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韬:苍穹下的舞蹈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ic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飞机诞生之日起,其就被人们认为是工业美学的杰出代表。在很多经典影视作品中,仅仅一个俯冲镜头,飞机之美便让人惊叹不已。事实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航空摄影是推动航空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种种限制,航空摄影近几十年来在我国一直属于小众爱好,能够近距离展现“飞机之美”的航空摄影师以及相关作品并不多见,有机会走进大众视野的则更是少之又少。
  幸运的是,作为一名摄影人,我赶上了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盛世;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富裕,让我喜欢上了摄影并成长为一名航空摄影师。从国内到海外,一张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角度、不同机型的照片记录了我的航空摄影生涯,也展示了中国航空摄影的发展历程。


  对于飞机的喜爱,起源于1984年。我手持父亲赠送的一台凤凰牌照相机,拍摄了步入摄影生涯的第一张“飞机照”。看着照片上微小的机身以及细细的尾烟,我心里萌生出一个念头—“再近一些就好了”。
  1992年,我第一次乘坐飞机,航程是武汉至海口。在那两个小时左右的空中时光里,给我带来了至今记忆犹新的震撼:俯看万米高空之下,山川河流尽收眼底,但又如制作精良的沙盘一般转瞬即逝。那一刻,时空压缩感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灵和脑海中,从此再也不能释怀,也由此让我走上了航空摄影之路。
  最初,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飞机,是我捕捉画面的主要方式。然而,无论拍摄到的画面如何清晰、锐利,因为拍摄角度有限,都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为了能更近距离拍摄飞机,自2010年起,我开始前往英国、法国、比利时、美国、俄罗斯、新加坡、韩国以及巴林等国家参加各类航展,并在这些顶级国际航展上捕捉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瞬间。
  随着摄影经验的增加,我开始越来越频繁地想到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过的那句话—“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卡帕的话一直在我心中回响。同样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有进行“空对空”拍摄的愿望。
  机会在2016年终于来了。这一年,拍摄地点从地面转移到高空,拍摄视角从仰视变为平视、俯视;拍摄距离从千百米变为几十米或十几米;拍摄感受从地面上的四平八稳到空中的惊心动魄;拍摄目标从国内的民航客机拓展至各国的先进战斗机。对于航空摄影师来说,“空对空”拍摄是一个让人满怀期待、激情澎湃的过程。不知不觉中,至今,我的“空对空”航拍时间已经超过了100个小时,这个成绩也让我成为目前国内自由摄影师中“空对空”摄影时间最长者。
  日本著名航空摄影师德永科彦曾说过:“飞机是美的,无须解释。”而想要拍摄到最美的飞机,必须应对许多极端的环境。在进行“空对空”拍摄时,摄影师首先需要搭乘一架敞开后舱门的运输机到达指定高度。六千英尺的高空,气象条件瞬息万变。在这个高度,寒冷以及风噪都是摄影师需要应对的最基本的挑战,同时还必须具有直视舱外以及克服恐高感的勇氣,此外,最关键的一点则是在高空气流的颠簸环境下,还要保证拍摄出高质量的照片。实际情况是,小型运输机遭遇气流时的颠簸以及由此给人造成的眩晕感,要比乘坐地面交通工具时大数十倍乃至更大。在空对空的拍摄经历中,我经历过三次空中险情。通过多年的“空对空”拍摄,一次次地接受挑战、战胜困难,我逐渐积累经验,越来越有信心,同时也不断取得可喜成绩。




  2017年11月,我的航空摄影作品—《空中:相机与战斗机的博弈》荣获第26届国展最高奖“评委推荐奖”。这是60年来海南省摄影家首次摘取国展最高的一个奖项。我所拍摄的另外一组航空摄影作品—《高空:6000英尺狙击战斗机》也同时入选本届国展。对于这组作品,国展评委曾这样评价:“这组很有拍摄难度的作品,给我们展示出一种较为新颖的模式—以天空为影棚,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拍摄。这组作品的出现是我们跟世界职业摄影接轨的一个信号,完全打破了传统商业摄影局限在影棚里的模式。国际商业摄影行业很发达,并且不断有新的空间、新的机会出现,这也给传统的摄影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好好思考如何走出有限的、传统的生存空间,用摄影的方式与国际接轨,而这些,我们在这组作品中看到了。”作家许晓岚认为:“在艺术表达上,罗韬的摄影作品呈现了人类拔离大地的腾飞感,将人类感性而恒久的飞翔憧憬和想象落到现实。”
  情系彩练当空舞。我喜爱航空摄影,更对“空对空”的摄影情有独钟。中国的航空文化相对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较晚,体系和规模也相对较小,但中国是全球航空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我希望通过自己多年来对航空摄影的钻研与付出,利用航空摄影这个表现方式,努力为我国更多的人了解飞机、了解航空作一点贡献。这是我心中的一个情结、多年的一个愿望,也将是我今后前行的动力、努力的方向。
  评委评语:
  有一种境界叫做从热爱到痴迷,有一种执着叫做十八年坚持。在航空摄影这一充满了挑战与风险的领域,罗韬的实践体现了速度与激情的交融、勇气与胆识的结晶。从“地对空”、“空对地”,再到“空对空”,他在尝试个人胆略的极限中,追求航空摄影的瞬间极致。其作品,让航空世界绽放了美丽,也令摄影艺术丰富了边际。
  罗韬
  1969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民建中央画院艺术专委会副主任。从事摄影创作30余年,擅长拍摄航空题材。荣获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最高奖“评委推荐奖”,多幅作品在专业摄影报刊发表。
其他文献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每当提及摄影之感悟,我总会想起著名诗人艾青写于抗战时期的这首诗。  淳安千岛湖是生养我的地方,如果没有对家乡那份深深的眷恋,恐怕我这40年的摄影之路,就难以坚持。文学家用文字来承载情感,书画家用笔墨泼洒情怀,作为一名摄影家,镜头即是我的眼、我的心、我的情,我对家乡几十年的感受,都被编织在了光影交错的“家乡故事”里。  我出生在浙西山区千岛湖畔
期刊
政治家是我这些年主要的拍摄题材之一。政治家多数时间和场合都沐浴在高光时刻,与文体明星不同的是,他们的高光时刻总是充满着“高大上”,且具有某种独特的神秘色彩,让人望而不及。为政治家拍照,是一项挑战满满的工作。  出于安全等诸多因素,能为政治家拍照的摄影师总是少数。作为能为少数群体拍照的少数摄影师,他们能够顺利出入戒备森严的政治场所,基本靠“刷脸”。如果在这些场合能做到让你的拍摄对象及其他有关人等注意
期刊
人们在谈论环境污染时,常使用“触目惊心”来表达感受,是因为人们通常是通过视觉传播获得的经验,所以,影像一直是环境报道与传播的利器。2014到2018年,我先后发表了大约20多篇涉及环境问题的纪实摄影报道,其中《沙漠之殇》等16篇报道得到了高层批示,促进问题解决。纪实摄影如何介入环境报道和传播,我个人总结了一些方法和经验。  线索和甄别  线索的丰富性是作出优秀环境报道的基础。  我的線索来源渠道包
期刊
一  10月25日,一个胖嘟嘟的、身穿黑色礼服、面目模糊的男子肖像赢得了艺术界的关注。当天,这幅由人工智能创作的《埃德蒙德·贝拉米的肖像》在纽约佳士得拍出43.25万美元(约合3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比预期的1万美元高出了几十倍。  这幅画—“如果这是正确的术语”—是由一个来自巴黎的3人团体,使用“生成式对抗网络”(GAN)“创作”的。他们将1.5万幅创作于14至20世纪的肖像画输入“发生器”中
期刊
所谓军事摄影的决定性瞬间,笔者以为,就是在整个军事行动进行时,恰好有一个瞬间,人物、时间、地点等元素各得其所,并同时展现出特定内涵和意义的那一瞬间。那么,要想拍到集思想内涵、新闻价值、形象价值和审美价值于一身的瞬间,军事新闻摄影记者的思维层次、新闻视角、工作态度和摄影技巧缺一不可。  高度的新闻敏锐,是军事新闻摄影决定性瞬间的必要前提  抓拍“决定性瞬间”不是自然主义的有闻必录,也不是浮光掠影、走
期刊
做梦也没有想到,按快门成为了我的职业和饭碗。从1985年开始,一按就持续了30多年。  加入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之初,我从前辈们(洪克、铁矛、贺延光)那里继承了两条“铁律”:  一、当众多新闻单位的记者在一起采访拍摄时,要拿回与众不同的、有本报特色的照片。  二、当新闻现场只有你一个人采访拍摄时,要有一张比较“绝”的照片。  其实,30多年的新闻记者职业生涯,就是这两条准则始终支配着我镜头里的取舍和按
期刊
在我决定拍摄黄河并启动这项计划时,反倒觉得面对黄河,图像语言的力量是有限的,怎么拍黄河都无从诠释它的全部。  黄河气宇的深邃、宏大,是地理、人文、历史综合的赋予,这是黄河自带的有别其他江河的独有特质,多数有关黄河影像,犹如身份证“肖像”远不及“本人”鲜活、生动、有趣。拍摄黄河唯光影和构图是尊,就像拍摄身份证只求端正和辨识功能,结果可能只是拍出了那个纯自然的地理的黄河。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如果建立起
期刊
“你不了解其他的社群。既不关心他们的孩童如何玩耍,也不在乎他们在早餐和夜宵时的谈资。”  —第一位来自非洲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  说起非洲,你能想到什么?  著名的非洲博客AFRICA IS A COUNTRY近期发表了一篇叫做《单一封面危险性》1 的文章,作者艾略特·罗斯(Elliot Ross)搜集了几十本有关非洲作品的封面,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以橙色日落天
期刊
自2003年创立金平影像工作室以来,我的影像多在于探索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关注一些鲜为人知、正在消失,或正在被这个世界遗忘的一些自然和人文题材。并且每一个题材一拍就是几年才能完成,好像每次都给自己选一个特别难的命题,非得真正把它读懂、参透,才会停下来。  在全球化如海啸般冲击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之时,在庞杂无序的城市化趋势之中,我们来不及思考和定位,就被一波接一波洪流冲向了另一个彼岸。我就是这样在多重
期刊
山,有着旷世清幽、博大精深的品德;水,有着浩瀚柔婉、与物无争的胸怀;仁者乐山,山可明志,智者乐水,水可清心;山与水,是庄严与灵动的碰撞,是良善与聪慧的凝聚,是静止与流动的交汇。中国的山水文化升华了中国人的生命与灵魂,演绎着自然的雄博与玄冥,传承着天地的神奇与不朽,是我在山水摄影中取之不尽的灵感之源。  山水风光摄影的核心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我看来,自然和人的关系是共生的。自然给人提供了生存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