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心理实验揭人性“恶之面”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89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倒翁实验”视频画面

  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历史并不长。20世纪有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将一些人生经验或古老的谚语转化成理论。其中有3个心理学实验,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冲击,都可谓触目惊心。

孩童效仿成年人攻击行为


  阿尔伯特·班杜拉于20世纪60年代,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不倒翁实验”,研究对象是学龄前儿童。1961年,他在斯坦福幼儿园3-6岁的孩子们中间,选取了36个男孩和36个女孩。
  实验开始前,研究人员就在幼儿园观察这72个孩童的言行,将他们按攻击性的强弱,分成三组。正式实验时,每个孩子被单独带进一个房间,研究人员随后离开,留下孩子单独在房中玩玩具。房间另一边有不倒翁。研究人员在单向镜子后观察、记录孩子们行为举止。
“蓝眼睛/黑眼睛”实验被拍成纪录片《分裂的课堂》

  10分钟后一个成年男性或女性进来,用桌子上的工具敲打不倒翁,或者把不倒翁扔到空中、踢不倒翁、把不倒翁按在地下揍,还用言语辱骂不倒翁。不论男孩、女孩,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大人行为的影响,对大人的行为逐一模仿,有的甚至选择玩具枪攻击不倒翁。

假领子反转地位歧视


  第二个是著名的“蓝眼睛/黑眼睛”实验。生于1933年的简·艾略特是美国艾奥瓦州的小学教师。1968年4月4日晚上,她打开电视,看到马丁·路德·金当日被刺杀的消息。
  屏幕上一个白人记者在采访一个黑人领导人:“几年前我们的领导人约翰·肯尼迪被刺杀后,他的遗孀将我们凝聚在一起。谁又在管你们?”这一情景激发了简·艾略特作为老师的使命感。第二天她问学生们:“我们应该对待每个人都如同兄弟姐妹,但事实上,黑人和原住民是被不同对待的。你们知道身为有色人種是什么感受吗?如果你们是有色人种,你们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她问同学们是否想了解被歧视的感受,同学们齐声说想。
“蓝眼睛/黑眼睛”实验中,戴上假领子的学生

  1970年,该实验被拍成一部纪录片。片中第一天,她向三年级的同学们宣布了一个“事实”:“蓝眼睛人种优于黑眼睛人种。”面对黑眼睛同学的质疑和反对,她举例说服了同学们。
  于是,蓝眼睛同学被她赋予一些特权:课间能多休息5分钟;可以先去吃午餐;可以使用饮水机。而黑眼睛同学不允许与蓝眼睛同学在操场上一起玩;他们只能用纸杯喝水;还必须戴上假领子,以便从远处就能被认出“低人一等”的身份。

  最后孩子们又抱作一团,都说以后再也不会以貌取人。

  黑眼睛同学一脸落寞和沮丧,说自己“瞬间掉到了底层,所有的坏事都正在发生在我们身上”。一个黑眼睛小男孩说:“艾略特老师将我们的好朋友从我们身边夺走了。”课间,“黑眼睛”就成了侮辱性、攻击性、侵犯性的代名词。两个小男孩还因攻击对方和捍卫自己的身份,发生了肢体和语言冲突。艾略特说:“我眼见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瞬间变成具有攻击性、中伤他人的三年级小学生。而这一巨大的转变仅仅发生在15分钟之内。”
  第二天,一个一直戴近视镜的蓝眼睛小男生不再戴眼镜了。被老师问道时,他腼腆却又骄傲地说,自己忘记了。老师又问,为什么两个黑眼睛的同学没忘记戴她们的眼镜。接下来她告诉孩子们:“我昨天说错了。实际上黑眼睛人种优于蓝眼睛人种。”
斯坦福“囚犯和狱警”实验的影像
斯坦福“囚犯和狱警”实验的影像
斯坦福“囚犯和狱警”实验的影像

  她让黑眼睛的孩子们摘掉脖子上的假领子,给蓝眼睛同学们戴上。黑眼睛的孩子们立刻雀跃地站起来,执行老师的指令。艾略特老师又宣布,因为黑眼睛的孩子更优秀,比蓝眼睛的孩子们更聪明,所以黑眼睛的同学获得了前一天蓝眼睛同学的特权—而蓝眼睛同学任何时间都不得使用操场上的任何器具,而且不得与黑眼睛的孩子们一起玩。
  课堂上,前一天还趾高气扬的蓝眼睛同学,捂住耳朵拒绝听到“现实”。接下来,艾略特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证明”了黑眼睛同学更强、更快的学习能力。于是,两组孩子的各种行为举止完全发生了对调。
  前一天动作缓慢的黑眼睛同学,整理卡片的速度比前一天快了一倍。她问黑眼睛的孩子们,为什么昨天做得那么慢,孩子们纷纷回答,因为戴着假领子,脑子里想的都是领子。   而遭到了否定的蓝眼睛同学,变得唯唯诺诺和胆小,即使是非常简单的题目都会出错,而且在课间也变得孤僻,包括从前在班里爱主事儿的同学。蓝眼睛的孩子动作变得迟缓,也回答是因为戴着假领子。而黑眼睛的同学开始变得傲慢、爱发号施令,对蓝眼睛的同学非常不友好。
  在最后总结实验的讨论过程中,孩子们描述,被歧视时,自己仿佛被拴着绳子的狗,又仿佛在牢狱中的囚犯。最后孩子们又抱作一团,都说以后再也不会以貌取人。老师问怎么处理假领子时,所有的孩子异口同声地说扔掉。一个男孩站在垃圾桶旁边,费尽力气直到把假领子撕成碎片。
  艾略特的实验引起轩然大波。很多家长指责她对孩子进行这样的实验太过于残忍。后来艾略特干脆离开学校,成为多元化教育的创始人。

研究者难自拔


  第三个是备受指责的斯坦福“囚犯和狱警”实验。1971年,斯坦福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设计了一个为期两周的实验,却在第六天因为各种始料不及的因素而将其叫停。
  起先,他在报纸上招募志愿者,筛选出24个健康、有知识、来自中产白人家庭的大学生。这些人得到的酬劳是每天15美元。根据翻硬币的结果,这些人被分为“囚犯”和“狱警”两组,每组9个人,外加3个候补人员。
  他又请来了专业指导,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改造得跟监狱一模一样。为了使场景更加逼真,真警察上门,协助将这些“囚犯”“逮捕”,给他们戴上眼罩,并送至“斯坦福监狱”。
  当天深夜,“囚犯”就被“狱警”用哨子吹醒,并被要求報数。囚犯反抗时,被惩罚做俯卧撑。看似不够严厉的体罚,却是德国纳粹集中营中惩戒犹太人的惯用手段。“囚犯”俯卧撑时,后背还被“狱警”踩踏。

  只有经历过被歧视,才能懂得其痛楚。

  “囚犯”不服,回到自己房间后,用床把门顶住,谩骂诅咒“狱警”。早班“狱警”来换班时,晚班“狱警”自动要求留下来协助,另外三个中班“狱警”也立即赶来支援。
  他们以暴制暴,先用灭火器对着“囚犯”喷,强迫他们把门打开。门开了以后,“狱警”将“囚犯”身上的衣服剥光,把床搬出去,将带头闹事的“犯人”单独关在一间屋子里。
  有一名“狱警”在之前的性格测试中,丝毫没有显示出任何虐待倾向,却在实验过程中老想出点子惩罚“囚犯”,显示出强烈的敌意,和高高在上的态度。当有“囚犯”提出想退出实验时,研究人员以为他只是找借口。相反,却没有一个“狱警”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没有一个“狱警”迟到、早退、请病假,或要求加班工资。
  “狱警”也并不知道,他们半夜只因无聊就对“囚犯”滥用权力的行为,被设置在暗中的摄像头记录下来—他们以为是实验人员的下班时间。短短几日内,事态发展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包括研究者自己,也已深深地陷入角色中难以自拔,还在联系警察局,将实验对象转入真正的监狱。
  这三个实验让我联想到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一群孩童和青少年因飞机失事,被困在孤岛上。最终虽然孩子们得救了,但成人世界的权力游戏,以及人性中的残暴、冷酷,在孩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胆寒。
  这三个里程碑式的心理学实验的主持人,都背上了“非人道”的罪名。第一个实验研究了成人行为对孩童的影响力,结果毋庸置疑。第二个实验说明,个人对没有经历过的事情缺少共情能力;只有经历过被歧视,才能懂得其痛楚。
  第三个实验中,得到的方方面面的数据,比当时设想的复杂太多。其中一方面是,所处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之巨大,所谓的“身不由己”不过如此。不到特定场景,我们意识不到对自己、对他人了解的局限性。一旦条件形成,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恶魔,不再受到任何束缚。
  “好人”或“坏人”的单纯描述,已然不再适合当今世界的复杂和多样性。这些实验在不同的人群中进行,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差别。当我们把人性尤其是恶的一面,当成一个课题来研究,结果令我们自己也大吃一惊。
其他文献
茨维塔耶娃(1892-1941)被诺奖得主布罗茨基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最近十多年,她的诗集、小说、戏剧和书信的译本作品,开始在中国走红。  茨维塔耶娃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她16岁时,依仗法语好,独自跑到法国索邦大学深造。不久,她自费出版诗集《晚集》,引发人们的关注。她后来的创作,主题多围绕爱情、死亡和祖国等。  1911年,茨维塔耶娃在画家沃罗申位于克里米亚的别墅聚会时,认识了作家和白军军官埃
出身祖鲁族的南非前总统祖马与他的妻子们  有人说婚姻是座“围城”,但对于“婚姻之城”的样貌有多少种,恐怕世人很难说得清楚。  持有不同婚姻观的群体间很容易产生争论。今年4月底,南非家庭事务部公开发布《婚姻绿皮书》。这份报告整理了社会上各种族裔、性别、宗教社群对婚姻制度的立法意见,并且尝试在法律上更加平等地对待各性别与社群。  然而,其中最大的争议点来自南非各族群,例如祖鲁族、科萨族、桑族还有伊斯兰
近来,有关“僵尸肉”的报道引起了又一波报道和转发狂潮,1967年的国外战备冻鸡爪,80后缴获70后走私冻肉,听起来就很吸引人,也暗藏着太多的槽点,可以供各方读者吐槽评说。  对不少媒体来说,看到这样的新闻往往是一哄而上,如果是二手的,那肯定得在标题上做文章,显出自己的新意来。在点击率和转发人数面前,事情的真相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只是,假的就是假的,假新闻造就的热点犹如美丽的泡沫,只要有一点点
“驴子”是民主党的党徽,“大象”是共和党的党徽。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选举又称为“驴象之争”  美国历史短,但宪法与两大党的持续时间长。两大党在各州都有松松垮垮的地方组织,为本党的竞选活动做宣传以及筹备工作。在总统大选年,两大党会召开各层次的大会以及“全国大会”以决定本党总统候选人。  由于美国总统大选实行“选举人团”制,小党难以出头,哪怕获得百分之十几的全国选民票,在选举人团中也影响甚微。久而久之,
美《新聞周刊》4月23-30日  BLM运动联合发起人Patrisse Cullors,最近因购买了价值300万美元的房子而受到批评。部分推动了BLM运动的参与者认为,Cullors此举不妥。据美联社报道,2020年的BLM运动共筹集到9000万美元。这是一笔巨款,许多人想知道这笔款的去向。对此,Cullors表示,外界对她财务状况的质疑让她感到恐怖。她认为,如果她的房子与黑人赋权以及财富再分配有
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所修复的原始影像素材来自100多年前一战士兵的日常生活,经过修复后影片在2019年上映  在数字影像大行其道的当下,胶片电影依然富有魅力。许多著名导演都对胶片电影抱有执着的偏爱。前不久,诺兰就在大热影片《信条》里用160万英尺(约48万米)的胶片完成了大部分场景的拍摄。独特的颗粒感,是胶片成像无法被替代的魅力。  胶片电影步入一个势弱但又足够幸运的时代:数字技术的出现、发展,
《哥白尼与上帝对话》,1873年,波兰画家扬·马泰伊科绘  所谓先进和现代,不就是一扫落后和愚昧,全民都只以理性和科学为准则,同心一意,建设繁荣昌盛、井然有序的社会吗?而这样的社会,自然非最发达的美国莫属,也就很难想象早被大部分国人唾弃的迷信能在那样的社会有容身之处。  其实,美国跟想象中的现代社会相去甚远。摩门教徒不喝咖啡、不喝茶。阿米什人和门诺派等拒绝一切现代科技,拒绝电力和发动机,自然不使用
小黑小黑  家有柴狗小黑,说是小黑,其实它并非浑身上下长满黑毛,而是通体金黄色。我之所以给它起名小黑,有两个原因。其一,纪念我童年时养过的一条同名柴狗;其二,小黑的下半张脸,即眼睛之下皆为黑色,成为它的面部特征,故称小黑。我的俄罗斯作家朋友还送它一个美丽的俄语名字:“切尔尼亚克”,意思是,小黑球。命中注定的邂逅  小黑是只本地狗,所谓本地,就是中国。史书说,柴狗分布于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华夏中
北爱尔兰,农场上的绵羊  2019年4月18日,是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70周年。对于很多国内读者来说,爱尔兰可能依然是个较为陌生的国度。除了《当你老了》的作者—诗人叶芝,以及令人热血沸腾的《大河之舞》之外,很多人脑海中对爱尔兰仅有的一点印象,可能就是不断制造襲击的爱尔兰共和军,以及历史上的“爱尔兰大饥荒”(俗称“马铃薯饥荒”)。  爱尔兰共和军追求统一爱尔兰的政治目标,但因其暴力方式而被许多国家列为
蔡运磊  “如果不珍惜,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可能是我们的眼泪。”这是我小时候在课本上读到的最早也是最形象的水资源警告文案了。  水资源警告?怎么会?水价比我们天天吃的盐都便宜许多,怎么可能会警告?但低头思故乡时,小时候老家那几口碧波荡漾的池塘,如今早就见底儿了。  我在紧挨黄河边的郑州居住,确实没怎么感觉到水资源的警告,但最近读了美国人赛斯·西格尔的《创水记:以色列的治水之道》后,迸发出一个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