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过程中的心理改变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on8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禅修与心理治疗
  在世界宗教中,禅修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所独有的一种概念。在世界宗教哲学体系中,佛教作为多神教的一种有着独特的哲学思想,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轮回转世”、“三法印”。要达到生死解脱,必要断除人生一切烦恼,断除烦恼就要用一定的方法进行修习,而修习的方法很多,据佛教教义《俱舍论》中记载,人生有八万四千烦恼,对治烦恼的办法也有八万四千法门。特别是对治人生根本烦恼“贪”“瞋”“痴”三毒在佛教的出世思想中,“戒、定、慧”三学是佛教徒通往解脱的最常用的三门课程。“戒”是约束佛教徒日常生活的纪律。“定”就是注意力集中,这是认识和思考问题的心理条件。“禅定”一词在中国佛教中是“止观双运,定慧兼修”的意思。在中国佛教中,“定”也叫做“禅”,通常是“禅定”连用,也叫“禅慧”、“禅修”。“慧”就是考察人生和宇宙诸现象的一种特殊观点和思维方法。“慧”的发生主要依靠经师或师长的教导,通过禅定沉思完成。与其他的宗教不同,佛教的教义并没有强迫人们去崇拜任何神灵,它宣讲的是一套完整的探寻人生真谛、指导人们寻求自我解脱之道的人生哲学。是纯粹的自我实践之路。
  禅定最终的目标是生死的解脱,但达到生死解脱要完成很多具体的任务,经历很多阶段才行。《俱舍论》卷二六中将禅定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得观法乐住”,就是在禅定中享受身心所获得的美妙,安乐的体验。第二阶段是“为得胜智见”,就是体验对佛教观念的认识。第三阶段是“为得分别慧”,即分别一切现象的聪明才智。第四阶段是“为证诸漏永尽”,也就是灭除一切烦恼,达到解脱。可以看出,在禅修的过程中修行者的心理和生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美国小说家、博物学家和探险家彼得·马偕森这样说:“我总是试图把如此强烈地吸引我的‘禅’的坐禅与文字分离。然而,正如一位导师所说的那样,由于禅宗的要素可看作是心智的当下觉醒,因此,如果试图以语言理智地解释禅,甚至说到上气不接下气,反而会使众多信心具足、有抱负的人步入歧途。通过坐禅,一个人可以希望打破宇宙意识的寂静。”这是一个个体对禅修的体验,但足以说明禅修过程中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这包括情绪、情感、意识、思想、观念、行为等等。西方对禅修的研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他们将禅修和西方先进的心理治疗的严谨科学方法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人将从另外的视角谈谈禅修对人心理逐步的改变过程。
  二、禅修过程中心理改变的内容
  (一)禅修对自我意识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一种概念编辑的方式构成的,这种概念的编辑是以自我为中介,是我与外界的区别和界限。如,我的心灵、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观点、我的人品、我的气质、我的家庭、我的事业、我的奋斗、我的目标、我的财产、我的著作等等。自我概念的编辑过程就是自我观念的形成过程。在编辑的过程中,自我意识以概念的方式进行了表述、扩展、求取和占有的分别和判断。这是一系列的自我心理反应意识像自我知性意识的上升,最后再上升为自我概念意识的加工过程。
  自我意识是人类自我与世界的连接,其中包含了人类对自我身体条件、自我赖以生存的地理条件、人类自身的精神条件的界定。自我与环境的交互信息。对交互信息加工后的心理态度,这是自我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人对自我各种条件的界定与环境的交互信息的心理加工如果出现态度上的偏执就会出现情绪的失衡或者病态的心理。那么纠正失衡的情绪和病态的心理就应该去纠正人对自我意识的界定以及人在加工自我与环境的交互信息时的心理态度就可以了。
  禅修过程就是停止对自我意识的扩展、求取和占有。修行者会停止对外面世界的探索,会静下心来内省,这种内省首先就是对自我概念的审查。会对自我的各种条件进行界定,并重新界定自我与环境的交互信息。评估加工信息的心理态度。这就是修行者利用佛教教义如“四谛”、“八正道”以及如何断除人生最根本的烦恼“贪”“瞋”“痴”三毒的方法进行的自我审定。如:我的心灵是怎样的?我是纯洁的吗?善良的吗?我为什么会焦虑?等等。禅修中修行者会对自己的焦虑、抑郁、紧张、没有安全感、愤怒、悲伤等等情绪逐一分析归因,归因的方式会和先前的大不一样,产生的是对自我概念意识的整合与改变。
  (二)禅修对潜意识的影响
  潜意识这个概念是由佛洛伊德提出的,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脑内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则称它为“祖先脑”。潜意识,也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为“潜力”,也就是存在但却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潜能的动力深藏在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如果将人类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话,那么浮出水面的部分就是属于显意识的范围,约占意识的5%,换句话说,95%隐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识就是属于潜意识的力量。这就是说,我们人类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的潜力。
  那么禅修是如何影响潜意识的?这就要从潜意识的形成过程来说。潜意识是通过不断重复的观念信息形成的。如每天重复的商业广告。对重复的广告我们并没有记忆,但是某一天当我们走进商店挑选商品时,会无意识地挑选广告宣传的商品。这就是潜意识在我们头脑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地想象、不断地自我确认、不断地自我暗示就是潜意识形成的最直接的因素。
  潜意识是由信心做牵引,有专家总结了激发潜意识的“八大刺激源”,这八种刺激欲望(名言:如果你还没有成功,那是因为你的欲望不够强烈。不足以盖过其他欲望,音乐、友情、盟谊,诸如遭迫害者所体验到的折磨、苦难、自我暗示、恐惧、对神经刺激的物质)。其中信心是心灵最有力的触媒。当信心结合了思想时,潜意识立即受其悸动,将之转化为精神上的对等力量。信心、爱和性的情愫,是所有正面情绪中最有力的三者。当三者融合为一体时,可以达到立即“显化”思想的效果,并且直达潜意识。禅修的过程首先是对自我意识的整合和改变,这种整合和改变就包括了观念信息的重复,也包括正向的自我暗示和想象。   按照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的观点,禅修在激活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这是被我们暂时遗忘的部分,在特定的状态下得到激活,让遗忘的记忆复活。
  (三)禅修对认知的改变
  人对刺激的反应并不是直接对应的, 而需要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转换过程。也就是说,人是经过与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相对应的信息收集、筛选、储存、编码和处理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不断反复过程才达到认知的重组和改变。禅修首先改变的是注意的方向,从外界转向内心,从刺激的多样性转变成刺激的单一性。观察的视角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破了原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向外的观察,变成多角度全方位的向内的观察,特别是对“意识流”的观察,以及对“意识流”观察带来的体验是记忆、思维和想象转变的方向。在禅修中修行者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也突破了原来拥有的知识的范畴,进一步拓展了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诠释。
  (四)禅修对情绪和行为的自我管理
  禅修首先是从对自我的观察开始的,观察自我的态度和情绪。对情绪的观察结果会导致对情绪种类的分析以及对情绪状态的结果的归因。这是由现象向根本推倒的一种方式,那么就观察到的焦虑情绪而言,因为焦虑而分析焦虑的原因,因导致焦虑的原因去分析事情成败的顾虑,因成败去分析这件导致焦虑的事情的重要性,或者就会从平行的角度分析事情的最根本的意义所在。再从事情的意义去看整个生命过程的意义。这样原来焦虑的情绪就会降低或者完全消失。对“意识流”的观察和分析就会产生平静和愉悦的情绪体验,又因为平静和谐的情绪体验对事情的评价会产生影响。这就是禅修对情绪管理的模式。
  禅修会产生清晰的知觉、警醒、宁静、柔软、高效、灵巧的行为。行为自我改变的方法也同样是基于意识:内省、自我监测和分析正在控制个体行为的环境因素。自控方法也用来监测思想、感觉、生理反应和躯体症状;检查来历、启动刺激和行为后果;并且识别行为本身的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有了佛教教义的指导和鞭策,禅修中个体会对自我行为的监控更有力度。内省、自我检测和分析正在控制个体行为的环境因素个体本身就具有,但是在禅修的状态下这种意识会得到强化,这是禅修的行为导致的,也是个体对佛教教义的全新的理解和诠释导致的。那么禅修既是行为管理的原因也是行为管理的结果。
  禅修引发的心理的改变是真实的,但禅修改变的不只是这些。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去看到禅修,这是禅修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但要实现禅修的心理学价值,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杜继文.佛教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
  [2].[澳]亚达卡尔法师.智哲赞—名人赞佛与佛教[M].人民出版社2011.3.
  [3]刘兴华,梁耀坚,段桂芹,李希希.心智觉知认知疗法:从禅修到心理治疗的发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16.卷第3期.
  [4][美].约瑟夫·墨菲.潜意识的力量[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11.
  (作者单位:青海省乐都县高级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学困生,就是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也存在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智力正常,也无感官接触障碍。但由于教育方法、环境、自身情况等原因,导致他们对数学学习困难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在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提高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似乎越来越少.而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公众的艺术”,由于定义模糊、及创作观念的落后,很多仍是以艺术
在《学习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中教育专家崔峦说:“语文教学还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对此,我联系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理论知识,深刻的领悟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教育心理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应根据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个性,来唤醒学生探索创新思维的动机、兴趣、诱导学生创新思维的行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精神和能力,为新时代培养创新思维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
农民工徘徊在城乡边缘,既属于城市,又属于农村,是一个游离于城乡两种文化形态的边缘性群体。近年来,政府为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文化权益,已经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强、积极改进农民工的文化活动阵地和硬件设施建设,为广大农民工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广泛的文化领域服务,要求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按照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部署,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组织结构,改进内部管
期刊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
对话式教学中的误区:只重视对话气氛,而忽视情境体验;只重视学生地位,而忽视教师地位;只重视对话开放性,而忽视对话限制性。 Dialogue mistakes in teaching: only emphasiz
1976年宏基公司成立,主要从事产品设计与贸易,资本额约人民币25万元,推出“小教授一号”电脑学习机等,首开自创品牌之路.在此基础上成立宏基电脑公司,资本额人民币约250万元,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品德、修养方面的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将单一理论教学转变成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就是现阶段核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
现阶段我国高校影视鉴赏教学,一方面是高校认真落实素质教育教学观、表达美育与德育思想最直接的形式,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育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当前新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