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壁画疱疹病害调查研究

来源 :敦煌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f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盐害是莫高窟壁画病害的一种主要形式。疱疹盐害壁画,莫高窟多个洞窟均有分布。调查表明,莫高窟492个有壁画的洞窟中,有38个洞窟存在面积不等的疱疹病害,总面积约126平方米。有76%的疱疹病害洞窟处于底层洞窟。疱疹类型多样,经调查研究,按照疱疹的外貌、大小、分布特点等,对疱疹类型进行了分类、命名。绝大部分的疱疹分布呈规律性,表明疱疹病害的形成与水的侵蚀、流向有密切关系。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掌握了莫高窟壁画疱疹病害的分布面积、分布特点,对进行莫高窟壁画盐害机理及盐分活动规律研究,以及采取对盐害壁画的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莫高窟;壁画;疱疹;盐害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3-0110-07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Blisters on the Murals of
  Abstract: Salt damage is a major cause of mural deterioration in the Mogao Grottoes. The bliste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which are one kind of salt damage, are distributed extensively over the artwork of the caves. The murals of thirty-eight out of 492 painted caves at the Mogao Grottoes exhibit blisters of differing sizes, totaling an area of 126 m2. About 76% of the damage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bottom caves. According to their physical appearance, size,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blisters have been classified and named. Most of the blisters show a regular distribu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ir form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 flow and erosion. This research clarifies the distribution area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isters on the Mogao Grottoes murals, information that is very important for studying the salt deterioration mechanism and salt activity in these murals, and for planning preventive conservation measures.
  Keywords: Mogao Grottoes; mural; blister; salt damage
  0 引 言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位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自前秦建元二年(366)开始,经历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西夏和元等朝代10个世纪的开凿,现存壁画和彩塑的洞窟共计492个,其中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还有唐宋时代木构窟檐5座、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
  莫高窟492个有壁画的洞窟中绝大多数都存在着壁画颜料脱落、酥碱、疱疹、空鼓、裂隙、褪色、烟熏、霉变等多种病害。由于盐的原因引起的酥碱、空鼓、疱疹病害非常严重。壁画地仗中含有的可溶盐随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而溶解——结晶——溶解——再结晶,如此反复,在一定的原因下会产生酥碱病害[1-5],而可溶盐若以NaCl为主,则形成疱疹病害[6-7]。酥碱和疱疹病害都会引起壁画颜料层脱落、粉层脱落、地仗粉化脱落以及空鼓等病害。壁画盐害分布广泛,对莫高窟的盐害洞窟调查发现,盐害壁画的洞窟多发生在底层洞窟中[8]。虽然酥碱病害曾到得到初步的治理并取得良好的效果[9],但壁画盐害一旦发生就很难根除。
  本文开展的针对莫高窟主要盐害类型——壁画疱疹病害的调查,可以掌握莫高窟盐害壁画的分布情况和壁画盐害的特点,对进行壁画盐害机理及盐分活动规律研究,以及采取对盐害壁画的保护措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壁画疱疹病害的分布
  壁画疱疹(crater eruption)是可溶盐在地仗层中,或在地仗层和颜料层间富集,并推顶颜料层/底色层/地仗层呈疱状突起的现象[10]。经详细调查,莫高窟有壁画的492个洞窟中,有38个存在面积不等、疱疹类型各异的洞窟,占洞窟总数量的7.7%。疱疹病害的边缘较明显,经统计计算,各类疱疹壁画总面积约126.2m2。个别洞窟整个壁画均分布着疱疹,如第3、351、87、471等窟。这类洞窟虽然数量少,但占较多的疱疹面积(图1)。调查发现,底层洞窟(含只有一层)共33个,占疱疹洞窟的76.4%,疱疹面积106.6m2。二层洞窟4个,占10.5%;顶层洞窟1个,占2.6%;只有一层的洞窟4个,占10.5%(图2)。绝大多数存在疱疹壁画的洞窟,是由于早期壁画边沿加固,或者流水(渗水)侵入造成的,疱疹分布呈带状且与流水(渗水)方向相符。该位置与酥碱病害发生的位置基本一致,发生的区域较集中。
  2 疱疹类型的归类和命名
  壁画疱疹的产生受可溶盐含量、温度、湿度等多种条件的影响[11],从而形成大小、密集程度、形状、表现形式等各异的多类型壁画疱疹。国家标准[10]也未对各类型疱疹加以细分,这对不同类型疱疹进行归类和命名造成困难。科学、合理的疱疹病害命名,是进行壁画现状调查、壁画盐害机理及盐分活动规律研究的基础。   按照肉眼观察到的结果,可以对莫高窟壁画疱疹病害进行如下分类:
  (1)根据外部形貌和凸起程度分类。疱疹是由于NaCl在壁画中结晶而形成的[7]。一些洞窟的壁画疱疹在形成过程中,NaCl结晶状态得到了保留,如图3、图4的雪花状(结晶状)疱疹。顶部尖锐的针尖状疱疹,直径一般1mm左右,也是NaCl结晶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图5。有些疱疹细小,如米粒大小般集中、密集分布,称之为米粒状疱疹,如图6。大部分的疱疹是直径2mm—3mm,呈圆形突起状分布,突起高度0.5mm—2mm左右,称之为圆突状疱疹,如图7。一些疱疹未完全突起,突起高度一般在0.5mm左右,呈扁平状分布,称之为扁平状疱疹,如图8。各类疱疹分布面积,以雪花状(结晶状)、针尖状、扁平状依次增多,而米粒状和圆突状面积最大。
  (2)根据疱疹直径大小分类。按照疱疹直径的大小,可分为大型(直径大于5mm)、中型(直径2mm—5mm)、小型(直径1mm—2mm)、极小型(小于1mm),见图9—12,以中小型面积最大。
  (3)按疱疹状态分类。疱疹形成过程有不同的阶段,可分为:孕育型(已在地仗中发育,但未彻底突出,图13)、成熟型(完全突出于壁画表面,图14)、中空型(疱疹内部盐分溶解,形成中空的外壳,图15)、破裂型(壁画颜料层由于疱疹的生成、顶起而破裂,图16)、颜料脱落型(由于疱疹的生成,使得壁画颜料层脱落,图17)、脱落型(疱疹脱落,在壁画表面形成小坑,图18)。成熟型、脱落型最多。
  (4)按分布特点分类。按照疱疹分布特点,可以分为:分散型(疱疹无规律性零散分布,图19)、密集型(疱疹集中分布,图20)、规律型(疱疹呈规律性分布,图21、22、23)。密集型最多,规律型较少。
  规律型疱疹Ⅰ是与水的流向有关(图21),水流过的痕迹成为疱疹分布的特征;规律型疱疹Ⅱ是与地仗中纤维的走向有关(图22),地仗中的纤维(麦秸)是水流动的快捷通道,水运移的同时也将大量的盐分携带来并沿纤维聚集形成疱疹。规律型疱疹 Ⅲ 是与壁画颜料/胶结材料的使用有关(图23),推测是由于不同颜料的使用、不同的胶结材料而导致亲水性差异造成的。
  上述分类也只是一个大致和粗略的方法。莫高窟壁画疱疹病害复杂,每个洞窟疱疹病害的分布和类型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很难做到更加细致化的分类。而且大多数洞窟的疱疹病害呈各类型交叉分布的特性。如莫高窟第356窟北壁,存在大型、中型、孕育型和扁平状疱疹等类型,且呈密集分布(图24)。第34窟,有中、小、极细小型疱疹密集分布(图25);第35窟,大、中、小、极细小型疱疹,孕育型和雪花状、针状、扁平状等类型疱疹,呈分散或密集分布(图26)。因此,在进行疱疹分类命名的基础上,对各类疱疹分布状况、分布面积只能做粗略的描述和计算。但大致的分类对于壁画现状调查、壁画研究都具有实用意义。
  3 洞窟调查结果的讨论
  本次虽然对莫高窟有壁画的洞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但是有几个特大型洞窟的顶部,还是无法做到仔细调查。在发现疱疹的38个洞窟中,大多数类型的疱疹可以在多个洞窟发现,说明疱疹的分布和形成具有普遍性,并不是孤立的。这也可以说明本文对各疱疹类型的归类和命名是具有借鉴和示范作用的。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疱疹的发生,都与水侵蚀的方向相符。水的流动和运移带来了可溶盐,可溶盐的存在是疱疹产生的前提条件。早期底层洞窟曾进入过洪水,一些洞窟裸露在外侧部分也会受到降雨渗水的侵蚀。调查发现,疱疹病害多发生在前室、甬道,如果前室已损毁或没有的,大多数发生在东壁、南北壁靠东或中部区域。调查还发现,许多疱疹病害均发生在早期边缘加固的附近,有边沿加固现象的疱疹洞窟有25个,占疱疹洞窟总数的66%。边缘加固材料非常致密,使得水气可以从加固边缘向壁画运移、散发,易溶盐随水分运移、聚集形成疱疹。雨水渗透也会产生疱疹壁画,如第194窟。一些洞窟疱疹产生原因不明,上世纪崖体加固工程使用水的影响值得考虑。
  4 结 论
  在对疱疹洞窟分布、疱疹病害分布以及疱疹的大小、类型、密集程度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有壁画疱疹病害的洞窟有38个,绝大多数分布在莫高窟底层洞窟,疱疹壁画总面积约126平方米。本次调查为下一步疱疹壁画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2)疱疹的形成与水的走向相符,早期壁画边沿加固曾使用高矿化度的水与疱疹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疱疹的分布规律调查对疱疹壁画形成机理、盐害壁画保护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3)根据疱疹外部形貌和凸起程度、疱疹直径大小、疱疹状态、疱疹分布特点等进行了归类和命名。该归类和命名对壁画现状调查、疱疹壁画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宏,李最雄,宋大康,等.敦煌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害机理研究之一[J].敦煌研究,1998(3):153-163.
  [2]郭宏,李最雄,裘元勋,等.敦煌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害机理研究之二[J].敦煌研究,1998(4):159-172.
  [3]郭宏,李最雄,裘元勋,等.敦煌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害机理研究之三[J].敦煌研究,1999(3):153-164.
  [4] 靳治良,陈港泉,钱玲,等.莫高窟壁画盐害作用机理研究(Ⅰ)[J].敦煌研究,2008(6):50-53.
  [5]靳治良,陈港泉,钱玲, 等.莫高窟壁画盐害作用机理研究(Ⅱ)[J].敦煌研究,2009(3):100-102.
  [6]段修业,郭宏,付文丽.莫高窟第3窟疱疹状病害的研究[G]//敦煌研究文集:石窟保护篇:上.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286-294.
  [7]陈港泉,于宗仁.莫高窟第351窟壁画疱疹和壁画地仗可溶盐分析[J].敦煌研究,2008(6):39-45.
  [8] 张明泉,张虎元,曾正中,等.敦煌壁画盐害及其地质背景[G]//敦煌研究文集:石窟保护篇:上.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16-34.
  [9]樊再轩,陈港泉,苏伯民,等.莫高窟第98窟酥碱壁画保护修复试验研究[J].敦煌研究,2009(6): 39-4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古代壁画病害与图示:GB/T30237-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11]陈港泉.引起莫高窟第351窟壁画疱疹病害发生的水分来源分析及疱疹病害初步模拟试验[J].敦煌研究,2010(6):54-58.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赞同前辈学者提出的杏雨书屋藏敦煌文书羽032-1《驿程记》是大中五年张议潭使团前往京城长安的行程记录的观点,并补充了几点论据。随后主要据《驿程记》探讨了有关该次入奏活动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认为该使团到朝时间和归义军正式设立时间可分别确定为大中五年十月、十一月,对近年有学者提出的P.3750书状中的入奏押衙王敬翼属张议潭使团的说法则提出了异议。  关键词:羽032-1《驿程记》;张议潭
期刊
内容摘要:1995年敦煌佛爷庙湾墓群发掘了6座唐代模印塑像砖墓。其中M123模印塑像砖上的骑士着幞头、袍服等服饰以及墓葬所出镇墓兽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参照典籍、相关墓葬和文物资料,本文认为M123年代约在开元年间,M125、134、141应不晚于德宗建中初,M121约当玄宗时期或以后。  关键词:敦煌模印塑像砖;幞头;翻领窄袖胡服;开元年间  中图分类号:K87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内容摘要:关于库木吐喇石窟唐与回鹘时期壁画的年代问题,长期以来模糊不清,尤其是对回鹘时期洞窟壁画的分期与断代,目前條件尚不具备。本文尝试以样式论与风格学等方法,综合石窟形制、图像内容与题记等因素,试对库木吐喇唐风洞窟第15至17窟、回鹘风洞窟第12窟壁画的绝对年代进行探索,并以此为标型窟探索唐与回鹘时期库木吐喇部分洞窟壁画的相对年代。  关键词:库木吐喇石窟;唐风;回鹘风;绝对年代;相对年代  中
期刊
内容摘要:大谷文书中有数十件占卜文书,但《大谷文书集成》对其定名多不准确。本文以敦煌占卜文书为参照,为其中的6件占卜文书予以定名,认为大谷占卜文书反映出来的占卜类型和方法与敦煌占卜文书大体相同,不同的只是用词与繁简。大谷占卜文书中的某些用词不同于敦煌占卜文书,却与中原典籍相同,或许反映了唐前期吐鲁番地区保存的典籍更多地来自中原。大谷占卜文书中有1件既不见于敦煌占卜文书,也不见于传世唐代典籍,是研究
期刊
历史回眸  守护敦煌艺术宝藏,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敦煌研究院七十年樊锦诗(3,1)  走向敦煌常沙娜(3,6)  莫高轶事  ——我的敦煌生涯(4)孙儒僩(3,12)  莫高窟人的生活往事关友惠(3,19)  遗失的画稿  ——纪念敦煌研究院成立七十周年刘玉权(3,24)  段文杰与敦煌研究院刘进宝(3,35)  石窟考古与艺术  壁画丝踪  ——兼及观瞻斯里兰卡石窟得到的启示柴剑虹(1,1)
期刊
内容摘要:在龟兹佛传壁画中,有丰富的佛陀一生教化事迹(说法图),其中蕴含佛陀神通力的非凡表现,这是龟兹石窟佛传壁画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现象与龟兹佛教尊习说一切有部思想,特别是注重涅槃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龟兹;佛传;神通;涅槃;说一切有部  中图分类号:K879.25;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5-0051-07  The Wall Painti
期刊
内容摘要:石室宝藏牌坊与慈氏之塔原本不在敦煌莫高窟。关于它们的来历鲜有人知。笔者对莫高窟石室宝藏牌坊和慈氏之塔的来历、拆迁与复原进行回忆与记述,展现敦煌文物的保护历程。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石室宝藏牌坊;慈氏之塔;来历  中图分类号:K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5-0127-06  Mogao Stories—My Life Career at Dun
期刊
内容摘要: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优质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发挥重要作用。敦煌研究院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在运用互联网技术传播敦煌艺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通过对敦煌石窟网用户的行为分析,从流量来源、用户分众、信息形式、信息类型、信息推送节点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为进一步做好文化旅游类网站的运营工作,提升用户体验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网络信息传播;文
期刊
内容摘要:《先德集于双峰山塔各谈玄理十二》是敦煌写卷P.3559/P.3664上所抄写的一份较为简短的文献,它位于《传法宝纪并序》之后、《稠禅师意》之前,全文共8行,有效字数总计175字。本文在文献录校的基础上,对它的归属进行了判释,对它的内容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先德集于双峰山塔各谈玄理十二》;文献录校;归属判释;内容诠释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
期刊
内容摘要:新疆和田丹丹乌里克二号殿发现的造型优美的女性壁画,长期未得正解。综合各种因素,可以确定此女性形象为于阗的保护神诃利帝。诃利帝身份复杂,既是残暴的偷吃孩童者,又有赐子、施财和护佑功能。二号殿中的诃利帝极其优雅,而且与多闻天王雕塑连在一起,二者都受佛陀付嘱以保护于阗,为于阗的保护神,是证该殿应为保护于阗王国的四天王殿。  关键词:丹丹乌里克;诃利帝;多闻天王;壁画;四天王殿  中图分类号:K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