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胞胎为何总爱穿得一样?等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双胞胎为何总爱穿得一样?
  
  当中国人听说我有3兄弟时,他们多少有点羡慕。当他们发现我和弟弟是一对双胞胎时,就更是啧啧称羡了。在中国,人们必须遵守独生子女政策,生一对双胞胎就和中大奖一样稀罕。对很多家庭来说,生第二胎必须缴纳高额罚款,甚至会丢掉工作(如果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生双胞胎则不会带来任何惩罚。
  中国的双胞胎很容易被认出来,因为他们的父母总是让他们穿得一模一样。在美国,父母们也会这样做,但远不如中国普遍。
  我和弟弟小时候,父母常常给我们买相似的衣物,但总会挑选不同的颜色或款式,他们从不把我们穿得一模一样。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让双胞胎穿得完全一样,会使他人不把双胞胎当作单独的个体来看待,而且也不容易分辨双胞胎。
  最近,我和朋友弗兰克在武夷山度过了两天,我们一起拜访了他的朋友玖洁(音译)。玖洁40岁出头,有一对10来岁的双胞胎女儿。每次我看到姐妹俩,她们都穿着一模一样的白底黑点的衣服。
  当玖洁开车载着我和弗兰克兜风的时候,我和她讨论起“双胞胎总是被打扮成一样”这个话题。“我发现很多中国的双胞胎总是穿得一模一样,”我说。“是的,没错。难道在美国不是那样吗?”她回答。“有时候是,但一般情况下他们都穿得不同。”我告诉她,然后向她解释了上面提到的原因,并且举了我和弟弟的例子。
  “中国人认为双胞胎就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他们长相一样,所以他们也应该穿得一样,对吗?等他们长大了,也许就是念高中的时候,他们就可以自己挑选衣服了,如果想穿得不同,他们完全可以。”
  尽管我对她的回答并不感到意外,但听到一位母亲说她的两个孩子“完全一样”,还是让我觉得不太舒服。当然,抚养子女是一门个人艺术,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会有不同的观念。这样的例子却让我思考。我明白,在西方,将双胞胎打扮得一模一样,会使他们在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中深受其害。但在中国,人们并不推崇个人主义,我无法确定,双胞胎们都穿成一样是否会带来同样的负面影响。
  
  二手房与二手女人
  
  中国人与北欧人在许多方面的看法不一样。比如说买房吧,中国人都是买新房,买二手房好像不够给力,不够有面子。这和找对象相似,比如说找个女人成家吧,中国人不言而喻是指娶新娘,即找一个从未结过婚的女人、最好是从未谈过恋爱的“一手女人”成家。娶一个曾经结过婚的“二手女人”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近年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单身女人、离异女人等概念已被社会接受。然而,人们在考虑终身大事的时候,曾经被别人拥有过的“二手女人”仍然不是首选。
  在北欧,情况则大不相同。先说买房吧,北欧人在选房时非常关心这个房子曾经被几个主人拥有过。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曾有多个房主的房子的市场价值会更高。
  北欧人的恋爱观和选房观相似。在北欧,二手女人好像更有魅力,更让男人们心动。北欧人在找对象时,最不关心的就是对方过去谈没谈过恋爱、结没结过婚、有没有孩子。有孩子反而是件让人暗暗高兴的大好事,这样轻松过户的孩子在瑞典语里被称为“奖金娃”(bonusbarn)。
  身边的例子太多了。最近在野松达滑雪期间,认识了一对中年瑞典夫妇,男的叫帕特里克,女的叫莫妮卡,他们有4个孩子。第一次见面,莫妮卡就兴致勃勃地说她的前男朋友是新加坡人,她不仅去过新加坡订婚,还见了前男友的爸爸妈妈,大家一起玩得很开心。莫妮卡的丈夫帕特里克和我们一样,饶有兴致地听她讲年轻时的罗曼史,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
  为什么北欧人能真心地接受二手女人和二手房呢?原来北欧的二手女人“市场”巨大,什么样的年龄段都有,她们个个充满活力,富有魅力。北欧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很好,孩子在心理上和生活上基本上不会被父母分手所影响,这使得女人们在可去可留的时候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二手女人的价值在于,她们能从以前每一次的情感中甚至痛苦中领悟出更深层的哲理,这是人生最难得的动力。
  再者,北欧二手房质量不错,甚至比一手房还好。在瑞典生活20多年,我搬家数次,发现那些几十年下来只有一个主人的别墅保养得都不好。每回遇到这样的房子,我都要在心里说房主一句:“你真是糟蹋了这么好的房子,早就该出手了。”倒是转过好几次手的房子质量很好,原因是新房主都舍得花钱保养自己的房子。时间一长,二手房的价值反而凸显出来了。
  我拿二手房和二手女人做比喻,在说明二者本身价值的同时,也想说明这个比喻对管理一手房、爱护一手女人、过好“一手生活”的意义。追求一手房和一手女人不可厚非。但在情感生活里若不继续学习、继续投资、继续创新,一手生活会成为煎熬。如果像北欧人那样,把一手房当成二手房来管理,把一手女人当成二手女人那样来理解、欣赏、呵护,一手生活才更有意义,才能走得更远。
  
  跟着中国旅行团游欧洲(三)
  
  我和一对上海来的年轻夫妇一同从马克思故居信步踱回巴士。妻子叫郭艳瑾,今年29岁,性格随和。她自称凯伦(Karen),在一家汽车配件公司的财务部工作。丈夫顾晓杰是环卫部门的行政人员,英文名字叫汉迪·(Hartdy)。汉迪很潇洒,有副橄榄球前锋的身板,身高1.83米,胸部厚实。他穿着栗色毛衣,上面有个高尔夫球袋装饰,不过当我问及他是否高尔夫球手时,他笑了,说“高尔夫是有钱人的运动。”
  为了这次旅行,汉迪和凯伦攒了好几个月的钱,而且接受了父母资助。李导怂恿我们不要因为太操心钱的事而糟蹋了这次旅行——他建议我们不要把标签上的价格当成欧元,而假装那是人民币—但是汉迪和卡伦仍然精打细算。几天来,他们能跟我说出我们在五个国家买的每一瓶水的确切价格。
  实际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当普通公民拥有了五千美元的可支配收入之后,才开始涌现出大量游客到国外旅游。但是城镇居民收入现在刚到这个水平一半的中国,却依靠数量巨大的团购票,以及对偏远的郊区酒店无情杀价,使这种旅游变得价格适中。
  回到车上后,金色巴士继续在法国香槟一阿登大区(Champagne-Ardenne)颠簸西行。车窗外是萧瑟的矮树。一直对效率要求很高的李导打算特别破例一次。他说:“我们得习惯这个事实,欧洲人有时候行动缓慢。”他接着说,在中国购物的时候,“我们常常三个人同时把要买的东西摆在柜台上,年纪大的女士给三个人找钱都不会出错。但欧洲人不那样。”他接着说,“我没有说他们笨的意思。他们要是笨的话,就不可能开发出那么多需要精细运算的技术。他们只是处理数学的方式不同罢了。”
  谈话结束前他给了些建议:“让他们照自己的方式来吧,因为我们太着急的话他们会觉得被人催着,那样会让他们脾气不好,我们还以为他们在歧视我们,其实并不是那 么回事。”
  他还不时地对欧洲的生活水准之高表示惊叹——用波尔多酒的平均价格或者营养好的荷兰人的平均身高等统计数字对我们进行狂轰滥炸——也许以前中国游客会对欧洲经济表示赞叹,但现在可不是这样了。李导对地中海的生活方式做了个很精彩的展现:“慢慢醒来,刷牙,泡一杯浓咖啡,在咖啡的浓郁香气中啜饮。”大家都笑了。“以那种节奏生活的话,他们的经济怎么可能持续增长呢?不可能。“他接着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老百姓勤劳苦干的国家经济才会增长。”
  
  中国富豪“飞”越低空手续
  
  这是一座灰蒙蒙的沿海城市,中国企业新贵云集于此。在这里,人们取得成功的最新标志不是拥有奔驰车,甚至也不是拥有宾利,而是有一架直升机。在温州的超级富豪中,10人当中可能就有1人拥有直升机。关宏升(音)有3架直升机。戴着金项链、爱开游艇、做生意发了财的关说:“对我们来说,一周的工作时间在804,时以上,所以你知道我们需要什么?快。”他说,没有比开直升机兜风更能缓解他赚大钱的压力。
  他说:“只有在那时我才能真正放松。”不过这要是合法的就更好了。
  关先生和他的朋友没有合法的飞行手续,属于“黑飞者”。作为第一批能拥有私人飞机的中国富人,他们在空中与军队发生了冲突,因为中国军队控制着领空,从未考虑过私人飞机这样稀奇古怪的事情,更不用说批准了。
  仅仅提出起飞的请求就可能需要在各部门奔波好几天,最终仍然会遭到拒绝。申请降落又是一番激战。所以黑飞者偷偷地升空,在当局不大可能注意的地方飞来飞去,偶尔对地面造成重大破坏,面临会将普通中国人罚到只能靠社会救济、但对这些富豪来说并没有多少威慑作用的罚款。
  中国登记在册的私人飞机可能有1000架,没有人知道其中有多少在黑飞。但在北京经营一家小飞机租赁和飞行员培训公司的曹魏(音)说,未登记的飞机有好几百架,都在黑飞。他说,黑飞的大部分都是直升机,直升机很受欢迎,因为它们不需要跑道。
  曹说:“你不需要很大的地方,可以有很灵活的飞行计划。例如你的家离高尔夫球场有几公里,你就可以钻进直升机,低空飞行,然后到达那儿。这是很难被发现的。”
  情况也许是这样,但黑飞的飞行员也陷入了很多困境。在大城市上空飞行的一些直升机曾被误当成不明飞行物,2010年7月在杭州机场上空进行夜间飞行的一架直升机曾导致机场封锁,民航班机延误。
  曹和其他人说,好消息是政府正在修改规定。首先是在广州和沈阳飞行管制区试点低空开放。不过根据现有计划,中国的空域在2020年之前不会对私人飞机完全开放。
其他文献
可谁又能想到,意外总在不经意间发生,在我们严阵以待准备大肆批判时,却发现,这几乎是25年来最值得一看的《西游记》电视剧了。  《西游记》是什么?我们或许以为是取经路上的八十一难,是孙悟空无法无天地棒喝群妖,而实际上,却远非如此简单。它魔幻而童趣,所以老少皆宜;它针砭时弊,所以能如此红火;它歌颂理想与自由,所以在几百年后,我们依旧有兴趣读它。  许多年来,翻拍《西游记》者众,可谁又能想到,意外总在不
期刊
尽信书不如无书    文化学者马家辉说我是“猛龙过江”,其实是,“不是猛龙不过江。”我敢来香港演讲,就表示说,心理有准备。香港人的坏习惯,平常不买书,每年一到书展,都跑去买书。台湾有55%的人不看书。剩下的每个星期花40个小时搞电脑搞网络。其中十分之一的人看书,看书时间是4个小时。  我告诉各位,你们不要买这么多书。英国一个物理学家,现在还活着,瘫痪在那里,叫霍金。他2l岁开始得病,后来越来越严重
期刊
《老友记》、《迷失》、《欲望都市》、《人人都爱雷蒙德》,能留住观众的经典剧集一部部都告别了屏幕,而后起之秀们普遍表现“不给力”,剧情拖沓,编剧混乱,少有撑到五季以上的口碑之作。  8月初,ABC又宣布招牌剧《绝望主妇》将在今年9月的第八季结束后,正式“绝望”。    明年5月正式下岗    曾经被誉为《老友记》和《欲望都市》接棒剧的《绝望主妇》,终于还是没能熬到圆满的第十季。  8月5日,《绝望主
期刊
这些地产界叱咤风云的标杆人物,在退,也在以退为进。退是思考,也是寻找,寻找公司的方向,寻找这个市场下一个十年的方向。  没有了他们的地产江湖,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江湖,目前还看不出来。不过,没有了他们的地产江湖,的确是不如从前热闹,他们正在把热闹带到别处。  随着中国房地产黄金十年的终结,王石、任志强、冯仑,这些响当当的地产大佬们,选择了不同方式的“退”:王石去美国哈佛游学,任志强退职,冯仑辞职。当年
期刊
7月31日下午4点,开了11个小时出租车的杭州的哥林永涛(化名)下班了。回到的哥聚集区、下城区甘长村甘长苑小区的家中,他像往常一样把手袋扔给老婆,就趴倒在床上,像被抽了筋的蛇。老婆取出手袋里的钞票,一边数钱一边问: “今天怎么样?”林永涛没力气说话,只是微弱的摇了摇手。活儿越来越不好拉了,从早上5点半到现在,只拉了不到500块钱,扣除班费和油钱,到手的也就100块左右。他下了床,脱了T恤,趿拉着
期刊
人的一生,总有几段华丽的转型。  当处于事业的巅峰,不少商界奇葩都做出了大胆的决定一弃商从政。  当然,商人从政的目的各有不同,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  他们家财万贯,不易被金钱影响决策;  他们在商界所积累的丰厚资源,令他们在政商交往中左右逢源;  他们深谙管理沟通之道,擅长展现亲民形象,因而懂得在诡谲变幻的政坛内安身立命  舒尔茨的“总统梦”  当霍华德·舒尔茨第一次被星巴克店内飘出的香味吸引时
期刊
人们说,背靠大树好乘凉,这些“第一家庭”走出来的子女为何没有为自己选择一条容易些的道路?  如果早能够读到美国媒体的那些毒舌评论,不知切尔西·克林顿会不会觉得自己转行当记者的决定实在是不明智——在镜头前怯生生的她拿什么去跟这些“心狠嘴辣”的同行竞争呢?  没错,就是克林顿家的那个切尔西——父亲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母亲是现任国务卿希拉里,女儿现在选择在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当一名记者。2011年
期刊
我想起了巴菲特老师的话:“当别人恐瞑的时候,你要贪婪”。同理,当别人只会甩白眼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抛开意识形态,看看美债危机到底“关我们什么事”,抓住危机中的机遇。  标题的口气好像有点儿冲。你看,美国人欠了我们很多钱,这次还吵吵闹闹险些打算赖账,毁掉我们庞大的外汇价值。作为一个勤勤恳恳的中国小市民,这种消息真是让人忍不住对美利坚斜眼相看。然而,作为一名实习的财经记者,我想起了巴菲特老师的话:“当别
期刊
每次我在北京坐出租车,司机师傅确定我懂点儿中文后,常常会跟我聊天。聊的内容总跟我的国家有关,而且一般是想到什么聊什么。说到西班牙,中国人基本就想到两件事:首先是斗牛,其次,尤其是世界杯开赛之后,便是足球。  要宣传对于我这个西班牙人来说最能代表西班牙文化的东西,出租车这样的场合显然并不合适。我无法苛求他们对西班牙还有我那些同胞们有基本的了解,更不能期待司机师傅们在等红灯时,和身边的西班牙乘客聊些这
期刊
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女主角娜拉和丈夫海尔茂发生了婚姻危机。当娜拉发现丈夫的虚伪和卑鄙后,做了一个不怎么艰难的决定:净身出户。一个世纪后,大多数中国人真是想不明白:娜拉跟海尔茂结婚多年,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这个家,最后混得个“为他人作嫁衣裳”,“赤裸裸来去真干净”!太惨了,这算哪门子胜利?她出门的时候,至少应该扛走半个房子!正如网友调侃的,“娜拉,你妈喊你同家分房子!”  当然,易卜生本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