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热的背后:如何理解中国?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ven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的根本特殊性体现在两点上:一是中国是一个轴心文明的载体,一是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这两点以一种人们经常意识不到的方式相互发生作用,几乎中国历史的所有运动逻辑,理解当下中国问题的所有切入点,都在对这两点的把握里面了。
  历史热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揆诸世界历史,一个迅猛崛起的大国,其崛起本身会造成所处体系的深刻变迁,过去所习惯的参照系不再起作用,基于该参照系所设定的国家目标也会失效;于是,它无法再说清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往往会陷入一种深刻的身份焦虑。它懵懵懂懂地走到了没有路标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
  在这个路口上,倘若它能够在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中,理解到自我与世界的内在一致性,就能够将其庞大的力量转化为对世界的建设性力量,并真正成就自己的世界历史地位;否则,它将浪费自己所经受的苦难。为了真实地理解自己的处境,以避免糟糕的前景,处在十字路口的大国往往都会关注历史,它们渴望通过对于历史的重新理解,来廓清当下,构想未来。
  这种身份焦虑的化解,无法简单地通过对于某种价值理念的表述及追求而完成。一个政治共同体的自我身份,要基于两种理论叙事的构建:一是政治哲学的叙事,它会为该政治体确立其所要追求的正义之目标;一是历史哲学的叙事,它会确立该政治体的认同边界,确认何者为自己人,何者不是自己人。两种叙事加在一起,才会带来政治体的精神凝聚力。单纯依靠政治哲学的价值表述,无法回应共同体的特殊历史处境;单纯关注历史的特殊性,则无法理解共同体与世界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当下中国的身份焦虑,实际上表达着对新的历史哲学或者说新的历史叙事的渴求;人们渴望通过对于中国各种特殊性的统合性叙述,来寻找中国通达于普遍性的根基,以化解对内对外的各种精神紧张。简单来说,就是要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上,回答“何谓中国”这一问题。这样一种新的历史叙事,直观上呈现为对过去的重述,实际上是在勾勒未来的方向;换言之,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是基于对过去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就是未来学。
  要构建新的历史叙事,首先需要有对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的理解。只有基于对特殊性的深刻理解,才能把握其在普遍性当中的结构性地位。那么,中国历史的根本特殊性在哪里呢?
  本书认为,它体现在两点上:一是中国是一个轴心文明的载体,一是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这两点以一种人们经常意识不到的方式相互发生作用,几乎中国历史的所有运动逻辑,理解当下中国问题的所有切入点,都在对这两点的把握里面了。
  所谓轴心文明,即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的轴心时代出现的原生性文明。这个时候出现的中国文明,或许曾受到过其他文明的激发,并且在后续的年代中吸纳了很多其他文明的精神资源,但其内核中一些原生性的东西,作为基本识别要素,始终存在。
  轴心文明的特征在于其普世主义取向,绝不自囿于一族一地,而是以天下为思考单位;对应地,轴心文明不会设定自己由某一特定族群担纲,它所关注的只是文明本身是否获得普遍传播。轴心文明的这一特征,使得中国的精神结构中天然地有着普遍主义的冲动。在古代,它将自己理解为世界本身;在现代,它只有通过普遍主义才能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因为单纯的民族主义理念无法提供足够的精神容量,以支撑起它的精神世界。
  很多轴心文明在历史过程中都丧失了自己的政治载体,但东亚的轴心文明却一直有中华帝国作为其政治载体,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歷史效应。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异,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超大规模首先体现在中原地区的庞大人口与财富上,其规模达到如此程度,以至于在第一个千禧年过后,朝廷(中央)所能低成本汲取的资源超过了任何地方性势力的抗拒能力,此后中国再无长时期的分裂现象出现,于是就有了国人经常说的“唯一历史未曾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其延续性的根基并不仅仅在于其文明的韧性,更在于超大规模所带来的军事与财政逻辑。
  说得更准确点,一个庞大政治体的自我维持,与轴心文明的存续,是两个独立的逻辑,并不能相互解释,但是相互有需求。这个文明在其覆盖区域内始终可以找到一个独大强国作为其载体,该强国则始终可以该文明作为自己的身份识别标志。而在其他文明区域内,由于没有这种超大规模,没有足够的可供低成本汲取的资源,因此能够压制各种地方性力量的独大强国就很难持续存在;也因此,若干彼此相持不下的强国,便不会以文明作为自己的根本身份标志,以免混同于其他国家。
  中国轴心文明的担纲者在古代的流转,最终必会落在起自农牧过渡地带的人群身上,过渡地带分布在长城沿线及东北。因为只有这个群体同时熟稔农耕与游牧两种体系的秩序奥秘,能够带来超越于农牧之上的多元治理,使长城南北的紧张关系转化为统一帝国的内部均衡关系。他们对中原的理解能力使其能够调动中原的庞大财富,这是纯粹的草原统治者很难做到的;他们的草原身份使其拥有超越于中原的广阔视野,有能力统治儒家文化无法直接整合的庞大非中原疆域,这是纯粹的中原统治者很难做到的。因此,这个群体能构建起庞大的多元复合帝国,使得轴心文明所构想的“天下”,外化为一个现实的帝国秩序。这种多元复合帝国也带来了中国的另一重超大规模性,即地理上的超大规模性和帝国内部秩序上的超级复杂性。这两个意义上的超大规模性,使得中国在现代转型时面临的任务变得极为复杂。
  在担纲者的流转过程中,中国历史经历了复杂的变迁,变迁的主动要素,或说自变量,来源于社会分工最为复杂的中原地区。相对于非中原地区而言,因其分工的复杂性,内部各种社会要素的均衡关系更为易变。每一次出现有历史意义的技术跃迁,都会给中原带来新的经济资源,并打破此前诸种社会要素的均衡关系,也就是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旧有的和新出现的各种社会力量,会在动荡与博弈中走向新的均衡,中原的社会结构就这样经历过几次深刻变迁,从商、周之际的奴隶社会转化为汉、唐之间的豪族社会,再到宋、清之间的古代平民社会。社会结构的变化,会改变中原地区的财政与军事逻辑、帝国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相对力量关系、轴心文明的经典阐释框架,以及中原地区与非中原地区的互动模式。
  我们可以看到,在今天这片被称作“中国”的东亚大陆的土地上,数千年的历史呈现为一个多元体系的运动过程。这个体系内部包含着中原、草原、海洋、西域、高原等几种主要的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区域,各个区域彼此间有着极为深刻的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关系,以至于脱离开一方完全解释不了另一方。几大区域构成的多元复合结构里,历史运动的主线是草原、中原、海洋这三大区域的互动关系;西域和高原这两大区域构成副线,它们就像催化剂,影响着主线的发展路径和历史节奏。这样一种深刻的有机联系,让各个区域互为条件,构成一个多元共生体系;所谓“中国历史”,就是这个多元共生体系的演化史。
  这一体系不断地寻求着从多元主体相互对抗的外部均衡,演化为多元复合帝国的内部均衡;中原地区每一次社会结构的变迁,都将打破业已演化出的多元帝国的内部均衡,于是体系会回到外部均衡,前述运动过程在更高一阶上再重复一轮。这构成了中国历史的循环上升的逻辑过程。(本文节选自《枢纽:3000年的中国》)
其他文献
如果有人让你想象一名慈善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大多数人应该都会首先想到比尔·盖茨或者約翰·洛克菲勒这样的亿万富翁。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慈善家都是亿万富翁或者千万富翁,那些乐于付出仅有的一些时间与金钱的人同样可以为自己所在的社区做出极大的贡献。  在美国多家大学开设的“体验式慈善”课程上,一个主要的方法是给学生们现金,一般每节课给出1万美元,让他们考察调研后捐赠给当地的公益组织。1999年,北肯塔基大
期刊
杜绝儿童拐卖,需完善刑法与社会共治  《中国慈善家》:本次人代会上你提出“关于完善刑法相关规定,对拐卖儿童违法犯罪开展综合治理”的议案,引发社会关注。为何特别关注拐卖儿童犯罪这一社会议题?  阎志:首先是出于作为父亲的身份。天下所有的父母,对于儿童安全的关注都是最本能的。如果说当下中国社会还存在不安全感的话,主要是对孩子的不安全感。中国家庭接送孩子上下学现象十分普遍,反映出家长对于孩子安全的焦虑。
期刊
编者按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公益慈善成为热点议题,生态保护、山区扶贫、儿童安全救助等越来越多的公益话题出现在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就此,本刊对两会代表委员沈国军与阎志进行了采访。  生态保护需要创新精神  《中国慈善家》:近年来,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愈发凸显出急迫性。今年的两会提案中,据你观察,生态环境领域的公益提案与往年相比,可有增多?  沈国军:今年两会上感受很深的就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都格外强调生
期刊
尽管南非节水吉祥物Splash长得有些惊悚,但是其背后的意图与产生的效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近年来,开普敦持续干旱,水库逐渐干涸,城市供水告急。从去年10月起,开普敦市启动限水措施,但收效甚微。在目前严峻的用水形势下,开普敦市决定采取更严格的节水措施:从2月1日起,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将从原来规定的87升降至50升,150天后再根据情况调整;同时将对每月用水量超过6000升的家庭施以重罚。  預测
期刊
到2020年,紫禁城即将600岁。这座历经沧桑的宫城,在单霁翔手里“待了”6年之后,愈发充满活力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院长  “故宫里有200多只野猫,白天看着懒洋洋的,员工一下班,它们就开始站岗、放哨、巡逻。院儿里没有老鼠,它们功不可没。”  “故宫实行全网购票以来,我发现在网购方面,只有中国是第一世界,其他国家都是第三世界。”  ……  在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的讲台上,单霁翔做了题为“坚定文化自
期刊
近日,美国户外品牌Patagonia为用户提供了一种便捷参与环保活动的全新方式。这家公司发布了一个名为Patagonia Action Works的线上平台,为用户综合呈现各种当地的环保活动信息,以土地、水源、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来分类,让用户可以一目了然地找到自己关心的领域并参与其中。  “如果你留意的话,你就会发现这颗行星的环境在走下坡路,”Patagonia的创始人Yvon Chouina
期刊
书名:《虚拟现实:万象的新开端》  作者:[美]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  译者:赛迪研究院专家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虚拟现实之父”、硅谷技术先锋,作曲家和视觉艺术家,现于微软研究院担任跨学科科学家。于1984年创办的VR公司VPL,创造了世界上首台消费级VR设备、虚拟化身,以及多人虚拟世界的体验。  VR就是人们戴着的那个巨大的头戴设备,虽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戴着它所经历
期刊
自觉受益于奥运的姚景林,“坏了行规”,却诠释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奥运书法家”  姚景林很清楚,是奥运会给了自己机会。“没有奥运,我走不出来。”  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投票选定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姚景林回忆,2004年3月,中国《萨马兰奇》纪录片摄制组前往瑞士洛桑采访国际奥委会领导班子,走之前中国奥委会内部开了一个会,商讨带什么礼品去。“就琢磨中国的见面礼
期刊
陈绍诚,祖父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外祖父为国学大师林尹。现为台湾“财团法人 立夫医药研究文教基金会”董事兼副执行长,曾就读于美国普度大学工业工程系,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于2015年受邀于隶属台湾“教育部”之“国立教育广播电台”主持儒学相关广播单元“谈笑自儒”,将儒学以深入浅出且生活化的方式解释给听众。  上一篇讲到致知八个要点当中的知天地、知命、知性,其中知天地为理解认识环境,知命为洞悉趋势,
期刊
前两篇讲到致知八个要点当中的知天地、知命、知性、明道、明德、明教。“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故知天之目的在于知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故知命之目的在于知如何为人。知性之目的在于率性与尽性,以明与人相处之道。明道明德之目的在于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明教之目的在于知如何教人與如何受教。凡所致知,无一不有关于人者,则知人之重要,可以想见。所以孔子答樊迟问何谓知,子曰“知人”。  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