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人不武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dfs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武术还能不能打?这是一个无论在杂志上还是网络上都被争论的臭了街的话题。所谓臭了街,也就是大家争论得声嘶力竭,甚至朋友为此反目,以至于大家再也不愿意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可虽然说大家不再讨论,却不代表大家不质疑。在某网站上,有朋友以《阿Q祖上曾经阔过吗?》为题考证历史,认为以中国古代的历史,不可能产生高深的武术。此外,也时常有一些朋友在网络上贴出一些国际顶级格斗赛事的视频来质疑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能不能打?我认为肯定是能打。但如果真让传统武术上擂台征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他需要国家体制的支持或是足够高的商业利益的驱动,目前国内尚不具备足够的条件。就我个人观点,只能就我个人所知的武术的实战技术与训练而言,中国传统武术是有资格在国际擂台争雄的。
  但我今天的目的不是从技术角度分析论证武术能不能打,而是希望大家与我一起反思,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质疑传统武术?难道人家质疑得没有理由吗?人家敢把传统武术比做阿Q,这难道不是一记耳光吗?那些修炼与爱好传统武术的难道脸上不热吗?难道我们不该反思吗?
  我个人认为,之所以有一次又一次的质疑与讥讽传统武术,关键原因在于,练习传统武术的武人不武,甚至有越来越文气的趋势!现在的一些人,总是通过网络挑战传统武术,其实那根本是一种炒做。因为在他们身边就有许多传统武术的名人,能胜其一则可名扬天下,他们为什么不敢去挑战?反而舍近求远,在网络上找一些并不具有很大知名度的,无势力、无背景的传统武术人去挑战?说白了,是其底气不足,对自己功夫没有绝对自信而已。再反观练传统武术的,还没等人家上门呢,就开始推三阻四,不敢应战啦!
  以前我很体谅那些业余训练的传统武术同道,因为我也是业余训练传统武术的,我深知对于一个有家有业的男人来说,传统武术的实战之路有多么难走。可是真的接触一些人,长期观察下来,才发现很多人练的根本就不是打人的东西,或者说,他们练的只是一些想当然的东西。我举个例子来说,现在那些痴迷于传统武术而又不能真正跟从名师学实战的朋友,他们最为心醉神迷的就是武术的功力训练。他们追求力量,痴迷力量,他们认为武术的功力训练可以让他们具备强大的功力与力量。但是我要问的一个问题,假如武术的功力训练让你有了千钧的劲力,可以一击致人于死命。那么请问,如果有人向你挑战,你敢用全力打人吗?你不怕法律制裁吗?
  实际上,中国民间的传统武术的顶峰,是清朝末期开始的内家拳被一些文人、权贵所接受,进而使其理论与实战水平都迅速提高并达到了顶峰。但上层人士看重武术的,并不是其技击实战功夫,而是内家拳的养生功效。在他们的倡导下,武术的内功大行其道。明确的说,内家拳法赖以扬名立万的是其技击之术,而内修之法即使是一些宗师级的人物也未必能学到,学全。时间不过百余年,今天的内家拳则是桩功遍地行,而技击之术反过来成了即使是名家大师也未必明白的秘传,有些朋友把前辈武学大师的拳论弄得很熟。有的朋友能把三体式桩站得不错,但那能说明什么呢?有人大谈“万法皆出三体式”,这句话也不知是谁说的,我也没去考证过,但估计说的时间不会太久。据说三体式是李洛能祖师从山西钱庄中的夹剪得到启发,创立了三体式,那么李洛能创立三体式之前,他的功夫从哪儿来的呢?还有的朋友动不动就拿前辈的三体式照片炫耀,但恕我问一句,那是三体式吗?有大成拳前辈说“大成拳只一桩一劲”,这句话不是说大成拳只有一个桩架一种劲,而是说大成拳的明师可以用任意一个桩架求取到所有的劲力。形意拳又何尝不是如此,对于那些功力深厚的前辈,他可以在三体式的外形下求浑圆的劲力,但对于那些追星的初学者,又能在这种高层次的外形下得到什么呢?
  也有的朋友说站三体式之后,打拳击的直摆勾感觉有力了很多,这没错,但如果是练拳击,我可以教你把外三合的要领贯穿进去,那么你拳拳都是可以将人击昏的重拳。把外三合的要领贯穿到拳击中,根本就不需要专门训练!
  实际上,一门拳法是一个训练体系,像大成拳以桩功、走步、试力、推手、实作等做为一个层层递进的训练体系。而形意拳就是以三才、五行出功夫的。三体式是一种人人都练的东西,但在很多师父门下,练上几天或者知道一下,就可以不练,说白了,它再重要也是对拳的一种辅助。而今人却普遍以桩为形意拳的核心,殊不知,拳里的东西没得,却去站桩,那不是本末倒置吗?
  在过去,武术界有一个传说,说孙禄堂前辈功夫高强,人称“赛活猴”,这个绰号怎么来的呢?传说有一个农民早晨起来到树林中拾粪,结果却看到一团白影飘忽不定,以为见到鬼,吓得生了病,孙禄堂前辈听说以后,上门探望,说那团白影是自己在练拳,不是鬼影,农民不信,于是孙禄堂前辈约他再次到树林中,自己穿上白色练功服在树林中练拳,其动作灵敏快捷如猿猴,于是农民不治而愈……无独有偶,最近的杂志上有人形容薛颠的武功,说他动起手来如妖如魔,仿佛有神通变化,忽大忽小……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传说吗?最起码,我的一位师叔跟薛颠前辈的妻兄学过拳,在学习十二形的时候,不知为什么,也许是他不愿教,他打拳的动作奇快无比,打了很多次我师叔都无法看清楚其动作,所以师叔也就一直没有从这位前辈处学得十二形。
  为什么孙禄堂、薛颠、刘云吉等前辈的动作能那么快,仿佛有神通变化一般呢?迷信功力的朋友一定会说这是前辈们功力深厚。前辈们深厚肯定不假。可为什么当今武林中动辄一天站桩几小时,一站十几年的名家高手们没有达到前辈们的水平呢?难道他们的功力浅吗?其实这是站桩出功夫与练拳法出功夫的区别。现在的很多人只会站桩不会练拳,就以一个猴形来说,一个猴缩蹲,蹲在那儿,那不是简单一蹲,它对人身体各部位都有严格的要求,你会感觉身体是一根弹簧,你一个猴缩蹲下去,就如一个弹簧压下去,自己的身体就有一种弹力将你弹起来。在实战交手中配合以步法进身到敌人视觉的死角,一个猴形下去,会给敌人一个错觉,觉得你施了一个隐身的法术,一下把人变没啦,正一错愕,你的身体弹将起来,一下又出现在敌人的视线中,(此时已进身于伸手可打的距离内),让敌人产生错觉,以为你身体膨胀变大……这就是前辈们练拳交手如妖如魔、如鬼如魅的秘密所在。其实传统武术前辈们对人体的知觉研究是十分透晰的,从什么角度,采取什么方式进手,司以令人产生什么样的错觉,这些在形意拳中是有传授的,而练一招一式应当下到什么程度,什么角度,身体每一个部位是如何要求。也都是极明确的。
  以上的道理,是我师父的传授,然而,自从师父从师爷家学成归来,他基本也就没有再练习这些,而是改为站浑圆桩。因为要面对生活,扛起生活的重担, 也没有精神去追求一身泥一身汗的拳法,反而是站桩时能寻求心灵的片刻安静。
  现在练武术的,大概有两种人,一种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性格中具有相当的进取性与侵略性,他们追求动手能力,鄙视空乏的理论,他们练武术能很快练出一定的实战能力。他们的缺点是缺乏深入研修的心劲,容易半途而废。另一种人性格内向,他们性格好静,追求实战的心劲很大,但行动能力弱,所以他们在追求武术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武术的功力训练上。这些人很可能是一辈子爱好武术,学上数十种函授,却一无所成……值得注意的是,当代武术界中出现了一个高素质群体,那就是大学生以及那些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群体。这些人有经济条件,有时间学武术,他们同样可以从性格上区分。其中一些较为外向的,如果有机缘跟随一位精于实战的名师(明师),则可以内外双修,练出相当的功夫,而其中仍以内向理性的人居多,他们追求武术的理趣与境界,对武术有责任感,但过于追求理论是他们致命伤,在现实中我接触过很多这类的朋友。
  举个例子来说吧,2002年的时候认识的一个大学生朋友,学医的,他就很推崇当时流行的一套函授教学,认为这个是最科学的。当时的武术界,筋骨学说大行其道,不但是流行武术的主流,其影响力更渗透到传统的拳法中,使许多名家传人也倡导筋骨。而所说的函授教材,将其训练划分为三步以及若干辅助,教人从几分钟增加训练强度,百日为期可以获得令利自己与他人皆可看得见,摸得到的明显效果,其教材目的明确,理论上条理清晰,训练上层次分明,谁也不能说它不科学。然而,当时我跟随我的一位老师,与很多筋骨训练者做了交流,他们都强调挑不起、砸不落、打不散的间架。可我的老师只伸手一搭其手臂,几乎所有筋骨训练者结果都一样,就是被我老师所搭之手牵动,失去重心,整体向前倾但……后来,在齐齐哈尔我认识的一位名家弟子,他也强调筋骨,此人讲课时向围观者发出邀请,让人去砸他的间架,弟弟的学生上去试了一下,将其双手猛的一压,其人果然失去重心,向前倾倒……学生从此对我弟弟大为信服,可当时这位名家弟子不以为耻,反而为荣,向围观者大谈其整体功力。我与这个名家弟子是接触过的,他宣扬的实战技术是捋挂对手的双臂,使其失去重心,再借力拳击敌头部。可是,这样一个有几年功夫的名家弟子竟然在站桩的问架下被一个没有什么功夫的学生捋挂得失去了重心,而且这个学生并无恶念,如果是一个笑里藏刀,心怀歹意的人去捋挂他,乘其失去重心的时机打他头部几拳,那么此人也就没什么面目在公园里收徒弟啦!无独有偶,十年前,我的形意拳师父与外地一个站桩高手切磋,此人抱间架直接冲撞过来,师父避其锋芒,以马形挂手捋其手臂,可没想到不但没捋下其手臂,反而被其整体之力向上反弹,师父借反弹之力一拳打在其太阳穴,将其击昏,整个交手过程不到两秒便结束。
  为什么当年筋骨之学能大行其道?归根结底是当时人的站桩功夫不能实战,于是反省,但他们不是去反省站桩能否练出实战的功夫,反而认为是自己站桩站错。其实,在李存义等祖师之前,站桩于武术中是可有可无的内容。从薛颠、王乡斋等前辈开始,大力提倡站桩,但我们要明确的是,王乡斋前辈培养的高手虽多,可他门下弟子多是带艺投师,而且多数人本身是形意拳实战能手,在投入其门下专修桩功,艺业精进的。如果我们略过技术训练、实战训练,直接去站桩,能否用一个桩来代替所有的功力、技术、实战的训练?其道理不争自明。
  中国武术强调功力与修为,这本身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功力是怎么修炼、求证的。所谓的功力,其修炼有三大要素,调身(形)、调息(呼吸)、调心(意识)。而中国的内家拳法,对身形要求极为严格,最近有人提出练形意拳要“校二十四法”,其实就是传统的“八字九歌”。当人把八字九歌的要求落实在身上,然后再去练习拳法,配合拳法中起承转合调整呼吸与意识,长时间训练下来,无异于练习内功中的动功,自然可以产生功力与内劲。而且这种在拳法中练出的内劲与内功不需任何的辅助,可以直接运用与实战。
  站桩功也属于内功,但它是静功,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实战能力,那么你在站桩之外还要进行大量的训练,使自己静修出来的功力向动态的运用转化,而且你自己怎么练是没有用的,实战是双向或多向的,也就是说,你需要有一个以上的高手来刺激你,将你静态下的功力激活。这个激活训练通常的形式是推手、揉手,但如果你推手的对象是一个功力低于你,或不精于实战的人,再或者是应付你的人,那么推手根本是一种推来化去的游戏。只有找到一个有真功夫、精于实战且真心想培养你的人做推手对象,你的桩功才有可能激活,成为实战的功夫。
  而筋骨功夫,是随站桩、操拳的功夫日深,在人身体表面呈现的一些肌肉现象。你得明师传授,练的功夫正确,会产生筋骨效果。可没有明师传授,仅凭自己照书自学,练错了、练死了,只要你F的功夫够深,同样会产生筋骨效果。所以以筋骨现象来评鉴人的功夫水平,那是极其可笑的。大约98年时,我照名家的书自修站桩,因为说的印刷质量不好,照片看不清楚,所以站的桩完全是错误的。但同样产生了筋骨效果……最近某武术论坛有一位朋友,在我比喻筋骨现象是刻舟求剑画在船舷上的记号后,他还说他这辈子能练出筋骨就心满意足啦。我认为太可笑啦,难道他身体里没有筋没有骨吗?他足人,肯定不会像法蚯蚓一样没有骨头,他的话只能反映出一个文人习武的外行的固执之见!
  旧社会的武术界,一个人能成名成家,要有超凡脱俗的武术造诣,要战胜很多人才能奇:足与武林。而在现代,武术界很少交流,即便交流也多是讲手、推手,能出大名的,多半是写书、写文章,甚至有做广告自称是顶尖高手的,这些人很难说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武人。同时现代武术界还有一种人,他们鼓吹打人术、杀人术、无限制,其实是以一种极端的态度来拒绝交流。武术里,没有了交流,没有了实战,那么即使师爷、师父是天下第一的实战高手,传承一、二代下来,武功也会变成静止不动的文功,所谓的筋骨训练,也正是这样的一门功夫。在旧时代祖师爷那里,他的身上也有筋骨现象,但他练的是实战功夫,而不足筋骨功夫,几代传承下来,不出百年,而今的人练的是筋骨功夫,身上也有筋骨现象,却连普通的拳击手也不能战胜……呜呼,武人不武!
其他文献
第七式    一、准备动作:在行走或不注意时,被敌人从后面偷袭,其以右手抓至身后之腰带部位(图17)。……
期刊
编者按:作为清真教门名拳——汤瓶七势拳从问世到现在一直为武术界所珍视。穆斯林习武者对此拳尤为椎崇,有“七势打六合(指心意六合拳),箅子抓窝窝”之誉。汤瓶七势拳的得艺者在过去极为保守,周口袁风仪尝言:“大教(汉族)之人大多欲观之而不得”,今邓州马雷石先生独家披露其拳,价值如何?尚请行家里手细心把玩。  七势拳又名汤瓶拳,它以穆斯林洗“阿卜代斯”的汤瓶壶为标记。汤瓶七势拳在回民中间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期刊
编者按:如何使太极拳理论“大义乖”的现状得以改观,让传统的太极拳理论在现代取得本质意义上的突破和历史性的飞跃,这是一个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也是当代太极拳家不可推卸的责任。经验证明,在吸取理论营养的问题上,我们决不能轻易对任何人“剔抉”出的精义奥妙都采取囫囵吞枣、全盘照搬的态度,这样非但不能尝到太极拳的“甜头”,而且还会走弯路,吃苦头。祝大彤先生不拘泥于传统的太极拳理论,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太极拳之路
期刊
武术的悲哀——“由空练和拳论给拳术分类”已成普遍现象    写过小说《兄弟》和《许三观卖血记》的作家余华说:读一千本妇青杂志,不如读一行拜伦的诗。  把余华的话用来形容《道新拳论》,就是:读一千本不着边的滥拳书,不如读一句《道新拳论》。  赵道新讲拳,常常是一句话点中武林死穴,譬如这句——“拳术类型的分割应该是‘打’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或‘编’出来的”(见《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第三天)。像
期刊
前言:自从董海川坐上八卦掌祖师的交椅后;沙回回就无可奈何地跪在了祖师的面前,成了第一手反面教材,开始为董海川捧“武术哏”,从清末捧到民国再从民国捧到今天,只要有人出八卦掌方面的书,沙回回就必须乖乖地作挨打的绿叶,衬托董祖师这只大红花。我想假如沙回回地下要是有灵,恐怕早就哭成泪人了。沙回回间接为八卦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反而成了八卦掌的败类,他真是冤死了。  沙回回最早成为败类,始作俑者是姜容樵先
期刊
手擒双燕  陈健侯少时就爱好武术,学的是红拳,启蒙拳师姓张。陈常腿绑铅块,练习轻功。所以动作敏捷过人。春天,家里厅堂上,常有燕子飞掠而过,他纵身一跃即能抓住飞燕。有一次,一对飞燕穿堂绕梁而过,他对人说:“我一手能抓住两只飞燕。”人们说:“我们不信!”说时迟那时快,陈纵身一跃,一手一抓,不见燕子踪影,大家以为飞跑了,不由笑了起来。陈把手一伸,手掌一展,两只燕子则从手中扑扑飞走,旁观者皆惊叹不已。  
期刊
彭氏僧门达摩易筋经  扬海涛    一、功法概要  易筋经相传为达摩所传,武陕小说将其神化为天下内功之首,现实武林中很多门派都流传有一套易筋经,名称不同、动怍大同小异,功效快慢不一。特别是四川的武术门派,很重视易筋经的练习。笔者有幸拜入僧门彭元植先生嫡传弟子江少明老师门下,见识了本门所传易筋经功法,此套功法为彭元植师爷独传于江少明师傅,与外界所传之易筋经功法绝不相同,独具特色。  本门易筋经又称为
期刊
动微则神全,动急挂一漏万。一心三观,万事同时存在。文武一道,书画同源。书法与拳法乃一性相通,都讲究重心分布和转换,虚实、动静之相互,都讲神、形、意、力、气,都讲其中三味。书法每一笔划最少要有二个以上的重心(指本人草书),其重心分布要成“之”字形,吐墨要分出虚实波浪对换,不均中求均,不整中求整,利用动静互为的惰性之杠杆,感情的急缓隐现,方可有立体动态之饱满生机。整个字形要如单画笔划一样,但要有总重心
期刊
太极名家阚桂香尊师重道事迹  程克锦    科学家们首先发现科学与武艺间有密码,其实两者之间的亲和力本来就存在,只是人们不知不觉罢了。从“武技”深入到“艺”极难极难,武艺思维和科学思维之问,两者相亲,同性根植于思维与探索,根植于思想,探索相似,情愫一致。  对“传统”,李可染先生曾说过“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我同意他前面一句。我认为单凭勇气是打不出来的,勇气是主观,真能打出来要客
期刊
黄:您是说技击性就是格斗获胜的概率。可是,在拳击赛上,摔跤手会失败;在摔跤赛上,拳击手会吃亏,那这两种拳技哪个技击性强?  赵:这恰恰说明“技击性”都是相对于固定的较量方式而言的。不论是公开的比赛,还是私下的争斗都有一条公认的或默许的规矩贯穿其中,拳技越适合这一规矩,它在这种较量中的“技击性”就越强。然而,也存在着这样一种“规矩”,它除了要求只可借助人体自身的能量外,没有任何规矩束缚,它常见于仇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