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台湾“大选”后的两岸关系走向蠡测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20071002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在2008年的台湾“大选”中,马英九、萧万长当选台湾地区新的领导人。陈水扁当局即将下台,国民党人再次上台,两岸关系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马英九等在两岸关系上,承认“九二共识”,将两岸明确定位在“一国两区”,并主张两岸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分歧,积极推动两岸“三通”,使得两岸关系的发展出现了转折和良好的势头。大陆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与对岸建立互信,求同存异,处理好两岸关系,致力于将“遏制台独”向“促进统一”的战略转变,共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关键词 2008台湾“大选” “九二共识” “一中各表” 两岸关系
  中图分类号:D60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3-0084-09
  
  在2008年3月22日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中,国民党推荐的马英九、萧万长以765万8724张选票、58.45%的得票率,战胜民进党的谢长廷、苏贞昌,当选第12届所谓“总统”、“副总统”。“执政”8年的陈水扁当局即将下台,国民党人再次上台,台湾政局的骤变,必将给两岸关系带来较大的影响。无需否认,在台海问题上,全球多种力量交织。如果对这些力量分层,则中国大陆、台湾、美国处于第一层次,日本、东盟国家处于第二层次,其他国家和地区处于第三层次。由于其他力量目前未出现明显的变化,因此,台湾政局的变化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变量。大陆应如何应对这种新局面,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焦点问题。
  
  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主张
  
  从2005年4月3日宣布参加国民党主席选举到2006年4月3日的“马扁会”的一年时间里,马英九通过密集地接受岛内外媒体采访,向媒体投书,发表演讲、声明等多种途径,全面地阐述了其大陆政策主张,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主张的基本框架已经成形。在2008年的“总统”选举中,虽然受到攻击,但马英九并没有对其大陆政策主张进行大的调整,选后则进行了一些具体的补充。主要内容如下:
  
  1.承认“九二共识”,并将其内容解读为“一中各表”
  2000年后,针对陈水扁等“台独”分子对“九二共识”的质疑和否定,马英九多次明确指出,“九二共识”的确存在。他以当事人的身份对“九二共识”形成的过程和事实予以证实,因为他当时是“陆委会特任副主委,全程是他督导的业务”,“身为参与缔造者之一,当然可以证实”。他说,民进党可以不赞成“九二共识”的内容,但不能否认历史上有“九二共识”存在。2006年5月7日,马英九率团到新加坡访问期间,特地在1993年汪辜会谈会场,以“现场说法”的方式再次强调“九二共识”“不但确有其事,而且还是辜、汪会谈得以召开的前提”。
  马英九认为,“九二共识”就是1992年海峡两岸就“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一中各表”)所达成的共识。换言之,双方都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一个中国”的含义,可以各自口头表述。“对北京而言,‘一中’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我们而言,‘一中’则是指中华民国。双方立场、认知都不同,但双方都不否定对方的存在,也不否定各自表述的方式;这就是1992年的共识”。
  当选后,2008年3月23日,马英九在会见国际媒体时重申,他会尝试走中间路线,支持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即“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月1日,马英九在与陈水扁的会谈中,依然坚持有“九二共识”,称“‘一中各表’的证据在函电往返中”。
  
  2.在《国统纲领》、《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法律框架下,将两岸明确定位在“一国两区”
  马英九是制定《国统纲领》、《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参与者和维护者,2006年1月29日,陈水扁抛出“废统论”,时任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多次表达了对陈水扁及其“废统论”的强烈不满。
  2008年4月4日,马英九在接受台“中央社”采访时表示,他“任内不谈统一问题、不支持法理台独、反对使用武力,都跟国统纲领的理念一致”;至于“国统会”存废议题,他则认为,依照陈水扁向美方解释的说法就是“没有废”,可以看出,《国统纲领》依然是马英九处理两岸关系的最高原则。
  在这个原则下,他将两岸明确定位在“一国两区”。他明确表示,“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称呼对岸”,“这是做不到的”,国民党“执政”的两岸关系定位以及法条用语,仍是“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仍以“大陆地区”、“台湾地区”来定位两岸关系。
  
  3.采“双边主义”策略,主张两岸通过对话、谈判,缓和两岸紧张局势
  马英九认为海峡两岸应该走出“对抗思维”的泥潭,两岸不能采取非和平方式、单边主义(Unilateralism),应以双边、和平的方式协商解决,主张与中共“和解”,寻求两岸间的和解和对话,国民党应该继续通过协商等途径帮助降低两岸紧张关系。因为“这些协商,从未危及台湾的安全、经济、民主和国际地位”,“看不出有什么理由,我们不继续这么做”。
  马英九寻求在两岸对话中商订两岸和平基本架构。2006年2月13日,他在英国伦敦政经学院(LSE)发表重要演说时宣示,“国民党若在2008年赢得总统大选,将尝试恢复两岸间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的政治对话”,他并强调,“两岸和平发展的中程目标应在于:双方协商出一个可行的和平协议,并以此作为指引未来数十年间两岸和平互动的基本框架。”同日,马英九在英国皇家三军联合国防研究所(RUSI)发表演说时指出,如果国民党执政,将会与大陆协商订定两岸和平协议的架构,进而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及讨论台湾争取国际空间的问题。
  2008年3月23日,马英九重申,两岸在“一中各表”下可搁置主权争议,双方就经济与和平议题展开谈判,签订经济合作协议、和平协议和争取国际空间,以终止两岸敌对关系,希望两岸能达到双方互不否认的状态。并表示要排除政治上的纷扰,让海基会与海协会正常运作,希望通过海基会、海协会两会对话,处理两岸相关问题,例如两岸包机、陆客来台等;“很多敏感问题,不必经过高层,他们就可以处理了”。而两岸谈判的议题,则是“经济优先,其次是和平协议,再其次是国际空间。在进行的时候,不妨同时开始,可能有些快、有些慢”。
  
  4.推动大陆民主化,谋求“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2005年12月21日,马英九接受美国《新闻周刊》专访时即提出两岸“终极统一论”。2006年2月10日,马英九再次表示,“不排除当两岸间的整体发展条件趋于成熟时,即当中国大陆在政治民主、经济繁荣和社会福祉方面的发展可以与台湾相互调和的时候,以两岸的终极统一作为选项”。
  马英九具有较强的历史责任感,他在谋求“统一”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三民主义”的指导作用。 2005年6月1日,马英九在中国国民党第16届中央常务委员会所作的第142次项目报告时强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的基本理念与民有、民治、民享的立国精神,我们应奉行不逾,发扬光大”。
  2005年8月22日,马英九在国民党“17全”开幕式致辞中再次强调,国民党“所提出来两岸和平,是符合民族主义的;繁荣、均富,是符合民生主义的;民主则是民权主义的精义。因此,两岸的和平以及共存共荣,仍然没有脱离三民主义的基本架构,这是中国国民党建党、立党的基本精神”。
  从这一立场出发,马英九一方面对大陆民众自发性的民主化有所期待,另一方面,他还表示,“不排斥大陆人士加入国民党,愿检讨现行制度,建立平台讨论此一问题”。他甚至宣称,“假如有一天,中共解除党禁、开放组党,……国民党一定会去大陆发展!”因为“国民党在争取台湾人民的最佳利益、捍卫台湾民主成就的同时,也能对建设自由、民主、繁荣的现代中国的未竟事业和宪政使命,作出重要的贡献”。
  当选后,马英九虽然表示他不主张直接对中国大陆“输出民主”,但期待“透过传媒力量与学生交流,就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台湾的民主等各项制度优点,在跟对岸互动时,很自然就会结合起来”,“经由‘软实力’达到与增加‘国防经费’相同或更大效果”。
  由此可见,其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企图十分明显。
  
  5.维持现状,并将现状界定为“四不一没有”
  2006年2月7日,《亚洲华尔街日报》刊登马英九题为《台湾的务实之道》的文章。马英九在文章中称,台湾现在维持现状是最有利的路,在可预见的未来,统一或独立都是不可能的。目前谈统一仍“言之过早”,“距离现实太远”,“欲速则不达”。
  随后,马英九在访美期间,不论是见华侨、美国智库学者或是官员,他都强调国民党对于台湾未来,是坚持“维持现状”,既不急独、也不急统,台湾最好就是维持现状。而维持现状的最大公约数就是陈水扁提出的“四不一没有”,他认为“这也是美国、中国大陆及台湾内部的最大公约数”。
  3月24日,马英九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演讲会中,首度定义台海“现状”(Status Quo),他认为美中台三方对现状的认知,可总结为“四不一没有”(或称“五不”),这个定义符合三方共同利益。目前,他则把现状定义为“不统、不独、不武”。
  看来,“维持现状”的确是马英九大陆政策主张中十分重要的概念。
  
  6.推动两岸三通,实现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
  2005年9月2日下午,马英九连续接受日本《读卖新闻》、NHK电视台和共同社三家日本重要媒体的专访。马英九强调,“如果国民党重新执政,将尽速推动两岸三通直航”,因为这样能使台湾成为台商的“全球营运中心”,以及外商的“亚太营运中心”,对台湾相当有利。
  他主张两岸直接三通,认为,“台湾真正的问题是要开放及国际化,如能真诚彻底的开放,包括对中国大陆的开放,台湾才有生路”。两岸经贸正常化,“战争的风险才会减少”。他强调,“减少冲突、增加了解”才是真正的爱台湾之道。
  至于两岸共同市场,他在2008年3月28日表示,这是“不错的主张”,但“不是一蹴可就的”。他认为,由于两岸目前签订“自由贸易协议”或CEPA(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有政治上的障碍,所以,两岸“第一步要做的除了直航、观光客之外,要签一个比较接近‘自由贸易协议’的综合性经济协议”。
  
  7.提出“恬路模式”,希望台湾更多地参与国际活动
  2006年3月22日,马英九借着在哈佛演讲的机会,抛出台湾参与国际社会的想法,再由核心幕僚苏起明确向记者阐述国际参与“暂行架构”(modus vivendi)的概念(即所谓“活路模式”)。马英九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扩大台湾国际参与的“暂行架构”模式,让台湾更能参与国际的双边与多边活动。
  3月24日,马英九对台湾媒体表示,“对于马关割台,光复就解决问题了;对‘二二八’的遗憾,可用民主来弥补一些,只剩国际地位问题至今无解,这也是许多人支持台独的原因”。因此,他“每天都在思考外交空间的问题,台湾不能永远没有邦交”,“要赶快处理,不能等到一个邦交国都没有才做”。
  从马英九类似的“悲情喊话”中,可以看出,马英九提出“活路模式”的目的就是要扩大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
  2006年5月8日,马英九在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以“台湾新思维”发表演讲,甚至认为,“参与(美日)安保条约,以及和中国(大陆)维持友好关系,两者之间不见得会冲突”,其深层含意就是不排除用“遏制”的手段对付大陆。
  2008年4月8日,马英九表示,“因为台湾的‘外交’问题,大部分都是来自对岸,要解决台湾的‘外交’,要从根本解决问题,必须从两岸政策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他明确指出,“大陆政策是‘外交’政策的上位政策”。
  应当承认,马英九的这个主张,与陈水扁当局“大陆政策服从‘外交’政策”、“冲撞外交”、“烽火外交”的思维有很大的区别。
  自2000年5月上台以来,陈水扁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也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对于“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陈水扁除了刻意回避、模糊之外,且不断玩弄文字游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境地。两岸关系业持续处于波谲云诡、僵持冰封状态。
  相比之下,马英九承认“九二共识”,愿意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基础上与大陆开展对话和谈判,尽管某些方面与大陆方面还有些差异,不符合大陆的期待,但这个立场比陈水扁之流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予以肯定。
  
  有利于马英九推行其大陆政策的因素分析
  
  1.高民意支持度,有利于马英九落实其大陆政策主张
  马萧配以近766万张选票、58.45%的得票率、超过221万票的差距胜出,显示出十分强劲的民意基础。马萧的得票率及得票数,双双创下民选“总统”的新高。
  选后,台湾社会相对平静。《联合报》民调发现,86%的选民能接受这样的胜负结果,仅5%难以接受,9%无意见;即便是泛绿选民或谢苏支持者,也有超过64%能坦然面对选举结果。《中国时报》的民意调查也显示,79%的受访民众满意选举结果,并且对台湾的未来有信心,只有7%的民众表示不满!
  
  2.国民党内部对马英九的支持度较高,“护盘”的积极性较强
  在国民党内初选过程中,出面挑战马英九的人很少,稍有分量的只有“立法院长"5E金平。而且,王金平几次试探后,发现自己并非马英九对手,只好退而求其次,做好当“替补”的准备,即如果马英九因为“特别费”案等因素无法参加选举,他再取而代之。因此,国民党内的初选,竞争并不 激烈,基本上没有造成裂痕。
  而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也宣称担任党主席,已经超出了他的人生规划,他视之为“最后一战”,因此,全力带动国民党为马英九辅选。
  选后,国民党各个重要人物都积极配合马英九推行其政策。
  而在2005年的“三合一”选举,2006年台北、高雄市长选举以及2008年的“立委”选举中,马英九都是全力为候选人辅选,与国民党的各级政治人物都建立了“恩顾一庇护”关系,这些政治人物必须予以回报,才有可能在下一次选举中再次取得胜利。因此,他们已与马英九等人形成命运共同体,将积极地为马英九等人的政策“护盘”,这从他们的辅选积极性中就可反映出来。
  
  3.短期内民进党忙于内斗,难以全力牵制马英九等
  民进党在2000年取得政权后,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各个派系不均衡。除了陈水扁自己及其家人、亲属获利较大外,其所创办的正义连线中一部分人也有获利。而其他派系如新潮流系、福利国连线、新世纪办公室、“台独联盟”等,除了少数几个人被象征性地安排位置外,大多数获利较少甚至基本上没有获利。分赃不均,导致民进党内矛盾重重。
  2008年,是民进党内利益分配的新起点。陈水扁固然要继续保护自己的利益,其他派系则要趁机推出自己的代表,以谋求更大的派系利益。但任何一个派系的出线,必将引发另外数个派系的不满和制约。
  这在民进党内初选中集中暴露了出来。参加初选的谢长廷、苏贞昌、游锡堃、吕秀莲等四人,每人背后都有不同派系的力量在支持,为了出线,他们相互攻击、辱骂、揭老底,“刀刀见骨”,用力之深,出手之狠,令旁观者骇然。这也导致民进岛内初选后出现极大的裂痕。
  在选举中,他们或是出工不出力,或是坐山观虎斗,或者干脆拉后腿。因此,谢长廷在选举中失败是必然的。选举后,民进党会进入一个派系力量重整的历程,向什么方向转型、以什么样的力度转型、用多长的时间转型,都值得观察。
  就目前形势而言,民进党没有形成制约马英九及国民党的合力。
  
  4.美国对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有所期待
  美国对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有所期待,固然是有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也与美国对陈水扁及民进党当局失望有关。
  小布什是支持和帮助台湾意愿最高的美国总统,但由于陈水扁及民进党当局推动的“公投”、“废统”、以“台湾”的名义加入联合国等议题,冲击和影响了美国的利益,因而予以了反对,美、台分歧明显。而由于陈水扁等人刚愎自用、出尔反尔的行事风格,则使美国政府对其深感厌恶。
  而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主张与美国处理两岸关系所持“一个中国”、“和平解决”的框架有较多的共同点,因而受到美方相当程度的认同和赞赏。
  马英九也积极地回应了美国的要求,特别强调美国在两岸关系中应“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台湾应成为和平缔造者,而非麻烦制造者,这将使得美国在东亚安全事务的角色轻松许多,而美台安全关系也将因此更进一步发展”。他同时声称,“台湾和美国的关系,仍然会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包括安全在内,亦即军事方面的合作和军事方面的采购。我们认为如此安排,将使美国更容易扮演在亚洲的角色”。
  可以预见,马英九与美国的关系会有一段时间的“蜜月期”,而美国也会希望马英九在两岸关系上有所突破。
  
  阻碍马英九大陆政策落实的因素分析
  
  1.国共两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国共两党结构性矛盾是历史形成的,80多年来,虽然两党在对付共同的敌人时曾经合作过,但两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目前,马英九依然坚持其所谓“主体性”。他表示,依《“中华民国宪法”》规定中国大陆是“中华民国”的领土,同样的,大陆1982年的宪法,也把台湾列为它的领土。“两个统治当局,分别统治传统中国的一部分领土,双方都主张对所有领土有法理上的管辖权,实际上有效的管辖权只有它那一部分,我们只限于台澎金马,它们只限于外蒙以外的其他领土”。与大陆争夺“中国”代表权的意味浓厚。
  为此,马英九要求大陆“绝对不要把台湾视同西藏、香港,希望北京领导人谨记在心”,“我当选的是中华民国总统,可以说是中华民国、台湾的总统,也可以说是台湾的总统,但不是台湾国的总统,国家的正式名称是‘中华民国’,但平常提的时候讲‘台湾’,可以接受,因为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字”。
  他强调“我们在对方眼中是不是一个国家,形式上不是,事实上是,就是说法理上不是,但事实上怎么可能不是?”因此,他一定会以“台湾为主、人民有利”,“每件事都为台湾和台湾民众而做”。好好“维护国家主权,照顾人民权益”,“不会随便把维护多年的主权放弃,会用生命捍卫”。
  因此,他希望,在两岸进行签署“和平协议”谈判之前,大陆应该撤除部署在东南沿海的导弹,也主张以“中华台北”的名义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等。
  马英九的这些主张和说辞,与大陆的看法有相当的落差,应该谨慎处理。
  
  2.“九二共识”存在脆弱性
  无疑,“九二共识”确实存在,但在当时特殊的时空背景下,两岸没有签署特定的文本文件,也是事实。因此,“九二共识”是双方某种默契的产物。一旦这种默契不存在了,“九二共识”可能会失去存在的基础。
  因此,马英九曾表示,“‘九二共识’其实是个脆弱的共识”,不过,他坚持其确实存在,并将通过与大陆展开谈判,从直航、观光客、经贸、甚至和平协议,以“测一下这个说法、基础(“一中各表”)是否牢固”。
  不过,他强调,“如果对方说不行,只有一个中国,没有各自表述,对不起,那我们不谈了,因为无法谈”。
  
  3.台湾民意变化快,马英九可能会随之调整政策
  虽然马萧以高票胜选,但《联合报》民调发现,高达72%的民众希望马萧优先发展经济,17%希望优先改善教育问题,16%期盼先稳定物价,主张失业问题及两岸关系为新政府首要之务者各占10%左右。《中国时报》的民意调查也显示。66%的民众认为拚经济将是当务之急,7%觉得教育文化应放在第一位。其他依次为促进族群和谐、改善两岸关系与确保廉能政治,各获得3%-5%民众的高度重视。
  可见其支持者更注重经济议题,而非两岸关系。而发展经济是马萧配在选举过程中最重要的政见,因此,他们必须拿出切实的政策措施,对民众以回应和交待。如果马英九的其他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难以得到落实的话,他最可能在大陆政策上予以调整,因为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另外,在此次选举中的有效票中,尚有544万4949票即有41.55%的选民未投给马英九,同时,如果将其得票数与台湾所有选民1732万人相比,则有966万人未投票给他,得票率只有44.2%。马英九要想在下一次“大选”中胜出和连 任,除了维持现有的票源外,还得拓展票源并取得这些未投票给他的民众的认同与支持。因此,马英九应该会在政策上照顾这部分人的感受,甚至于向其倾斜。
  马英九在此次选前、选后先后两次表态“不排除抵制北京奥运会”,以及对西藏问题发表讲话,就包括了向这部分人妥协、乃至讨好的含义。
  
  4.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使得其执行力不足
  从表面上观察,从2005年以来,国民党已先后取得“三合一”、台北市长、“立委”、“总统”等多次选举的胜利,“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局面有所改观,但实际上,国民党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民进党表现太差,国民党2000年“下野”后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改革,众多问题依然存在。
  比如,分赃政治风气依然十分浓厚,为了权力和享受,内斗十分激烈。分赃不均,可能导致部分未得到好处者心怀不满;而部分拥有权力和政治舞台的国民党人,又可能会走贪污、腐败的老路。同时,不同背景的国民党人对其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度不足,部分国民党人甚至会扯后腿。这些都可能导致其政策的落实度不足。
  目前,国民党内部为了权力分配,有可能形成本省籍、外省籍官僚的争斗,两派势力有可能在大陆政策上缠斗,影响其政策的推行。
  
  5.民进党在等待国民党犯错,等待机会打击马英九及国民党
  虽然民进党目前陷入选后混乱中,但当其一旦整合完毕,他们会全力以赴地对马英九及国民党进行制衡。民进党在等待国民党犯错!然后全力打击,削减马英九及国民党的光环和支持度!
  就目前情况看,民进党内部的大陆政策思维存在多元的看法,但主要政治人物仍然主张“台湾是一个主权国家”,并以此对马英九和国民党进行制衡。
  2008年4月1日,陈水扁在与马英九的会面中,再三强调没有“九二共识”,强行推销政策和主张的意味浓厚。4月13日,他痛批萧万长参加博鳌论坛,并称萧万长甘愿做“特首”,试图将马英九、萧万长归类为中共“同路人”,再次给马英九、萧万长戴上“卖台”的帽子,这充分说明了陈水扁没有放弃“台独”路线!
  可以预期,陈水扁在下台后不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会千方百计地延续其政治生命,他将利用一切机会、借助各种手段如“公投”等继续制造破坏两岸关系的事端。
  而在台《中国时报》4月12日刊登的谢长廷题为《我的反省与愿景》的投书中,谢长廷虽然提出“认同台湾不再是民进党的专利,必须承认台湾人有其多样性”的观点,但他也强调,“作为一个在野党,民进党必须严格监督国民党的种种表现,尤其在中国议题上,不容国民党对台湾主权与国家安全上有任何的退缩与割让”。
  苏贞昌则表示,他“赞成任何与台湾互惠互利的交流”,但“觉得中国一路走来就是要并吞台湾”,因此,萧万长去博鳌论坛,“要维持国家尊严,要争取国家平等和对等的对待,虽然不容易,但既然要去,就要成功”。
  其他人如赖清德、林浊水、高志鹏等,对萧万长的博鳌之行都予以了批评。
  或许,萧万长此次博鳌之行表现十分平稳,或许马萧配与台湾选民目前仍处于“蜜月期”,民进党的攻击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但不能排除将来在某些时空环境和议题上取得成功,以逼迫马英九等人调整大陆政策。
  
  6.国际势力的影响
  虽然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主张受到美方一定程度的认同和赞赏,但美方更多地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考虑台海问题的,美国将给马英九多大的空间,将允许马英九在两岸关系上走多远,值得观察。个人认为,如果马英九的大陆政策影响到美国的利益,美国必然会采取措施阻止和破坏马英九的大陆政策,而不顾这些政策是否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
  此外,美国目前也正处于总统选举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新的美国总统上台后的两岸政策如何,也是未定之天,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但是,对日本而言,马英九当选台湾“总统”,并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早在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时,日本媒体乃至政要就多次表示对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不放心,并声称日台关系可能下降。
  据台湾媒体报道,2006年5月出版的“Newsweek”日本版以长达七页的大篇幅报道,指出,“两岸统一的可能性日高,将造成东亚防卫线崩解,直接威胁到日本生命线”。“巴士海峡对日本而言,比台湾海峡还要重要,从中东运往日本的原油几乎百分之百都要经过这个海峡”,因此,“中国若取得台湾,就形同捏着日本的脖子一样了”。
  5月22日,日本国际教养大学校长、右翼学者中峙岭雄应东京财团邀请,发表题为《日本与今后的台湾》的演讲,强调“若是国民党党主席马英九当选‘总统’,对日本来讲并不利,日本应该要有危机意识才对”。中嶋岭雄素有“台湾通”之称,他的讲话代表了一些日本人的看法。
  2008年2月24日,在台湾新世纪文教基金会举办的“二○○八台湾国际关系的新展望”座谈会上,日本驻泰国前大使、日本首相外交政策咨询顾问冈崎久彦表示,“附和中国的人当上总统,很可能被中国牵着鼻子走,情况危险,令人不安”,甚至妄称,“所谓中国武力犯台其实是项‘神话’,但台湾民众绝对要有抗拒外侮的决心与意志,否则便会让中国乘虚而入”。
  专攻台湾政治研究的东京大学教授若林正丈则认为,代表台湾“主体性”的势力在2000年取得了政权,并延续了八年,但在2008年的台湾“立委”选举中,国民党及亲国民党势力取得了3/4的席次,台湾政坛转入“一党独大”形态,如果马英九再当选“总统”,“什么都可做”,可以“禁止民进党,也可以禁止主张台湾独立,以取得中国的信任,逻辑上是可以的”。他强调,“站在日本的立场,并不希望台湾未来转变得太快,否则日本会比较不容易‘适应’”。
  2008年3月2日,日本众议员、前日本防卫厅长官玉泽德一郎在台北发表“关怀台湾、台日亲善”演讲时声称,“中国正积极发展海军力量准备跨出亚太第一岛链,进军太平洋,首当其冲的是台湾”,他强烈建议台湾“一定要用自己力量守护自由并凝聚共识,日本也会因为台湾的决心,协助台湾防守”,台湾则应“积极与美、日合作,牵制中国的武力威胁”。
  在无法阻止马英九当选后,日本表示,希望李登辉“扮演马英九和日本之间的桥梁之重要角色。”李登辉则强调“日台关系比两岸关系还要重要”,并有意愿在马英九新政权之下,扮演对日关系顾问的角色。牵制和约束马英九的意图十分明显。
  
  结语
  
  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新领导人,两岸政治关系将从“统独之争”进入“制度之争”阶段。两岸关系将有所缓和,因为国民党不至于走向“台独”,不会不断挑起事端,测试台海局势的底线,测试大陆的耐心。
  大陆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在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的指导下,处理好两岸关系,致力于将“遏制台独”向“促进统一”的战略转变。
  大陆应该在全面壮大和发展自己的实力、随时准备用实力说话的基础上,肯定马英九承认“九二共识”的主流思想,通过协商,建立互信,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处理两岸关系中的问题,并利用国共交流平台,帮助和督促马英九落实其大陆政策,引导两岸关系向“和平、稳定、发展”的方向演进,共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 张晓薇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按照意识形态的分野,新左翼政党和极右翼政党是两类完全不同的政党,但两者却具有反政党体制、体制外动员、缺乏正式组织建设、成员边界模糊和意识形态的极端性等诸多相似性。基于这两类政党的相似性,美国著名学者基茨凯尔特提出运动型政党的理论。基茨凯尔特的运动型政党理论的意义主要在于,它揭示了新左翼政党和极右翼政党产生后共同面临的存在困境,即保持运动型政党特征还是向传统政党转型的两难选择。  [关键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研究了中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领域中的学者、研究机构和地区的学术影响力 ,并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本文认为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仍然处于初步成 长之中,研究队伍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扩大,但是研究成果和学术影响力已有显著的提高,高 校和社科院系统是研究的主力,北京是研究的中心。  [关键词]国际经济关系 CSSCI来源期刊 论文被引 著作被引 机构分布 地区分布  中图分类号:F1
期刊
[内容提要]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因在分析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区位方面所作 出的贡献,被授予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979年克鲁格曼在《国际经济学杂志》发表了一 篇经典论文——《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 他用十分简单、通俗、易懂的 数学 模型论证了资源相似的两国也可以进行国际贸易,且贸易可以发生在同一行业。“这是现代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对近30年来国际
期刊
[内容提要]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印度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印度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他们是印度崛起的重要海外力量。就海外印度人与印度经济联系的发展趋势,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但总体而言海外印度人对印度经济影响的积极趋势更为明显。  [关键词] 海外印度人 印度 经济联系  中图分类号:F135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8)4-0092-09    20世纪90
期刊
[内容提要]  在大国兴起的过程中,特别是当成为贸易大国时,必然会引起国际分工格局和利益分配 格局的巨大变化,这就致使新兴大国往往同现有国际体系和现有大国在经贸领域发生冲突, 从而导致既得利益国家与新兴大国之间的博弈。因此当大国兴起时,战略性贸易摩擦的出现 就具有了一定的客观必然性。目前,中国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而中美间 的贸易摩擦也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关键词] 大国兴起
期刊
内容提要 在当前国际学术界现实主义研究整体趋于守势的情况下,中国的现实主义研究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学者们的看法并不统一。本文以中国9种国际政治类CSSCI期刊2001-2007年发表的现实主义文章为样本,对中国现实主义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系统考察。考察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现实主义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比重大体持平,学术品位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并且形成了反映中国学者自身研究偏好的现实主义重点
期刊
[内容提要]短期跨境资本,也可称为热钱或国际游资。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中国,其 大规模流动一方面扰乱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另一方面威胁着我国的金融与经 济安全。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以及当前的人民币升值时期,国内学界掀起了两场对于短期 跨境资本流动的大讨论。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流动途径、流动规模以及影响短期跨境资 本流动的因素等方面。本文拟对诸观点进行深入评述。  [关键词] 游资
期刊
[内容提要]东盟环境合作是伴随着地区一体化进程的一种地区治理形式。当前东盟治理进程中的环境区域合作展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环境合作议题向多领域拓展,并逐步向机制化方向迈进,但未来东盟环境区域合作的道路仍然漫长艰辛。本文通过比较分析APEC和“东盟10+3”合作模式在东盟环境区域合作中的作用与进展,探讨环境区域合作模式在东盟治理进程中的发展及未来前景。  [关键词]东盟 治理 环境区域合作 机制  中
期刊
[内容提要]对非援助是八国集团峰会的主要议题之一,历次峰会在该领域做出了较多承诺 。本文探讨了八国集团对非援助承诺的执行情况,对外援助对受援国的实际影响,以及对非 援助效果对八国集团合法性的影响。提出建立合适的援外监管机制、改善对非援助总量与结 构、制定合理的良政水平要求、加强对外援助政策的协调等四条政策建议,以提高八国集团 对非援助效果。  [关键词] 八国集团 非洲 援助效果 遵约率  中图分
期刊
[内容提要]“普京因素”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普京本人的政治影响,二是普京的治国思想或“普京路线”。普京的政治分量、个人威信以及占国家杜马多数席位的“统一俄罗斯”党主席头衔,都给其本人提供了宽广的政治回旋空间,决定了以普京为首的俄罗斯政府不可能仅仅履行技术性职能,也决定了“普京因素”在俄罗斯政治中的主导性地位。“普京因素”将伴随着梅德韦杰夫的整个执政过程,是梅普组合成功与否的关键。  [关键词]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