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美国牛津大学海归民国时期的奇葩征婚者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__yo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憧憬爱情,古今皆同。民国那会儿,帝制废除,思想解放。以前示爱时的欲说还休,早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踪迹难寻。单身男女们,纷纷通过“征婚”的方式去追求个人姻缘。
  那时任性征婚广告词
  早在1900年前后,蔡元培、章太炎等名流就先举起了征婚招牌。蔡元培先生到底是留洋归来,态度开明,开列的5个条件中,有一多半却是为女方着想:一,女子须不缠足;二,须识字;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不相合,可离婚。相比之下,章太炎先生的征婚条件还保留着旧文人的一些情调。比如,女方应是个大家闺秀,能写小文章。最重要的,这姑娘须有服从性质。寥寥数语,要求着实不低。但两位都是成名的大人物,有提条件的资本,应者如云自不在话下,最后当然也找到了心目中的如意伴侣。
  说到普通人的征婚,那真是千奇百怪,内容各异。1930年第1期的《青天汇刊》上,收录了一位男子的征婚启事。现年24岁的“某君”,准备去欧美国家考察学习,离开之前想找一位女伴。倘若女方也有意出国,“某君”愿意出资赞助;如果不愿意,那待他回来后两人结婚也可。“某君”共提出了6项条件。比如,年龄应在17岁至20岁之间,身家清白,初中毕业及以上(大学生更好),性情温和,思想活泼。还特意指出了对女方身体的期待——“奶部未曾压束者”。如果对方也看过张竞生的《性史》,那就再好不过啦!有符合条件且欲联系者,可写信前来,并附上一张照片。“某君”最后保证:“不合原信寄还,绝对代守秘密”。
  无独有偶,该刊物还登载了一位“静娜”女士的文章,好像是对“某君”征婚广告的回应。静娜说,自己年方十九,性格腼腆。走在大街上,看到贼眉鼠目的男士,往往会忐忑不安,面红耳赤。对于“某君”提到的《性史》一书,静娜说曾经也看过,但并不很喜欢,因为作者过于站在男人私利的角度上看问题。不知道“某君”看了上述回应,有什么感觉呢?《青天汇刊》没有继续登载,也就无从得知了。
  相比静娜,一位署名“胖的侬”的女孩子所写征婚广告更加别开生面。单看此一笔名,就知道这是位胖姑娘。“胖的侬”说自己除了有些胖,性格方面则很温和。上小学堂的时候,有一个男同学,“人很伶俐,很柔和,又很美丽”。两人互相爱慕,如胶似漆。后来男方托校长前来求亲,不料“胖的侬”之父看到男孩后,极力反对,并对女儿讲出了理由:“你身子已经太胖,性情又如此柔和,若再配上肥的他,将来生的儿子,岂不像胖冬瓜一样?你的性已太和,又配他的柔,将来岂不要软在一堆,变作棉花团吗?”无奈之下,“胖的侬”只好遵命分手,并发出征婚广告,用她的话就是:“能够有一个瘦弱身体、暴烈性的男性来破我的寂寞吗?”
  民国单身男女的征婚套路,时人已有观察。对男士而言,“先把选择对象的标准说一说,如‘身家清白’、‘性情温和’,然后再将‘家道丰富’、‘月入颇丰’等自己的状况表扬一下,于是请应征者将‘玉’照赐下,以便定夺。”相比之下,大部分的女士征婚则非常务实。1948年第32期的《时报》,提到了一位20岁女士的征婚条件,共有7条,涵盖了工作、学历、年龄、外语水平、车房齐备以及疼爱女人等各个方面。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今日我们所见所闻的各种征婚版本,在民国的征婚广告中,早就司空见惯、付诸实行了。开放勇敢的程度,比之今日,似乎也不落下风。
  响应征婚那些糟心事儿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既然有人主动抛出了橄榄枝,也就少不了积极响应之士。单身男女们,在这方面还是很主动的。毕竟嘛,你情我愿的事儿,何乐而不为呢?征婚者一般会在广告最后留下通信地址,以便有意者直接联络,或委托报社,代为处理。以后两人怎么发展,则凭着缘分造化,暗中私下进行。但也有一些愿意分享心得的人,借着媒体平台,继续公之于众,那些尴尬有趣的糟心事儿也就人尽皆知了。
  一位署名“梦想男”的兄弟,看到《青天小报》上登载了“清清楚”女士的征婚广告,心痒难耐,跃跃欲试。后来鼓足勇气,干脆以登报的方式直接应征。他先是佩服这位女士,能够想出在彩票上加播广告的方式,来公开自己的“脱单”愿望,并继续说,我可是中过荷兰彩票大奖的人,运气着实不赖,当然也借此暗示自己经济条件还可以。郁闷的是,“自行车老早已有,不过要玉人作伴”,单身的人存钱再多又如何呢?所以真诚希望和该女士成为朋友,进而发展为恋人。“到那时卿卿我我,逛逛自行车,用真正的爱情来交换我们的爱。”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有辆自行车确已条件不错,难怪“梦想男”会屡次提及。只不过,该女士的真意乃是发售彩票,征婚的事也就不了了之,再无下文。
  征婚诱惑与风险并存
  爱情很美好,征婚须謹慎。通过报纸,单身男女们吐露寂寞之苦,希望在茫茫人海寻找有缘人。但人心难测,仅凭几句征婚广告词,还真不好判定对方到底是何情形。1932年,“方子”女士写过一篇《征婚的秘密》。文中披露说,有一些征婚的男士,“不过闲来无事,想跟女同胞寻寻开心”。更有甚者,则以征婚为名来谋财图利,“他们的人格,简直是卑污到不消提起”。结果,那些出于好奇的单纯女士,就容易落入圈套,上当受骗。
  “方子”的话,在另一位女士那里得到了印证。该女士有一位朋友,看到报纸上某男子的征婚广告,说自己是个海归,现年28岁,正在机关担任要职,想找个女子做终身伴侣。其朋友当时父丧母病,生活困难,也急切找个丈夫作为依靠。于是写信表露真心,并约定了会面。不见不知道,一见吓一跳。陪同朋友一道前往的这位女士,推测那男人少说也有36岁了,而且嬉皮笑脸,没个正经。聊了几句,更是处处露馅。那男子非但没有留过洋,连中学都没进,还老着脸皮说“美国的牛津大学”如何如何。更可恨的是,该男子已有妻子,只是想花500块钱再找个小妾。愤怒的女士和她朋友,把该男子臭骂一通,自此对广告征婚也存了怀疑和戒备。
  与之类似,女子征婚也不见得句句实话,虚报年龄、夸张长相的所在多有。1936年某期的《春色》杂志上,有一幅漫画,名为“征婚”。画中站着一位白发苍苍、身形佝偻的老太太,正与沙发上坐着的青年男子谈话。旁边加注了对话内容:“女:‘先生,我就是来应征的’。男:‘那么……你为什么不像那张相片美丽呢?’女:‘那张相片是我44年前所拍的啊!’”如此滑稽和讽刺的对答,说明征婚相亲之时,表述和事实经常会不一致,稍不留神就浪费感情,大失所望。
  邢大军据《北方新报》孔勇,文整理
其他文献
小段,山西大同人氏。山西的富,大同的煤,都跟他没半毛钱关系。小段上面有一个大10岁的哥,他是父母40岁上生的儿子。上到初中,小段就辍学了,他说学不进去,务农又嫌累。小段就出去闯荡了。  小段当过电工,当过小包工头,好不容易要回钱来,结完工人工资一算账,还赔了。气得他直想哭。小段想发财,想住好房、开好车、娶好媳妇,可一样也没实现。30岁时他已成为一个有个8岁女儿的糟老爷们儿。  为啥入了古玩行?小段
期刊
全景反映上海革命斗争史与城市心灵史的史诗巨制《大江东去》于5月10日开始在央视八套黄金强档播出,该剧主创阵容强大,不仅由胡玫担任总导演,还有众多明星出演,其中澳门电视节的最佳女演员获得者,有“玫女郎”之称的龚洁在剧中饰演婉儿。日前,记者对龚洁进行了采访。  胡玫点名龚洁饰演婉儿  《大江东去》再现了1911年到1949年长达三十多年上海的社会变迁,该剧瞄准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的风云变幻时期,通过旧上
期刊
几个哥们儿在一起喝酒,本来挺高兴的,可不知是谁起的头,一说到老婆,全变得有些垂头丧气。当初谈恋爱时,都是温柔的美人儿,怎么一娶进门,都变成了河东狮子,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哥几个开始大倒苦水。  “上个月,她过生日,正赶上我们公司接了一单大活儿,我一连加了半个月的班,就忘了给她买生日礼物了。我的个天啊!”大军一脸痛苦地说:“什么我把她骗到手了,就不在乎她了吧,什么我这个人一点情调都没有了吧,唠叨了
期刊
“文革”时期,人们空闲之际不敢唱经典老歌,不敢跳交谊舞,因为怕被扣上“封资修”、“復辟”、“倒退”的帽子。八十年代初,阴霾散去,人们又唱起了熟悉并喜爱的经典歌曲,又跳起了欢快的舞蹈。那时我在单位工会负责文体宣传工作,许多同事建议我组织大家学跳交谊舞,我便到单位附近的东方歌舞团聘请来一位舞蹈演员,连续几天,每天中午到单位礼堂教我们学跳交谊舞。舞蹈老师不厌其烦地教,我们认真反复地学跳,从三步、四步、伦
期刊
1961年李谷一毕业于湖南省艺术学院舞蹈专修科(20世纪60年代并入湖南师范大学。作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主要演员,她曾经成功地塑造了二十多个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年轻姑娘形象,因主演《补锅》一剧拍成电影而成名,于1964年和1965年获湖南省和中南五省戏剧汇演优秀奖,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  “文革”开始后,文艺界全都被下放,李谷一和所在的剧团大部分人被下放到偏穷的瑶寨,当农民,在农村种田、
期刊
周迅说:“只要有机会,我和高圣远就会在路上,在各个不为人知或少为人知的角落里、乡村中,携手散步、娱乐、生活……”  演艺圈最热爱旅游的人,周迅肯定是一个,除了南北两极,她已经跑遍了地球。在游遍了那些有口皆碑的热门地区后,周迅又开始了她的冷门线路游。她讲述的经历、留下的自拍,让听到的人目瞪口呆,让看过的人连呼你是去了仙境吗?  拜访哈比屯村和大力水手村  一次,周迅到新西兰散心时,问已经定居在那里的
期刊
从搞定婆婆嫁入豪门,产下儿子与继子化敌为友。到相夫教子,王艳的豪门生活背后并不轻松-  2015年1月31日,由众星携爱子共同出演的大电影《宝贝,对不起》全国热映。这部重磅巨制影片大有看点,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久未露面的影星“睛格格”王艳和首次“触电”的儿子球球。观众共同见证了大少爷球球从开始的叛逆,到最终被山村生活感化的有趣过程。阔别影视圈近十年,观众们只知道当年大红大紫的晴格格王艳早早嫁入豪
期刊
14位川劇演员,舞台上轮番变换120张绚丽多彩的脸谱。旁边站着一个年轻人,他紧紧盯着变脸演员,时而眉头紧蹙,时而闭上双眼,额头渐渐沁出汗珠。  当他最终睁开双眼时,目光如炬,于300张含干扰项的川剧脸谱中准确辨认每一位演员变换的脸谱和变换顺序。  他,过目不忘,从细微中寻找差别。他是深圳第一个“世界记忆大师”,曾为中国首夺世界脑力锦标赛团体冠军,获世界脑力锦标赛十项全能个人总季军,受聘加入“中国超
期刊
即将被迫离开故乡重庆铜梁的邱少云托人回家告诉弟弟。想吃家里的菜。邱少华赶忙做了两个菜送去藕塘湾给二哥,没想到,那次见面竟成了永别。  “那一天,他托人回來说想吃家里的菜,我赶紧给他做了两个送过去,没想到,他再也没有回来。”回忆起最后一次见到二哥邱少云的情景,满头银发的邱少华,突然陷入沉默。85岁高龄的他,是抗美援朝烈士邱少云唯一还在世的亲兄弟。  与他在藕塘湾诀别  邱少华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
期刊
刘秉义,听到这个名字,许多人都会联想起那浑厚深沉、大气磅礴的歌声,耳边回荡着那首五十年传唱不衰的《我为祖国献石油》……走进他的家中,无论色彩、氛围,还是家具、摆设,都那么明亮、简洁,再加上不时发出的爽朗笑声,工人师傅一般的腰板儿,你很难把他与一个喝过洋墨水的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畫等号。  执著于声乐艺术,特别是注重从生活中、从群众中汲取养分,使得刘秉义这个“洋美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