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1)

来源 :艺术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haohuo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访谈的对象德国哲学家彼得·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是当今欧洲最活跃、最多产的文化理论家,被认为是继海德格尔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德国思想家之一。斯洛特戴克的哲学代表作是《犬儒理性批判》(1983),在完成这部富有争议的作品后,他连续出版了《气泡》《球体》《泡沫》——“《球体》三部曲”,提出了具有生态哲学色彩的“球体学”体系,主要关注现代性条件下如何定义人的存在,重新思考孤独、困惑、无根等典型的现代性主体体验,斯洛特戴克认为,现代性与后启蒙时代的主体危机本质上是一场“球体学危机”(sphereological),即人类栖居其中几千年的“薄膜”逐渐破坏,以及人类为了提供意义、躲避非人外表而创造的共享空间的破裂。他反对那种认为现代性主体是孤立存在的观点,他以“与之共存”(being-with)来理解“存在”的意义,这种“与之共存”是一个可包容的“球体”的一部分。“大气”则被他理解为一种共存关系的象征,是一个共享的空间,大气是一种生存环境,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是对文化的一种生态理解。
  本访谈发生在2005年,后收录在2016年出版的《图像与视野——关于大气视觉的实验》访谈文集《选择性夸张: 对话与访谈(1993-2012)》(Peter Sloterdijk, Selected Exaggerations: Conversations and Interviews, 1993-2012, Cambridge: Polity, 2016.)。访谈人为学者蒂姆·奥托·罗斯(Tim Otto Roth),是“图机一体”计划的发起人,这篇文章主要围绕图像问题展开。斯洛特戴克从“球体学”的大气理论重新思考图像的本质以及图像生产问题,他首先谈到图像在其学术思想中扮演的角色,尤其指出如何看待数字图像的本质、传统图像与数字图像之间的差异,以及当前图像生产环境中的信任问题等。斯洛特戴克认为,“图像”的诞生是一个哲学上的抽象过程,它源于人类从连续的视野中“切割”出图像,图像的历史就是一个把可识别的形式从现實中切割出来的历史。作为“图像”的图像只构成了可视物的一个子集。在近代以来拓展视野的历史进程中,人类追求不断祛除遮蔽,将不可视物带入可视范围之中。这种可视化的一般程序,是一个“展开”(unfolding)和“外翻”(outfolding)的过程。人类所采用的图像策略建立在不断将身体与它的大气剥离开的基础上,这便是传统的图像制作与观看方式。在斯洛特戴克眼中,这种方式是对柏拉图思想的误读。在柏拉图的理论中,世界的身体拥有一个灵魂,灵魂如一个外壳般包裹着身体,宇宙这一最大的身体也不能没有它的外壳。斯洛特戴克将这视为对大气规则的承认,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大气理论。他认为,今日图像世界正在发生的巨变,是图像的原始主义正在终结,曾被剥离的大气正在重新出现,这便是他所说的“气象学”(meteorology)或“大气学”(atmospherology)。
  此外,该访谈还谈及图像生产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图像与技术的关系。斯洛特戴克认为,现今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依赖于与机器的共存,我们应该在一种信任的气氛中拥抱这种“超级复合体”(hyper-complex)的图景。
其他文献
五四时期,文学革命运动兴起,诗歌也经历了从文言到白话的变革。20世纪20年代,新诗逐渐发展壮大,有以胡适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作诗如作文”的散文化诗歌,有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意绪化自我诗歌创作,有新月派诗人“戴着镣铐起舞”式的诗歌实验,等等。相比于这些诗歌探索,李金发的诗歌创作开启了一个新的境界。这种强烈的反差形成“李金发式”的独特诗歌语言,这是对传统新诗的挑战,也是对创作理念的探索与创新。李金发的诗歌位
期刊
言情话语拥有丰富的文学“土壤”,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发展演绎而来,呈现于传统戏曲、才子佳人剧中,又逐渐作为一种社会言情传统出现在戏剧、电视、电影中,可以说,言情话语在当下已然成为重要的表达方式。追溯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言情话语自有其一派特色,因为具有极大的文艺包容性,使它可以结合多种叙事元素,形成兼具启蒙思想、娱乐大众、唤醒情感的社会性文本。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言情话语的意义也在不断被更新,本文
期刊
冯大中是我国以画虎名世的国画大家,他所创作的老虎艺术形象,不是称王称霸、凶猛无敌的林中王者,而是把兽虎人性化和社会化,借虎态、虎情传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思想情感,他笔下的虎形、虎态既威武、雄健,又温和、善良、敦厚,令人既敬畏又热爱,赋有我中华民族和人民的精神气。在大中的虎画中老虎也不是被人类征服被关在笼中观赏的对象,而是自由自在的活动于天地山水间,与自然和睦相处融为一体,享受着和平、宁静、安逸的美好
期刊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视域中来谈短篇小说,不能不从胡适那篇发表于1918年的《论短篇小说》谈起。这篇文章不仅在新文学视野下首次集中论述了短篇小说,而且还将之提呈为新文学的重要文体。文中胡适在批评了中国文人对短篇小说的无知后,便抛出了自己的定义:“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意味着短篇小说对谋篇布局的讲究,“凡可拉长
期刊
“90后”作者王占黑的首部小说集《空响炮》由她在复旦中文系读书时的导师张新颖写序,序言的最后一句话看似平常却颇耐人寻味:“倘若读者有耐心,或许会感受到一些什么,在心里留下一些什么,哪怕只是有趣——它们确实是些有趣的故事,也好。”若再联想起王占黑对把自己的小说归入“底层文学”的忧惧,反复强调自己对日常的、平庸的生活的喜爱和笔下“街道英雄”的“反英雄化”,以此抗拒被某些已成定式的崇高感和意义场收编,张
期刊
言情叙事不断地吟咏与积淀,成为文艺创作的“集体无意识”。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故事,几乎囊括了传奇、话本、弹词、章回小说、相声剧、现代舞等所有的文艺样式;经历了从口传到文本记录、从舞台到影视的创作过程;经历了解构、重构到再建构的文化内涵流变。《白蛇传》虽历经多个版本、多种体裁的传承,无外乎“情”的主题探询,但“言”的方式,以及其中的人物关系,却各有偏重及取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美学旨趣。起初,在人妖恋
期刊
隐藏在“短篇小说的体制与限制”这个题目背后有一个观点,即认为短篇小说因为自己体制的特殊性必然会有自己的局限性。我想来想去,除开篇幅有限不允许太啰嗦外,其余任何一个可能的限制和局限,似乎都有例外,无法绝对化。作家朱山坡就曾为短篇小说抱不平,他直言说:“短篇小说没有问题,因为长篇小说有的故事、人物、想象力、批判性、寓言性、现代性,短篇小说也有,而短篇小说所拥有的凝练犀利的语言、斑驳隽永的蕴味、势大力沉
期刊
理查德·塔鲁斯金(Richard Taruskin)一定是当下最好斗的乐评人。他无所不读,他无人不批,他大张旗鼓地发布其立场。在我们时代那几场最具争议、最有影响的音乐论战中,他始终站在最前线。众所周知,早期音乐运动提出,后人排演经典作品,要以还原为标准,因此而引发的争论至今尚未结束。他站在舞台中央,指出所谓原汁原味的演出,不过是重要的、现代的演绎。他批评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的歌剧《
期刊
自1918年5月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之上,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发展已历经百年。相对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而言,百年光阴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刹,然而这一百年中小说却逢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不入流的细微末技一跃成为文学的正宗和主流。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最早提出了“九流十家”的说法,其中九流包含儒、道、墨、法、民、农、杂、阴阳和纵横共九派,这不入流的第十家便是小说家
期刊
黄河,乃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寄托民族文化情感的载体,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礼赞的对象。在每一时期,都有黄河题材的经典文化作品问世,在盛唐时期李白、刘禹锡、王之涣等诗人用最优美的诗句赞美她;在民族危亡之际,光未然、冼星海谱写了《黄河大合唱》来激发和凝聚民族的抗日斗志;及至当代,在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中,画家谢瑞阶、王西京、宋雨桂、冯大中、苗重安、张凭等人都以黄河壶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