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智慧城市理念提出到试点城市名单公布,智慧城市建设热一直保持着高昂的态势。尽管业界对于智慧城市的内涵、发展模式以及路径尚无统一标准,但各地对于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大有媲美传统城镇化建设初期的势头。众所周知,传统城镇化在拉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弊端,那么升级版的“新型城镇化”能否带领中国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道路?
本期《智慧城市》專访了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原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论坛组织副主席兼秘书长陈如明先生,从他的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当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与往年相比,智慧城市建设有哪些新进展,现状如何?
陈如明: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而后智慧概念在中国盛行。城市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部位,所以智慧地球概念即转,重点聚焦城市发展问题。然而智慧城市真正推进是在2011年左右。到现在这仅是3年时间,虽然时间不长,但它的推进却越来越深入人心。
中国智慧城市最大的特点是与十二五规划紧密连接在一起,规模比较大。“智慧”是大众崇尚、憧憬与神往的名词,是心灵层次升华的概念,其核心是强调人的灵性、悟性与创新。城市领导者通常既想有效解决城市难题,又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城市发展得又好又快,使城市百姓生活得美好幸福。从他们的视野来看,智慧城市正是符合胃口的一种追求目标,将其与“十二五”甚至中长期规划相结合,使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火热不衰。
2011年,智慧城市成为全球城市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我国十分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北京、上海、天津等30多个城市在2011年先后发布了智慧城市的规划与行动计划,并且在区域和行业进行先行试点工作,还有100多座城市有意在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中纳入智慧城市这一战略目标。到2012年底统计称,当时我国已有150余个火、中城市结合“十二五”规划将智慧城市纳入其规划甚至行动计划之中,包括在运营商积极推动下还有370多个地县级小城市将智慧城市纳入了其发展规划的目标。工信部、科技部及住建部等均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的试点工作。住建部的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试点规模极为庞大,如上所述,两批共计193个,而且这种智慧城市均称为“国家智慧城市”。
2014年中国“十二五”规划进入关键阶段,一大批智慧城市新成果和新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城镇规划、城乡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领域,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作出贡献。截至目前,中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覆盖了东、中、西部地区。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外,杭州、厦门、珠海等一些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也已开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湖北、湖南、山东、辽宁、四川、河南、安徽等省则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群”。经济学家预计,“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高达5000亿元人民币,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两万亿元的产业机会。长期来看,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
《智慧城市》:有很多人说起城镇化,首先想到的是房地产。传统的城镇化之后,中国造城运动大肆暴涨,致使部分大城市房价大幅度上涨,很多人面临着没房可住,只能租房的命运。您觉得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提出,能否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陈如明:合理科学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住房问题。其实出现了“鬼城”、“造城”等房地产问题的原因是部分城市头脑过热,缺乏很冷静的思考,一味地扩大城市范围,摊火饼。所以李克强总理强调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能靠摊人饼,要火、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
《智慧城市》:中国现在很多大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雾霾越来越严重,暴雨淹没街道城区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那么如何利用城市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陈如明:智慧城市首先要解决民生特别关心的问题。智慧城市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智慧城市跟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等都是演迸发展的结果。智慧城市是更高级的城市形态,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需要把人的智慧创新结合进去,才能称得上是智慧的。
交通拥堵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举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从北京南边的菜户营桥到西客站去开会,走普通大路,即便有电子地图智能导航设备,也经常堵车,需耗时60分钟。但是熟悉路程的出租车司机,会选择小路,几乎不堵车,时间可以节省30分钟。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首先是交通规划未做好部署的问题。城市规划人员应动脑筋,进行智慧创新,加快对电子地图导航能力的开发和升级,向司机的智慧能力靠拢,应尽快亡羊补牢,而不是置之不理。例如出租车司机不靠GPS等智能仪器引路而是靠自己的经验,这说明现在的智能设备还不够成熟,很多路途都没有渗透,要充分利用各项资源,想尽各种办法来改变现状。反过来这又充分说明,事先合理的、智慧的规划是何等重要。
雾霾的产生是在工业发展时期只注重GDP增长的结果。早在世界工业崛起的时代,例如英国伦敦、美国洛杉矶、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出现过雾霾锁国的现象,他们对雾霾的治理时间长达5-10年甚至更久。这样的经验教训,并没有及早的被中国吸取。如今累积爆发的雾霾问题,不单单只涉及北京这一座城市而是大面积辐射周边城市。自然界是敞开的,日本人也害怕中国的PM2.5飘过去,美国也怕,所以想和中国合作治理环境。这是个沉痛的教训。所以,现在国家更应该冷静规划工业发展的速度,竭力控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
诸如此类的“城市病”不是一天就形成的,也不是一天就能解决的,要做好长期奋斗的打算,从现在就开始治理,分析原因,采取多种方法应对。不能异想天开,一味只等着智慧城市建成后来解决。
《智慧城市》:此前,某专家在一次智慧城市论坛上说到:“虽然现在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截至目前,真正能够体现智慧城市内涵,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基础的东西一个也没有看到。”对此,您的看法是? 陈如明:现在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繁多,尤其是大城市、特的城市建设项目的工程量非常复杂且庞大。投入要分步投入,且确保每一份投入都能产生红利。但是要说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基础的东西一个也没有看到,我不太赞同。已完整建好的智慧城市示范本确实没有,但是多数智慧城市推进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地下管道设施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在稳步进行,甚至成效卓著。例如,第四代移动通信4G牌照的全面发放,将助力智慧城市发展,给中国工业信息产业走向崛起提供了支撑。因此,不能说基础设施一个都没有。
《智慧城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那要如何才能将二者真正做到位呢?
陈如明:2014年,国家定位两个重要的核心问题需深度研究与逐步解决,第一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真正内涵要进行深度研讨并找出对系统资源协同综合优化的方法论。第二是跟国家统计局联手合作,进行指标体系的指数评价。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具有权威性,且指数综合表征能力较强、数量较少,可以结合智慧城市的需求进行更深入的务实探讨。
另一方面,将李克强总理讲的城镇化建设,要区别对待,大中小,东中西的方方面面贯彻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不是只有大城市才能建设好智慧城市。小城市在智慧建设领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资源,设置重点的智慧项目普惠居民。火城市和特火城市,因结构复杂,社会层次多样,必须分步有序、非常谨慎地推进。
要想把二者做到位,就应该在深刻理解智慧城市理念的基础上,以人为基础,以人为核心,包括人的需求,人的创新,人才的管理等多个方面,其中对城市领导人及其智囊团的视野及智慧创新应该特别重视。因为信息技术制造商和运营商往往站在自身产业链的利益角度看城市建设,而城市领导者必须看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二者目标和利益不一样,战略眼光必然存在差异。所以智慧城市要想建设好,必须要有城市领导人的积极创新与参与。再者,智慧城市本身就是海量、巨量、超量火数据的产生根源,要想发展好智慧城市,就必须要重视好大数据深度分析与挖掘工作,尤其对愈来愈占主要份额的非结构型数据。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尚属初级兴起阶段,智慧城市的真正内涵、发展模式以及发展路径都在探索中,尚无统一认识与标准可循,这难免有各种争议和质疑声。全国各地都在风风火火地开展着智慧城市建设,这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民生、交通、醫疗、教育等诸多领域,不是短期之内能够完成的。我们应该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不盲目,不跟风,逐步科学有序地将智慧城市发展建设工作一点一滴落到实处。智慧人建设智慧城市,开创并让人们享受智慧幸福新生活!
本期《智慧城市》專访了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原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论坛组织副主席兼秘书长陈如明先生,从他的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当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与往年相比,智慧城市建设有哪些新进展,现状如何?
陈如明: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而后智慧概念在中国盛行。城市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部位,所以智慧地球概念即转,重点聚焦城市发展问题。然而智慧城市真正推进是在2011年左右。到现在这仅是3年时间,虽然时间不长,但它的推进却越来越深入人心。
中国智慧城市最大的特点是与十二五规划紧密连接在一起,规模比较大。“智慧”是大众崇尚、憧憬与神往的名词,是心灵层次升华的概念,其核心是强调人的灵性、悟性与创新。城市领导者通常既想有效解决城市难题,又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城市发展得又好又快,使城市百姓生活得美好幸福。从他们的视野来看,智慧城市正是符合胃口的一种追求目标,将其与“十二五”甚至中长期规划相结合,使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火热不衰。
2011年,智慧城市成为全球城市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我国十分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北京、上海、天津等30多个城市在2011年先后发布了智慧城市的规划与行动计划,并且在区域和行业进行先行试点工作,还有100多座城市有意在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中纳入智慧城市这一战略目标。到2012年底统计称,当时我国已有150余个火、中城市结合“十二五”规划将智慧城市纳入其规划甚至行动计划之中,包括在运营商积极推动下还有370多个地县级小城市将智慧城市纳入了其发展规划的目标。工信部、科技部及住建部等均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的试点工作。住建部的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试点规模极为庞大,如上所述,两批共计193个,而且这种智慧城市均称为“国家智慧城市”。
2014年中国“十二五”规划进入关键阶段,一大批智慧城市新成果和新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城镇规划、城乡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领域,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作出贡献。截至目前,中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覆盖了东、中、西部地区。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外,杭州、厦门、珠海等一些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也已开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湖北、湖南、山东、辽宁、四川、河南、安徽等省则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群”。经济学家预计,“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高达5000亿元人民币,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两万亿元的产业机会。长期来看,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
《智慧城市》:有很多人说起城镇化,首先想到的是房地产。传统的城镇化之后,中国造城运动大肆暴涨,致使部分大城市房价大幅度上涨,很多人面临着没房可住,只能租房的命运。您觉得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提出,能否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陈如明:合理科学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住房问题。其实出现了“鬼城”、“造城”等房地产问题的原因是部分城市头脑过热,缺乏很冷静的思考,一味地扩大城市范围,摊火饼。所以李克强总理强调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能靠摊人饼,要火、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
《智慧城市》:中国现在很多大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雾霾越来越严重,暴雨淹没街道城区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那么如何利用城市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陈如明:智慧城市首先要解决民生特别关心的问题。智慧城市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智慧城市跟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等都是演迸发展的结果。智慧城市是更高级的城市形态,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需要把人的智慧创新结合进去,才能称得上是智慧的。
交通拥堵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举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从北京南边的菜户营桥到西客站去开会,走普通大路,即便有电子地图智能导航设备,也经常堵车,需耗时60分钟。但是熟悉路程的出租车司机,会选择小路,几乎不堵车,时间可以节省30分钟。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首先是交通规划未做好部署的问题。城市规划人员应动脑筋,进行智慧创新,加快对电子地图导航能力的开发和升级,向司机的智慧能力靠拢,应尽快亡羊补牢,而不是置之不理。例如出租车司机不靠GPS等智能仪器引路而是靠自己的经验,这说明现在的智能设备还不够成熟,很多路途都没有渗透,要充分利用各项资源,想尽各种办法来改变现状。反过来这又充分说明,事先合理的、智慧的规划是何等重要。
雾霾的产生是在工业发展时期只注重GDP增长的结果。早在世界工业崛起的时代,例如英国伦敦、美国洛杉矶、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出现过雾霾锁国的现象,他们对雾霾的治理时间长达5-10年甚至更久。这样的经验教训,并没有及早的被中国吸取。如今累积爆发的雾霾问题,不单单只涉及北京这一座城市而是大面积辐射周边城市。自然界是敞开的,日本人也害怕中国的PM2.5飘过去,美国也怕,所以想和中国合作治理环境。这是个沉痛的教训。所以,现在国家更应该冷静规划工业发展的速度,竭力控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
诸如此类的“城市病”不是一天就形成的,也不是一天就能解决的,要做好长期奋斗的打算,从现在就开始治理,分析原因,采取多种方法应对。不能异想天开,一味只等着智慧城市建成后来解决。
《智慧城市》:此前,某专家在一次智慧城市论坛上说到:“虽然现在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截至目前,真正能够体现智慧城市内涵,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基础的东西一个也没有看到。”对此,您的看法是? 陈如明:现在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繁多,尤其是大城市、特的城市建设项目的工程量非常复杂且庞大。投入要分步投入,且确保每一份投入都能产生红利。但是要说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基础的东西一个也没有看到,我不太赞同。已完整建好的智慧城市示范本确实没有,但是多数智慧城市推进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地下管道设施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在稳步进行,甚至成效卓著。例如,第四代移动通信4G牌照的全面发放,将助力智慧城市发展,给中国工业信息产业走向崛起提供了支撑。因此,不能说基础设施一个都没有。
《智慧城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那要如何才能将二者真正做到位呢?
陈如明:2014年,国家定位两个重要的核心问题需深度研究与逐步解决,第一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真正内涵要进行深度研讨并找出对系统资源协同综合优化的方法论。第二是跟国家统计局联手合作,进行指标体系的指数评价。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具有权威性,且指数综合表征能力较强、数量较少,可以结合智慧城市的需求进行更深入的务实探讨。
另一方面,将李克强总理讲的城镇化建设,要区别对待,大中小,东中西的方方面面贯彻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不是只有大城市才能建设好智慧城市。小城市在智慧建设领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资源,设置重点的智慧项目普惠居民。火城市和特火城市,因结构复杂,社会层次多样,必须分步有序、非常谨慎地推进。
要想把二者做到位,就应该在深刻理解智慧城市理念的基础上,以人为基础,以人为核心,包括人的需求,人的创新,人才的管理等多个方面,其中对城市领导人及其智囊团的视野及智慧创新应该特别重视。因为信息技术制造商和运营商往往站在自身产业链的利益角度看城市建设,而城市领导者必须看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二者目标和利益不一样,战略眼光必然存在差异。所以智慧城市要想建设好,必须要有城市领导人的积极创新与参与。再者,智慧城市本身就是海量、巨量、超量火数据的产生根源,要想发展好智慧城市,就必须要重视好大数据深度分析与挖掘工作,尤其对愈来愈占主要份额的非结构型数据。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尚属初级兴起阶段,智慧城市的真正内涵、发展模式以及发展路径都在探索中,尚无统一认识与标准可循,这难免有各种争议和质疑声。全国各地都在风风火火地开展着智慧城市建设,这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民生、交通、醫疗、教育等诸多领域,不是短期之内能够完成的。我们应该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不盲目,不跟风,逐步科学有序地将智慧城市发展建设工作一点一滴落到实处。智慧人建设智慧城市,开创并让人们享受智慧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