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臭牡丹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hant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今天从学校回来,我准备为她改善伙食,加强营养,炖点鸡汤。又想,鸡汤虽说滋补,可是容易上火,按长辈人的做法,加上臭牡丹熬煮就好了,就能做到补而不火,滋阴润燥。药典上记载,臭牡丹具有活血散瘀,清热解毒之功效,为妇科良药。家里没有臭牡丹,我决定出去采摘。
  吃完午饭,带上门,我出去了。下得楼来,想径直往南门方向走,去姑姑家那边,姑姑家屋边有,好像还开了花,又感觉太麻烦姑姑了,决定不去。又想起南门风雨桥对河的岸边,那里的菜地里也有,又想去那里采要。想想觉得路途遥远,还是决定不去。于是临时决定沿着对面不远的邮电巷往上去找寻。
  下著小雨,我撑着雨伞,拿着袋子,向邮电巷走去。在湿滑的水泥路上慢慢走着,我注意力高度集中,我两眼放光,紧盯着道路两边的空地,在扫描,在寻找。走了好长一段路,都上到半坡了,还是没看到臭牡丹。记得那些年,这一带,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到处都是臭牡丹,一丛丛的,茂盛葱茏。


  我沿着小巷的水泥路拾级而上。怎么就不见臭牡丹呢?我有些纳闷。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位大嫂,我不禁问道:“这附近哪里有臭牡丹?”大嫂先是疑惑继而告诉我:“你去水泥沟那里看一下,别的地方我就不知道了”。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走到一家房屋的水泥沟前,往下一看,果然有几株臭牡丹从水泥地的缝隙里钻出来,东倒西歪的,有些羸弱。水泥沟很深,够不着,我只能放弃,继续往前走,去别处寻找。
  走着,走着,走完了邮电巷,我登上了半高山的一条环城路。这里的道路经过了水泥硬化。路两边都是依山而建的精致小洋楼。横穿这条水泥路,我来到更高的坡地。坡地上又一条水泥路依山蜿蜒。路两边除了稀疏的房屋,多是菜园和菜地。我仔细搜寻,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长出臭牡丹的角落。可是还是不见臭牡丹的影子。这时从一家房屋走出两个人,一男一女,夫妻模样。点头招呼过后,我便问:这一带哪里有臭牡丹呢?两人说菜园里有啊。说着指了指道路上边的菜园。往菜园望去,我看见一个阿婆正从菜园里伸出头来,朝我大声喊道:“菜园里的啵,菜园里的是别人栽的啊,不要扯啊”阿婆背着背篓,随着她的喊声,身上的背篓一阵晃动。看着阿婆着急的样子,我默然不语,悄然离开。
  我沿着道路向左边山走去。道路两边有些修缮一新的木房。木房周围都铺上水泥,平展光滑,寸土不见。记得以前这一带到处都生长着臭牡丹,怎么现在没有了呢?原来都是道路建设,水泥硬化的原因。
  城乡建设,道路硬化,让所有房前屋后的空地都铺上水泥,使得臭牡丹无法生长,无处栖身。按理说,臭牡丹生命力极强,稍有泥土就如野草般疯长,属于那种给点雨露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的自然生物。就是这样的生物,也终究抵挡不过僵硬冰冷的水泥,从而被压抑和淹没了。
  记得小时候,臭牡丹满眼都是,遍地都有,园边地角,遍地开花。可以说,有井水处皆有臭牡丹。记得曾经的木楼柴扉,房前屋后,总是长满了臭牡丹,一丛丛,一簇簇,自由向上,蓬勃生长。那时候,臭牡丹是世俗人烟,是岁月风情。雨后初晴的田头地角,或是夏日午后的农舍旁边,一丛丛臭牡丹尽享阳光,一派岁月静好。花开时节,一团团,一束束,一片淡紫,引来蜜蜂飞来飞去,嗡嗡作响。需要时,就近扯上一把,洗净入汤,即刻能品尝到来自泥土的甘甜清香。
  为什么叫臭牡丹?牡丹,国色天香,那是何等的高贵。可见人们心目中她堪比牡丹。牡丹冠以臭字,却又反映人们对她欲拒还迎的矛盾心理。人们喜好她独特价值的同时,却因她遍地皆是,出身低微而另眼小瞧。在我看来,说是臭牡丹,其实不臭,那是一种异样的清香。尤其是她的根,总带有一丝泥土的清甜。人们说她臭,大概是说她的叶子和花吧,她的叶子和花有一种非大众的气味。非大众的气味就叫臭?这未免偏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因气味殊异,便以臭字冠之,臭牡丹有些委屈。不过,好在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只是某种物事的指代,约定俗成之后,名字本身的字面意义已逐渐消退、隐遁。如今见到臭牡丹,我不闻其臭,反觉其香。人们提到臭牡丹,我便立刻想起她那美好的风姿:叶而墨绿,花开淡紫。
  美似乎是静止的,她只活在我们的心里。而生活却总是山转水也转。当我们依照心里的景象,按图索骥去寻找曾经的美好时,总感觉是在逆流而上,是在逆时光之流去寻找过往的岁月,这样总免不了刻舟求剑,也有些自欺欺人。我想重要的是活在当下,一路走去,放慢脚步,时不时地看一看路边的风景。
  沿着盘山水泥路向左边山走去,在一片竹林里,我找到了臭牡丹。
  ——选自广西龙胜县《龙脊》2017第一期
其他文献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唐代诗人孟郊在离家出走之前一晚看到母亲在昏暗地烛光下为自己缝制衣服时写下的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年幼无知的我不懂事读到了这首诗不知道这诗中的真正内涵,而今岁月变迁,在外几经波折,异地求学找工作,经历了岁月的磨练,我终于明白这首诗真正的含义,回想起来我早已泪水盈眶。  我的母亲出生于1973年云南省曲靖市某县的一个贫困小镇
期刊
吴学良《湿地:水墨禅韵》(《西部散文选刊》2017年第1期)  谢耀德《东城小学记》(《西部散文选刊》2017年第1期)  黄国钦《南粤大地旌旗红》(《西部散文选刊》2017年第1期)  谢李·林桦《敖包相会》(《西部散文选刊》2017年第1期)  陶瑰丽《灵魂深处的奶奶》(《西部散文选刊》2017年第1期)  凸凹《对一条古驿道的文化勘厘》(《西部散文选刊》2017年第3期)  北城《西藏情谣》
期刊
巴尕滩草原位于囊谦县西北部64千米的着晓乡境内,平均海拔4100米以上。每年的7—8月份是巴尕滩草原最美的季节,其它季节风大、雪大、最低气温超过零下30℃。我曾经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只是后来搬迁到县上再也没有去过巴尕滩草原。  这两年,一直听住在巴尕滩草原上的老乡说,三江源生态资源保护项目退牧还草工程启动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给他们修建了新房和太阳能养畜暖棚,他们从流动放牧改为定点放牧之后,巴尕滩
期刊
中国西部散文,雄浑大气,粗犷凝沉。始自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下半期受到散文文坛关注起,像一条大河在奔荡不息地拓宽着自己的流域。“在当今沿海地带和都市经济圈被后现代思潮和物欲横流扫荡时,西部散文以其濃郁的地域色彩、昂扬的生命激情、独具的精神特质和超凡脱俗的纯净,而傲然独立”(著名评论家范培松语)。今天,更有许多西部散文正力图跨越地域,探寻其深厚的寓意价值——走向与人类相通的自然、人文精神高度。  关于“西
期刊
北方的冬天是空旷苍茫的,时不时会让人感觉单调而又沉寂。  冬的寒冷,封锁住了大地。花草树木经历过春的萌芽,夏的繁茂,秋的凋谢,在冬的怀抱里像是安然地睡去了。万物似乎都变成了大地一样笼统的颜色,干涸的树木高举着光秃秃的枝桠,在呼呼的北风里站立着,没有了叶子的装扮,如同一幅幅粗细不一的线条所勾勒出的素描画。尽管田野里的麦苗都还尽力保持着它们的绿意,只是也如同休憩了一样,一层薄薄的尘埃附着在上面,焕发不
期刊
她是一匹大山,我只能算她山旁的一颗小树,她有三得:吃得,睡得,长得。那年她十八岁,家住四川遂宁。她的伯伯,也是我家好的不得了的邻居,都姓王,所以,我两家人亲热的胜过亲兄弟。  到大城市来是她的梦想,独生女的她鼓励爸爸同伯伯签了个抱养协议,以便顶伯伯的班进城当工人。伯伯的独生子,她的哥哥在江油特钢厂当轧钢工。她来到重庆,我理所当然就成了她的哥哥了。  天上掉下个山一样的妹妹,我高兴了,一有空就带她出
期刊
六个月过去了,爷爷的身影总是在我脑海浮现。我看见爷爷被挂在墙上没有一丝色彩的黑白照片,却依然如梦似幻的觉着茶几前的沙发里就躺着爷爷。他用颤微微的声音说:婷婷,最近单位忙不忙呀?这几个月老板没让你去北京出差呀?什么时候给爷爷领个小对象回来,让爷爷给你把把关。爷爷总是这样语重心长的关心我,让我无法再向他说什么。时间带来了一切,却也带走了一切。  我有五个姑姑,父亲排行老四。我是爷爷唯一的孙子,他很疼我
期刊
不知你有没有听到过这样的故事,如果你是女人,再如果晚上梦到自己钻窗户,那你多半会在夜里变成一只硕大的毒蜘蛛,专门对付那些白白胖胖的孩子,在暗夜里用蜘蛛的网掠去孩子,甚至要了他们的性命。每当深夜听到小孩凄凄惨惨的哭声,一声接一声,哄也哄不下,多半是哪个女人在夜里又变成了蜘蛛,在对可爱的孩子下毒手。于是抱着孩子的母亲嘴里一边哦哦哦地哄着自己的娇儿,一边骂着,或者恨恨地点燃火烧。第二天清晨起床,多半会看
期刊
前几天,我插队教学时教过的一位学生打来电话,说她的几个娃娃都胆小,大的在西安上高护,老二现在还上小学。这会她想叫老二锻炼的有胆量,正叫娃娃上台子主持学校文艺节目。”听完她的话,我对她说:“女儿胆小是缺少自信心。当她一旦发现自己比别人并不少什么,缺什么,短什么的时候,也就不一样了,什么都不怕了。当真的有一天她长高了,长大了,变得强壮了,过去那些看不起她,藐视她,无视她存在的人,便会对她发出:“啊呀,
期刊
大坝沟浓郁的暑气将我包围。被清晨的一场冷雨冲洗过的街道,在午后的烈日下早已干透。从二百多里外的巴镇过来考驾照的我,背着包沿着行道树下的阴影寻找下榻的旅店。  大坝沟镇是一个地理位置较为特殊的地方,与东边的乌市无界限连接,西边则是一望无垠的草原。繁华与寂寥间的大坝沟镇,正是大型驾校安身立命的首选之地。  驾校多旅店就多。一家家旅店在街道两边紧紧相连,密不透风。旅店不只是单纯地提供住宿,还兼小卖部的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