝结着心智的经典之作,是岁月的提炼,历史的记录,明天的描绘……他们的许多作品是呼伦贝尔文学大地上耸立的山峰,连绵瑰丽。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冯国仁主席倡导自治区和呼伦贝尔两级文联精心筹备,举办了第一届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三少”民族笔会。乌热尔图在业余时间写的一篇反映鄂温克猎民生活的小说,引起了冯国仁的关注,几年后,乌热尔图的三篇小说《一个猎人的恳求》《七叉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连续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在他担任呼伦贝尔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时曾深情地说,在发现与塑造文学艺术人才方面,冯国仁曾倾注过大量心血,这是应该被更多人所记忆的一项社会公德……他以鲜活的文字勾勒生活的剪影,并树起了既受年代束缚又渴望突破时代局限的创作大旗,几经风雨,几番起落,如同一棵挺立于岭上的育龄母树,迎风摇摆着枝叶,在和煦的阳光下播撒新的籽粒。这是位令人敬重和坚韧的拓荒者,在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肩负播种者的使命。他的名字一定不会被诞生在这一片土地上迷恋艺术追求创造的后来人所遗忘……具体来说,在呼伦贝尔这一片土地上,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影响了两代人。他按照自己的理想带出一支创作队伍,这支队伍源自呼伦贝尔本土,由多民族人才构成,雄踞了音乐、舞蹈、文学等几个专业领域,其影响逐渐扩展至全国。
  冯国仁也在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多部长篇、中篇小说,尤其是他身为汉族作家,却把达斡尔族的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成为达斡尔族文学最早的一面旗帜。2018年12月,93岁冯老的长篇小说《高车家族》在呼伦贝尔举行了首发式。
  当我把约二百三十万字,五部长篇历史小说捧在手里的时候,对眼前这位瘦小老人的敬意油然而生,他叫姜兆文,曾担任过呼伦贝尔市文联副主席,他三十多年伏案走笔,致力于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用《东归英雄传》《梦断金戈》《王爷的末日》《穹庐传》《牡丹夫人》等作品,把草原上的民族英雄刻画得活灵活现。每每捧读,我们都会跟随着作者的描述,走进狼烟四起,战马嘶鸣的草原。我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几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出版,全家人都投入了繁重的校对工作,许多篇目中凝聚了姜老已故儿子的心血。
  纵观我市乃至全区文学创作颇丰的作家,当属呼伦贝尔市原文联主席艾平。继《草原生灵笔记》《呼伦贝尔之殇》《一个记者的长征》相继问世后,2019年天津文科高考的阅读理解选取了艾平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萨丽娃姐姐的春天》,让年轻的考生及家人进一步认识了呼伦贝尔,为宣传呼伦贝尔做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广告。她第一次创作中篇小说便出手不凡,《包·哈斯三回科右中旗》被2019年的《人民文学》第四期选为头题。作家、评论家陈晓雷前不久发表在《草原文艺评论》的《一条河激活两片草原》指出,“在《人民文学》杂志刊载蒙古族生活题材的头条小说至少有两篇,一篇是1952年第一期头条小说《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至此年轻的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带着草原的芬芳走上了中国当代文坛,第二篇就是呼伦贝尔汉族作家艾平。”2020年第五期《人民文学》目录榜首,艾平的报告文学《脱贫路上的追梦人》赫然醒目。几年来,她的散文也频频出现在国内的主要报刊上。她先后获得了鲁迅文学提名奖、华语最佳散文奖、百花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在场主义散文奖等奖项,步入中国主流作家行列。在《往日时光》专访时,她深情地说,生活在一方土地上,我更关心现在的生存环境和未来的发展,所以在选择题材及表现细节上就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我要让读者在阅读我的作品时,看到的不仅仅是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还要让深深的忧患意识每时每刻都警醒着灵魂。
  前不久,我作为呼伦贝尔市广播影视家协会秘书长有幸参加了呼伦贝尔市文联副主席涂们导演的《呼伦贝尔城》的首映式。我真不敢相信,一位年近花甲的演员,总在扮演着导演指定的角色,也曾获得过影帝的美誉,是什么牵挂不舍的信念,让他突然有一天做起了导演?涂们说,我要用电影的表现形式为自己的民族——鄂温克代言!因为,我以前扮演的角色总不是“自己”,一个仅有几万人,而且在中国最北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人的故事很难被不熟悉的导演选中。我的血管里流淌着鄂温克的基因,我应该利用电影受众多的特点,去表现自己民族的闪光点,就像儿子回报母亲一样,虽然礼物不重,但是尽了心意。于是,就有了《呼伦贝尔城》,有了战争后鄂温克人血脉繁衍的故事。走出影院,我为“硬汉老炮”的选择点赞,为他的艺术表现形式所折服。那一个个鲜活无畏的“战斗民族”,为国为家的情怀还在,英魂还在!
  不受世俗所左右,不受名利所诱惑,更不被虚假的繁华所误导,一切都是自觉,是对呼伦贝尔养育之恩回报的自觉,更是艺术家责任和良知的时刻发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篇篇带着体温的作品问世的时候,他们没有在荣誉面前沾沾自喜,而是仰望星空,向着更高的艺术峰巅登攀,草原森林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田间农舍印下了他们的足迹,多少人從经典作品中认识、了解了呼伦贝尔,呼伦贝尔的名字也一次次被他们的传神笔墨传播到了全国乃至世界……
  我知道,一个能够重视自己民族文学作品的民族,一定是智慧的民族,一个能够以故乡作为根基表达情怀的作家,一定是有良知的作家。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旗帜,呼伦贝尔文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向致力于呼伦贝尔文学事业的人们致敬!
  轻轻捧起又一期《骏马》的编审稿件,作为主编的我常常思考至深夜,我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也深知传承、创新路上的艰辛,为未知的风雨诚惶诚恐,为明天的希望振奋喜悦。但是,出征的鼓角已经吹响,骑手已跃马挥鞭,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天边,日出日落的辉煌时刻,依然会有骏马驰骋后美丽安详的剪影。那是诗,那是画,那是《骏马》编辑部同仁不懈求索的大写意。
  此时,我想起了原文联副主席,已故那日松先生作曲中的几句歌词:
  哪怕我走到海角天边,
  也忘不了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
  慈祥的母亲向我招手,
  用一缕炊烟……
  作者简介
  晋铭
  国家二级创作,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骏马》文学期刊主编。出版散文集《枕梦北方》,在《民族文学》《散文选刊》《草原》《中国文艺报》《中国铁路文艺》《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发表多篇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多种奖项并入选精品集,并获“民族文化影响力人物”荣誉称号。
其他文献
在最寒冷的季节里,年轮咔咔作响,一场清晨出发的雪从四面八方向我靠拢。我昂首伫立在海上,天空映满我蔚蓝色的身影。我猎猎扬起的衣袖是两片欲飞的翅膀,那些个仓皇逃窜的流年,我曾细心地为每一朵雪花注明出处。沿着这场雪向更深更远处泅渡,那些雪里正藏着我此生全部的沧海。  冬天的第一场雪到来之前,所有的家庭成员都从四面八方急着往家赶。草垛是第一个到家的,羊群牛群和马群从遥远的出牧点差不多同一时间赶到家。父亲挥
期刊
早上,李强买了早点刚进门,母亲就打来电话,让他晚上带妻子和儿子回家一趟。李强问有什么事?母亲说:“就吃个饭……”  “再说吧,很忙呢!”李强不耐烦地打断母亲,“啪”地挂了电话,喊儿子起床。  李强刚到单位,父亲又打来电话,口气强硬地说:“今晚你们必须回家吃饭!”还没等李强开口,父亲“啪”地挂了电话。  晚上,李强一家到父母家时,父亲系着围裙正在炒青菜。餐桌上摆着丰盛的菜肴:红烧蹄膀、清蒸螃蟹、手抓
期刊
司机把车停在了路旁,低声嘟囔了一句:上厕所的在这儿下车。乘客们都没有动,有人在吃东西,有人在说话,没人理会司机。我有点替他尴尬,为了证明还有人领受他的好意,我在座位上站起来,挤过过道,下了车,转到车旁。为了把好人做到底,虽然我没有方便的需要,但还是解开裤带。但就在这时,车启动了,迅速从我身边驶过。我着急忙慌地边系裤带边在后面追,但车很快就走远了。我忽然发现这是一个阴谋,司机让乘客下车方便,其实就是
期刊
七月是草原最美的季节。  七月的每一天呼伦贝尔都洞开着窗口。  在这个窗口遥望草原,掠过的是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在这个窗口回望远方,万千气象扑面而来。  如果说地大物博、历史厚重雄浑的呼伦贝尔是我们灵魂栖息的家园,那么呼伦贝尔文学就是我们向世界展示风采并与之进行交流的文化窗口。今天,风雨兼程的《骏马》,承担着几代人的重托。  在这个窗口,我们的许多文学作品不断向世人推出一部部、一篇篇反映民族发展
期刊
作者简介  王晓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山西文学》《山东文学》《中国铁路文艺》《佛山文艺》《小说月刊》等。已出版作品集《微笑向暖,安之若素》《深情地活着,优雅地老去》等二十余部。  葵园  总觉得时间是有纹理和脉络的,记忆是有框架和温度的,有月亮的晚上,我越发惊奇地发现,我像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在时间与记忆的网格上跳来跳去,试图寻觅最初的时光。  老家是记忆最活跃的地方,一次次沿着时间的
期刊
吕君招聘到B电视台工作已经有两个年头了。B电视台引进淘汰机制,能者留用,庸者弃之。  又是一年一度淘汰人员的时日了。B电视台台长写了一篇广播评论,交到招聘人员手中传阅,让大家提提修改意见。  全台大部分招聘人员在传阅中都说台长的评论写得好,文字精练,论据充分,说理透彻。而吕君总觉得这篇评论,还可以改得更好,但在这淘汰人员的节骨眼上,如果给台长提修改意见,就会显得自己的水平比台长还高。  其实不然,
期刊
蒙古马一路向前  蒙古马一路向前  阳光的瀑布斜跨鞍鞯  又迅疾地向后飘去  草浪翻滚 江流回环  从一个平面转换到另一个平面  远处 亘古停泊的峰峦  因为蒙古马的感染  似在移步景换  蒙古马一路向前  四蹄轻易地抛弃一些山川  又俯拾一些花团  并为草原修正和丰富了内涵  一些梦幻遗失于蹄窝儿  又一些诗意诞生于天边  蒙古马一路向前 向前  牧马人  牧马人坚实的足迹  都印刷在山岭的周围
期刊
晨曦草香飘毡房,出将踏草牧牛羊。  正是七月草葳蕤,草长草嫩草妩媚。  隰①原廖兮草无边,尽是葱绿怡人眼。  芊芊草茵成天毯,清风来兮绿浪卷。  接天连地草萋萋,花团草簇蝴蝶旋。  株株叶叶呈瑶姿,漫山漫野皆离离。  水兮潺潺绕草甸,九折铮淙银如练。  草丛荫荫湖似盘,湖泊星罗满月圆。  月中湖水波不惊,照见嫦娥花容颜。  大泽深深草欣欣,群莺草巢出纷纷。  天高振翼任逍遥,苍穹浩荡恣汪洋。  草
期刊
门扉上的木栓别着两把弯刀,一把宽大笨重,镶着茶木柄,那是父亲的柴刀;一把窄小轻盈,杵着杉木把,是专为母亲打造的。老蓝色旋风一闪,母亲便飞奔至灶房门口,麻利地抽出属于自己的那把弯刀,一闪身便站到了去往后山的缺口处。看着手握弯刀的母亲,我觉得别扭,疑心她什么也砍不了,她根本不具备使用弯刀的力气,可母亲不管这些,坚定地走向通往柴山的路。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也确实没有砍回什么硬柴,她总是一个人爬上佬儿峪
期刊
二零二零,不寻常之年!  国家,经历一场新冠病毒的侵害;小家,八十岁的母亲忽患肺纤维化。听到母亲病危的消息,我们姐弟五人心急如焚,痛心不已。农历腊月,母亲住进赤峰附属医院呼吸科重症监护室。当我走进重症监护室,看到生命与时间的赛跑,顿时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漂浮和虚无,唯有生命唯有生存的力量才是最真实的。如果不是特护的引导,我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母亲。整个监护室都是清一色躺着的戴着呼吸机的病人,他们是那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