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新闻媒体的发展,一系列密切联系我们生活的气象服务指数,越来越为人们熟知了。这些指数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气象要素具象化(表现为数字和等级,但名称和内容有季节性和地域性),无疑能提高和加深人们对气象条件的感受和认识,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
晨练要讲科学,指数预报是帮手
晨练几乎都是在室外的自然条件下进行,晨练的时间、地点及气象条件势必影响着晨练的效果和晨练者的心情。保健学家研究表明,只有“因天制宜”、科学合理地进行晨练,才能真正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生活中,不少人的晨练时间定在天亮之前或天刚刚亮的时候,以为此时环境幽静,空气清新,锻炼效果最佳。其实,据专家研究,后半夜经常出现的近地面逆温层,使得空气污染物在早晨6点左右最不易扩散,此时天才渐亮,却常常是污染的高峰期。此外,清晨气温低(每天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早晨5点至6点之间),太早外出锻炼易受“风邪”侵害,极易患伤风感冒,也易引发关节疼痛、胃痛等病症。所以,专家指出,晨练不宜太早,以早晨阳光出现时,作为晨练的最佳开始时间。
此外,人们普遍喜欢在草坪、树林、花丛等有绿色植物生长的地方进行晨练,以为这些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利于人体吐故纳新。殊不知,植物的叶绿素只有在阳光的参与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晨练的时候,阳光往往还没照射到叶片上。所以在早晨,绿色植物附近非但没有多少新鲜的氧气,相反倒积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说,绿树丛中是白天散步的好地方,却不是清晨锻炼的好场所。户外晨练宜选择无绿树遮挡的开阔地带。
除了晨练的时间、场所需要科学合理外,晨练时具体的气象条件也非常重要。其中,风的条件最为重要。气象部门在发布晨练气象指数时,把风的情况单独列为一项,决定晨练是否适宜,而把降水、温度、湿度、空气的清洁度(常常以能见度作为衡量指标)以及影响晨练的许多天气现象(如雾、浮尘、沙尘暴等),作为晨练气象指数中的综合气象条件来考虑,也决定着晨练条件是否适宜。例如,北京地区冬半年对外发布的晨练气象指数预报分为5级,分述如下:
1级:非常适宜——各种气象条件都很好,凉风,放心晨练;
2级:适宜——有一种气象条件不太好,稍冷风,适合晨练;
3级:较适宜——有两种气象条件不太好,冷风,可以晨练;
4级:不太适宜——有三种气象条件不太好,很冷风,建议暂停晨练;
5级:不适宜——所有气象条件都不好,极冷风,必须停止晨练。
当然,地域和季节的不同,晨练气象指数的“适宜条件”是不一样的。像北方地区的许多气象台站,在夏半年里把温度、湿度、人体舒适度作为影响晨练的主要气象因素;而在冬半年里,把风雪大小及空气清洁度作为影响晨练的主要气象因素。当然,晨练气象指数预报的主要依据还是天气预报,尤其是降水和风的预报。随着天气预报准确率的不断提高,晨练气象指数预报越来越多地受到晨练爱好者的关注,成了人们科学锻炼的好帮手。
感冒指数,提醒你预防感冒
在我国很多地方,感冒俗称为“着凉”,可见感冒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气候保健学家研究表明,导致感冒发病率呈高峰状的天气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冷空气的入侵(冷锋入境),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大幅度下降,前后两天日平均气温甚至相差10℃以上。这种突然降温,使人们的体温调节功能难以适应,再加上人们没有什么准备,常常不注意保暖,就容易感冒。第二类是冷空气通过后出现冷高压天气,就算是晴好天气,人们也容易发生感冒。当冷高压控制时,阳光充足,日照强,以致中午热,早晚冷,同日温差大,早晚容易感冒。
“冷锋过境”和“冷高压控制”这两种天气,差不多贯穿一年中的秋、冬、春三季,这也是“着凉”性感冒发生的主要时段。而发生在夏季的“暑湿感冒”,也是以气象条件为诱发主因的。研究表明,高温高湿的“湿热”天气,最容易诱发“暑湿感冒”,此时,常常伴随着较小的风速和较低的气压。
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发的“流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也很密切,一般以寒冷的冬、春季节为多发期,因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温干燥的寒冷环境里。
正因为天气条件是感冒发生的最重要的环境诱因,所以我国气象工作者研制出了专门的感冒指数,并利用天气预报或专业气象发布平台,根据天气条件及未来变化,推出能使人一目了然、易记易懂的感冒指数预报。现在的感冒指数一般分为4级,级数越高,感冒发生率就越高。具体的级数标准如下:
1级——感冒较少发生;
2级——感冒较易发生;
3级——感冒易发生;
4级——感冒极易发生。
为什么感冒指数都是以“发生”为基础呢?一方面因为感冒是一种四季疾病,临床上一年四季都有感冒病人;另一方面,气象条件虽然是感冒发生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但毕竟也是“外因”,感冒发生的内因在于人这个主体,在于感冒病毒这个客体,在于人抵抗感冒病毒的能力。
尽管如此,感冒指数预报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项预报直接提高了人们的预防意识。关注感冒指数的意义在于“因天制宜”地预防感冒。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熟悉本地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收听和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当天气发生突变时,要及时更换衣被,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诱发感冒;在天气突变后的一两天内,要尽可能地少去公共场所,以防被传染上感冒;当春夏季湿度较大时,要注意降低室内湿度,从而降低“暑湿感冒”发生的可能性。
舒适指数,帮你验证舒适不舒适
日常生活中,冷与热都会造成身体的不舒适,温度条件是舒适与否最主要的气象因素。实验研究表明,人体感到舒适的气温是:夏季19~24℃,冬季12~22℃。
当环境温度较高时,人体就要借汗液的蒸发来排出热量。此时,空气湿度就显得特别重要。当空气湿度较高时,汗液蒸发速度很慢,人就有一种黏糊糊的感觉,很不舒服;而当空气湿度较低时,即使天气热一点,人也感到一种爽快。
风对人体热量散发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增强人体的对流换热;二是加快蒸发,从而影响人体排汗的散热效率。可见,风对人的舒适感觉是有影响的。当温度和湿度适宜时,2级左右的风吹拂会给人的精神带来愉快。
研究表明,在高温或低温的条件下,人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辐射调节温度的平衡,从而有利于维持正常体温。例如,冬季人们晒晒太阳,就觉得很舒服。不过,这种“补偿效应”是有限的,当温度特别低时,人们就算呆在太阳下,仍会感觉很冷。
为了让老百姓更直观地了解天气条件对人体是否舒适,气象部门研制出“舒适度指数”这一知识产品。许多气象台站通过公众服务平台,在预报未来天气的同时,也对“舒适度指数”作出预报。不过,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舒适度指数及其预报,在全国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地方将舒适度指数分为7级,也有的地方分为11级,但综合来看,大多数地方的舒适度指数都分为9级,这里不妨分列如下:
1级——极冷,不舒适;
2级——很冷,大部分人不舒适;
3级——冷,少部分人不舒适;
4级——偏冷,大部分人舒适;
5级——不冷不热,舒适;
6级——偏热,大部分人舒适;
7级——热,少部分人不舒适;
8级——炎热,大部分人不舒适;
9级——酷热,不舒适。
当气象台站发布舒适度指数预报时,你不妨验证一下自己是不是感觉舒适。
紫外线指数,提醒你保护皮肤
众所周知,阳光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适当晒点太阳对人体还是有好处的:比如能增强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对佝偻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贫血患者恢复健康有一定的益处,对婴儿软骨病也有预防作用。此外,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很强的杀菌能力,一般的细菌和某些病毒在阳光下晒半小时或数小时,就会被杀死,紫外线还能使人体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促进骨的钙化和生长。
当然,阳光和人体健康并非无限制地成正比例关系。过度的紫外线照射会引起光致凝结,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使人反应迟钝,并可诱发眼睛、皮肤、肺等方面的疾病。皮肤癌的发生率在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等国家都是非常高的,这显然与这些国家海滩多、人们喜欢日光浴有关。有专家指出,紫外线致皮肤癌的潜伏期可长达几十年之久,紫外线对人体的影响是多年蓄积起来的,现在注意预防正是为了将来的健康。
最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气平流层臭氧遭到日趋严重的破坏,地面接受的紫外线辐射量逐渐增多,紫外线对人体健康(主要是皮肤)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气象部门也适时做出紫外线指数预报,以供人们出行时采取防御措施,避免和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的眼前及深远的伤害。
紫外线指数值一般从0开始,一直到超过10,再根据这些数值,将紫外线指数的预报等级划分为5级。具体如下:
指数值0~2,一般为阴或雨天,此时紫外线强度最弱,预报等级为1级;
指数值3~4,一般为多云天气,此时紫外线强度较弱,预报等级为2级;
指数值5~6,一般为少云天气,此时紫外线强度较强,预报等级为3级;
指数值7~9,一般为晴天无云,此时紫外线强度很强,预报等级为4级;
指数值达到或超过10,多为夏季晴天,紫外线强度特别强,预报等级为5级。
一般来说,一天中紫外线最大值出现在中午12时前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夏天)要尽可能地避免在这一时段进行室外活动,即使冬天晒太阳也应选择上午10时前或下午3时后的“黄金时段”。
当紫外线等级为3级或以上时,人们就要采取适宜的防晒措施了,如穿长袖衬衣、戴墨镜、打遮阳伞(可选用有防紫外线功能的伞),涂抹防晒霜等,防止强烈的紫外线危害人们的健康。
寒冷天气,关注风寒指数
人们通常说的冷、热,实际上就是皮肤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外界环境的一种感觉,气象环境学家把这种人为感觉到的冷、热称之为“感觉温度”,它与实际气温有直接的关系,但绝对不是一回事。
专家研究表明,当气温低于皮肤温度时,风的作用使对流换热加快,散热效率也会提高,所以同是零度气温,有风时人会感到很冷(感觉温度较低),无风时则不是太冷(感觉温度较高)。空气湿度也影响人体散热,并直接影响着感觉温度。研究数据表明,当气温为26℃、空气相对湿度为90%时,人体的感觉温度就和气温为32℃、湿度为20%的情况差不多。当然,冬季时湿度对感觉温度的影响要小一点,但也不是没有。
不过,感觉温度带有主观的性质,是没办法测量的。在寒冷的冬季,哪一种指标能够反映感觉温度的高低呢?绝对的反映是不可能的,但是一种叫“风寒指数”的指标能够基本反映感觉温度。依据这一指数,人们就能更加科学、合理地来安排生活起居,从而确保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从目前的天气预报节目看,风寒指数作为“生活指数预报”的一种,还没有在全国普及,目前也没有全国统一的具体指标。这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多样。例如在我国的海南三亚,一年四季都如同夏天,就不可能发布什么风寒指数预报。即使在冬季气候特征明显的地区,风寒指数的指标也不一样。
在我国四川,冬季风寒指数是根据以温度、风速为变量的函数公式直接计算出来的,然后将结果分为9级,其中4~9级分别为偏冷、较冷、冷、很冷、寒冷、极其寒冷,这些指标肯定适合四川全省,也应该比较适合我国中部地区。
还有许多地方根据风寒指数大小,结合空气湿度情况,将计算结果分为6级,从小到大依次为:感觉天气较凉、偏凉、较冷、很冷、寒冷和极冷。
正因为风寒指数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差异,普通居民关注风寒指数,最重要的是关注反映感觉温度的“冷情”而不是数字。一般来说,当风寒指数定义为“较冷”时,感觉温度就较低了,人们会感觉到寒冷。此时,体弱者要避免从暖和房间突然走到户外,可预先适应一下,使身体有温度上的缓冲,这样出门会更安全些。而且外出时要穿够衣服,注意头部、背部和四肢的保暖。一旦较冷或更冷的天气出现,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衣食住行,让健康不受风寒的影响。
(编辑 巧克力)
晨练要讲科学,指数预报是帮手
晨练几乎都是在室外的自然条件下进行,晨练的时间、地点及气象条件势必影响着晨练的效果和晨练者的心情。保健学家研究表明,只有“因天制宜”、科学合理地进行晨练,才能真正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生活中,不少人的晨练时间定在天亮之前或天刚刚亮的时候,以为此时环境幽静,空气清新,锻炼效果最佳。其实,据专家研究,后半夜经常出现的近地面逆温层,使得空气污染物在早晨6点左右最不易扩散,此时天才渐亮,却常常是污染的高峰期。此外,清晨气温低(每天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早晨5点至6点之间),太早外出锻炼易受“风邪”侵害,极易患伤风感冒,也易引发关节疼痛、胃痛等病症。所以,专家指出,晨练不宜太早,以早晨阳光出现时,作为晨练的最佳开始时间。
此外,人们普遍喜欢在草坪、树林、花丛等有绿色植物生长的地方进行晨练,以为这些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利于人体吐故纳新。殊不知,植物的叶绿素只有在阳光的参与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晨练的时候,阳光往往还没照射到叶片上。所以在早晨,绿色植物附近非但没有多少新鲜的氧气,相反倒积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说,绿树丛中是白天散步的好地方,却不是清晨锻炼的好场所。户外晨练宜选择无绿树遮挡的开阔地带。
除了晨练的时间、场所需要科学合理外,晨练时具体的气象条件也非常重要。其中,风的条件最为重要。气象部门在发布晨练气象指数时,把风的情况单独列为一项,决定晨练是否适宜,而把降水、温度、湿度、空气的清洁度(常常以能见度作为衡量指标)以及影响晨练的许多天气现象(如雾、浮尘、沙尘暴等),作为晨练气象指数中的综合气象条件来考虑,也决定着晨练条件是否适宜。例如,北京地区冬半年对外发布的晨练气象指数预报分为5级,分述如下:
1级:非常适宜——各种气象条件都很好,凉风,放心晨练;
2级:适宜——有一种气象条件不太好,稍冷风,适合晨练;
3级:较适宜——有两种气象条件不太好,冷风,可以晨练;
4级:不太适宜——有三种气象条件不太好,很冷风,建议暂停晨练;
5级:不适宜——所有气象条件都不好,极冷风,必须停止晨练。
当然,地域和季节的不同,晨练气象指数的“适宜条件”是不一样的。像北方地区的许多气象台站,在夏半年里把温度、湿度、人体舒适度作为影响晨练的主要气象因素;而在冬半年里,把风雪大小及空气清洁度作为影响晨练的主要气象因素。当然,晨练气象指数预报的主要依据还是天气预报,尤其是降水和风的预报。随着天气预报准确率的不断提高,晨练气象指数预报越来越多地受到晨练爱好者的关注,成了人们科学锻炼的好帮手。
感冒指数,提醒你预防感冒
在我国很多地方,感冒俗称为“着凉”,可见感冒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气候保健学家研究表明,导致感冒发病率呈高峰状的天气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冷空气的入侵(冷锋入境),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大幅度下降,前后两天日平均气温甚至相差10℃以上。这种突然降温,使人们的体温调节功能难以适应,再加上人们没有什么准备,常常不注意保暖,就容易感冒。第二类是冷空气通过后出现冷高压天气,就算是晴好天气,人们也容易发生感冒。当冷高压控制时,阳光充足,日照强,以致中午热,早晚冷,同日温差大,早晚容易感冒。
“冷锋过境”和“冷高压控制”这两种天气,差不多贯穿一年中的秋、冬、春三季,这也是“着凉”性感冒发生的主要时段。而发生在夏季的“暑湿感冒”,也是以气象条件为诱发主因的。研究表明,高温高湿的“湿热”天气,最容易诱发“暑湿感冒”,此时,常常伴随着较小的风速和较低的气压。
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发的“流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也很密切,一般以寒冷的冬、春季节为多发期,因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温干燥的寒冷环境里。
正因为天气条件是感冒发生的最重要的环境诱因,所以我国气象工作者研制出了专门的感冒指数,并利用天气预报或专业气象发布平台,根据天气条件及未来变化,推出能使人一目了然、易记易懂的感冒指数预报。现在的感冒指数一般分为4级,级数越高,感冒发生率就越高。具体的级数标准如下:
1级——感冒较少发生;
2级——感冒较易发生;
3级——感冒易发生;
4级——感冒极易发生。
为什么感冒指数都是以“发生”为基础呢?一方面因为感冒是一种四季疾病,临床上一年四季都有感冒病人;另一方面,气象条件虽然是感冒发生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但毕竟也是“外因”,感冒发生的内因在于人这个主体,在于感冒病毒这个客体,在于人抵抗感冒病毒的能力。
尽管如此,感冒指数预报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项预报直接提高了人们的预防意识。关注感冒指数的意义在于“因天制宜”地预防感冒。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熟悉本地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收听和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当天气发生突变时,要及时更换衣被,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诱发感冒;在天气突变后的一两天内,要尽可能地少去公共场所,以防被传染上感冒;当春夏季湿度较大时,要注意降低室内湿度,从而降低“暑湿感冒”发生的可能性。
舒适指数,帮你验证舒适不舒适
日常生活中,冷与热都会造成身体的不舒适,温度条件是舒适与否最主要的气象因素。实验研究表明,人体感到舒适的气温是:夏季19~24℃,冬季12~22℃。
当环境温度较高时,人体就要借汗液的蒸发来排出热量。此时,空气湿度就显得特别重要。当空气湿度较高时,汗液蒸发速度很慢,人就有一种黏糊糊的感觉,很不舒服;而当空气湿度较低时,即使天气热一点,人也感到一种爽快。
风对人体热量散发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增强人体的对流换热;二是加快蒸发,从而影响人体排汗的散热效率。可见,风对人的舒适感觉是有影响的。当温度和湿度适宜时,2级左右的风吹拂会给人的精神带来愉快。
研究表明,在高温或低温的条件下,人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辐射调节温度的平衡,从而有利于维持正常体温。例如,冬季人们晒晒太阳,就觉得很舒服。不过,这种“补偿效应”是有限的,当温度特别低时,人们就算呆在太阳下,仍会感觉很冷。
为了让老百姓更直观地了解天气条件对人体是否舒适,气象部门研制出“舒适度指数”这一知识产品。许多气象台站通过公众服务平台,在预报未来天气的同时,也对“舒适度指数”作出预报。不过,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舒适度指数及其预报,在全国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地方将舒适度指数分为7级,也有的地方分为11级,但综合来看,大多数地方的舒适度指数都分为9级,这里不妨分列如下:
1级——极冷,不舒适;
2级——很冷,大部分人不舒适;
3级——冷,少部分人不舒适;
4级——偏冷,大部分人舒适;
5级——不冷不热,舒适;
6级——偏热,大部分人舒适;
7级——热,少部分人不舒适;
8级——炎热,大部分人不舒适;
9级——酷热,不舒适。
当气象台站发布舒适度指数预报时,你不妨验证一下自己是不是感觉舒适。
紫外线指数,提醒你保护皮肤
众所周知,阳光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适当晒点太阳对人体还是有好处的:比如能增强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对佝偻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贫血患者恢复健康有一定的益处,对婴儿软骨病也有预防作用。此外,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很强的杀菌能力,一般的细菌和某些病毒在阳光下晒半小时或数小时,就会被杀死,紫外线还能使人体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促进骨的钙化和生长。
当然,阳光和人体健康并非无限制地成正比例关系。过度的紫外线照射会引起光致凝结,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使人反应迟钝,并可诱发眼睛、皮肤、肺等方面的疾病。皮肤癌的发生率在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等国家都是非常高的,这显然与这些国家海滩多、人们喜欢日光浴有关。有专家指出,紫外线致皮肤癌的潜伏期可长达几十年之久,紫外线对人体的影响是多年蓄积起来的,现在注意预防正是为了将来的健康。
最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气平流层臭氧遭到日趋严重的破坏,地面接受的紫外线辐射量逐渐增多,紫外线对人体健康(主要是皮肤)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气象部门也适时做出紫外线指数预报,以供人们出行时采取防御措施,避免和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的眼前及深远的伤害。
紫外线指数值一般从0开始,一直到超过10,再根据这些数值,将紫外线指数的预报等级划分为5级。具体如下:
指数值0~2,一般为阴或雨天,此时紫外线强度最弱,预报等级为1级;
指数值3~4,一般为多云天气,此时紫外线强度较弱,预报等级为2级;
指数值5~6,一般为少云天气,此时紫外线强度较强,预报等级为3级;
指数值7~9,一般为晴天无云,此时紫外线强度很强,预报等级为4级;
指数值达到或超过10,多为夏季晴天,紫外线强度特别强,预报等级为5级。
一般来说,一天中紫外线最大值出现在中午12时前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夏天)要尽可能地避免在这一时段进行室外活动,即使冬天晒太阳也应选择上午10时前或下午3时后的“黄金时段”。
当紫外线等级为3级或以上时,人们就要采取适宜的防晒措施了,如穿长袖衬衣、戴墨镜、打遮阳伞(可选用有防紫外线功能的伞),涂抹防晒霜等,防止强烈的紫外线危害人们的健康。
寒冷天气,关注风寒指数
人们通常说的冷、热,实际上就是皮肤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外界环境的一种感觉,气象环境学家把这种人为感觉到的冷、热称之为“感觉温度”,它与实际气温有直接的关系,但绝对不是一回事。
专家研究表明,当气温低于皮肤温度时,风的作用使对流换热加快,散热效率也会提高,所以同是零度气温,有风时人会感到很冷(感觉温度较低),无风时则不是太冷(感觉温度较高)。空气湿度也影响人体散热,并直接影响着感觉温度。研究数据表明,当气温为26℃、空气相对湿度为90%时,人体的感觉温度就和气温为32℃、湿度为20%的情况差不多。当然,冬季时湿度对感觉温度的影响要小一点,但也不是没有。
不过,感觉温度带有主观的性质,是没办法测量的。在寒冷的冬季,哪一种指标能够反映感觉温度的高低呢?绝对的反映是不可能的,但是一种叫“风寒指数”的指标能够基本反映感觉温度。依据这一指数,人们就能更加科学、合理地来安排生活起居,从而确保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从目前的天气预报节目看,风寒指数作为“生活指数预报”的一种,还没有在全国普及,目前也没有全国统一的具体指标。这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多样。例如在我国的海南三亚,一年四季都如同夏天,就不可能发布什么风寒指数预报。即使在冬季气候特征明显的地区,风寒指数的指标也不一样。
在我国四川,冬季风寒指数是根据以温度、风速为变量的函数公式直接计算出来的,然后将结果分为9级,其中4~9级分别为偏冷、较冷、冷、很冷、寒冷、极其寒冷,这些指标肯定适合四川全省,也应该比较适合我国中部地区。
还有许多地方根据风寒指数大小,结合空气湿度情况,将计算结果分为6级,从小到大依次为:感觉天气较凉、偏凉、较冷、很冷、寒冷和极冷。
正因为风寒指数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差异,普通居民关注风寒指数,最重要的是关注反映感觉温度的“冷情”而不是数字。一般来说,当风寒指数定义为“较冷”时,感觉温度就较低了,人们会感觉到寒冷。此时,体弱者要避免从暖和房间突然走到户外,可预先适应一下,使身体有温度上的缓冲,这样出门会更安全些。而且外出时要穿够衣服,注意头部、背部和四肢的保暖。一旦较冷或更冷的天气出现,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衣食住行,让健康不受风寒的影响。
(编辑 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