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033-01
脑血管病患者因吞咽、咳嗽困难导致误吸是吸人性肺炎的主因,发生率为10%-43%,通常在误吸48h后就会形成肺炎,重要的致病物质是胃酸和食物。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减少或减低误吸的发生,是医护人员护理脑血管病患者努力探索的课题[1]。我们对这类患者采取了包括防误吞训练、改进鼻饲模式、强化陪护宣教在内的护理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住院的脑血管病合并吸人性肺炎患者48例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42例,女6例;年龄42-84岁,平均年龄(66±17)岁。脑梗死36例,脑出血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意识障碍9例,其中昏迷6例,嗜睡3例;吞咽障碍39例,其中重度10例,中度15例,轻度14例;鼻饲19例;自行咳痰30例,体位引流排痰7例,口鼻吸痰9例,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吸痰2例。
1.2合并吸人性肺炎的诊断标准,既往无支气管及肺部疾病史;(2)脑卒中后无诱因出现呛咳、气急、发绀、咳嗽、咯痰、发热3 d以上;(3)双肺干、湿口罗音,体温>37 oC;(4)外周血白细胞>11×109/L、中性粒细胞>0.70,肺CT或胸片提示双肺有片状阴影。
1.3治疗方法:①抗感染:根据痰堵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其中应用左氧氟沙星3例,青霉素+舒巴坦纳8例,头孢他啶+舒巴坦4例,头孢噻肟钠+舒巴坦5例,头孢哌酮+舒巴坦鈉10例;②化痰及积极促进痰液排出:雾化吸入和静脉滴注化痰药物10例,体位引流8例,吸引器吸痰20例,气管切开2例。
1.4护理干预
1.4.1临床资源的评估:合理安排人员,选择业务技术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高学历或高年资的护士担任责任护士,前瞻性地发现护理的潜在性问题,保证护理的实施。了解护理对象及其家庭人员对疾病、健康、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知识及态度、患者的经济情况,以选择有效的护理方法,同时评估本科室拥有的预防吸入性肺炎的仪器设备、药物等资源情况。
1.4.2保持呼吸道通畅:①翻身拍背: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久病体弱,咳嗽无力,护士应每2—3小时翻身1次,拍背3—4次/h。翻身时避免推、拉,防止皮肤擦伤,必要时在骨隆突处垫气圈或棉圈。②拍背的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时,护士一手扶住肩膀,右手掌屈曲呈15o角,由外向内,由下向上,有节奏的轻轻拍打背部或胸前壁,不可用掌心或掌根,拍打时用腕力或肘关节力,力度应均匀一致,以患者能忍受为度,3-5min/次。③吸痰:患者咳嗽无力,呼吸道分泌物易潴留,吸痰是关键。吸痰的顺序是:先吸气管内的痰,然后再吸口腔或鼻腔内的分泌物,顺序不可颠倒。吸痰时一律用无菌镊夹取吸痰管吸痰。吸痰管尽可能插深,便于吸出深部痰液,螺旋向外抽出黏附在气管内侧的痰液。避免导管在气管内反复上、下提插而损伤气道粘膜,每次吸痰不超过lOs,最多连续不超过2次,吸痰管1次1换。④湿化气道:痰液黏稠不易咯出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中加入适量抗生素、化痰及抗支气管痉挛药,以起到抗菌、消炎、解痉、湿化气道黏膜、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稀化痰液、促进排痰的作用。
1.4.3吸氧的护理患者往往缺氧症状明显,出现低氧血症,有效的氧疗是纠正缺氧、改善心肺功能的重要措施。应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使用一次性吸氧管,每天消毒氧气导管及湿化瓶,湿化瓶内放置冷开水,每天更换。通常为(1-2)L/min,吸入氧气浓度为25%-28%,纠正缺氧。吸氧以单侧鼻导管或单侧鼻塞法效果较好。每天更换鼻导管,经常检查鼻腔是否通畅。吸氧时要观察患者呼吸深浅、强弱、心率、发绀等情况。病情好转后改间歇吸氧,慢慢脱离氧气。
1.4.4改进鼻饲模式,减少呛咳和食物反流:我院使用的是一次性硅胶胃管,其最末一个侧孔距尖端约8 cm,若按常规置管深度是45-55 cm,此孔位于贲门以上食管内,当注入流食时鼻饲液反流于咽喉部发生食物反流,易引起吸人性肺炎。为此,我们置管时在常规长度基础上增加7-10 cm,使最末侧孔进入胃内,即胃管前端在胃体部或幽门处,则注入的食物不易反流。鼻饲泵24 h持续给人,量由每次350-400 ml减至200-300 ml,进食速度由15-20 min延至40 min-1 h,少量多餐,餐次由每日4-6次增至6-8次,鼻饲液温度保持40℃,每次喂餐前后用温开水冲干净胃管内的残留物。
1.4.5保暖:给卧床患者更换尿布、翻身、拍背,治疗时尽量少暴露患者。因为寒冷可使患者气管血管收缩,粘膜上皮抵抗力下降,细菌容易侵入呼吸器官。因此,应注意保暖,病室湿度保持在20℃-24℃。
1.4.6口咽部护理:口咽部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口处,口咽部的细菌极易移行致呼吸道而导致肺部感染。因此,应加强口腔护理,并注意漱口液的选择,同时对有吞咽功能障碍者,应及时指导患者作吞咽功能训练,防止误吸误咽,如有食物滞留口内,鼓励患者用舌头的运动将食物后送以利吞咽。
1.4.7非语言交流的作用: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及病理生理原因,导致不同程度的语言沟通障碍,护患交流只能通过眼神、表情、动作或空间距离来进行。护士应用平静、肯定的目光注视患者,鼓励其树立信心要面带亲切、真诚的微笑以得到患者的好感与信任。触摸可以表示护士对患者的关注和安慰,也是患者情感的需要。因此,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恰当运用非语言交流优势,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心情愉快,思想放松,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和提高免疫力,促进其早日康复。
1.4.8强化家属宣教,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误吸[2]:脑卒中患者的家属或陪护人员,主观上出于对患者的关心,在患者有神志障碍时,也强行经口喂水、喂饭或喂药,这些食物、水或药品均可作为异物经喉进入气管,滞留于肺内造成吸人性肺炎。有些患者虽然神志清楚,但咽喉部吞咽功能障碍,也会因喂食喂药时出现呛咳,使异物进入气道而造成感染。
2结果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14-73 d,平均21 d。治愈46例(95.83%),死亡2例(4.16%),其中l例73岁在住院21 d合并心力衰竭抢救无效死亡,1例7l岁在使用呼吸机期间,因持续高热、肺部感染加重,全身衰竭死亡。
3讨论
结合本组的治疗结果,笔者的护理干预体会是应把握好三关[3]:①抗炎关:在未使用抗生素前,必须正确采集痰培养标本,为今后选择抗炎药物提供依据。②排痰关:痰液淤积于气管内,不但影响通气和换气功能,而且可助长细菌繁殖,使抗炎效果降低,故应采取“翻、拍、喷”的方法,使痰排出。③吸氧关:对呼吸衰竭患者,一定要按医嘱持续湿化给氧,掌握好流量,如发现患者呼吸缓慢、紫绀加重、头痛不适、四肢感觉异常或血压上升,提示有C02潴留可能,应立即向医生报告,给予对症处理。
参考文献
[1] 王广锋,董霞.老年脑卒中后卧床肺炎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13,7(9):723.
[2] 赵淑慧,潘秀贞.老年坠积性肺炎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91):222-223.
[3] 张迎伟.脑卒中患者鼻饲体位与吸入性肺炎关系的探讨[J].护理与康复,2013,5(9):544.
脑血管病患者因吞咽、咳嗽困难导致误吸是吸人性肺炎的主因,发生率为10%-43%,通常在误吸48h后就会形成肺炎,重要的致病物质是胃酸和食物。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减少或减低误吸的发生,是医护人员护理脑血管病患者努力探索的课题[1]。我们对这类患者采取了包括防误吞训练、改进鼻饲模式、强化陪护宣教在内的护理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住院的脑血管病合并吸人性肺炎患者48例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42例,女6例;年龄42-84岁,平均年龄(66±17)岁。脑梗死36例,脑出血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意识障碍9例,其中昏迷6例,嗜睡3例;吞咽障碍39例,其中重度10例,中度15例,轻度14例;鼻饲19例;自行咳痰30例,体位引流排痰7例,口鼻吸痰9例,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吸痰2例。
1.2合并吸人性肺炎的诊断标准,既往无支气管及肺部疾病史;(2)脑卒中后无诱因出现呛咳、气急、发绀、咳嗽、咯痰、发热3 d以上;(3)双肺干、湿口罗音,体温>37 oC;(4)外周血白细胞>11×109/L、中性粒细胞>0.70,肺CT或胸片提示双肺有片状阴影。
1.3治疗方法:①抗感染:根据痰堵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其中应用左氧氟沙星3例,青霉素+舒巴坦纳8例,头孢他啶+舒巴坦4例,头孢噻肟钠+舒巴坦5例,头孢哌酮+舒巴坦鈉10例;②化痰及积极促进痰液排出:雾化吸入和静脉滴注化痰药物10例,体位引流8例,吸引器吸痰20例,气管切开2例。
1.4护理干预
1.4.1临床资源的评估:合理安排人员,选择业务技术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高学历或高年资的护士担任责任护士,前瞻性地发现护理的潜在性问题,保证护理的实施。了解护理对象及其家庭人员对疾病、健康、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知识及态度、患者的经济情况,以选择有效的护理方法,同时评估本科室拥有的预防吸入性肺炎的仪器设备、药物等资源情况。
1.4.2保持呼吸道通畅:①翻身拍背: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久病体弱,咳嗽无力,护士应每2—3小时翻身1次,拍背3—4次/h。翻身时避免推、拉,防止皮肤擦伤,必要时在骨隆突处垫气圈或棉圈。②拍背的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时,护士一手扶住肩膀,右手掌屈曲呈15o角,由外向内,由下向上,有节奏的轻轻拍打背部或胸前壁,不可用掌心或掌根,拍打时用腕力或肘关节力,力度应均匀一致,以患者能忍受为度,3-5min/次。③吸痰:患者咳嗽无力,呼吸道分泌物易潴留,吸痰是关键。吸痰的顺序是:先吸气管内的痰,然后再吸口腔或鼻腔内的分泌物,顺序不可颠倒。吸痰时一律用无菌镊夹取吸痰管吸痰。吸痰管尽可能插深,便于吸出深部痰液,螺旋向外抽出黏附在气管内侧的痰液。避免导管在气管内反复上、下提插而损伤气道粘膜,每次吸痰不超过lOs,最多连续不超过2次,吸痰管1次1换。④湿化气道:痰液黏稠不易咯出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中加入适量抗生素、化痰及抗支气管痉挛药,以起到抗菌、消炎、解痉、湿化气道黏膜、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稀化痰液、促进排痰的作用。
1.4.3吸氧的护理患者往往缺氧症状明显,出现低氧血症,有效的氧疗是纠正缺氧、改善心肺功能的重要措施。应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使用一次性吸氧管,每天消毒氧气导管及湿化瓶,湿化瓶内放置冷开水,每天更换。通常为(1-2)L/min,吸入氧气浓度为25%-28%,纠正缺氧。吸氧以单侧鼻导管或单侧鼻塞法效果较好。每天更换鼻导管,经常检查鼻腔是否通畅。吸氧时要观察患者呼吸深浅、强弱、心率、发绀等情况。病情好转后改间歇吸氧,慢慢脱离氧气。
1.4.4改进鼻饲模式,减少呛咳和食物反流:我院使用的是一次性硅胶胃管,其最末一个侧孔距尖端约8 cm,若按常规置管深度是45-55 cm,此孔位于贲门以上食管内,当注入流食时鼻饲液反流于咽喉部发生食物反流,易引起吸人性肺炎。为此,我们置管时在常规长度基础上增加7-10 cm,使最末侧孔进入胃内,即胃管前端在胃体部或幽门处,则注入的食物不易反流。鼻饲泵24 h持续给人,量由每次350-400 ml减至200-300 ml,进食速度由15-20 min延至40 min-1 h,少量多餐,餐次由每日4-6次增至6-8次,鼻饲液温度保持40℃,每次喂餐前后用温开水冲干净胃管内的残留物。
1.4.5保暖:给卧床患者更换尿布、翻身、拍背,治疗时尽量少暴露患者。因为寒冷可使患者气管血管收缩,粘膜上皮抵抗力下降,细菌容易侵入呼吸器官。因此,应注意保暖,病室湿度保持在20℃-24℃。
1.4.6口咽部护理:口咽部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口处,口咽部的细菌极易移行致呼吸道而导致肺部感染。因此,应加强口腔护理,并注意漱口液的选择,同时对有吞咽功能障碍者,应及时指导患者作吞咽功能训练,防止误吸误咽,如有食物滞留口内,鼓励患者用舌头的运动将食物后送以利吞咽。
1.4.7非语言交流的作用: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及病理生理原因,导致不同程度的语言沟通障碍,护患交流只能通过眼神、表情、动作或空间距离来进行。护士应用平静、肯定的目光注视患者,鼓励其树立信心要面带亲切、真诚的微笑以得到患者的好感与信任。触摸可以表示护士对患者的关注和安慰,也是患者情感的需要。因此,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恰当运用非语言交流优势,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心情愉快,思想放松,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和提高免疫力,促进其早日康复。
1.4.8强化家属宣教,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误吸[2]:脑卒中患者的家属或陪护人员,主观上出于对患者的关心,在患者有神志障碍时,也强行经口喂水、喂饭或喂药,这些食物、水或药品均可作为异物经喉进入气管,滞留于肺内造成吸人性肺炎。有些患者虽然神志清楚,但咽喉部吞咽功能障碍,也会因喂食喂药时出现呛咳,使异物进入气道而造成感染。
2结果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14-73 d,平均21 d。治愈46例(95.83%),死亡2例(4.16%),其中l例73岁在住院21 d合并心力衰竭抢救无效死亡,1例7l岁在使用呼吸机期间,因持续高热、肺部感染加重,全身衰竭死亡。
3讨论
结合本组的治疗结果,笔者的护理干预体会是应把握好三关[3]:①抗炎关:在未使用抗生素前,必须正确采集痰培养标本,为今后选择抗炎药物提供依据。②排痰关:痰液淤积于气管内,不但影响通气和换气功能,而且可助长细菌繁殖,使抗炎效果降低,故应采取“翻、拍、喷”的方法,使痰排出。③吸氧关:对呼吸衰竭患者,一定要按医嘱持续湿化给氧,掌握好流量,如发现患者呼吸缓慢、紫绀加重、头痛不适、四肢感觉异常或血压上升,提示有C02潴留可能,应立即向医生报告,给予对症处理。
参考文献
[1] 王广锋,董霞.老年脑卒中后卧床肺炎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13,7(9):723.
[2] 赵淑慧,潘秀贞.老年坠积性肺炎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91):222-223.
[3] 张迎伟.脑卒中患者鼻饲体位与吸入性肺炎关系的探讨[J].护理与康复,2013,5(9):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