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程中的吕剧研究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五十年代初吕剧研究工作开展以来,其成果大多集中在剧种起源、吕剧音乐、剧本剧目,舞台表演与艺术家、吕剧未来发展等方面。本文据此进行梳理分析,指出当下吕剧研究的不足,呼吁更多学者参与进来,以推进吕剧艺术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吕剧;起源;音乐;舞美;表演
  作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吕剧,是近百年来在说唱琴书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她根植于劳动人民的邻里生活,反映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尤其对妇女阶层的深切关注,使其自始就有“栓老婆橛子”的称号。建国后她以一部《李二嫂改嫁》红遍大江南北,一时间全国范围内近到山东、江苏,远到新疆、辽宁等地都陆续成立了专业的吕剧剧团,迎来史上发展的新纪元。近年来,吕剧不断推出现代戏与新编历史剧使其在新时期又有了新的突破。随着吕剧的不断发展,有关的研究工作也从五十年代以来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以下将吕剧已有研究分为四个方面,综述如下。
  一、剧种起源研究
  吕剧的源流问题自产生以来一直众说纷谈,争据点各有差异,又因角度的不同,认识也各异。
  最早涉及此问题的是张斌,他早在50年代调查基础上,就指出吕剧的前身标志应为1915年山东广饶艺人时殿元、谭明伦、崔兴乐等人《王小赶脚》一剧的化妆演出。不过这一认识,随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各个地方史志的编篡出版后,逐渐有了分歧。
  1983年李赵璧、纪根垠在《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中将1915年化妆演出的时间提前至1900年,与之相对,1984年出版的《惠民地区概况》中则认为吕剧的前身应为1890 年孙中新等人结合京、梆等表演演绎的上妆扬琴《后娘打孩子》、《审青杨》。两种观点时间相差10年,创始人、剧目完全不同,至此构成吕剧起源问题的两大阵营。对此,李继华在《吕剧基本形成的标志初探》中对博兴、惠民和广饶地区进行分析,虽以“化妆演唱与伴奏分开”为由倾向于博兴,但又因两地濒临将此看为一体。高鼑铸先生也在《山东戏曲音乐概论》中认为起源应为黄河三角洲一带。
  除地区分歧外,时间方面也有争论。如王秀庭、杨玉芹的1880年说,荣蓉《探索吕剧艺术的发展》的孕育说,刘延祥《胶东蹦蹦戏音乐研究》的1894年说等,根据2014年李沈阳《吕剧起源诸问题研究述辨》一文归纳,时间分歧已达到八家之说。
  当然探讨过程中,还有更广泛的视角,如集中以音乐为起源代表,就有曹宁在《探源辨流归小曲—再溯吕剧的源头》中以1890年惠民说为基础从小曲《审青杨》的流传与发展角度分析吕剧之源,提到吕剧-琴书—化装琴书是支流掩盖了源流之说,并向上推及至当地小调;又有孔勇《吕剧<凤阳歌>到<四平腔>的衍变过程》,认为四平腔实际是凤阳歌基础上吸收其他小曲衍变而来;任素芬《地方戏曲音乐研究–山东吕剧源流及其唱腔音乐解析》认为《孟姜女》应为其最古老渊源;徐婉在其硕士论文《明清俗曲在山东琴书与吕剧中的流变-以凤阳歌为例》再次由《孟姜女》出发,使其渊源推向南宋时期吴歌中的《月儿弯弯》。
  要之,吕剧渊源的问题仍采用模糊说法认为其起源于清末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由民歌《孟姜女》演化至说唱琴书的基本曲调,进一步化妆表演的结果。
  二、吕剧音乐研究
  现可见吕剧音乐的研究成果首推张斌、李渔1955年出版的《吕戏音乐》,作为吕剧成型后的第一本专著,因收录了原老艺人基本唱腔及现有曲调。故对研究吕剧音乐形成历史及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张斌先生《吕剧音乐研究》一书,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源流、板式、曲牌做了归纳,是吕剧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研究之作,为继承、发展吕剧音乐贡献甚大。1979年栾胜利先生又从创作角度介绍出版了《吕剧音乐创作基础知识》,为板式、曲牌、西方技术运用等提供了系统应用方案,以丰富的谱例作为依据,真正做到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这本书现已成为吕剧音乐爱好者,吕剧作曲学习者的重要参考教科书。与上不同,1989年安禄兴先生的《吕剧音乐研究》一书首次将基本板式四平和二板合二为一,认为二板实质上是由快四平派生而来。对于当前吕剧研究的发展亦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另外,由张斌夫人臧美倩在1995年编辑整理《张斌与吕剧音乐》一书,系张斌先生有关创作的多篇讲稿与文章,其重视老腔老调,善于吸收其他音乐素材,努力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观念在李善昌《张斌与吕剧音乐》一书中多有描述,暂不展开。
  除专著外,还有相关论文发表,如作曲技法方面,苏华民《试论张斌和李渔的吕剧音乐创作特点》一文,认为张斌以委婉、丰富、细腻著称,李渔以激情、洒脱、奔放见长。袁明《一个戏曲音乐创作的新尝试—吕剧《金嫂》的音乐创作》一文,通过现代戏《金嫂》的分析,肯定在保留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上采用西方作曲技法进入青少年的审美意识。程长宁《吕剧《补天》音乐创新观念探析》一文,肯定传统曲调与交响音乐双向结合,整合多种音乐素材发展戏曲音乐的新路径。刘堃《吕剧音乐形态变化研究》平度市吕剧团的常演剧目为对象,进一步总结了吕剧音乐的形态特点。
  打击乐方面有孔勇《探析吕剧打击乐的继承与发展》及刘元峰《论打击乐在吕剧中的运用》,对打击乐的运用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创新方案。
  唱腔唱法方面有王永亮《吕剧唱腔特色研究与探讨》、秦利伟《山东吕剧演唱特色研究》对演唱特色形成的研究;文翠婷《山东吕剧旦角唱法探析》旦角唱法的研究;郑飞《山东吕剧旦角演唱艺术解析》对发声技巧与演唱形式的研究。
  另外还有周义欣对扬琴演奏、程语琵琶伴奏的研究,李兆国、刘静对音响音效的研究等。综上所涉及吕剧音乐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成果颇丰,李沈阳在《吕剧音乐综述》一文中,对以上做了总汇,囊括吕剧音乐的唱腔、吕剧音乐的发展历程、剧目的音乐分析,音乐的改革四个方面的已有研究,总结出吕剧发展必须根植传统,着眼时代变化,进行音乐革新的结论。
  三、剧目与舞台表演研究   吕剧有关剧目、表演与艺术家的研究等多见于著书章节的散论与相关论文中,目前见到最详尽的论述,当属13年由于学剑、张玉珍等人出版的《吕剧》一书,书中将吕剧自始上演的剧目按时间顺序对剧目内容、创作团队、演职人员、获奖情况等方面做了系统的梳理,对舞美、艺术家亦有完整的介紹。论文方面,有刘秦《从吕剧名作看吕剧的运思匠心》,作者通过分析不同剧目的创作背景,突出了生活元素。李洪晓《从戏曲经典剧目中看下层民众的社会理想-以山东吕剧为例》,通过对剧目思想内容的分析,把握了民间社会思想的特点。对于舞台表演,房岷在《家和万事兴—吕剧《家有贤妻》舞美创作琐记》提出,吕剧大多借鉴京剧等剧种经验,缺乏剧种的独特表演和表现形式,他又在《开启心灵的眼睛——现代吕剧《我的兄弟姐妹》舞美设计琐谈》中指出流动景片与剧本结构的相适应,适当的运用多媒体的视觉,亦是非常可贵的尝试。王晓廷《吕剧表演中的“关系”探讨》则分析了程式化与生活化、虚与实、表演与体验存在的关系。刘志明在《论吕剧的表演形式与舞美风格》中通过《改嫁》的舞美风格,提出科技手段的先进应发挥其写意的功能。潘建华、徐琳《历史真实与舞台真实—大型现代戏吕剧《回家》人物造型谈起》对舞台艺术“真与假”的效果予以肯定。以上对现代吕剧舞美效果的评论与总结,对于其后吕剧的舞美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有关艺术家的研究除专著对吕剧三杰郎咸芬、李岱江、林建华及新一代演员高静、董家岭、杨瑞卿、李肖江等人不同程度的介绍外,还有栾小慧《焦黎的吕剧人生》、王玮琦《李岱江 矢志六十载 倾情吕剧中》、杨景贤《吕淑娥:吕剧艺术的执着追求者》等专文撰写的文章,亦有文化厅组织的艺术家系列短片等音频介绍。
  四、吕剧未来发展研究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吕剧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时间,面对未来的发展,学者们有了更多的思考。其主要内容集中在:吕剧表演的发展、吕剧音乐的改革、吕剧运作三个方面。
  在吕剧表演问题上,王一凡《关于地方戏曲发展的一点思考—以宏观眼光看吕剧表演的发展》与杨冬梅《吕剧表演演变的现代启示》都鼓励从本我中提炼艺术创造方法与经验。
  在吕剧音乐改革问题上,有学者从戏曲与当地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出发认为戏曲音乐改革势在必行,在具体实施方案问题上,刘延祥与高鼎铸一致认为在继承传统基础上,需要结合西方作曲技法,并做好培养工作等。
  在吕剧运作方面,蔡胜男《博兴吕剧艺术的活态保护探究》通过对博兴吕剧的发展分析,指出政府举措与实况存在错位,内在创新与外在运作应结合。类似还有崔海英《从历史流变看地方戏剧种的现代发展—以平度市吕剧团为例》与翟仲来、王晓倩、岩磊《浅论吕剧的传承与发展》等文章。此外还有其他方案如李志国《从山东吕剧的保护与开发》一文提到文化部门应联合社会力量对吕剧进行保护与开发工作;李胜男《吕剧的文化阐释》提出吕剧音乐教育方案;吕建文《吕剧生存状况调查》推动产-学-研-销的产业化运营方案等。
  纵观以上吕剧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不过仍有欠缺之处,如涉猎最多的吕剧源流研究依然存在分歧;音乐方面虽然成果较多,但主要集中于上世纪的研究,对于近几年吕剧音乐新发展的研究成果较少;表演方面,至今未有系统的成果出现。故此呼吁在当今新的时代条件下,能够有更多学者参与进来,投身于吕剧各方面的研究,从而为这个地方剧种的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这种将两地合一的说法与童昉和孙元魁先生一致。
  [2]刘洪艳《吕剧艺术流派现象初探》与徐婉《浅谈戏曲音乐与山东传统文化的碰撞以及在现代当代文化中的发展》。
  [3] 刘延翔《试谈吕剧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秧歌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并且在民间有着重要地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舞蹈形式。对于秧歌来说它有很多的地区特点“胶州秧歌”作为秧歌分布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地区,在秧歌文化上起到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胶州秧歌来说其特点主要是以女性舞蹈为主,从民间秧歌表演形式发展为专业的舞蹈课程,并在发展过程中使其中的秧歌舞蹈更能体现女性的美丽。所以对于胶州秧歌的教
期刊
【摘要】音乐能丰富人的情感,是人类创造的高级文化艺术形式;叔本华说“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这充分反映了音乐对于个人和社会,音乐对于整个世界的重要意义。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通俗性音乐,当它进入校园,面临音乐教育的时候,我们如何对待?笔者认为要有辨证的态度,需要坚持它的娱乐性,需要加强对学生审美的引导。  【关键词】流行音乐;音乐教育;影响;对策  1、流行音乐与音乐教育概述  1.1音乐
期刊
【摘要】在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地区经济基础、教育规模、结构等存在差异性,导致高等音乐教育发展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为了实现高等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化发展,就需要结合教育生态学视角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对高等音乐教育进行调整和扶持,有力保障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从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对高等音乐教育进行分析和探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高
期刊
【摘要】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阿英开始活跃在中国革命文坛当中,为当时的社会以及当今的文学评论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分别探究了阿英历史剧的艺术风格,即从真实历史中体现真实艺术、从女性角色中国体现革命意识以及从矛盾冲突中体现艺术理想等。经过较为系统地分析和探讨,本文期望能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些科学性较强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阿英;历史剧;革命意识;艺术理想  引言
期刊
【摘要】雕塑是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产生有着地域性、时代性和文化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我们的科技发展和思想观念都有着很大的变化,雕塑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通过与时代的结合,雕塑不再是独立封闭的艺术形式,通过跨界的形式,比如与科学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形成了数字雕刻,或不局限与雕刻为主的雕塑,通过其他立体造型的形式展现。使雕塑具有了多元性和开放性,继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雕塑;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对外开放的趋势日益进步,与世界各国的往来日益频繁,从而凸显出英语翻译的重要性,就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翻译的现状来看,存在明显的不足和问题,该文针对我国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有效性的对策而展开讨论,加强对英语教学系统的重视,寻找提高高校英语翻译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英语翻译教育;重要性;有效性  前言: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起,和外国
期刊
【摘要】建筑是失败的,这个命题令我震撼与好奇,作者深入潜出的逻辑让我印象深刻,本以为这是一本指导建筑设计的书,却不想是一本反思当代建筑的集子,隈研吾用了辩证的术语解释了他觉得现在建筑的种种问题,整本书是很多篇文章的集合,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每篇文章的关注点也不同,但始终有一个共同的暗语就是现在的建筑是失败的。  【关键词】设计;建筑  作者隈研吾,1954年出生于 本神奈川县横滨市。曾获日本、
期刊
【摘要】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条自己发展的轨迹,所经历的历史背景以及本国的特色地域国情,都为该国文化的形成烙下了深深的印记。然而各国文化并非完全独立于他国而存在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必定有过交集。文学是历史和文化的一面镜子,不仅能映射出了一国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独特历史和精神面貌,同时也可以折射出本国在他国的形象亦或他国的本土形象。中国文化形象也同样可以在西方文学找到影子。本文以20世纪德国文学为例,简要介
期刊
文:马海龙 权禹孟 薛 鳌/陆军步兵学院石家庄校区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战争目的的转变,以及战争手段的运用受政治因素制约性的增强,信息化战争中作战目标打击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对战争打击手段和效果进行初探。  【关键词】信息化;打击手段;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战争目的的转变,以及战争手段的运用受政治因素制约性的增强,信息化战争中作战目标打击呈现出新的特点。  打击目标明确化。在信息时
期刊
数字影像的产生首先源于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数字时代,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伴随科技进步和视觉文化日益显著,影像给人们在视、听、触等多感官上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震撼。  在传统影像方面,影像所展现的视觉效果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感官体验,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在影像艺术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艺术表现也越来越有感染力。  影像借助数字技术,以静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