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三教七管”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fly6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法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有效性是“三教七管”教学模式追求的目标,其中“三教”旨在规范教师的“教”,保证教师“教”的正确规范,“七管”意在科学规范的秩序中,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成长。“管”代表着一种教育理念,代表着“育”,也代表着一种“艺术”,不是刻板也不是墨守成规,它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将教师的管理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不管是教育还是管理都离不开一个“爱”,教师要爱学生。
  关键词:职业学校;三教七管;教学模式;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2-0026-05
  一、问题与假设
  (一)问题
  笔者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希望通过教学,学生能获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于是笔者做了三方面努力:一是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摸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二是笔者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有时间就去观摩其他教师上课;三是购买职业教育理论书籍认真研读。笔者很快发现项目教学法是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开设公开课的时候。教学的流程也基本遵循了行动导向的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6个环节。可是,困扰笔者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学生习惯了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对项目学习一开始需要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制订计划、最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这种学习方式显得不是很适应。二是教学的6个环节本应是学生全程参与的,但教学实施下来,还是教师起主控作用,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完成预先设定好的任务,这种形式主义的项目教学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本质上没什么区别。三是课堂教学往往是止于学生完成作品,作品做好了,课也就结束了。教学的评价环节由于时间来不及,有时走一个过场,有时干脆没有。
  这样的教学,缺少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过程刻板或是不完整也使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解决一个问题的完整过程,自然学生也就不会获得多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笔者感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研究行动导向的教学理论,对行动导向的6个教学环节进行本土化的二次再创造,使之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构建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问题的研究进展
  笔者对文献资料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中职、普教各类“教学模式”文章的检索研究,仔细比较各种教学模式操作流程的异同之处,提炼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后来发现,支撑教学模式的是其背后所依据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操作流程只是教学模式的显性表现,并不是教学模式的本质所在。教学模式只是规范“教”与“学”,使教师教学更加贴近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教师一开始使用模式,当模式烂熟于心时,就可以抛开模式。好的教学不能止于模式、技术与方法,重要的是模式背后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师教学的一切努力是否服务于学生的“学”。
  因此,笔者反思要遵从的教学思想是什么?折回研究起点,发现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很符合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于是,笔者的文献研究进入第二个阶段。一是阅读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了解行动导向教学观的理论基础;二是以“行动导向”及“教学”为关键词,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中进行跨库检索,得到了与行动导向教学相关的2405篇文章,然后再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关键词,在所得的结果内再次检索,最后精选30篇文章。
  对这些研究的分析表明,行动导向教学在德国流行多年,已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一种教学范式。对“行动导向”内涵的理解应是:行动导向是一种教学引导思想,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是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并不是一个动作或者单纯的行为,行动导向本质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有上百种,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有的内涵、功能和适用范围,而笔者常用的项目教学法只是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有6个基本环节——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1]
  行动导向教学在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家纷纷尝试践行,但这种实践似乎还处在初识、效仿阶段。况且,有些人对“行动导向”的理解也有误区,教学上对行动导向6个环节的应用,要么只有形式,没有质的改变;要么不完整,不规范。严格意义上说还不能称其为行动导向教学。[2]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联系起来看,教材选取是关键。如果教材的知识点还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来编排,那么在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难度就会很大。从这些文献来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情境创设、实施环节、评价都做了相应的调整,都努力遵循于行动导向教学的6个教学环节,但笔者个人认为对行动导向教学的本土化改造还不够。
  (三)假设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但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今天所学的知识,明天将迅速被淘汰,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笔者假设现阶段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并预测授课班级经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两学期的完整学习,能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假设如下:在行动导向理论的指导下,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过确定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选取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构建体现行动导向理念的教学模式——“三教七管”教学模式;创设一种开放的、合作的教学情境,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情境的重新创设和学生在学习中心地位的转变上,并通过实施“三教七管”教学模式,可验证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七管”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拟设计如下:学习准备—学习关联—明确任务(第一教)—体会新知(第二教)—组织活动—检验结果(第三教)—回顾提高。其中,“明确任务”是教师“第一教”,是教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学习目标,明确任务;“体会新知”是“第二教”,意在学生尝试操作之后,教师有针对性地答疑;“检验结果”是“第三教”,是指教师通过任务规范评估,引导学生学习。以上“三教”主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七管”主要是指教师对以上7个环节的管理。   第二阶段,确定笔者执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国家规划课程为实验课程,理由是该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典型的项目式教材,完全符合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根据行动导向的7个教学环节及课程特点,构建“三教七管”教学模式操作流程为:“学习准备—学习关联—明确任务(第一教)—体会新知(第二教)—组织活动—检验结果(第三教)—回顾提高”。至此明确了“三教”是什么,“七管”是什么。
  第三阶段,在利用“三教七管”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的过程中,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并做了调整。
  首先,学生“学”的方面。一开始学生不适应“先学后教”这种学习方式,教师要“忍住”不讲,要训练学生习惯这种先尝试、多思考的学习方式。但是,尝试的时间不能太长,要及时给予反馈。
  其次,项目要向“小任务”方向分解,分层次完成。这样更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容易使学生建立自信心。
  再次,在时间分布上,笔者一次课是两个课时,90分钟,“学习准备”与“学习关联”两环节用时要少,基本在5—10分钟结束。“检验结果”环节容易走过场,是因为时间掌控不好的缘故,这个环节理想的时间安排大约是20分钟。其他教学环节基本在15分钟左右。
  最后,对教师而言,“三教”实现了确定教学内容—讲解教学内容—评价教学效果的过渡,教师通过“三教”掌控着课堂教学的节奏和质量。
  第四阶段,在“三教七管”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最难把握的就是7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如何时从上一个任务转向下一个任务的学习,又在何时开始进行学生作品的评价等,因为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困惑之后,笔者觉得“三教七管”的“七管”应定位在学生对自我学习的过程管理上,“七管”应从最初的教师管理转向学生的自我管理。因此,笔者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自主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社会实践项目,成立学生燎原社团,组织社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课程所学内容自制宣传展板及宣传单,开展两次低碳环保主题宣传活动,在真实的项目中践行“三教七管”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我管理。首先组织学生参观KS市可再生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学生现场拍摄照片,记下可再生能源基地展馆讲解员的介绍;指导学生积累宣传素材,自主制作宣传作品;与KS市慈善总会及镁铝铝业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播种环保梦想,收获绿色未来”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倡低碳生活,做环保达人”宣传展板,并散发了环保低碳宣传单。宣传单中切实可行的低碳环保妙招吸引了很多市民朋友的关注,特别是小学生的喜爱。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主创新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与色彩搭配、语言文字表达等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还有自我反思、与他人合作、为社会作贡献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三、研究结果
  最初,学生入校时通过SZ市计算机应用能力中级考试的通过率为33%,新入校学生的第一次项目任务测试,完成率不到10%,完成质量也不容乐观。与个别学生访谈时了解到,学生在初中时计算机课要么是游戏课,要么多次被语、数、外课占用。有的学校不参加SZ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中级考试,而有的学校只有在参加计算机统考时,临时才突击上几天计算机课。从课堂现象上看,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以边讲解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的方式来学习。
  当经过一年多的“三教七管”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学习成绩的变化。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B考试的通过率为97%,比其他班级高出近20个百分点。第二个变化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一开始学生只是服从着项目学习的要求,经过大约是两个月以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尤其喜欢“组织活动,经验分享”与“观察作品,评定结果”两个互动环节,因为学生可以展现自我,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向他人学习,分享他人经验,开阔思维空间,获得启示,提高知识应用水平。第三个变化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学生普遍形成了尝试操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不希望别人打搅,特别是教师中途的“二教”,部分学生认为已无必要,他们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尝试操作或阅读课本解决。
  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个现象:尖子学生进步最快,基本是自主学习,教师很少辅导,中等学生也能及时跟进,只是还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是,每个班(32人)都出现了1—2个学生(占6%)完全跟不上学习进度的现象。如何让这样的学生也能适应“三教七管”教学模式的学习,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三教七管”教学模式的7个操作流程较适合新授课型,属于基本类型,它还应有变式。如学生在完成项目时,前期是如何准备和策划更能考量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教学模式应对这部分有一个细致的研究。另外,针对评价环节,模式也应有一个变式,因为师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是非常重要的。再者,“七管”提出的由教师的管理向学生的自我管理转变只是在社会实践项目中得到了验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深入研究下去。最后对整个研究过程的资料收集、分析等方面还可以更加详实、规范一些。
  四、结论与反思
  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专业建设能力上,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教法研究,没有好的教法就不能实现教与学之间的衔接,教法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学有效性”是“三教七管”教学模式追求的目标,其中“三教”旨在规范教师的“教”,保证教师“教”的正确规范;“七管”意在科学规范的秩序中,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成长,这里的“管”代表着一种教育理念,代表着“育”,也代表着一种“艺术”,教育的艺术,不是刻板也不是墨守成规,它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将教师的管理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从教育的角度看管理,管理是一种秩序,从管理的角度看教育,教育是一种艺术。不管是教育还是管理都离不开一个“爱”,教师要爱学生。[3]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刘良华.叙事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张志刚)
其他文献
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究竟要达成哪些目标?答案很多,甚至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包括进去。然而“什么都是”的处处为落脚点,势必会进入“什么都落空”的无家可归的尴尬境地。语文教学到底做些什么?这是一个不想倒还明白、一想就觉得复杂的问题,而且见仁见智,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真理像劳动人民一样朴素”,或许一讲就明白的简单常识才是我们苦苦追求而不得的东西,那就是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有所记诵,有所思考,有所感动,通
摘要:美术课程中的欣赏教学分渗透式欣赏教学和专题式欣赏教学。当前专题式欣赏教学存在诸多“症结”,既有观念上的,也有操作层面的。相比渗透式欣赏教学,专题式欣赏教学对学生提供的文化信息更为整体,对学生产生的文化冲击力更为强烈,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更为全面。因而,专题欣赏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文试以《中国古代青铜艺术》(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十一册)一课,谈谈我对专题式欣赏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
摘要:建立在制造业基础上的传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套用在服务产业人才培养上显然忽视了服务业的行业特性。传统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对学生情感服务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缺陷。嵌入实景化教学环节后的工学结合模式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要顺利实施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的“工学结合”实景化教学模式需要得到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景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
摘要:通过对薄弱初中数学教学现状调研发现,“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数学课堂催生了大批跟不上、听不懂、学不会的学生,建立慢教育教学观已成为一线教师的价值追求。近年来,学者们从慢教育内涵的界定,慢教育的艺术、因素分析以及实施策略,慢教育的教学案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与研究,为数学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撑。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践行慢化教育理念能让学生跟上、听懂、学会,实现知识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动笔墨”一般有两种形式:写批注和小练笔。其中,小练笔更是犹如一缕清风,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由于小练笔能紧密结合课文情境,有效发挥读写结合的作用,深受广大老师的喜爱,在课堂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实践中也出现不少效果不尽如人意之处:有的练笔目的不明确,生搬硬套,有为练笔而练笔之嫌;有的练笔忽视甚至背离文本价值取向,随意引申;有的时机不当,在教学情境不
识字难、记字乱、用字苦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普遍难题。有没有有效的途径可以帮助孩子们在入学伊始便能够愉快、有效地识字、记字、用字呢?为此,笔者用两年的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研究,回头纵观,略有心得。  一、以课题的形式将识字转化为内在需要  苏教版低年级教材中特意编排了识字系列,很多识字课文,都是围绕学生熟悉、喜欢的话题而展开,比如体育、季节、食物等。于是我引导学生自己做课题,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个
摘要:长期以来,课堂都是教师主导的舞台,提问是教师的“权利”,回答是学生的“本分”。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重视,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这一趋势下,“生—生”课堂提问模式主张开发“学生经验”这一宝贵资源,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少讲、精讲,多给学生留些“空白”,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对“生—生”课堂提问模式的概念、价值、策略和操作框架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
摘要:举世闻名的优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壮年猝故,苏联教育界十分震惊。如何安排葬礼?派谁出席?出席者怎么发言评价故人?这就难住了苏联教育科学院的领导们。27年后,出席此葬礼的代表揭秘当时的过程和原因。原来,苏霍姆林斯基在苏联教育界高举起人道主义教育的大旗,已被当局视为异己,视为危险分子。他身临逆境,被口珠笔浅,以致心力交瘁而故。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葬礼;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
摘要:国际最负盛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10年11月29日发布了一份长达126页的教育报告:《全球进步最快教育体系因何持续进步?》(How the world’s most improved school systems keep getting better)。这份报告在全球五大洲选取了20个教育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回答了教育体系之所以成功的许多问题,并给我们的教育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麦肯
2007年,新课程改革的诸多方面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痼疾仍然未见明显改善。  在我校,诸多问题引发思考:  我们没有办法教会每一个孩子想要教给的内容,许多老师仍然变本加厉地“教”,却很少探讨为什么难以“教”会;  我们可以相信,只要条件许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学会想要学习的内容,许多老师却没有真正扎扎实实地研究“学”,很少探讨孩子为什么能够“学”会;  学校试图遏止孩子学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