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今天从学校回来,我准备为她改善伙食,加强营养,炖点鸡汤。又想,鸡汤虽说滋补,可是容易上火,按长辈人的做法,加上臭牡丹熬煮就好了,就能做到补而不火,滋阴润燥。药典上记载,臭牡丹具有活血散瘀,清热解毒之功效,为妇科良药。家里没有臭牡丹,我决定出去采摘。
吃完午饭,带上门,我出去了。下得楼来,想径直往南门方向走,去姑姑家那边,姑姑家屋边有,好像还开了花,又感觉太麻烦姑姑了,决定不去。又想起南门风雨桥对河的岸边,那里的菜地里也有,又想去那里采要。想想觉得路途遥远,还是决定不去。于是临时决定沿着对面不远的邮电巷往上去找寻。
下著小雨,我撑着雨伞,拿着袋子,向邮电巷走去。在湿滑的水泥路上慢慢走着,我注意力高度集中,我两眼放光,紧盯着道路两边的空地,在扫描,在寻找。走了好长一段路,都上到半坡了,还是没看到臭牡丹。记得那些年,这一带,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到处都是臭牡丹,一丛丛的,茂盛葱茏。
我沿着小巷的水泥路拾级而上。怎么就不见臭牡丹呢?我有些纳闷。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位大嫂,我不禁问道:“这附近哪里有臭牡丹?”大嫂先是疑惑继而告诉我:“你去水泥沟那里看一下,别的地方我就不知道了”。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走到一家房屋的水泥沟前,往下一看,果然有几株臭牡丹从水泥地的缝隙里钻出来,东倒西歪的,有些羸弱。水泥沟很深,够不着,我只能放弃,继续往前走,去别处寻找。
走着,走着,走完了邮电巷,我登上了半高山的一条环城路。这里的道路经过了水泥硬化。路两边都是依山而建的精致小洋楼。横穿这条水泥路,我来到更高的坡地。坡地上又一条水泥路依山蜿蜒。路两边除了稀疏的房屋,多是菜园和菜地。我仔细搜寻,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长出臭牡丹的角落。可是还是不见臭牡丹的影子。这时从一家房屋走出两个人,一男一女,夫妻模样。点头招呼过后,我便问:这一带哪里有臭牡丹呢?两人说菜园里有啊。说着指了指道路上边的菜园。往菜园望去,我看见一个阿婆正从菜园里伸出头来,朝我大声喊道:“菜园里的啵,菜园里的是别人栽的啊,不要扯啊”阿婆背着背篓,随着她的喊声,身上的背篓一阵晃动。看着阿婆着急的样子,我默然不语,悄然离开。
我沿着道路向左边山走去。道路两边有些修缮一新的木房。木房周围都铺上水泥,平展光滑,寸土不见。记得以前这一带到处都生长着臭牡丹,怎么现在没有了呢?原来都是道路建设,水泥硬化的原因。
城乡建设,道路硬化,让所有房前屋后的空地都铺上水泥,使得臭牡丹无法生长,无处栖身。按理说,臭牡丹生命力极强,稍有泥土就如野草般疯长,属于那种给点雨露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的自然生物。就是这样的生物,也终究抵挡不过僵硬冰冷的水泥,从而被压抑和淹没了。
记得小时候,臭牡丹满眼都是,遍地都有,园边地角,遍地开花。可以说,有井水处皆有臭牡丹。记得曾经的木楼柴扉,房前屋后,总是长满了臭牡丹,一丛丛,一簇簇,自由向上,蓬勃生长。那时候,臭牡丹是世俗人烟,是岁月风情。雨后初晴的田头地角,或是夏日午后的农舍旁边,一丛丛臭牡丹尽享阳光,一派岁月静好。花开时节,一团团,一束束,一片淡紫,引来蜜蜂飞来飞去,嗡嗡作响。需要时,就近扯上一把,洗净入汤,即刻能品尝到来自泥土的甘甜清香。
为什么叫臭牡丹?牡丹,国色天香,那是何等的高贵。可见人们心目中她堪比牡丹。牡丹冠以臭字,却又反映人们对她欲拒还迎的矛盾心理。人们喜好她独特价值的同时,却因她遍地皆是,出身低微而另眼小瞧。在我看来,说是臭牡丹,其实不臭,那是一种异样的清香。尤其是她的根,总带有一丝泥土的清甜。人们说她臭,大概是说她的叶子和花吧,她的叶子和花有一种非大众的气味。非大众的气味就叫臭?这未免偏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因气味殊异,便以臭字冠之,臭牡丹有些委屈。不过,好在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只是某种物事的指代,约定俗成之后,名字本身的字面意义已逐渐消退、隐遁。如今见到臭牡丹,我不闻其臭,反觉其香。人们提到臭牡丹,我便立刻想起她那美好的风姿:叶而墨绿,花开淡紫。
美似乎是静止的,她只活在我们的心里。而生活却总是山转水也转。当我们依照心里的景象,按图索骥去寻找曾经的美好时,总感觉是在逆流而上,是在逆时光之流去寻找过往的岁月,这样总免不了刻舟求剑,也有些自欺欺人。我想重要的是活在当下,一路走去,放慢脚步,时不时地看一看路边的风景。
沿着盘山水泥路向左边山走去,在一片竹林里,我找到了臭牡丹。
——选自广西龙胜县《龙脊》2017第一期
吃完午饭,带上门,我出去了。下得楼来,想径直往南门方向走,去姑姑家那边,姑姑家屋边有,好像还开了花,又感觉太麻烦姑姑了,决定不去。又想起南门风雨桥对河的岸边,那里的菜地里也有,又想去那里采要。想想觉得路途遥远,还是决定不去。于是临时决定沿着对面不远的邮电巷往上去找寻。
下著小雨,我撑着雨伞,拿着袋子,向邮电巷走去。在湿滑的水泥路上慢慢走着,我注意力高度集中,我两眼放光,紧盯着道路两边的空地,在扫描,在寻找。走了好长一段路,都上到半坡了,还是没看到臭牡丹。记得那些年,这一带,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到处都是臭牡丹,一丛丛的,茂盛葱茏。
我沿着小巷的水泥路拾级而上。怎么就不见臭牡丹呢?我有些纳闷。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位大嫂,我不禁问道:“这附近哪里有臭牡丹?”大嫂先是疑惑继而告诉我:“你去水泥沟那里看一下,别的地方我就不知道了”。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走到一家房屋的水泥沟前,往下一看,果然有几株臭牡丹从水泥地的缝隙里钻出来,东倒西歪的,有些羸弱。水泥沟很深,够不着,我只能放弃,继续往前走,去别处寻找。
走着,走着,走完了邮电巷,我登上了半高山的一条环城路。这里的道路经过了水泥硬化。路两边都是依山而建的精致小洋楼。横穿这条水泥路,我来到更高的坡地。坡地上又一条水泥路依山蜿蜒。路两边除了稀疏的房屋,多是菜园和菜地。我仔细搜寻,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长出臭牡丹的角落。可是还是不见臭牡丹的影子。这时从一家房屋走出两个人,一男一女,夫妻模样。点头招呼过后,我便问:这一带哪里有臭牡丹呢?两人说菜园里有啊。说着指了指道路上边的菜园。往菜园望去,我看见一个阿婆正从菜园里伸出头来,朝我大声喊道:“菜园里的啵,菜园里的是别人栽的啊,不要扯啊”阿婆背着背篓,随着她的喊声,身上的背篓一阵晃动。看着阿婆着急的样子,我默然不语,悄然离开。
我沿着道路向左边山走去。道路两边有些修缮一新的木房。木房周围都铺上水泥,平展光滑,寸土不见。记得以前这一带到处都生长着臭牡丹,怎么现在没有了呢?原来都是道路建设,水泥硬化的原因。
城乡建设,道路硬化,让所有房前屋后的空地都铺上水泥,使得臭牡丹无法生长,无处栖身。按理说,臭牡丹生命力极强,稍有泥土就如野草般疯长,属于那种给点雨露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的自然生物。就是这样的生物,也终究抵挡不过僵硬冰冷的水泥,从而被压抑和淹没了。
记得小时候,臭牡丹满眼都是,遍地都有,园边地角,遍地开花。可以说,有井水处皆有臭牡丹。记得曾经的木楼柴扉,房前屋后,总是长满了臭牡丹,一丛丛,一簇簇,自由向上,蓬勃生长。那时候,臭牡丹是世俗人烟,是岁月风情。雨后初晴的田头地角,或是夏日午后的农舍旁边,一丛丛臭牡丹尽享阳光,一派岁月静好。花开时节,一团团,一束束,一片淡紫,引来蜜蜂飞来飞去,嗡嗡作响。需要时,就近扯上一把,洗净入汤,即刻能品尝到来自泥土的甘甜清香。
为什么叫臭牡丹?牡丹,国色天香,那是何等的高贵。可见人们心目中她堪比牡丹。牡丹冠以臭字,却又反映人们对她欲拒还迎的矛盾心理。人们喜好她独特价值的同时,却因她遍地皆是,出身低微而另眼小瞧。在我看来,说是臭牡丹,其实不臭,那是一种异样的清香。尤其是她的根,总带有一丝泥土的清甜。人们说她臭,大概是说她的叶子和花吧,她的叶子和花有一种非大众的气味。非大众的气味就叫臭?这未免偏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因气味殊异,便以臭字冠之,臭牡丹有些委屈。不过,好在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只是某种物事的指代,约定俗成之后,名字本身的字面意义已逐渐消退、隐遁。如今见到臭牡丹,我不闻其臭,反觉其香。人们提到臭牡丹,我便立刻想起她那美好的风姿:叶而墨绿,花开淡紫。
美似乎是静止的,她只活在我们的心里。而生活却总是山转水也转。当我们依照心里的景象,按图索骥去寻找曾经的美好时,总感觉是在逆流而上,是在逆时光之流去寻找过往的岁月,这样总免不了刻舟求剑,也有些自欺欺人。我想重要的是活在当下,一路走去,放慢脚步,时不时地看一看路边的风景。
沿着盘山水泥路向左边山走去,在一片竹林里,我找到了臭牡丹。
——选自广西龙胜县《龙脊》2017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