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觉哉:人民的秘书长

来源 :脊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emaa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谢觉哉,可以说无人不晓,但要说到谢老的秘书生涯,恐怕鲜为人知。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谢老曾多次担任秘书职务,早在瑞金苏区,谢老就被老百姓称为“人民的秘书长”。1933年在中央苏区,还担任过毛泽东的秘书。早年的秘书经历不仅凝聚着谢老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也为今天的秘书人员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晚清秀才投身革命
  
  公元1884年4月27日(清光绪十年)谢觉哉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堆资山肖家湾,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学名维,“觉哉”是在大革命失败,党转入地下斗争后用的名字。
  少年时代的谢觉哉就读于私塾,勤奋好学,1905年7月,考中了中国最末一科秀才。他却声言“不是父母在,决不干这事”,并贴出了这样一幅对联:
  十数年笔舞墨歌,赢得一张倒票;
  两三月打躬作揖,赚来几串现钱。
  对联深刻地嘲弄了腐朽的科举制度,表达了他不愿再重复《儒林外史》人物可悲的人生道路的志向。后来,在这种志向的推动和五四思潮的影响下,谢觉哉和许多革命志士一样,尝试执教、从医、学商,探索教育救国的道路,并与好友何叔衡、姜梦周、王凌波在宁乡县云山学堂开辟教育阵地,宣传革命,培养人才。因为他们四人都留着长长的八字胡,被称为“宁乡四髯”,此时,谢觉哉开始向革命的新文化战士转变。
  1920年8月,谢觉哉应何叔衡之邀到长沙主编《湖南通俗报》,办报期间,他结识了毛泽东等人,并参加了“新民学会”,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晚清秀才投身革命洪流,走上了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谢觉哉虽然在思想上已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但举手投足之间仍透露出一种秀才式的儒士风度,正如毛泽东对他的第一印象——“谢胡子睿智谦和、诚实可信”。而这种睿智谦和的儒士风度还屡次帮助他化险为夷。
  第一次是在1930年,谢觉哉主办《上海报》期间,他担负散发传单任务时被捕了;另一次则是1931年秋,在湘鄂西苏区,红军撤退,谢觉哉来不及转移被捕了。每次,谢觉哉都自称是私塾先生,敌人见他身着长马褂,蓄着八字胡,头发胡子花白,说话还时不时“之、乎、者、也”的,举手投足活象个老学究,一点也不同于他们印象中的“激烈”的共产党人,便信以为真。谢觉哉以独特的儒士风度麻痹了敌人,凭借自己的机敏和沉着虎口脱险。
  后来,谢觉哉又辗转去了中央苏区,毛泽东一见到他,充满深情地说“你可来了,一路上辛苦了。”“我已经考虑好了,我这里正缺人,我们继续合作吧。”于是,1933年谢觉哉开始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当时,工作紧张,生活很艰苦,毛泽东习惯晚上工作,谢觉哉常常陪他夜里办公,夜以继日。有一天晚上,毛泽东看着胡子花白的谢老,深情地说:“谢胡子,你白天吃这点子粮食,够了吗?”谢老说:“也够了。”毛泽东笑了笑说:“我去弄个南瓜,你去找点柴草来,咱们煮南瓜吃。”他们俩分头弄来东西,高高兴兴地在月光下煮南瓜,吃饱了就接着办公。就这样,他们在艰苦的战争年代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此后,谢觉哉还作过中央苏维埃政府秘书长,1935年任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秘书长,代理最高法院院长,1939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与秘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办报撰文健笔一支
  
  何叔衡推荐谢觉哉主编《湖南通俗报》,是觉得他文学根底深;毛泽东也格外敬重谢老的博学和写作才能,常对人说,“湖南有个谢胡子,会写文章,会编报”,看来在中央苏区时选中谢觉哉作他的秘书也是事出有因的。谢觉哉从小接受的私塾教育,已使他具有了深厚的国学底蕴;此后他对新学的极大兴趣,对大量中外书籍的广泛阅读,又使他具有了很强的理论功底;同时,长期的办报活动也锻炼了他的文笔,而所有这些,为他今后多次从事秘书工作埋下了伏笔。
  谢觉哉一生曾秘密或公开地办过多种报刊。1926年任《湖南民报》总编;1927年“马日事变”后,曾在汉口办过《大江报》;1928年在上海主编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29年主编《上海报》;1931年在湘鄂西根据地主编《工农口报》。其间他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后来担任秘书职务,谢觉哉又在井冈山的《红色中华》、陕北的《新中华报》、延安的《解放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很多重要的文章。建国之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是十分热情地为《人民日报》等报刊撰稿。他用那支战斗之笔,为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正如董老在诗中评价的那样:“传家绝业诗千首,报国多方笔一枝;屡有文章惊海内,从无渣滓扰襟期。”
  谢觉哉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对写公文还有一套自己的见解。他说,第一要事实清楚,第二要观点清楚,第三要文字清楚。
  首先“事实要清楚”,这就需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掌握政策,是写文件的先决条件。”对此,他深有体会。
  1933年在中央苏区做秘书工作时,有一次他拟了一个开会的通知,送给毛泽东看,毛泽东一字未留全改了。那是召开“查田”会议的通知。改的原因有三:一是谢觉哉当时初到苏区,情况了解不多,对这次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并不十分清楚,未加調查研究就贸然动笔;二是来开会的都是农民,没有多少文化,谢觉哉以前写的东西都是给知识分子看的,这次的对象是农民,他们看不懂也听不懂;三是苏区正处在被“围剿”的时期,物资困难,来开会的人要自带碗筷、被单,这也是谢觉哉没有想到的,所以写的通知不符合实际情况。连写个简单的通知也不能没有调查研究,写其它文章就更不必说了。
  其次,“观点要清楚”,文章的好坏由内容来决定。好的内容则必定是有思想见解的,至少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点上能给人以启发。文章不一定写得很多,主要在于写得有用。
  第三“文字要清楚”,做到通顺、简练、严谨,反复修改。“文章没有文章的架子,就是最好”,意思是说自然顺畅就是最好的文章。要锻炼到这种地步:想得到就说得出,说得出就写得出。应该自己逼自己,常写多写,笔杆子就能练出来。“不用一番苦功要做到文章清通,书写自由,是不可能的。”
  这些见解是谢老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尤其对公文写作来说,是经典的经验之谈,很值得今天的秘书人员学习。
  
  多方参政不辱使命
  
  谢觉哉以其对革命的高度责任感,于秘书之位,谋领导之政,对国家的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谢觉哉很重视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方式从人民群众中了解实际情况,提倡从上到下要进行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在中央苏区担任秘书长时,每天工余之暇,走村串户,找老乡聊天,已成了他联系群众,体察民情的一个重要方法和习惯。他发现有一个村子的人天天到一两里地外的瑞金河挑水,就立即把这个情况向毛主席汇报了。后来,毛主席与他亲自去找水源,很快替群众打了口井,这件事被传为美谈,谢觉哉也被称为“人民的秘书长”。
  众所周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所特有的一项民主制度,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创意,是谢觉哉在延安时提出来的。当时边区召开参议会,谢觉哉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负责主持会议,并根据会议讨论的情况和提出的问题,向毛主席写了书面报告。提议将当时的“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大会”,他认为这在中国革命政权建设上是一个转折点,是人民民主制度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要求。毛主席看了他的报告后,立即回信称“此件很好”。
  同时,在那段任职期间,谢老又为改善边区经济献计献策。他不顾身体衰弱,带病日夜赶写《花定盐池运销的研究》。因为“运盐问题已成为当时边区经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军事经费和财政收支的平衡,如得不到正确解决,抗日民主政权,也将难以巩固”。谢老不辞劳苦地查阅历史记载,收集运盐资料,为了慎重地解决好这个问题,还多次和毛主席研究探讨运盐方面的各种问题,并利用各种机会,与县乡来的基层干部或者农村士绅商讨疑难问题,最后终于完成了长达数万字的专题报告和说明材料。此外,他还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评论文章,又根据毛主席的提议,拟定了一个改善经济的具体计划,提交中央讨论。
  法律工作方面,早在中央苏区担任毛主席秘书和苏维埃政府秘书长的时候,谢觉哉就协助毛泽东制定了一些重要的法令和条例办法,其中《选举法》就是他参与制定的一项重要法规。此后,在延安和西柏坡,他都参与了当时一些重要法令的制定工作,又为新中国的立法工作开路清基,为新中国法制建设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他曾在日记中写过这样一首诗:“政情民隐应常通,咫尺间如隔一城,安得浮云都扫尽,长安虽远若门庭。”作为秘书这样一个起上下联系作用的角色来说,就更不能如浮云敝日一般,成为领导和群众之间的障碍。而要深入群众,甘为公仆,做人民的秘书长。
  谢觉哉的秘书生涯,在文字功夫上堪称翘楚,在参谋辅政上也是处处充满了闪光的智慧,而在工作作风上更是留下了令人赞叹的佳话。
其他文献
申特钢铁集团公司总裁杨建忠在央视报道《钢铁链的寒冬法则》中直言不讳地称如今的钢铁市场为“微利年代”,并且道出了申特钢铁在微利年代的取胜绝法宝——每个员工省一块钱。在钢铁“寒冬”的微利年代,笔者认为,“抠门”才是硬道理!  申特钢铁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05年的私营钢铁企业,公司现有员工5000余人,仅仅用了七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中国企业五百强”,笔者认为这与申特“每个员工省一块钱”的“抠门”理念
期刊
学校民主管理工作,在学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教育强市、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要实现学校的民主管理,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工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组织引导者    工会是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有其合法的地位,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是学校工会的重要职责。学校工会组织在学校民主管理过程中,要认
期刊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职工发展规划近日出台。这是全国首个职工发展五年规划。广大职工关注的“体面劳动权益”写入规划。规划指出,“职工体面劳动的实现水平和发展状况是衡量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职工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为职工提供就业有平等机会、收入有同步增长、工作有安全保护、保障有多元平台、参与有充分渠道、职业发展有支撑条件的职业环境。    编制内外同工不同酬造成不
期刊
他们是社会的弱势人群,他們本是值得公众施以援手的对象,他们本也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选择了用暴力解决,而最终也身陷囹圄……  他们被公众称为外来务工人员,抑或被叫做“农民工”,而让他们失去理智的事情,却是被拖欠工资。  2011年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将恶意欠薪行为入刑,引来一片喝彩之声,公众对此也充满期待,希望法律的出台能有效遏制欠薪
期刊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伴随着新春的喜庆气息,踏着晨曦,迎着朝阳,充满希望富于挑战的2012年己微笑着向我们姗姗走来。追忆过去岁月中我们所走过的每一步,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楚,生活中的甜、酸、苦、辣都已品尝。朋友,请不要悲伤,未来的岁月是一片阳光灿烂的艳阳天。因为,昨天的成功并不完全是明天胜利的前奏,昨天的失败也并非意味着明天就不能造就辉煌。历史前进的巨轮带走的只是悠悠岁月,留下的却是累累果实
期刊
据介绍,全国妇联、人社部等国家有关部委正在调研弹性退休制。不是简单地一刀切,而是让男女在退休年龄上有选择权。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谭琳称,相比较此前颇受关注和争议的“妇女延迟退休”,这一制度更具合理性,也更能体现男女平等。  实行“弹性退休制”的提法已有多年,虽然方案各不相同,但都引起了诸多争议。不过,争议目的是为了避免只有少数人获益,多数人受损的局面,而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公平享受到
期刊
成长于网络时代、玩转智能手机……在熙熙攘攘的农民工队伍中,出现了许多年轻的面孔,80后、90后渐成农民工主力军。和父辈们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怎样的不一样?有着怎样的打工利益诉求呢?在年后的春季招聘潮中,记者走近了这一群体。    要工作更要自由生活    25岁的周兰(化名)从一家电子厂辞职后,再次回到了南宁劳动力市场,她只有一个想法:这次一定要找个轻松点的活儿。  最终,周兰的求职目光,锁定在了
期刊
林卫民(1887-1927)  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原名林兴,广东香山县(今珠海市)人,海员工人出身。1920年与苏兆征等筹组海员工会,次年3月当选为中华海员工业联合会干事,参加领导了1922年的香港海员大罢工。5月代表香港海员工会参加第一次全国“劳大”,会后受香港海员工会委派,与朱定庭一同到上海筹组工会,7月当选为中华海员工会联合总会上海支部主任,旋即领导上海海员工人进行增加工资、改善待
期刊
五年一度的各级劳动模范评选活动,又将让一批劳动者的名字成为一道瞩目的风景,生动于我们的视野,感动着我们的心灵。  共和国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劳动群英,模范的身影也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的足迹。王进喜、时传祥、 吴运铎、孟泰等模范人物,曾经是那样地让中国的劳动者在劳动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让中国的劳动如此地光荣而骄傲!所以,我们每次做劳动模范的评选工作时,心总是被感奋着。  评选劳模,是因为劳动者中有
期刊
李川江  山东巨野县人,1920年3月生于山东省巨野县孙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李川江大豆榨油操作法”这项新技术,获得了全国金质奖章。1959年,李川江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切接见,周恩来勉励他:要继续努力,向油脂生产的科学化、机械化进军。  四平解放后,李川江到公营四平胜利油厂(后改为四平植物油厂)当榨油工人。进厂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进步很快。195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改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