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我校开展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以来,我结合当前的教育现状,并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采取了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小组合作课堂学习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对“课标”教材的使用,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教研,我谈一些自己的浅显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应掌握好恰当的时机
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教师放录像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認真地记录着,结果学生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于是教师再放一遍录像,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的数据各不一样,能不能想想办法呢?学生在这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同学们开始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当放完录像后同学们胜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2.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老师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讨论过后,各队推选出代表,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纸,指着其中的一份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由底气不足到服气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3.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折成长和宽分别是整厘米的长方形有几种?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找出有哪几对数能组成9。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就会很踊跃、主动。进而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在小组代表汇报时,教师可以设计插入这么一个问题:“其他同学是怎么说的?”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会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激发人人发言的主体意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1.合理的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的重要而有效的形式是“学习互助小组”,小组成员的搭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合作小组通常在四至六人之间为宜。根据全班学生学习情况,根据接收知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大体分为“快而准”、“快而不准”、“慢而准”、“慢而不准”四种类型。在组建学习小组和座位安排上进行合理搭配,让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四种类型的学生,同时兼顾不同性别和不同性格,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实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当然,也可根据合作目的及具体情况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随机的合作小组,如同桌两人、前后四人等。
2.划分小组职责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构建小组后,由1人任小组组长,小组长一般由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
在划分职责的时候,每个人的职责应由他们自己确定,角色一旦确定,一段时间内就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承担自己相应的任务。一般小组内成员的责任应该在一个月左右更换一次,这样便可以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完成整个具体职责的能力,每一个角色都可以体验到不同职责的特点,从而更加理解别人的工作,使合作学习更容易进行,以便有利于发现并发挥学生的特长。小组成员的任务就是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在自己掌握的基础上帮助小组的其他成员也掌握这些内容,小组合作也就是要求小组所有成员都掌握所合作的内容。
3.及时把握合作时机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作为教师要抓住合作学习的时机,选择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当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都最好及时地安排小组合作。如学习“百分数”后,有的学生提出:百分数是不是分数?问题提的很棒,也是很好的讨论合作机会。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及时选择合作时机,让学生充分发挥小组的优势,绝不能乱用,以免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2.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作者单位: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镇中心小学)
一、小组合作学习应掌握好恰当的时机
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教师放录像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認真地记录着,结果学生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于是教师再放一遍录像,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的数据各不一样,能不能想想办法呢?学生在这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同学们开始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当放完录像后同学们胜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2.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老师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讨论过后,各队推选出代表,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纸,指着其中的一份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由底气不足到服气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3.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折成长和宽分别是整厘米的长方形有几种?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找出有哪几对数能组成9。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就会很踊跃、主动。进而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在小组代表汇报时,教师可以设计插入这么一个问题:“其他同学是怎么说的?”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会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激发人人发言的主体意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1.合理的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的重要而有效的形式是“学习互助小组”,小组成员的搭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合作小组通常在四至六人之间为宜。根据全班学生学习情况,根据接收知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大体分为“快而准”、“快而不准”、“慢而准”、“慢而不准”四种类型。在组建学习小组和座位安排上进行合理搭配,让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四种类型的学生,同时兼顾不同性别和不同性格,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实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当然,也可根据合作目的及具体情况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随机的合作小组,如同桌两人、前后四人等。
2.划分小组职责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构建小组后,由1人任小组组长,小组长一般由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
在划分职责的时候,每个人的职责应由他们自己确定,角色一旦确定,一段时间内就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承担自己相应的任务。一般小组内成员的责任应该在一个月左右更换一次,这样便可以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完成整个具体职责的能力,每一个角色都可以体验到不同职责的特点,从而更加理解别人的工作,使合作学习更容易进行,以便有利于发现并发挥学生的特长。小组成员的任务就是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在自己掌握的基础上帮助小组的其他成员也掌握这些内容,小组合作也就是要求小组所有成员都掌握所合作的内容。
3.及时把握合作时机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作为教师要抓住合作学习的时机,选择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当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都最好及时地安排小组合作。如学习“百分数”后,有的学生提出:百分数是不是分数?问题提的很棒,也是很好的讨论合作机会。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及时选择合作时机,让学生充分发挥小组的优势,绝不能乱用,以免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2.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作者单位: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