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尽快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s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最基础的公平。我国长期二元体制所造成的种种差异中,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的不公平,是对我国发展影响最大的不公平。尽管我国早在20年前就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十几年来只是流于口号,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却是在近几年才得以实现的。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发言时称:“收入不公平影响人的一时,教育不公平影响人的一生。”
  全国两会代表与委员的热议
  “学前教育可谓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最薄弱一环!”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不少教育界的代表委员如此感叹。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称,国内35个被调查城市中,入园难、入园贵北京高居“榜首”,且非正规幼儿园已超正规幼儿园。
  “我这个大学校长,其实很少有人找我,因为都知道找我一点用都没有,考大学都是看分数录取的,但是现在幼儿园入学反倒都来找大学校长,要求帮忙解决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感叹“入园难”,这番话让在座的委员们都唏嘘不已。
  今年3月获得通过的《广东省2011年财政预算》,将高达6863万元的财政资金拨给8所机关附属幼儿园。对此,一面是大量民办幼儿园难以为继,一面是少数公办幼儿园吃着高额的财政补贴。都说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到底该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说,办机关幼儿园无可厚非,但政府花纳税人的钱建的公办园,不能是只供少数孩子享用的“豪华园”“贵族园”。要对其他社会幼儿园增加扶持力度,不能造成幼儿园之间的“贫富差距”。
  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疾”。对于择校现象,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表示,择校的深层次原因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
  来自甘肃的全国人大代表周绪红披露,全国高校的人均学费比20年前上涨25倍左右。一个大学生每年的费用在10000元左右,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据调查,西部地区25%的高中生不愿上大学,原因是“家庭负担不起上大学的费用”。高校收费标准已接近甚至超过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周绪红还介绍,高校收费标准差别不大,对于贫困家庭子弟来说,无论是上名牌高校还是一般高校,都交不起钱,这种情况在西部农村更加突出。
  张平委员说,现在各类实验、示范、重点学校几乎全部集中在城市。一些家境较好的孩子优先占据政府多年投资形成的优质资源。这种马太效应像一块块巨型磁铁,吸附着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大批尖子学生,同时也大口吸食着社会资金和公众积蓄。一些农民只好倾其所有为孩子缴纳择校费,但更多的农民只能望“洋”兴叹。
  张平还指出,农村升学率(包括升学报考率)远低于城市。近几年重点院校推行的“自主招生”“高校联考”等新的招生办法,几乎与农村学生无缘。在北京一些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中,农村学生比例几乎为零。
  正是由于一些招生改革对农村学生不利,才导致名牌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不断下降,目前只有20%左右。这种现象曾让温家宝总理倍感忧虑。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农村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较少,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教育投入体制的错。农村学生已经受到了不公平对待,如果高考招生环节的改革不是试图弥补这种不公平,而是反过来加剧这种不公平,那么农村学生就成了改革的牺牲品,这样的招生改革,其正义性必会遭到怀疑。
  张志勇代表指出:“目前,各地对普通高中的财政性投入,大都不足高中教育总投入的50%,在大中小学教育中,普通高中是唯一没有实现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高中教师周素敏说,现在,各地对普通高中的投资,基本上每年只给“人头费”,基建费、设施配套费、生均公用经费等都没有着落,学校发展基本上处于靠各种收费来维持运转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普通高中发展最大的资源就是“好生源”。有了“好生源”,就可以向北大、清华等大学输送学生。学校向北大、清华等大学输送的学生多,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上学,学校就可以收到更多学费,得到更多奖励……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魏琴代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国各省属高校的生均拨款差额巨大,导致近半数地方高校被边缘化,西部省份高校更为严重。“当前我国教育投入的不平衡,首先是地方高校和重点院校的差异。生均拨款是地方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而全国各省对省属高校的生均拨款额度差异很大。政府首先是关注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然后是省部支持或共建的重点大学,其余高校则无缘分得一杯羹,在资源博弈竞争中流于边缘。”她出示的一份调查显示,2002年地方高校的比重占全国普通高校的92%,但得到的教育经费仅占全国普通高校经费的57%。
  不可忽視教育公平恶化的趋势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一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词。它告诫人们,即便是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接受教育,人同样可以获得公平竞争以及向上流动的机会。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却是,多数弱势者并不是真有如此幸运。贫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或上不起学,农村合格教师严重匮乏,考上大学的孩子交不起学费,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流落在农贸市场……一言以蔽之,中国教育公平恶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我们的教育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它的二元分割性。它是一种双重的二元教育制度。其表现形式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整体分割,形成“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天壤之别。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教育阶段实行内部分割,形成“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两个世界。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根据学者研究,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阶层之间的差别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在农村,问题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则在义务教育后的普通高中和大学阶段问题较突出。随着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大,不同阶层子女的教育权利将受到影响。有研究者分析,我国社会当前存在的种种教育不公,主要是历史形成的,只能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解决。值得重视的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
  投入不足导致的二元教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下放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建立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尤其是县、乡政府。这样,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由于乡级财政能力的不足,县际之间、乡际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义务教育实施受阻。当时中央财政承担义务教育的比重极低,也没有建立起扶持贫困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致使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贫弱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教育资源分布放大了教育不公
  虽然九年义务教育中已经在名义上取消了重点中学,但“择校风”依然屡禁不止,使9年义务教育阶段也不能很好实现均衡教育。教育部要求逐步取消重点高中,但各地依然存在着教育资源向个别重点高中集中的现象。打造几所重点校依然是各地教育部门的政绩工程,有些重点中学已经成为地方财政的创收工具,有些重点中学甚至成为领导干部的“子弟学校”。正是“重点校”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价值”放大了教育资源不公、上学机会不公、教师待遇不公等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危机。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也加剧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
  制度的顾此失彼加大了不公
  高招按地区划定录取分数线的不公现象由来已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合理解决,于是也就出现一些非正常现象。比如一些高考生源大省的师生每年都要面对残酷的竞争,以至于出现“高考移民”现象。这种高考录取分数的地区差别,就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因现行高考制度,一些生源大省原本可以走进大学校门的学子“落榜”了;一些考生原本可以上一所更好一点的大学,却也无可奈何地只能填报相对次一些的学校。这不仅是对考生的不公,也是对人才的浪费。这样做,给无数考生的内心留下了终身难以抹去的阴影,也给社会和谐带来了负面影响。
  经济差距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教育资源的人为分布不均匀,也为强势阶层凭借优势地位抢占受教育机会的制高点提供了机会。一方面,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再增加,造成许多城市和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上不起学;另一方面,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同一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家长要向重点初中、高中交纳数万元不等的择校费。学费剧增导致“读书无用论”抬头,许多贫困家庭学生因经济原因辍学。
  腐败行为污染了“一方净土”
  在我国,教育资源仍然属于短缺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长期被认为是“一方净土”的教育,也受到社会腐败行为的侵扰。同时,在教育领域部分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扩大学校自主权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制约和规范,也导致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行为扭曲,出现不择手段追求经济利益的腐败行为。“条子生”可以堂而皇之入学,“缴费生”花钱买分数也能入学。同时,在各级教育中,本校教师子弟在入学时享有某种优惠,已是普遍现象。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是由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具有客观的必然性。既有经济、政治、文化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指导思想、教育结构及管理方面的原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是我国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经济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是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主要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的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由国家负责和管理的高等院校的布局又不合理,造成城乡之间、地域之间教育的差别很大。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和家庭有条件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教育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相反,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政府和家庭教育投入力量不足,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接受教育的人数和受教育程度偏低,这反过来又制约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了东西部经济与教育的两极分化现象。
  政策因素:在政策上,我国长期以来重视高等教育,轻视基础教育。精英教育跟当时迅速建设工业化国家的需要密切相关,也为新中国以后几十年的教育模式定下雏形:国家优先发展培养专才的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免收学费;在中小学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形成以升学教育为目标的“小宝塔”结构,选拔和培养少数“尖子”。可是,由于基础教育投资划归地方,而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差别很大,国家又缺乏足够的资金给以平衡和补贴,进而造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而长期以来的“精英教育”使得我们只关注少量学生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培养。
  正视我国目前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目的在于找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力争尽早实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克服“应试教育”重智育、轻能力,只关注少数“精英”,而忽视多数学生成才的“升学教育”倾向,转变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全面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面向世界,着眼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培养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普及义务教育,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
  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短时间内实现教育完全公平是不现实的。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突出矛盾,把“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要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大对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继续加强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加大对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的投入
  我国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加快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方对教育的投入差别很大,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显著。
  必须加强中央政府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经费统筹与管理力度,加强对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在确保教育经费占地方国民生产总值一定比例的基础上,由中央政府按全国基础教育经费的平均水平补贴或转移支付其不足部分,交地方教育部门统一分配和使用,中央加强监管,确保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为真正实现基础教育階段教育公平提供经济支持。这样既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又照顾到城乡、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社会现实。教育公平之梦在基础教育阶段定能逐步实现。
  实施城乡、区域之间的校际对口支援
  限于目前国家的教育投资制度和财政实力,中央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宏观调控困难,实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校际对口支援政策,是改善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办学条件的又一可行的办法。实施校际对口支援,需要国家的宣传、鼓励,但更重要的还应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条例使之规范化、制度化,避免流于形式的短期行为,使之真正在师资培养、教师交流、硬件设施等方面支持和帮助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教学条件的差距。
  落实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助学政策
  国家为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助学政策,如教育储蓄、教育保险、助学贷款、奖学金等制度,各项政策的出台将有助于解决贫困学生的困难,但关键还要进一步完善和贯彻落实,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细则,以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总之,我们要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其他文献
打开水得排队等一个小时,寒冬自习却苦无教室,网卡捆绑强制消费,每每遇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九江学院的学生总会第一时间向两个“学生代言人”——学生校长助理反映,由他们将意见直通校长,或建言献策,排忧解难。  针对不少同学反映学校打开水排队难的问题,2010年3月,學生校长助理把这一问题反映到校长,建议统一安装即开型热水器。校领导接受意见后,经过统筹考虑在全校每栋宿舍都安装即开型热水器。学生校长
期刊
5月12日下午,新余市“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主题教育演讲会在新钢中学报告厅举行。  演讲会上,来自新钢中学的叶子茜和铁路小学的吴涵彧两位同学分别为在场的师生作了演讲,并分别获得初中组、小学组第一名。两位同学深情地叙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句句发自肺腑,师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表示今后要更加努力工作、学习。新余市演讲协会的夏华美老师针对她们的演讲进行了点评,并做了指导。据悉,这两名学生将代表新余市参加全
期刊
2011年,南康市教育局站上新起点,坚持科学发展观,打造“一个目标、三个发展、五个着力”为目标的“一三五”教育工程。  咬定“一个目标”。就是继续咬定“打造江西教育强市”这一目标不放松,并切实从这一目标出发,认真分析把握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全面审视教育发展的各项制度、措施,着力破解阻碍教育发展的难题,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以最大的勇气、最坚定的决心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期刊
一、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全省教育宣传工作经验    近几年来,全省教育宣传战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实施科教兴赣、人才强省战略,紧紧围绕“五率”目标,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服务教育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宣传报道,推广了一批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宣传了一批教育典型人物,树立了教育的良好形象。  (一)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有影响。在有序开展各项日常宣传工作的同时,努力把握党委政府重
期刊
編者按:湘东区位于江西省西部,萍乡市西南部,与湖南的长、株、潭经济区毗邻,是江西的西大门。湘东文化底蕴深厚,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和江西省文化厅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农民铜管乐之乡”和“傩文化之乡”。近年来,该区立足实际,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教育性、参与性原则,切实加强素质教育和养成教育,先后获得“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区)”“全国目标教学研究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新课程改革先
期刊
4月22日,江西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幼)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南昌举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各地市教育局相关人员以及部分教师代表等100多人參加了会议。  江西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幼)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于去年7月登记注册,是我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机构。机构挂靠江西教育期刊社,主要负责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业务指导、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以及开展各种心理沙龙活动。  会议对江西省教育学
期刊
五四前夕,芦溪县舍己救人小英雄肖玉玲被团中央授予2010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肖玉玲現年15岁,宣风镇中学九年级3班学生。去年3月14日,为了救同学,她被大货车撞倒并致双腿受到辗压,右腿被迫截肢。其事迹经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2010年5月,肖玉玲荣登中国文明网“好人榜”,并荣获第二届江西省“十大好人”,省、市、县“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钟圣萍)
期刊
4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江西革命老区会昌县珠兰示范学校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201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这是江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  会昌珠兰示范学校创办六年来,始终坚持教学、科技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方向,坚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社会大教育格局,先后开设了幼教部、小学部、初中部、职高部和成教部,并将三年制的职业高中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率先实行
期刊
为全面提高教师的身体素质,信丰二中教师每人备有一根跳绳、一副乒乓球或羽毛球拍。这是该校全体教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一项新举措。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阳光体育活动,利用课余間隙时间走出教室、走向操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如今,该校掀起了一股体育锻炼的新热潮。(王历瑞、林英良)
期刊
截至2010年底,中国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超过127万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  据统计,2010年度,中国自费出国留学人数占当年出国留学总人数的93%。留学人员的资助方式、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类别也都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目前,中国在外的127万留学人员分布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其中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韩国、加拿大、新加坡、法国、德国和俄罗斯十个国家的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