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高校越来越受重视劳动教育,许多高校已经把劳动教育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劳动教育的新形式。
一、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社会化发展的必须趋势
教育是培养劳动者的工具,它与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教育与劳动之间经历了“融合—分离—结合”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受生存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等条件的制约,教育还没有、也不可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和训练一般是包含和融合在劳动过程中进行的。这种融合是混沌的、原始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社会分工的产生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阶级、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離。一部分人脱离体力劳动,从事生产管理和文化科学活动,这样教育便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并逐步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古代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从教育的目的、内容到教育的形式和方法都同劳动相分离,是一种读书学校,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学校,不承担培养劳动者的任务。这种学校与劳动没有明显的联系,也不需要同劳动相结合。中世纪后,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现代生产规模、产业结构及技术工艺的不断发展,迫切要求生产者尽可能去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教育同劳动相结合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通过学校培训劳动者,要求把学校教育同劳动结合起来。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向结合也逐步成为现代高校育人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
二、马克思主义者对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为现代高校劳动育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曾多次从不同角度论述过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对劳动教育理论的初步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最先论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并且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基础。”同时,他们也充分肯定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马克思指出,随着社会化大工业的快速发展,只有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即进行劳动教育,才能使教育、教学提高到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所要求的高度,也才能把生产劳动提高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教育的进行,能够使得他们摆脱现代社会分工为他们每个人全面发展所造成的片面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认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更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列宁对劳动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述。列宁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列宁强调,只有对劳动者进行劳动教育,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使其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所要求的现代科学技术。列宁把劳动教育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了起来,对劳动教育经济功能的价值定位更加清楚。同时列宁也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生产劳动同普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并把它作为人类普遍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劳动教育理论的深化论述。毛泽东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从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强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一种途径。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江泽民同志也强调:“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这一点务必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
三、新时期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理论在现代高校的实践特征及其现实作用
马克思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把劳动看做人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成因,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教育与劳动向结合的理论在新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新的特征。现代高校劳动教育形式也不断创新,是劳动育人功效更加突出。
现代高校劳动教育育人功效不断突出。把劳动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力量,应该把它放在和其他育人功能的有机联系中来进行考察和实施。在这一点上,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脱离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劳动和劳动教育,是不能与学习、与道德的培养和发展相提并论的。劳动,这是渗透一切、贯通一切的东西。我们是紧密联系德育、智育、美育来看待劳动教育的。劳动教育是德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它对德育、美育及体育、智育都有促进作用”。在借鉴的基础上根据当代中国教育的现实情况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理论及其形式有所新发展、有所新创造。
现代高校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教育习惯。劳动教育利于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习惯。养成教育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从行为训练入手,通过对人们进行长期的教育和训练,从而达到使人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高校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而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以培养他们自觉形成一种劳动的习惯。
现代高校劳动教育注重锻炼学生团队意识和活动组织能力。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就是专业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越高,熟练程度就越高,自然劳动效率就提高了。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承包任务,制定方案,组织实施,不是机械地完成劳动任务,而是经过科学的规划,采取了科学的劳动组织形式,做到“计划明确、分工具体、数量清楚、质量可比”。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劳动技能,也有利于他们将来走向专业化较强的现代化社会。
作者简介:
苏国丽,女,河南南阳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辅导员,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社会化发展的必须趋势
教育是培养劳动者的工具,它与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教育与劳动之间经历了“融合—分离—结合”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受生存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等条件的制约,教育还没有、也不可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和训练一般是包含和融合在劳动过程中进行的。这种融合是混沌的、原始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社会分工的产生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阶级、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離。一部分人脱离体力劳动,从事生产管理和文化科学活动,这样教育便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并逐步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古代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从教育的目的、内容到教育的形式和方法都同劳动相分离,是一种读书学校,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学校,不承担培养劳动者的任务。这种学校与劳动没有明显的联系,也不需要同劳动相结合。中世纪后,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现代生产规模、产业结构及技术工艺的不断发展,迫切要求生产者尽可能去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教育同劳动相结合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通过学校培训劳动者,要求把学校教育同劳动结合起来。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向结合也逐步成为现代高校育人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
二、马克思主义者对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为现代高校劳动育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曾多次从不同角度论述过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对劳动教育理论的初步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最先论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并且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基础。”同时,他们也充分肯定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马克思指出,随着社会化大工业的快速发展,只有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即进行劳动教育,才能使教育、教学提高到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所要求的高度,也才能把生产劳动提高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教育的进行,能够使得他们摆脱现代社会分工为他们每个人全面发展所造成的片面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认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更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列宁对劳动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述。列宁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列宁强调,只有对劳动者进行劳动教育,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使其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所要求的现代科学技术。列宁把劳动教育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了起来,对劳动教育经济功能的价值定位更加清楚。同时列宁也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生产劳动同普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并把它作为人类普遍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劳动教育理论的深化论述。毛泽东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从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强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一种途径。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江泽民同志也强调:“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这一点务必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
三、新时期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理论在现代高校的实践特征及其现实作用
马克思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把劳动看做人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成因,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教育与劳动向结合的理论在新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新的特征。现代高校劳动教育形式也不断创新,是劳动育人功效更加突出。
现代高校劳动教育育人功效不断突出。把劳动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力量,应该把它放在和其他育人功能的有机联系中来进行考察和实施。在这一点上,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脱离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劳动和劳动教育,是不能与学习、与道德的培养和发展相提并论的。劳动,这是渗透一切、贯通一切的东西。我们是紧密联系德育、智育、美育来看待劳动教育的。劳动教育是德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它对德育、美育及体育、智育都有促进作用”。在借鉴的基础上根据当代中国教育的现实情况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理论及其形式有所新发展、有所新创造。
现代高校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教育习惯。劳动教育利于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习惯。养成教育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从行为训练入手,通过对人们进行长期的教育和训练,从而达到使人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高校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而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以培养他们自觉形成一种劳动的习惯。
现代高校劳动教育注重锻炼学生团队意识和活动组织能力。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就是专业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越高,熟练程度就越高,自然劳动效率就提高了。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承包任务,制定方案,组织实施,不是机械地完成劳动任务,而是经过科学的规划,采取了科学的劳动组织形式,做到“计划明确、分工具体、数量清楚、质量可比”。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劳动技能,也有利于他们将来走向专业化较强的现代化社会。
作者简介:
苏国丽,女,河南南阳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辅导员,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