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疏无用 走向未路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se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在进一步规范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僵化。尤其是作为当时考试文体的八股文,“其法日密,其体日变,其弊亦遂日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内容空洞,千篇一律,空疏无用,成为八股文的症结所在。它唯一的意义,就在于是俗众弋取功名的工具,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敲门砖,一旦得第,就可以视之为敝履。这也就难怪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面对汗牛充栋、难以计数的八股文章,除了仅仅收录方苞奉乾隆皇帝之命选编的《钦定四书文》,用作“士林之标准”之外,其他的八股文文字,“悉斥不录”。
  明朝末年,对八股文的抨击已经非常尖锐。明朝的灭亡,提醒士人反省,很多人把责任都归咎于八股文。明朝亡国后,有人就写下了这样的语句嘲讽:“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奉申贽敬,晚生文八股顿首。”雍正年间死于文字狱的吕留良,在《真进士歌》中也说:“仕宦重科目,莫与进士比。进士尔何能,能作八股耳。其间盖多不能者,一行作吏无须此。三百年来几十科,科几百人印累累。如今知有几人名,大约尽同蝼蚁死。人言蝼蚁可怜虫,我言凶恶如虎兕。谨具江山再拜上,崇祯夫妇伴缄贶。”(《东庄诗存·伥伥集》)吴江著名中医徐大椿的《刺时文》说:“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随园诗话》卷十二)
  与社会上的讥笑讽刺一样,学术界对八股文的批判也毫不留情。倡导实学的颜元,认为以八股文取士,不仅不能选拔到真才,反而会将学者引入歧途,贻误人才。“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习斋言行录》卷下)顾炎武的说法与颜元如出一辙,在他看来,泛滥全社会的所谓八股文,不过是一些辗转抄袭、没有根据的空话。一些有钱的人家,往往事先拟题请人代作,让子弟先行记诵熟习,进入考场之后,只是抄誊而已。无论是得第之前还是之后,都不曾阅读经典。在他看来,“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秦始皇焚书坑儒,不过坑杀了460名儒生,而八股文败坏的,则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正因为自清朝伊始,全社会上上下下如此看待,以八股文为核心的科举制度,在清朝也就开始了它僵而不死、死而复生、终至灭亡的行程。
  由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赳赳武夫”的辅政大臣的决定,康熙二年,朝廷以“八股文章,实于政事无涉”,下诏以后的乡试和会试,由原来的考三场减为两场,废除了八股文。并以首场的时务策,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但有不少人认为,考生通过八股文“阐发圣贤之微旨”,考官则能够观察到考生的“心术”,如果不用经书为文,人们就会将“圣贤之学”置于一边而不讲,八股文有不可替代之大用。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对汉文化有很深造诣的康熙皇帝,深知八股取士对于控制、驾驭士人思想的意义和作用,康熙六年亲政之后,次年即“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在被停止了两科之后,八股文又卷土重来。
  雍正年间(1723),又有人提出要废止八股文。雍正皇帝就此征询张廷玉的意见,张廷玉说:“若废制义,恐无人读《四子书》讲求义理者矣。”(《清稗类钞·考试类》)张廷玉办事练达,慎密周详,深为雍正皇帝所倚重,他的意见,使八股文得以躲过一劫。
  乾隆三年(1738),兵部侍郎舒赫德上书皇帝,认为科举考试徒尚空言,不适实用。这一制度本来就不是什么精良的制度,加上迁延日久,积弊日深,侥幸日众,已经是积重难返。他请求废除八股文,“别思所以遴拔真才实学之道。”乾隆皇帝将舒赫德的意见交大臣们讨论。礼部和鄂尔泰都认为,科举制度的确存在着种种弊病,八股文的浮华无用也昭然若揭,但自明朝以来,就用八股取士,至今已经四百年。人们明明知道它问题多多,而守之不变,因循数百年,就是因为废止之后,没有更完善的“良法美意”代替它,没有更好的善后手段。再进一步说,“时艺所论,皆孔孟之绪言,精微之奥旨。参之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虽日小技,而文武干济、英伟特达之才,未尝不出乎其中。”(《清史稿·选举志》)科举制度选拔到了不少的人才,同样也是不争的事实。即使“圣人”立法,也不能尽善尽美,关键在于“在因时而补救之”。他们认为,不是补偏救弊,循名责实,力除积习,杜绝侥幸,而是将其废止,这样矫枉过正,“不已过乎”?当时鄂尔泰主持国政,他“力持议驳”,坚决反对舒赫德的意见,科举制和八股文得以苟延残喘。
  乾隆后期,因方苞奉敕编纂的《钦定四书文》通行既久,学写八股的人,大多抄袭浮词,不知根底。而一些抄袭之人,也得以被录取,甚至名次也很靠前。侍读杨述曾又上奏折,请求废除八股文,以杜绝文字抄袭之弊。最后朝廷只严责考试官,并没有对八股文痛下杀手。
  可见在清朝前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都有人提议取消八股文。但因为同时有一支更为强大的反对力量,特别是废除之后,没有更完善的制度来代替,取缔的意见,要么被搁置不见采行,要么只做修改,稍微调整,即便一时废除了,也依然能死灰复燃。
  清末戊戌年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名举人,连署上书,请求废除八股文,但都察院和总理衙门都拒绝代奏。接着,康有为利用他“专折奏事”的权利,上奏了《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康有为认为,变法的当务之急在于得人才,而要得人才,首先要改革科举制度。在科举制度还不能立即废除的情势下,要先废弃用八股文、试帖诗等考试的方法,而改试策论,使应试者“本经原史,明中通外”“救空疏之宿弊,专有用之问学”。光绪皇帝采行了康有为的建议,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上谕:“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试,向用《四书》文者,一体改试策论。”(《清德宗实录》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政变之后,新政化为泡影,八股取士制度又被恢复。但过了三年,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再次颁布了废除八股文的上谕。规定从第二年开始,乡试和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论5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科学技术)策5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综合三场考试的成绩,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场。“一切考试,凡《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清德宗实录》光绪二十七年)延续了约500年的八股 文,到这时终于寿终正寝。
  自鸦片战争以来,科举制度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革新科举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八股文的被废止,是清末科举考试形式的革命性变化,可以称得上是五百年未有的变局,而科举考试的内容,也有根本性的变化。
  清末科举考试内容的变革,突出体现在增加新的考试科目,把算学、经济特科等近代全新的内容,纳入了古老的科举制度之中。1875年,礼部奏请增加算学的考试科目,由于着力强调算学是传统“六艺”之一,在我国古已有之,不属西洋专利;最后得以被采行。1898年1月,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立“经济特科”,专门考取通晓天下利弊、中外交涉、擅长制造测绘等有一技之长之士,戊戌新政期间,这一建议被采纳。戊戌政变后,慈禧临朝听政,此科以“易滋流弊”之名被废罢。经历庚子败逃的惨痛教训之后,清朝政府意识到了全面推行新政、革除传统弊政,才是唯一的自救之道,因而又下诏开经济特科。光绪二十九年,经济特科在保和殿正式开考。考试分为两场,每场都试一论一策,首场入选者,才可以参加下一轮的复试。这一次被一些学者称之为“已具有一定的现代文官考试的性质”的考试,录取了27人。
  科举制度深深扎根在中国社会的土壤里,在古代中国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经过欧风美雨的冲刷,清朝末年,这一制度即便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一下废除它,还是难以为人们所接受。但由于科举与学校争人才,争资源,科举不废,学校难兴。针对这种两难的情形,张之洞提出了逐步减少科举中额的办法。由于科举考试严重不适应新形势,造成了深重的社会弊端,革其命是必然的选择。在不能骤然废止的情势下,也要酌情变革,从量上做文章,分科逐渐递减录取的名额,为它的最终灭亡创造条件。为此,他先后与刘坤一、袁世凯、张百熙和荣庆等人联名上奏,提出了具体步骤和办法。即从1906年丙午科开始,每科递减中额的三分之一,10年后到壬午科时完全减尽。这一办法得到了朝廷同意,准备照此办理。
  但清末国家的危亡日甚一日,兴学图强时不我待,科举一天不停,学堂之兴就一日无望,10年之路显然是过于漫长。日俄战争爆发后,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二日,张之洞、袁世凯等六名地方督抚联名上奏,指出中国的“危迫J隋形,更甚曩日,竭力振作,实同一刻千金”,如果等10年以后再停科举,“强邻环伺,岂能我待?”要求雷厉风行,立即停罢科举。八月四日,清廷发布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光绪政要》卷三十一)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就这样被送进了历史的博物馆。
  
  责任编辑 中 和
其他文献
“盐是百味之首”,没有盐,再好的厨师也做不出美味的菜肴。随着我们身边的美味越来越多,盐过量带来的健康风险也越来越大。  高钠饮食是食管癌、胃癌、脑卒中、心血管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高危因素。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吃盐太多,而中国是“重灾区”。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营养学会都推荐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要超过5克,而据最新调查,中国人的人均食盐摄入量超过了10克,是推荐量的两倍。  少吃盐,应该成为健康共识,而有下列症状
同事老严发了条朋友圈:老婆不在家,午饭番茄排骨汤,将番茄和排骨扔锅里慢炖,自己返回电脑前看电影,忽闻到煳味儿,忙跑去厨房一看,菜都烧焦了。老严末尾发了一串表情,又是伤心,又是大哭。  隔着手机屏都能感觉到老严的郁闷,午饭从番茄排骨汤降到胡萝卜条儿,冰火两重天呀。实在是太有喜感了,此时不点赞,更待何时。  不到一分钟,老严收到了几十个赞和十几条“热情洋溢”的评论。  本来恼火不已的一顿饭,若自顾生闷
从电影院出来,我的眼泪还没干,便和大罗说起了观后感:“电影拍得太感人了,尽孝要趁早,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赚再多的钱,父母不在了,也无法弥补孝的缺憾呀。”  大罗的泪点比我还低,听我感慨完,她又掉了几滴余泪。得,她准是想起她过世的老爸了。我刚想安慰她,她一抹眼泪,说:“陪我去趟商场。”  我俩到了商场,大罗领着我直奔某品牌服装区,说:“年前和老妈逛商场,看中了一件大衣,老妈也说好看,就是太贵了,
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普遍关注。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基本形成的是“问题视角”的工作模式。学生有了问题、班主任对付不了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个性独特的学生常被认为有心理问题,推给心理教师,或建议父母带孩子到医院治疗。这些做法已经造成“德育工作的心理学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医疗化”、“心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医患化”等不良后果,导致学生“问题认同”,心甘情愿认为自己有问题,“问题”反而成了逃避责
毛南族花竹帽編织技艺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毛南族聚居地区。花竹帽,毛南语叫做“顶卡花”(即在帽底编织花纹的意思)。花竹帽蕴含着美丽动人的古代爱情故事:女子爱上一位勤劳慧心的青年,青年亦愿与女子永结同心,遂亲手精心编织一顶精美别致的花竹帽赠给女子作定情之物。它既是荣誉和美好幸福的象征,更是勤劳和爱情的激励,亦是当地女子出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被誉为毛南族的“族宝”。  毛南族花竹帽
设计部组长的位置空出来以后,资历最长的张朋势在必得。那天,一个同事在部门会议上诉苦:“这个甲方太难缠了,今天叫我給他修图,明天改字体……”极力想证明自己的张朋抢过话头:“我这个客户还挺好的,我们换一下好了。”  对接工作后,张朋才知道自己接了个烫手山芋,除了之前修图、改字体等举手之劳的小要求,他们这次竟然要求张朋多设计10个页面。因为担心甲方投诉影响客户满意度,张朋苦苦加班一周才完成。  本以为这
在日常意义上,人们往往把文化与教育并称,如通常所说的“文化教育事业”。尽管这种表述不太严格,但还是透露出一些有益的信息,即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教育至少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要传播已有文化,另一方面则要创造新文化。  然而,仅仅指出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或者仅仅满足于教育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进一步追问,教育的文化性质是什么?教育所要传承的是什么文化,所要创新的又是
新闻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杭州一位年薪200万元的女高管,竟然被丈夫家暴了10多年。女高管的丈夫练散打,夫妻一有冲突,就拳脚相向。碍于面子和孩子,女高管一直隐忍,用长衣长裤和围巾遮挡乌青和伤痕。  人们的惯常印象中,忍气吞声的女子,多半在家里处于经济“弱势”的地位,仰人鼻息。而这位女高管完全可以养自己、养孩子、养家,有什么必要屡忍家暴?  婚姻的幸與不幸,往往与你挣多少钱没太大关系。  刚读完杨步伟
课改之惑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及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教师发展中的“道”与“术”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了出来。我们常常发现身边的一些教师不怎么喜欢读书,特别是拒绝阅读教育理论方面的著作,总怀疑这些东西不解决任何问题;教师们在听专家学者的报告时,更希望专家学者能讲一些具有实战经验的教法,即对“术”的迷恋,而不愿接受宏观的教育观念及课程理论等方面的指导,即对“道”的排斥。殊不知随着课改的深入,
兰,香草也;水中可居曰州。  芳草与河流。一座安静的西北老城。  仿佛自金城关西进一步,就能看到塞北的大漠烽烟。  沙砾砌成他的身体,有黄河河底的,有沙漠戈壁的。年复一年,薄薄的沙土,在千年中堆了百尺之高。他高大、伟岸,却又在朔风中沧桑、枯朽。少盛世,也少战乱。他只静默地端坐于河水一方。所以许多人都说,他是一座安静的西北老城。一  都说不远游的人不懂得思乡。  想起要写西北的故事,也是因为羁旅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