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价格波动的地缘政治分析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y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油价格波动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地缘政治背景, 而伊拉克战争的结束和定局,意味着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和世界石油市场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从中长期看,国际石油市场的秩序、国际油价的定价机制也将面临新的选择。
  
  当前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分析
  
  二战后的1949~1973年,迎来了石油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世界石油消费翻了六番。1948年全球每天的石油消费量是930万桶,而到1973年,石油的日需求量增加到5600万桶。这带来了人类历史上最快的能源替代进程。直到1950年,煤仍然在世界能源需求中占据主导地位,满足了世界能源需求的65%。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石油就取代了煤,成为能源之王。
  
  与此相伴,1959~1973年间,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的汽车和其他载客交通工具的数量从5300万辆增加到25000万辆。在汽车发展的同时,所有其他形式的交通工具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民航里程翻了八番;在发热和发电方面,石油也在逐渐取代煤。工厂、城市和住宅的能源供给方式也在飞速改变。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显眼的标志就是冒着黑烟的烟囱,而石油的运用,有益于清洁城市大气。也许今天看来很奇怪,当时的这个变革是环保的,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0世纪70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出口国家充分认识到了石油资源在发达国家中的战略地位,纷纷拿起石油作为武器,对抗西方,两次石油危机先后爆发,石油价格大涨,石油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美国中情局甚至断言,世界石油的产量已经到达或接近顶点。为了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大多数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就推行保守的能源政策。1975年12月,美国福特政府通过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法令,在10年时间里,将客运车的平均效率翻倍,从每加仑汽油行驶13英里提高到每加仑汽油行驶27.5英里,这仍然是今天的极限。而且,福特政府还建立了政府控制下的6亿桶战略石油储备。与此同时,加快了石油替代能源,例如天然气和核能的发展。另外,随着阿拉斯加、墨西哥、北海石油产量的增加,石油危机后,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供给也有了很大的增长。石油危机成为过去式。从1980年以来,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逐渐下降,石油的钟摆又朝另一个方向摆去。80年代后期,世界又迎来了一个低油价的时代。
  
  但进入21世纪,能源资源匮乏进一步成为国家之间竞争与冲突的重要根源。在所有的能源类别中,石油目前是全球消费比例最高的能源。近10年来,石油消费量占所有能源消费量的比例一直在40%左右。可见,石油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由于石油在世界经济中的决定性地位,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资源能比石油更有可能引起国家之间的冲突。伊拉克战争即是一个例证。美英联军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扶植成立新的亲美政权后,不仅使得美英在中东产油国家的影响明显增强,而且还将改变上世纪80~90年代形成的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
  
  世界石油工业历经近150年的发展,到20世纪末形成了以北美、亚太、西欧为主的世界石油消费区域构成格局和以欧佩克等为主的世界石油储产量区域构成格局。目前,北美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区,亚太地区位居第二,西欧第三。这三个地区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80%左右,其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2%。欧佩克的石油消费量不到10%,但这些国家却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2/3。世界石油的消费区域构成与资源区域的构成严重错位和失衡,使全球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一直非常激烈,也使对原油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一直面临着压力。
  
  2007年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为1686亿吨,储采比(又称回采率或回采比,指年末剩余储量除以当年产量得出剩余储备按当年水平尚可开采的年数)由2003年41.0年减少到2004年40.5年、2005年40.6年、2006 年40.5年,增加到2007年41.6年。
  
  2007年世界各地区石油探明储量分别为:北美95亿吨(占世界总量的5.6%),中南美159亿吨(占世界的9.0%),欧洲和前苏联地区194亿吨(占世界的11.6%),中东1029亿吨(占世界的61.0%),非洲156 亿吨(占世界的9.5%),亚太地区54亿吨(占世界的3.3%)。其中,欧佩克为1276亿吨(占世界75.5%) ,储采比由2002年的82年,2003年的79.5年进一步减小到2004年的73.9年、2005年73.1年、2006年72.5年,2007年增大至72.7年。石油储量排名前五位的国家是:沙特、伊朗、科威特、阿联酋、伊拉克。
  
  由于能源特别是石油具有的特殊战略价值,世界石油中心同时也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而世界石油中心的每一次转移,都导致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相应变化,从而形成一幅幅新的世界石油地缘政治图景。今天,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波斯湾,从波斯湾到里海,从里海到外高加索,再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石油富集地理带。这个巨大的地理带蕴藏了65%的世界石油储量和73%的天然气储量。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把北非—波斯湾—里海—俄罗斯称为“世界石油供应心脏地带”。而围绕着世界石油供应心脏地带,形成了两环世界石油需求圈,第一环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和欧洲大陆;第二环包括北美、南美、撒哈拉从南非洲、南太平洋地区。在世界石油需求圈中,从石油需求未来发展趋势及其与世界石油供应心脏地带的关系上考虑,亚太地区显得尤为重要。过去10年间,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平均增长6%左右,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亚太地区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4%,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0%,消费量却占世界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与亚太相比,世界另两大石油需求中心——北美和欧洲虽然石油消费量很大,但石油需求增长极为缓慢,未来甚至有可能出现石油需求停滞乃至下降的局面。因此,可以把亚太地区称为未来的“世界石油需求心脏地带”。
  
  虽然世界大国对石油的争夺受各自的生存与发展需求驱动,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国际石油争夺战是因美国的石油战略变化而起。在对世界石油资源的争夺中,美国是首要角色。美国争夺石油不仅在于确保自身需求得到满足,更有控制这一战略资源进而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的长远意图。冷战后美国的中东战略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确保它在波斯湾的石油利益。根据美国副总统切尼领导的国家能源政策发展小组的研究报告,未来20年,美国的石油消耗量将增加1/3,石油产量将下降12%;到2020年,进口石油将占美国石油消费的三分之二。切尼曾明确讲:谁控制了波斯湾石油的流量,谁就有了不仅对美国的经济,而且“还对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的经济”的“钳制”力。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也曾指出,控制了中东地区的石油,美国就捏住了向其主要竞争对手供应石油的输油管口。“9.11”后美军进驻中亚,同样具有明显控制里海石油的战略考虑。相比之下,对世界石油市场需求较大的日本和欧洲等主要力量在美国面前都将处于明显弱势地位。但近一时期,俄罗斯在国际石油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在上升。这不仅因为俄罗斯拥有世界石油储量的12%,每年出口石油2亿吨左右,更为重要的是,石油对于俄罗斯来说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近年来,能源出口一直占俄GDP的20%以上和外汇收入的一半以上,俄罗斯经济增长的近90%也都得益于能源出口的拉动。因此,俄罗斯政府对石油出口给予了极大关注,并力求对国际石油战略格局施加更大的影响。可以说,在丧失与美国的核战略平衡后,石油正成为俄罗斯维护大国地位的“战略武器”和额外的政治砝码。
  
  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经济造成的最大影响是在石油领域,全球石油格局也因此加速洗牌。近几年,各大国和跨国石油公司之间的油气争夺战一直是此起彼伏。其主要表现在:首先,油气管道争夺成为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控制输油管比拥有油气资源更重要。美国力主开通巴库一杰伊汉、土库曼斯坦一阿富汗一巴基斯坦油气管道,来削弱俄罗斯和伊朗对里海油气开发的影响力。其次,油气资源争夺激烈。世界重要的跨国石油公司已几乎全部拥入中亚,争夺里海的油气资源。在西非也正在加速瓜分几内亚湾的石油资源。在中东,都瞄准着伊拉克油田的重建。第三,市场争夺残酷。俄罗斯一环里海石油圈崛起、几内亚湾新油田开发、伊拉克重返国际石油市场,打破了原有油气市场格局,引发欧佩克内部、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之间、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对市场的激烈争夺。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的安全局势,对石油价格波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东“地缘政治风险”已成为石油价格和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伊拉克石油生产虽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但石油出口却因持续不断的武装冲突和封锁而变得极其艰难。伊拉克的安全形势和石油出口设施问题仍是制约伊拉克石油产能的瓶颈和影响石油价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伊拉克是拥有1125亿桶探明石油储量的世界石油资源大国,其石油资源的钻探率迄今只有23%,在目前发现的80个大油田中仅开发了17个,因此它的石油潜能巨大。估计未来几年,以美英大石油公司为主的国际石油资本将把其石油投资的重点移向资源潜力大、石油勘探开发成本低的伊拉克,并将出现石油巨头投资竞争热潮。在此情况下,原先在中东局势不稳局面下成为石油投资热点地区的中亚、俄罗斯、西非等地除大油田外的其他油田投资热度将会有所降温,从而导致世界石油投资格局出现新的重大变化。据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估计,国外大石油公司到2010年在伊的勘探开发累计投资额将可能达到约300多亿美元,而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美英公司将会控制战后伊拉克大油田70%以上的权益。回顾近几年形势的发展,美国借反恐战争已经占领阿富汗,并“顺便”立足中亚,其控制里海油气资源之目标已基本实现。伊拉克战争则使美国支配中东石油的愿望成为事实。如果美国再顺势解决伊朗问题,中东油气资源的控制权将全部落入美国之手。此前,在北美,美国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独霸了加拿大、墨西哥的油气资源。在西非,美国频频发动外交攻势,并谋划调兵进驻几内亚湾,以保“后备油库”之安全。所以,在世界石油领域,可以看出美国的霸主地位已基本确立。
  
  未来,以伊朗为主要标志的中东产油区地缘政治风险将进一步加大,特别是伊朗核问题始终是影响国际油价的最大变数。根据BP能源统计,伊朗拥有189亿吨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1.4%,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储采比高达86.7;天然气探明储备高达28.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15.5%,仅次于俄罗斯居于世界第二位。目前,伊朗为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石油日产量超过400万桶,而且超过60%的石油出口国际市场,大约250万桶左右的出口量,年出口石油在1.2亿吨左右。由于伊朗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出口量、地理上所处战略位置,以及面临的石油供求趋紧的环境等因素,使得伊朗核问题更为复杂,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时间更长,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更为巨大。
  
  当前世界石油市场的新变化
  
  近年来,全球石油供需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从石油生产方面看,中东仍是石油产量最多的地区。中东地区平均每天生产石油达2千多万桶,占世界日均总产量的1/3。而且相对于原油储量来讲,中东又是全球石油产量最少的地区,西欧地区的相对产量最高,北美地区次之。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日产油量,中东地区石油可开采的时间也是全球最长的,而西欧的石油会最快枯竭。从世界石油消费情况的分布看,则与产量分布迥然不同。北美地区是世界上石油消费量最多的地区,占据了全球30%以上的石油消费,消费量超过其产油量的1.5倍。而产油最多的中东地区,石油消费量仅多于非洲地区,其消费量占全球的约6%,只相当于其产油量的1/5。然而,目前石油缺口最大的地区并不是北美地区,而是亚洲地区。亚洲是世界上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近20年来其消费量增长了一倍,石油需求量由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10%已上升到30%以上,成为与北美、欧洲石油消费量基本相当的重要地区。在这一地区,消费量增加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其次是韩国和印度。与亚洲和大洋洲截然相反的是,东欧和前苏联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则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与之对应是,这一地区的石油产量也出现了急剧减少的趋势。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其占世界总数5%的人口却消耗着全球42%的能源,对海外石油依赖严重,因而美力求建立以其为主导的国际能源新秩序。“9.11”事件后,美国通过强化美俄能源合作、加速里海油气开发、抢滩非洲石油,特别是对伊拉克战争等手段,加紧抢占石油地缘战略支点,全面推进全球石油战略布局。分析美国石油战略的总体部署,纵观近来石油地缘政治环境的一系列变化,可以看出,未来国际石油战略格局将呈现美国主导、供应方三分天下的局面。首先,伊拉克石油影响回升,并在美国直接控制下成为调节国际油市的重要杠杆。据有关预测,伊石油日产量1~2年内可望恢复到海湾战争前的350万桶,5年后可增至600万桶,取代沙特成为世界第一产油国。伊重返国际油市使美掌握了一张“王牌”,可以达到取代沙特、打压欧佩克、制约俄罗斯的多重目的。其次,欧佩克影响渐成衰势,但影响仍不可低估。在经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削弱欧佩克已成为美国既定目标。近年来,美通过建立西方石油战略储备、促进欧佩克内部分化以及扶植非欧佩克生产国等手段对其打压。“9.11”后,欧佩克面临以俄为主的非欧佩克产油国的挑战。今后,伊拉克的崛起又将对欧佩克构成更大威胁:如伊重返欧佩克,则需要其重新调整内部现行配额机制,可能使本已复杂的内部矛盾更趋激化;如伊游离于欧佩克之外,其庞大的石油产量与产能将使其成为欧佩克的一个重要竞争对手。但同时要看到,欧佩克石油储量仍占世界总量的2/3以上,多年的市场化运作也使其内部形成了休戚相关的利益关系。无论如何,欧佩克仍将是未来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影响力量。第三,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地位上升、影响增强。据俄能源部公布数据,俄石油储量和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3%和11%。“9.11”后,俄利用世界能源市场的新变化,以“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的总思路全面拓展能源外交,迅速扩展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地位迅速攀升。非洲石油蕴藏丰富,不仅油质好、成本低、易运输,而且远离动乱中心,相对安全。因此,西方各大石油公司视非洲为“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竞相投入巨资进行勘探开发。在新格局下,产油国与石油进口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与矛盾分歧相互缠绕,相互依赖进一步增强,既斗争又妥协将成为其相互关系的主要特征。
  
  今年以来,美伊核争端时好时坏,期间美国联合英国等西方国家多次施压联合国对伊朗实施制裁,但伊朗对此口气一直强硬,表示自己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双方一度剑拔弩张,美国威胁要武力打击,而伊朗则表态要封锁中东原油出口要道——霍尔木兹海峡。虽然最近伊朗核危机出现缓和态势,但石油利益纷争决定了其彻底解决仍然困难重重。据测算,目前油市中产生的“伊核溢价”已经达到20~30美元。土伊冲突也是新出现的地缘政治因素,已诱发了大约9美元的“土伊冲突地缘溢价”。此外,尼日利亚政局动荡,尼日尔三角洲针对油田的武装袭击不断,阿富汗多次发生爆炸袭击事件,甚至巴基斯坦反对党领导人贝•布托的遇刺身亡,都持续引发市场对地缘政治不稳定和恐怖袭击的担忧。
  
  地缘政治不稳定因素将长期存在。“9.11”事件发生以来,天下依然很不安定。美国的全球“反恐战争”在伊拉克、阿富汗陷入泥潭,中东地区呈现处处冒烟的危机状态。占全球石油产量10%的非洲最近也出现地缘政治不稳定,拉美产油大国委内瑞拉与美国的矛盾也在加深。地缘政治动荡,必将成为影响油价长期高位运行的一个根本因素。
  
  近年来,由于前面所述的脆弱的供需平衡为金融市场利用国际上频发的地缘政治事件进行短线操作提供了可能。伊朗核问题、尼日利亚石油设施受袭击、沙特炼厂遭遇恐怖袭击、朝鲜半岛核问题、黎以冲突、气候因素都给基金的炒作提供了题材。这些因素中,有些确实对石油的供给带来了影响,如尼日利亚石油生产中断和美国飓风对墨西哥湾地区的破坏等,这些事件造成了石油供应的减少,不仅仅是在心理上对市场是种打击,对市场本身也造成了影响;朝鲜、黎巴嫩、以色列等是非石油生产国,在这些地区发生的事件大多数是在心理上对市场造成影响;基金则利用这些事件的发生,加大了在期货市场上的进出,助长了油价在短期内的波动。
  
  从长远看,地缘政治因素对油价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世界重要产油区中东局势的动荡以及国际恐怖主义对石油设施的破坏也会加剧油价的攀升。排除地区危机与国际政治形势因素,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重要性和石油消费的不断增长也会使油价处于较高水平。21世纪的头20年,石油仍将是世界主要能源。据国际能源机构预计,到21世纪的30年代全球石油需求将由目前日需求量的8610万桶增至1.2亿桶,而石油储量则是有限的,未来油价还会有很大的上涨空间。国际油价达到每桶140美元以上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低油价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从近期来看,种种迹象表明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将很难有大幅度的回落,高油价的局面将保持一段时间。另外,也不能排除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大幅度波动的出现。由于欧佩克组织在实施“限产保价”的石油战略的同时,与英国、挪威和墨西哥等其它产油国争夺石油市场的竞争也在日趋激烈,而且欧佩克组织内部各成员为了本国的利益也会私自突破产量的限制和削价出售石油,从而导致油价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大幅度波动。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
其他文献
2008年以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从不足100美元迅速攀升至逼近150美元,涨幅超过50%。然而就在7月份底的十个交易日当中,油价又从147美元高位暴跌15%至123美元一线。实际上,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从每桶30美元左右上涨至2008年140多美元的高位,无论以名义价格还是真实价格来看,国际油价都达到了19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的最高点。高油价刺激了全球性的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也推动了全球性通货
目的分析珠海市西部地区狂犬病暴露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狂犬病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09年珠海市西部地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狂犬病暴露监测门诊的监测数据进行统
应用于外贸单证业务中,图式理论可以帮助单证员充分利用已有的结构图式和内容图式来理解和掌握新的单证类概念和關系,从而有效地提升单证员的业务能力,为进出口合同的履行提
期刊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总被人称为"八三"的孩子,就因为家长是"八三"的员工.但"八三"到底是什么?望着大人们的背影,儿时的我总悄悄的疑惑,是汗透衣襟?是两地分离?是一匣子糖果的
期刊
通常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石油价格,实际主要是指原油价格。从长期的历史回顾看,原油价格和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是主要随着供求的变化而变化。展望未来,需求和OPEC、非OPEC国家供给的变化将继续导致石油价格的波动。     三次石油危机及影响     因油价在短时间内暴涨就判断全球将出现石油危机,可能有点危言耸听,但是过去30多年里毕竟多次发生过油价飙升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的严重情况。     第一次危机(
自从“互联网+”开始出现以来,这个先进的概念就已经被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极具优势,所以社会中的各行各业也开始与“互联网+”进行结合,以借助“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企业的社保业务管理又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优化企业的社保业务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使企业的整体
摘 要:通过对我国九运会女子手球前8名队121名运动员创伤特点的分析,旨在寻找预防或减少创伤的措  施。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形式获取资料并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女子手球运动员创伤发生  率为61.16%;创伤分布以下肢(57.39%)居多,上肢(26.09%)次之;创伤类型以肌肉拉伤(39.13%)和韧带损  伤(33.91%)最多见;专项训练中创伤最多(69.57%);训练年限越长,
本文首先对工程投资项目的造价控制工作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析了工程投资造价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及对策,希望有助于工程投资项目的建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