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初心培育桂林戏曲百花园

来源 :歌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leo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前我就知道张树萍在桂剧领域的声誉和成就。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桂林市政协文艺组和自治区政协文艺组,我得以近距离地领略张树萍的风采。这个风采不是她的舞台表演,而是她的小组发言。张树萍的小组发言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她对桂剧事业的热爱和投入。每次会议,张树萍的发言都能得到与会领导的欣赏。说实在的,当时我对桂剧历史并不了解,因此,也不是很理解张树萍的情感以及领导对她的欣赏。
   我是从《大儒还乡》开始近距离接触桂剧的,我曾经参与过《大儒还乡》的创作讨论会。2010年,我主持桂林“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的编制,对文化系统的几十个单位进行过调研,从而对桂林的戏剧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2012年1月15日,我在《桂林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得到过众多文化名人滋养的桂剧》,也许是因为这篇文章,张树萍经常邀请我参加桂林戏剧院的一些活动。
   这时候张树萍已经担任桂林戏剧创作研究院的院长,她对振兴桂剧事业有很强的责任感。在自治区政协会上,她曾多次把我和戏剧家常剑钧召集在一起,探讨如何打造好的桂剧剧本。受她的热情感召,我也曾约请小说家东西到桂林与她会商将白先勇小说搬上桂剧舞台。我其实是桂剧的外行,但在她的热情带动和鼓舞下,对桂剧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
   张树萍经常说到,她童年时代就接触桂剧,少年时代就进了桂剧班,她的一生已经与桂剧密不可分。如今有一个流行词叫不忘初心,张树萍对桂剧的那份情怀,真正可以用“不忘初心”来表达。事实上,在张树萍40年的从艺生涯中,桂剧经历过荣,也经历过辱,有过坦途,也曾处困境。以张树萍的资质,在桂剧事业不景气而处于困境的年代,她应该很容易换个行当。但张树萍一直固守桂剧这个行业,荣辱与共,不抛弃、不放弃。这种担当和执着,是当得起“不忘初心”这个词的。
   桂林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文化城时期。桂林文化城时期有过一个举世闻名的“西南剧展”。张树萍作为一个桂剧表演艺术家,我作为一个现代文学教师,她与我之间终于遇到一个交集。2014年,我策划了广西师范大学“新西南剧展”,在大学校园里重新排演了田汉的《秋声赋》、欧阳予倩的《旧家》和《桃花扇》等文化城时期的话剧。不久之后,张树萍率领她的团队,推出了著名剧作家张仁胜编剧的桂林保卫战题材的桂林方言话剧《龙隐居》。
   在做“新西南剧展”的过程中,我们是得到张树萍的大力支持的。记得《秋声赋》首演的头一天晚上,忙乱之中,我们竟然忘了准备演出的耳麦。这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我临时给张树萍打电话,请她支持,她满口答应。第二天早晨7点钟,她就到了演出现场,帮助我们调试音响设备,使我们成功地举行了首场演出。后来,为了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国校园戏剧节,我们对《秋声赋》进行精心打磨,张树萍亲自帮我们指导扮演女主角胡寥红的演员,将胡寥红心理转变的那一幕表现得声情并茂。在上海演出的时候,也是张树萍安排桂林戏剧院的老师,在音响和舞台各方面全程指导我们。
   诚如李逊文章所指出的,在张树萍的桂剧事业中,传承着欧阳予倩这样的桂剧前辈的精神。《龙隐居》之后,张树萍约请青年戏剧家李卓群共同创作桂林文化城题材的桂剧作品。这一次她们拿出的作品是《破阵曲》。《破阵曲》以桂林文化城时期马君武、欧阳予倩、田汉、徐悲鸿、张曙五位文化名人为中心,试图以群像展览的方式,重现桂林文化城文化名人的风采。《破阵曲》之后,张树萍与李卓群又开始打造《破阵曲》的姊妹篇《燕歌行》,以郭德洁、靳永芳、王莹、戴爱莲、小飞燕五位女性名人为中心,继续以群像展览的方式,重现桂林文化城的文化记忆。张树萍何以对桂林文化城的文化记忆情有独钟?在我看来,这其实是张树萍从一个表演艺术家向一个桂剧文化遗产传承人转型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桂剧传承人,张树萍试图传承的,不仅包括了桂剧的技艺,而且包括了桂剧的精神。这种桂剧的精神,严格地说,并不局限于桂剧,它已经拓展为桂林文化城那个特定时代的文化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曾经为马君武、欧阳予倩、田汉、徐悲鸿、张曙、郭德洁、靳永芳、王莹、戴爱莲、小飞燕等历史人物所禀赋,如今为张树萍这样的表演艺术家所传承,继而,通过像《龙隐居》《破阵曲》《燕歌行》这样的文化大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桂林年轻一代的戏剧人。
   张树萍所做的,不仅是推出《龙隐居》《破阵曲》《燕歌行》这样的文化大戏,还有《桂林有戏》《桂林有礼》《桂林有缘》这些桂林戏曲品牌,以及她正在筹建的桂林“非遗”体验馆。我曾经多次观赏过《桂林有戏》的表演,深为桂林戏曲精致、精美的艺术内涵所折服。如今,《桂林有戏》已经成为桂林的一个文化品牌,为业界津津乐道,在观众那里积累了相当好的口碑,在旅游界也有一定影响,可以说是桂林城市文旅融合中先声夺人的好作品。
   作为资深的戏剧人,张树萍对戏剧事业的历史和现状是有深刻认识的。一方面,她努力打造艺术精品,如《龙隐居》《破阵曲》这样的剧作,曾经获得广西戏剧界的重要奖项,《燕歌行》更是令人期待;另一方面,她推出《桂林有戏》《桂林有礼》《桂林有缘》这种常态性演出的戏曲品牌,筹建桂林“非遗”体验馆,为桂林城市营造、积淀深厚的戏曲文化氛围,提升桂林的戲曲文化品格。在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新时代,张树萍执着于她的桂剧初心,培育着桂林的戏曲文化百花园。
其他文献
[摘 要]热播剧《蜗居》和《我的前半生》具有浓郁的女性主义色彩。两部剧作展示了现代都市女性在追求自我独立、自我成长之路上的各种姿态,映照出都市女性的重重生存危机以及疲惫焦虑的精神风貌,阐明了现代都市女性在追求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路上的种种艰辛和不易,以期探讨新时期女性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的新内涵。  [关键词]《蜗居》;《我的前半生》;女性;自我成长   近年来,女性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一直是文艺
期刊
[摘 要]广西传统民谣丰富多彩,以传统民谣为素材进行流行音乐创编是当前广西流行音乐发展的一个趋势,其中以何镇国和马辛意的作品为代表。两位音乐创作人在收集广西传统民谣素材的同时,他们也将这些原声素材进行了深入的加工与创作。通过配器等手段加入一些流行音乐的元素,使原声民歌以一种新的形象呈现在大家面前,同时也更是对广西传统民谣的一种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广西传统民谣素材;流行音乐;运用   广西
期刊
[摘 要]现代彩调剧《村里来了个冒失鬼》以立体的人物形象、独具彩调韵味的表演艺术和突出的主题打造了一出好戏。它的创作也为当代彩调剧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方向:现代意识与戏剧本体追求十分重要,彩调剧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在此基础上的民族性与现代性构建。  [关键词]彩调剧;现代意识;戏剧本体;民族性   亮相于第十届广西戏剧展演大型剧目展演的现代彩调剧《村里来了个冒失鬼》,系广西戏剧院集全院之力打造和
期刊
[摘 要]23岁就凭借一段《挖宝》轰动全国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王佩元,在半个多世纪的从艺生涯里,始终走在追求创新的路上。对于相声,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对于创作,他有自己的思想坚持;对于行业,他更是有自己的严肃思考。表面上是包袱、段子,说学逗唱之后追求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王佩元;相声;创作   从儿时学艺到红遍全国,从风格表演到作品创作,从良师益友到行业思考,王佩元言谈间展示出吸引
期刊
[摘 要]粤曲作为广东传统曲艺艺术种类之一,曾经在广府音乐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以音乐人类学视角观察广州人民公园粤曲队现场活动的组织状况、活动过程、演唱者群体和听众群体,进而扩展到关注粤曲场域的变迁,探讨粤曲从传统茶楼场域到业余文化生活的变迁、不同场域下曲目的变化、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关系传统文化生存空间的变化、人们在传统音乐文化中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音乐文化认同等。  [关键词]粤曲;粤曲队活动过程
期刊
[摘 要]探索声乐表演艺术硕士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研究与实践,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导师与研究生们在共同的教改活动中,着重舞台上中外歌剧中不同的角色塑造和人物刻畫,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强化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声乐表演; 艺术硕士; 创新能力   专业型艺术硕士有别于学术型艺术硕士,是为应对社会所需要艺术表演与创造而培养的高端应用型人才,以突出的专业技能、丰富的艺术
期刊
一   广西有很多画风景的高手,身边的师长与朋友都擅于此道,他们多为“南方风景”的中坚人物。这几年常与朋友们去写生,跟着画了些风景作品,也学到了一些道理。   早年学画时,总喜欢画那些清晰明确的形象和空间,对画风景则有些回避,一来总觉得太过缥缈,二来其实也不太知道如何去画。对风景真正有所感悟,始于2008年。那次与学生到三江独垌下乡,一天雨后清晨,带上画具画板,登山写生。一路苍翠,青山悠悠,极
期刊
[摘 要]“圩逢”,壮语有“歌圩”“庙会”之意;壮族圩逢文化历史悠久,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广西横县三相庙圩逢至今仍保持着壮族夜歌圩的传统。三相庙圩逢的起源与三相庙的传说、建造息息相关,但又保持着夜歌圩的独立性。三相庙夜歌圩奔放、独立、自由、浪漫、野性,有着原始的原生性、群众自发性、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特征。三相庙圩逢的民俗建构,可以“圩逢”为核心,以“三相庙”为基础,以“三相庙关公文化园”为延伸,
期刊
若是对版画家李翔的作品有所了解,就会知道这是一位“思辨型”画家,时而又展露出一些诗人才有的才情:“荒诞之为荒诞,源自现实,貌似荒诞和貌似现实,哪一个才真实?……‘现实’并不真实,它只是看起来真实,也许它才是真正的荒诞,而‘荒诞’则是理想。”李翔对于现实与理想状态下的对立关系是非常着迷的。   与充满着矛盾关系的“梦幻超写实”版画风格不同的却是李翔另一种状态下的作品:风景油画写生。如果说版画是李翔
期刊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化建设可以增加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提升区域竞争力,降低文化建设的成本。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是对文化群体的地方认同,符合当地文化传统和大众需要,将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与传统节庆有机结合,能更快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建立。  [关键词]传统节庆;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提供文化服务时,常以传统节庆为平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在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