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河北文化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zh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实施,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多套实验教材陆续在全国各地上市,河北版初中语文教材也随之应运而生。下面以2014版教材为例,谈谈其中蕴含的河北文化。
  一、水文化
  水,乃生命之源。同时,也养育了一代代的人民。于是,渐渐形成了水文化。通过分析河北版初中语文教材可知,其中的河北水文化主要由湖泊文化与河流文化两部分构成。
  (一)湖泊文化
  八年级下册选入了孙犁的《荷花淀》。孙犁,河北安平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小说是以白洋淀为背景展开的,而白洋淀是河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文中多次描写了白洋淀的景与物,如:“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通过以上描写,充分表现了白洋淀的苇子多又好。白洋淀不仅苇子好而且景也美,如:水生嫂夜间编席子“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白天,“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二)河流文化
  1、滹沱河。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故乡,选入了牛汉的《滹沱河和我》。滹沱河位于河北西部,是河北省的标志性河流之一,《礼记》《周礼》《史记》《水经注》中就多有记载。此外,唐代诗人卢照邻在《晚渡滹沱敬赠魏大》中写道:“津谷朝行远,冰川夕望曛。霞明深浅浪,风卷去来云。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谁忍仙舟上,携手独思君”。赞美了滹沱河的美丽景色。但滹沱河并非总是那样温顺,生活在滹沱河周围的人们对此记忆尤深,牛汉在文中描写道:“滹沱河离我们村庄只一里路光景”,春天,“我”跟着姐姐和宝大娘到滹沱河边挖野菜,此时见到的滹沱河只是“灰灰的沙滩,无知无觉地躺在那里,除去沙土外,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1929年秋天,早晨睡梦惊醒,感到异样,祖母告诉“我”滹沱河发水了。“我”拔腿往外跑,望见了滹沱河,“它不像水在流动,是一大块深褐色的土地在整个地蠕动”而且“分成了明显的上下两部分。下面是凝重的水的大地,上面是飞奔的密密匝匝的一色的野兽,他们仿佛空悬地飞奔在水的大地上”。除此之外,七年级下册选入了梁斌的《护钟》。梁斌,河北蠡县人,当代作家,《护钟》就选自他的代表作《红旗谱》。文中也多次提到了滹沱河,如:“钟上映出向晚的霞光,早晨的雾露,雨后的霓虹,也能映出滹沱河上的四季景色”;“眼前这条河,是滹沱河。滹沱河打太行山上流下来,像一匹烈性的马。它在峡谷里,要腾空飞蹿,到了平原上,就满地奔驰。夏秋季节,涌起吓人的浪头。到了冬天,在茸厚的积雪下,汩汩细流”;“这天晚上,滹沱河里的水静静流着”。
  2、泥洋河。九年级下册选入了尧山壁的《母亲的河》。尧山壁,河北隆尧人。作者在《母亲的河》中描写了老家门前的泥洋河:“在县地图上只是条断断续续的蓝线,乡亲们都叫它泥洋河”;“我记事时,泥洋河已经变成了一条干河,可乡亲们都说,它曾经是一条水源丰富、四季长流的河。它西出太行山,东入大陆泽,虽然全程不足百里,也不能行船,可它乳汁般的河水浇灌了一方土地,养育了一方百姓”。父亲遇害那年,泥洋河发了罕见的特大洪水。第二年,“泥洋河奇迹般地水断了,河干了,河床露出冷漠的白沙”。母亲在回家路上,“后边背着麦子,前边抱着孩子,沿着泥洋河走,……泥洋河滩留下她深深的脚印”。后来,离开家乡去外地上学,“每次我都是沿着泥洋河走的”。当“我”有了孩子后,“孩子又是在泥洋河边长大的,……天天跟着奶奶在河边玩耍”。泥洋河伴随着作者的成长,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坊间大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反映了地区的物质和精神面貌。通过查找及整理可知,河北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七夕文化、戏曲文化、秧歌文化、女娲文化四部分。
  (一)七夕文化
  七年级上册选入了《牛郎织女》,它是根据民间传说编写而成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河北流传甚久,至今河北邢台的天河山仍存有“天河梁”、“牛郎庄”、“鹊桥”、“老牛岩”等大量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的文化遗迹。因此,经中国民俗专家考察,认定天河山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原生地。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将其命名为“中国七夕文化之乡”。每到七夕,天河山都会举办盛大的“七夕爱情文化节”,并通过手工织布比赛、大型集体婚礼、发行牛郎织女纪念邮票等各类活动进行隆重庆祝。
  (二)戏曲文化
  九年级下册选入了王昌言的《宝莲灯(选场)》。王昌言,河北邢台人,剧作家。《宝莲灯》讲述的是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也是地方剧种河北梆子的传统优秀剧目。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支脉,大概形成于清朝的道光年间,光绪初年开始进入兴盛期。河北梆子唱腔主要有生、旦、丑三行,演唱上注重“腭嗽”、“喷口”等特殊技巧的使用,声音慷慨激越,充满痛快淋漓之感。河北梆子的表演比较注重程式规范,剧作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的展示也大都是通过程式来完成的。此外,在表演中也经常使用“绝活”等来吸引观众,引起叫好。
  (三)秧歌文化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活动·口语交际中设置了“民风民俗大家谈”的专题,其中提到了北方的秧歌。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阶段。昌黎地秧歌是一种主要存在于河北昌黎地区,通过独特舞蹈展现农民生活的秧歌形式,它充分反映了河北农民的诙谐幽默。昌黎地秧歌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其个性,从形式上来看,可分为场子秧歌和排街秧歌两类,内容上主要是“秧歌出子”。昌黎地秧歌中较为有名的秧歌小戏有《跑驴》、《王小二赶脚》、《扑蝴蝶》等。1953年,秧歌《跑驴》荣获世界青年联欢节银奖。1996年,昌黎县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现昌黎地秧歌主要分布于河北昌黎、乐亭、卢龙、抚宁、滦县等地。
  (四)女娲文化
  女娲,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七年级上册开篇是《中国古代神话三则》,第一则就是《女娲补天》。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成功后,“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其中这“冀州”就包括河北省,此外,在河北地区也长期存在着祭祀女娲的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被称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的河北涉县。涉县中皇山上的娲皇宫是我国目前建筑规模最大、建造历史最长的奉祀女娲的古建筑群,被人们称为“华夏祖庙”。因此,每当节日之时,娲皇宫前人山人海,聚集了前来参加庙会的人群,人们在此祈福、求子。尤其是女娲诞辰之日(传说农历三月十五),规模更为宏大。于是,涉县“女娲祭典”成了首批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员。
  三、语言文化
  方言是一个地区的语言标志,承载着地方文化。七年级下册选入了铁凝的代表作《哦,香雪》。铁凝,河北保定人。因此,在文中不自觉地运用了一些方言词汇,如:咋呼、相好、值不当的、老头儿。七年级下册的《护钟》中也有不少河北方言,如:满下子、忍了这个肚里疼、尥起蹶子、大骨碌子、仄起头儿。八年级下册的《荷花淀》中也使用了大量河北方言,如:他们几个哩、头里、拖尾巴、看头、可慌哩、顶事。九年级下册《母亲的河》中也出现了一些河北方言,如:糊口、盐霜道道儿、积福行好哩、砸你家的门、鸡叫头遍了。
  四、结语
  河北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主要使用对象是河北初中师生,参与编写人员也大都是河北人且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因此,教材中不可回避地带有河北地方的文化特色。因此,河北师生在使用教材时应充分地认识和传承河北文化。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精心创作的艺术品,每一堂课都凝聚着教师宝贵的心血。但正如白璧尚且难免有微瑕一样,课堂教学也难做到尽善尽美,所以它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几乎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初成,似乎感到无懈可击,结束授课,不足之处不找自见。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反思不仅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还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从事教学工作十几年
“官应老病休”是诗人杜甫的正面抒怀,而不是“反语”。从句式特点看,颈联形成了工整的对仗,不能构成“反语”;从时间看,作者借“老病”之身写悲凉之意,是真情实感;从官职来
<正>浙政办发〔2014〕118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2〕82号
期刊
本文通过文题展示、思维引路、时文回放三个环节,意在引导考生面对事实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如何来确定立意,以及在立意指引下紧扣材料论证"做好事后‘求表扬’"的对与错、得与失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学生的智慧发展之源。因为它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认知世界、获得知识、吸取精神文化养分、感知文学艺术形象、获取美好熏陶等的基本途径。语文教材中的阅读
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其对教育思想的探索和实践体现在诸多方面。除了宽泛的教育理念、教育原则与方法之外,他的一些论述对于班主任工作以及学校德育工作也有着巨
<正>浙政发[2015]16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精神,推动我省职业教育事业加快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的小手就举得老高抢着要发言,但回答时却文不对题;有时一个学生发言还没有结束,其他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
期刊
<正>浙委办发〔2013〕1号各市、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属各单位:近年来,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和人民调解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39;三个代表&#39;重要思想、科学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