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国时期艺术歌曲中的音乐与社会关系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伴随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西汉时儒家对音乐美学《礼记·乐记》提出“太平时期的音乐开心并且安详,这种情况是政治通达、人民和谐的表现,时代动荡的音乐悲伤哀怨愤怒,这种情况说明政治动乱。故而,音乐于社会之间关系是密不可分的[1]。本文以民国时期2首艺术歌曲为例,通过主旋律与钢琴伴奏,分析其和声,阐述不同时期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关 键 词: 民国;音乐;社会;关系
  一、音乐艺术与社会关系
  音乐艺术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立法后,人与自然产生交流的桥梁,这种交流的桥梁,必须是从人自身的内心世界作为主动发出。音乐艺术交流的方式可大致分三点,首先,音乐是一种复杂的声音体,无多余外部参照物(语言除外)[2];其次,音乐是具有计划性活动的产物,是人为现象:最后,音乐是一种沟通体系,即“声音发出者”与“声音接收者”由共同理解的声音组合形成桥梁连接。音乐艺术是在自然范畴之内,所产生的一种人为的社会现象。西汉时儒家对音乐美学《礼记·乐记》提出“太平时期的音乐开心并且安详,这种情况是政治通达,人民和谐的表现,时代动荡的音乐悲伤哀怨愤怒,这种情况说明政治动乱。
  二、政通仁和与平稳悦耳的音乐
  国家政通仁和,音乐平稳悦耳和畅。如刘雪庵、黄自创作的音乐小品曲《踏雪寻梅》,创作时间应该是1930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当时社会局面以政权之间斗争背景下,局部地段时有军阀之间战争发生,却是民族国难前夕的短暂安宁,这时中国没有国仇家恨,当时的上海依旧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人民生活没有被这一切搅扰[3]。
  作品《踏雪寻梅》2∕4拍,Allegro快板,曲风明亮,21小节。调性为D大调,无转调。曲式为一段式,方整型。前2小节为伴奏声部,第3小节逻辑重音(第1拍)进入演唱[4]。作品伴奏音型为正格行进,D大调的一级八度音与主和弦,上下交织在一起,形成毛驴在山麓间行走的节奏,八分音组中间的“倚音”模拟铃铛晃动声音,成为第一情景。如谱例:
   作品7—10小节,和声行进Ⅵ—Ⅰ4/6—Ⅶ4/6—Ⅰ,7—8小节运用八度下行,表明作品从桥上走下,形成第二情景画面。作品11—14小节,和声行进Ⅰ—Ⅴ6—Ⅰ—Ⅰ6,此乐句中四处“乐汇”运用“跳进”。11节运用3度跳进,12节运用4度跳进,13节运用3度跳进,14节运用8度跳进。此处利用“跳进”,3度跳进与4度跳进目的是为8度跳进蓄积力量,以跳进将全曲引向高潮。
  作品15—17小节,和声行进Ⅲ4/6—Ⅵ—Ⅰ4/6,乐句没有利用Ⅲ级和弦,而利用Ⅲ4/6,其目的是借三和弦2转位的不稳定因素,使得其在16小节和声行进至Ⅵ,进行短暂平稳,再使和声在17小节行进至Ⅰ4/6,此处虽是主和弦,和声2转位形成其递增模式,第16小节—第17小节低音声部形成八度下行模进,与第7—10小节形成前后呼应。 第18—19小节和声行进Ⅵ7 —Ⅳ∕bⅥ—Ⅰ/Ⅴ是和声稳定行进,然在中间运用Ⅳ∕bⅥ,这组和声与歌词旋律“伴我书声琴韵”相得益彰。20—21小节和声行进,是非常有趣的走向,Ⅰ4∕6—Ⅴ—Ⅰ6—Ⅰ,走向由Ⅰ级2转位推动至属和弦,属和弦推动至Ⅰ级第1转位,再回归至稳定的主和弦,使其和声推动一圈后,回归在主音上。如谱例:
  总之,作品调性上运用D大调,充满学生时代的青年朝气,具有丰富的山野气息,且蓬勃向上。作品伴奏中利用主和弦,模拟出驴子载人走路发出的驴蹄声,利用交替节奏音形,弹奏出的每一步,都是模拟驴子走动坚实的步伐。在每节音组中弹到的“倚音”,模拟驴子颈子上,铜铃传来阵阵的铃响,八度下行形成从桥上向下走的过程,音乐旋律跳进形成的音乐高潮推动,使人进入无限遐想。歌词与旋律契合完美,钢琴伴奏“和声音型”与“交替节奏”平稳风趣,十分幽默。
  三、时代动荡与悲伤哀怨的音乐
  国家遇到时代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之时,音乐自然悲伤哀怨。黄自、刘雪庵在抗日战争前与抗日战争中创作的音乐作品,在形式上透过乐句中的“原式”与“答句”以及伴奏和声中的转变,透视出音乐与社会之间发生的密切关系。
  作品《追寻》3∕4拍,Lento慢板,曲风明亮,全曲60小节,调性为bE大调,中间无转调。曲式为三段式,方整型,小节弱起,中无其它变化音,前4小节为伴奏声部,6节“第3拍”进入演唱。 如谱例:
  作品调性为bE大调,旋律在下声部,与上声部的主和弦在一起,与伴奏音型形成和声倾向性不强的“变格半终止”作为和声行进,即:“Ⅰ—Ⅵ6”。音乐刚进入Ⅵ6和弦后,为使得和声进一步行进,作曲家采用“变格终止”即:“Ⅵ6—Ⅰ”。而后,最终使前奏终止的方式作者利用古典和声中并不常用的“Ⅰ—Ⅱ7/6”行进,这样和声行进的目的在于,钢琴伴奏要与后面进入演唱主旋律部分的介入契合紧密。演奏时突出下声部主旋律。上声部利用和声织体,形成加厚形态,下声部主旋律利用逻辑重音突出,不完全被上声部和声产生的厚度压盖,作者目的既使得声部之间产生的音效,也呈现给听众一个隐喻,即“无论如何追寻却又似寻其不得結果之态”。
  作品第5小节伴奏音型利用下行4度和3度的模进,第6小节主旋律“弱起小节”在该小节“第三拍”处进入。第6节与第7小节伴奏和声利用主和弦第2转位,方正型Ⅰ4/6分解和弦行进[5]。第8节与第9节和声转变为平稳的分解Ⅰ级“主和弦”。本曲的钢琴伴奏,作者上声部利用“平稳切具有流畅性”的分解和弦,下声部采用厚重的“Ⅰ级”八度进行加厚,整体的音乐织体形成平静如微波荡漾的湖面。整体音乐结合叙事一般的歌词:“你是晴空的流云,你是子夜的流星”。
  作品第26—30小节,是一处5小节的间奏,下声部谱号从F谱号转成G谱号,下声部主旋律带动,上声部利用和声的密集与疏松产生一定音响厚度。部分主旋律亦可穿插和弦之中,增加其主旋律在钢琴伴奏中的厚度,使得旋律不再单薄,并且富有立体之感。26—29小节上声部和声,其行进方式采用Ⅵ6—Ⅰ—Ⅰ—Ⅵ6—Ⅰ—Ⅰ4/6,和声采用Ⅵ6和弦代替下属和弦Ⅳ级,当Ⅵ6和弦连接Ⅰ级和弦,即形成对于和声的倾向性并不强“变格行进”的和声行进方式。如谱例:   作品《追寻》伴奏设计上有三处下行“模进”,第6和30小节是利用音程4度和3度交替进行的下行模进,第43小节采用音阶下行模进,采用6连音的节奏型将音阶进行连接。三处“模进”位置上,分别隶属于主旋律演唱部分“弱起小节”进入的前一小节。三处“模进”设计第6、30小节其目起过渡承接演唱“弱起小节”伴奏Ⅰ主和弦作用[6]。第43小节的“下行模进”有两点作用:一是为作品承前启后,承接歌曲高潮的28—24小节;二是隐喻国仇家恨的悲情。创作此曲的目的是抒發抗日战争给人带来的阴郁之风,抑郁之气。歌词给人一种痴情人为心仪女子所做情诗,实则表达人民痛恨日寇,将抗日思想隐喻传播出去。钢琴伴奏第43小节,为听众带来的巧妙音乐隐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作品《踏雪寻梅》、《追寻》中和声运用方面采用传统和声行进方式,音乐与社会是并存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音乐伴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踏雪寻梅》这首音乐小品,本身抒发自身心情愉悦的感情,轻快活泼富有生动性,在日寇的铁蹄未大规模放肆中国前,此时音乐富有生机,钢琴伴奏模拟驴子走路、驴子铃铛的响动以及过桥时候的景象,这一切都是伴奏与声乐紧密结合,这一切都是在民国时期,在1931年日军侵华前,短期平和期间的作品[7-8]。《追寻》这首艺术歌曲,1938年创作,从歌词上看,仿佛是一首情诗,然而1938年的中国刚刚经历了“徐州会战”和“南京大屠杀”。这时中国是一片沉郁黑暗,此歌的出现,仿佛是一道镇痛的清泉。歌曲创作目的是消除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既给听众带来“希望”和“温暖”,又利用隐喻手法告知大众,不要忘记失去国土的沦丧耻辱。
  资助项目:齐齐哈尔大学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融合之“新学堂歌”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10232087。
  参考文献:
  [1]斯坦利·萨迪,约翰·泰瑞尔.《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
  [2]卜娇.《浅析刘雪庵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J].吉首大学学报,2014(6),第35卷.
  [3]许枫容.《刘雪庵艺术歌曲研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第30卷第6期.
  [4] 庞开瑜.《踏雪寻梅》[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胡贝茜.《浅谈刘雪庵的艺术歌曲—以〈飘零的落花〉〈红豆词〉〈追寻〉为例》[D].上海音乐学院,2017年.
  [6] 侯西平.《民族声乐视阀下的中国早期艺术歌曲演唱》[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6),第33卷.
  [7]汪毓和.《刘雪庵先生及其音乐成就》[J].人民音乐,2006(1)
  [8]刘雪庵.《作曲与配词》[J].战歌,1938(2).
其他文献
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而德育活动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遵循“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的原则,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梅中特色的以“生活碰碰车”为载体的德育活动之路。  我校的“生活碰碰车”由“校园碰碰车”、“社会碰碰车”、“家庭碰碰车”和“心灵碰碰车”四部分组组成。几年来,“生活碰碰车”深受学生喜爱,成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
据日本《朝日新闻》2012年5月21日报道,日本琦玉县深谷市教育委员会从今年开始在市内的19所小学尝试“教育专家支援”制度。这一新制度内容主要是邀请音乐以及家庭科方面的专家来学校授课。据悉,该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小学生毕业后升入初一由于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逃学以及欺侮等现象增多问题,也就是“初一障碍”问题。那么这一制度和“初一障碍”问题的解决又有什么关联呢?  深谷市立深谷小学的音乐课堂上,任课教师发出
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很多学校提出建设“书香校园”,认为这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内容和价值追求。因为,阅读是一种终身学习的好方法,它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他们受益终身。因此,建设“书香校园”,让孩子从小就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近日,本刊编辑部特邀请了江苏省邗江中学校长袁昌华,四川省成都市华西中学校长胡齐鸣,山东省荣成市实验中学校长梁德华,就这个话题进行了座谈。此次座谈是从“现在的孩子
[摘 要]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困境主要有: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行为;贫困家庭学生的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校园周边环境较差导致的系列心理困扰;不良教育态度和方式造成中小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等。应采取有效对策,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解除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才能使中小学生早日走出心理困境,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心理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殷盛感”是由英国剑桥大学老龄问题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心理学会理事、英国政府关于“心理资本与幸福”前瞻计划的首席幸福研究专家费利西亚·于佩尔(Felicia A. Huppert)教授和她的博士生苏德中(Timothy. T.C. So)于2009年提出。殷盛感(flourishing)是感觉良好(feel good)和机能有效运作(function effectively)的结合,是指一种非
手绘涂鸦、栽花种草、布艺装扮,王莹莹用三部曲,打造属于她的秘密花园。  每一个走进王莹莹家的朋友,第一眼看到的必然是涂鸦:一片生机盎然的“热带森林”,茂盛的枝叶舒展开来,诡异的花草明艳肥硕,一头猩猩站在枝头好奇打量着众人,还有两只躲在树后……这是卢梭的《丛林》。“喜欢丛林又不能去生活,就画出来满足自己热爱大自然的心愿。”王莹莹说,“希望有一天,真的可以到山林里生活。”  事实上,这个家也很“丛林”
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2007年5月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推广《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的通知。这是适合全体学生的一种群体性舞蹈。在音乐的伴奏下。包括基本舞蹈动作、跑跳组合及队形变化。集体舞中,需男女生配合默契,携手共舞、组合造型,期间必然有正常的身体接触,其中男女生手拉手共跳的华尔兹成为高中生的指定舞蹈。看起来很美的舞蹈和队形变换,但很多学校实施起来
据2007年7月30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报道,新加坡教育界出现新气象——让教师也成为研究人员,从事与教学法相关的研究工作。“活跃研究分子”带动校园研究风气,不仅在校内设立研究小组或部门,领导其他同事进行研究,甚至也把研究精神传播给学生。   新加坡教育部在2005年推出了实践研究计划(Action Research),让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法,去年7月又推出了为期一年的“活跃研究分子计划”(Res
你准备让孩子学什么乐器?中国父母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是钢琴、小提琴。如果是你呢?也许大都会说吉他或者萨克斯。  提及古琴、箜篌、琵琶,大都摇摇头,那不是玩古风的人才学的吗?说到二胡、笛子、葫芦丝、鼓,更是大摇其头,那不是乡下人或者老年人才玩的吗?  钟、磬[qìng]、琴、瑟、阮、筑、琵琶、箜篌[kōnghóu]、箫笛、筚篥[bì lì]、箎[chí]、排箫、管子、笙、竽、埙、缶、鼓、柷[zhù]
辽宁省瓦房店市是全国较大的涉农县。目前,大连市正处于一个“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时期,这为瓦房店市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并促使全市初步实现了区域教育公平。近日,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瓦房店市教育局局长徐德本。  记者: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结束以后,国务院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决定在全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实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