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信”之苦旅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e2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重要篇章。在《文化苦旅》诸多篇章中,作者反复述说着这样一个主题:在文明与不文明的斗争中,每次获胜的并不都是文明。敦煌文物流失了,阳关消失了,信客退出了……《信客》讲述了两位信客坎坷凄凉的故事,叙述了诚信、宽容文化在不诚信、不宽容文化环境中的精神苦旅,传达出作者对信客所代表的诚信文化处境的隐隐的忧虑。
  一、何谓“信客”
  《说文解字》说“人言为信”,“信”的原本意思是“言语真实”,后发展为“讲信用”,再后来发展为信物、送信的人。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送信人,被称为信差、信使、信客。这一职业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尤其是在一些农村,由于通讯尚未普及,因此城乡之间的联系工作就由信客承担。
  “信客”不仅代表着一种职业,更体现了一种文化。信客所代表的就是诚信文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文中老信客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在信客的心中,诚信是信客职业之核心。
  二、“信”之尴尬
  《信客》一文讲述了两位信客的诚信故事。
  工作上,两位信客可以说都忠于职守。诚信上,两位信客略有不同。老信客一生诚信,但没想到栽在一根细细的红绸上,恨得拿剪刀扎自己的手,但仍然唤不回乡亲们对他的信任,只得退出信客职业。年轻信客记取老信客的教训,牢记老信客的嘱托“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他跋山涉水,仔细查点,亲手发信,料理后事,通报噩耗,送还遗物,小心谨慎,唯唯诺诺,诚惶诚恐,一直在努力撑持。两位信客,一位是诚信微瑕,一位是诚信无私。虽有一点差别,但都可以说是诚信的使者。
  虽然他们在诚信的表现上有所不同,但是在作为信客的结局上,他们演绎的却同样是一场悲剧。老信客因为一个偶然的过失,没有注重小节,不小心在一根窄窄的红绸上栽了个大跟头,最后躲在坟场里凄然了却余生,死后连修坟的人都没有。如果说,老信客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得不到乡亲的宽容才有这样的下场,倒也算了。可年轻信客呢,那么的诚信无私,最后还不是实在无法撑持,“被逼”退出信客职业,失去了唯一的生活来源,不时地靠人家的接济维持生计。这是为什么?这社会到底怎么了?难道诚信有错么?为什么诚信却换不来幸福?
  尴尬!真尴尬!这是信客的尴尬,也是诚信的尴尬!
  三、“信”之苦旅
  这尴尬究竟来自于何处?仔细阅读文章,我们可以寻到一点“尴尬”来源的蛛丝马迹,那就是“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这条路”无疑是指信客之路,“凶险”的意思是危险可怕,“撑持”的意思勉强支持。“越来越”点明了信客遇到的凶险程度逐渐加深。那么信客遇到了哪些凶险?他又是如何撑持的呢?
  凶险1:裁窄绸丢诚信,不宽容文化的无情。
  老信客裁了一条窄窄的红绸包扎礼物,“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全然不顾“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老信客无奈只得用剪刀扎自己的手,被逼退出信客职业,孤身一人躲到坟场,凄然过完余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乡亲们没人念及老信客平时的好,没人想到他工作的辛苦,想到的只是他裁了一条窄窄的红绸。这种人情的冷漠让人痛心,让人心寒。后文老信客对年轻信客说:“不。我去看坟场,能糊口,我臭了,你挨着我也会把你惹臭。”这句话更见信客这一职业的凶险。老信客的一次失足不仅招致自己身败名裂,而且会把与之来往的人搞臭,它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罩在年轻信客的头顶,让人无法喘息,这是众人不宽容的魔力,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恰是凶险之极!
  这是年轻信客初步感受的凶险。但他仍义无反顾地接下了信客——这一工作辛苦、收入微薄的职业。因为“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凶险2:送遗物反被疑,不信任文化的诋毁。
  年轻信客通报噩耗时,“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作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听之忍之,连声诺诺。”
  年轻信客交送遗物时,“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人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诚信者面对不信任者竟然如此尴尬,如此的不自在,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诚信者生活在不信任的环境中其凶险可想而知。诚信文化的坚守缺乏适宜的土壤,信客担负诚信的使命行走在凶险的征途上,带着诚信行使自己的责任却无法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这时年轻信客没有放弃,因为“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他在撑持。
  凶险3:送家信却被捕,不诚信文化的迫害。
  当年轻信客带着一封满纸幽怨的信走进了都市的一间房子,看见发了财的收信人已与另一个女人同居时,那个收信人居然还厉声质问他是什么人,并且为了平息那个女人的哭闹,同乡狠狠打了他两个耳光,将他扭送到了巡捕房。他向警官解释了自己的身份,还拿出其他许多同乡的地址作为证明,传唤来的同乡集资把他保了出来。问他事由,他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当信客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之时却遭遇拈花惹草的同乡的侮辱。这是诚信和不诚信的较量,最终是代表诚信文化的信客败下阵来。在巡捕房里他会想些什么呢?仅仅是那位同乡不诚信使他蒙受屈辱吗?是不是还有诚信在警察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使他心灵更加痛苦呢?这种痛苦使他进一步感受到信客的凶险?更为凶险的是为了一个失去诚信和廉耻的所谓同乡,让一个坚守诚信的人忍辱偷生,饱受屈辱,说出不诚信的话,做出不诚信的事。呜呼!还有比这更凶险的职业吗?   此时,他实在无法再撑持下去了。
  他的心已经碎了!
  纵观文中的三处凶险不难发现,年轻信客尽管是诚信、宽容的文化精灵,然而诚信、宽容的每一步都是要付出忍辱负重的代价。在这种代价背后,是信客忍受着千辛万苦。信客之苦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信客之诚信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坚守的。
  首先信客工作辛苦。
  “信客常走的路大多七转八拐,换车调船,听他们说说都要头昏。信客如果把行李交付托运也就赚不了什么钱,他们一概是肩挑、背驮、手提、腰缠,咬着牙齿走完坎坷长途。所带的各家各户信件货物,品种繁多,又绝对不能有任何散失和损坏,一路上只得反复数点,小心翼翼。当时大家都穷,托运费十分低廉,有时还抵不回来去盘缠,信客只得买最差的票,住最便宜的舱位,随身带点冷馒头、炒米粉充饥。”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其次信客生活贫苦。
  信客工作如此辛苦,拿了高薪那也罢了。可“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老信客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年轻信客辞职后一度靠人家接济“几碗食物点心”。
  最要命的是心灵痛苦。
  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信客通报噩耗,有的农妇竟把他当作死神冤鬼,大声呵斥。送交遗物,还被人怀疑贪占。那个发了财拈花惹草的同乡竟诬称信客为小偷,扭送巡捕房。人们的不宽容让信客寒心,人们的不信任让信客灰心,人们的不诚信让信客“死”心。他再也不会做信客了。
  这是怎样的信客之路,步步有“苦”。这真是怎一个“苦”字了得。
  这不仅是信客之苦旅,还是信客所代表的诚信之苦旅。
  这是“信”之苦旅。
  四、“信”之希望
  在诚信、宽容文化与不诚信、不宽容文化之间的碰撞中,诚信以失败而告终。信客悲剧的根源主要来源于整个不诚信、不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以他们为代表的诚信、宽容文化进行诋毁和嘲弄,甚至是迫害。但信客所坚守的忠于职守、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忍辱负重的精神却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让人暗暗地为信客点赞。那么,诚信还有未来么?诚信的希望何在呢?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年轻信客为表示自己对老信客的理解、敬重、感激之情,让人在他死后把“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这时,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一组镜头:两墓相守,修葺一新。这似乎在暗示人们,诚信还是有希望的。这就如鲁迅《药》结尾的花环正是作者“删消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而诚信文化的希望在何方呢?那就是只有“诚信、宽容”与“诚信、宽容”相随,才是诚信文化生长、生存的最佳土壤和环境。这正是余秋雨先生文本中所要诉求的要义。
  这是诚信的希望!
其他文献
【摘 要】基层初中学校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从价值、理念、方法、过程到成果,他们进行教育科研的真实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一线初中教师需要找到适合、适用的科研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微研究,使教育科研立足教学现场,进而发现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最终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教育 教师科研 微研究 实然困境 应然形态  目前,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广
期刊
作者:王元华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将语用学理论全面引入中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开创了国内外应用语用学理论全面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先河,用语用学理论深刻阐释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与本体、内外规律、基本原理,以及语文教学与师生人生发展有机联系的内在机制,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本体是语用体验,语文教学的基本单位是话语等观点。  《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具有挑战性,把语文教学的境界提升到人生发展的高度。
期刊
作者:[美]琼·苏穆特尼,范·弗拉门德 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在普通课堂教出尖子生的20个方法:分层教学》提出了20个高效实用的分层教学策略,帮助教师充分发掘学生的天赋和才能,教出更优秀的学生。分层教学,是一种分层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互补合作的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本书主要讲在现有的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的20个方法。大量实用方
期刊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通过教与学的开放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呢?我认为应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让学生学会问“为什么”
期刊
暑假前夕,记者来到南京市六合区竹镇民族中学采访该校的数学课程建设项目。一进校门,扑面而来的绿意便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车程颠簸所造成的疲惫也随之一扫而空。“我们学校可是‘南京市园林式学校’呢。”王锁才校长笑呵呵地介绍说。他指向不远处的一大片竹林:“这些竹子,每年春天新发时的场景更是喜人,给学校带来了许多活力和乐趣。”而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近三年的数学课程项目建设,给这所地处南京市最北端、
期刊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有些题学生做过很多遍,还是会做错,可谓“屡做屡错”;有些题只要稍作变换,学生就做不出;而当学生走入中考的考场,首次面对中考试题里的“原创题”,更是一片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一些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缺乏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与体验,对现象背后隐含的物理规律思考、理解不到位,不能真正领会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题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相关
期刊
一、教学理念  笔者以“奇妙的二氧化碳”课例说明如何建构生活化化学启蒙课堂。本节教材有两大特点:一是实验较多,教材中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讲解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二是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很多,教材通过对大量的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和讨论,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学设计中,通过创设探究情境,紧紧抓住实验探究这个突破口,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去体验探究过程,
期刊
作者:(法)埃米尔·库埃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心理暗示是人类心理方面的一个正常活动,所有的心理暗示只有转变成自我暗示之后才起作用。库埃博士将教会你,如何正确利用才能使这种天赋的武器更有威力。这是一本可以帮助我们觉知、实践和改变的书,它将教会我们:主动地修复潜意识,铲除妨害健康的错误信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让孩子远离叛逆和抗拒;迅速挣脱思想控制和精神绑架,活出更精彩的自己;顺利启动和提升心智
期刊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课题组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2003年建立,浓郁科研氛围的熏陶和有效科研活动的引领,使学校拥有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区级以上骨干教师46人,其中,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1人,江苏省特级教师2人,大市学科带头人4人,有5名教师在全国以及省级教学竞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
期刊
【摘 要】基于5节初中数学展评课的观摩,其共同特点是教学目标有机融合、情境创设指向合理、教师引导作用明显、数学应用价值得以凸显、学生学力发展有所体现。但从展评课的主题来看,课堂教学中数学学科价值有待发掘、学生学力发展有待深化,以此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正向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评析 数学价值 学力发展  江苏省第十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无锡分赛区活动于2015年4月12~14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