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德育研究热点回顾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xiangt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德育研究的发展完善与高校德育学科建设有着密切联系。未来高校德育的研究者应拓展研究视角,关注研究领域前沿问题,同时要将研究工作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做到研究理论既高于实践,又能在实践工作中发挥出作用。
  高校德育作为教育领域当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以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高校德育文献为研究对象,在数据库中期刊类别下以“高校德育”为主题,将论文的检索时段设定为1979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将论文来源类别设定为“全部期刊论文”,将收录的论文设定在精确匹配模式下进行检索,共筛选出了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论文14,852篇。论文年份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统计文献的年发文量及其趋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预测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关键词作为体现文献研究主题的最小单元,能够高度凝练学术论文的核心内容,诠释其所要表达的研究主题。因此,基于共词分析法,在文献信息中提取能够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频次之高低分布,可以分析出某一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1]本文将以检索出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发文量进行统计,并借助CiteSpace分析软件对文献关键词进行整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中反映出的高校德育研究热点进行分析,有利于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可为高校德育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1979年以来高校德育研究可分为几个阶段,下文将以时问为线索展开具体分析。
  一、1979-1992年:恢复与探索期,突出对德育地位的研究
  “文革”给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做了一系列拨乱反正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高校德育又重新走上了正确的轨道。研究者也逐渐恢复了对高校德育的研究,并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
  本文对1979-1992年高校德育研究论文的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并绘制了高校德育关键词统计表,见表2。
  因“德育”“高校德育”等关键词指向笼统,不具有明显的研究针对性,难以有效表达研究的热点主题,故将其进行剔除。
  “德育首位”关键词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视。这与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作用密不可分。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造就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是无产阶级政治的要求,“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2]。1980年4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必须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结合为‘四化’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来进行,要旗帜鲜明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3]
  “高校德育课”“马列主义理论课”等关键词反映了研究者对高校德育课程的关注。改革开放初期高校德育课程体系的重建,是当时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文革”刚结束时,高校德育课程基本上是“老三门”(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较之以前只是内容上作了一些修订。“文革”后,由于社会变化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老三门”已不能适应。[4]加之随着社会的变迁,大学生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各方面价值观念的影响。1982年,《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通知》发布,我国高校陆续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指出大学要“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
  “社会实践”关键词反映了高校德育形式的创新。改革开放后,高校仅仅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已不能很好地达成德育的目标,于是德育形式进行了调整与丰富。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强调:“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信念,逐步锻炼成为有用人才。”高校开展的暑期社会服务活动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形式。
  总体上看,这一阶段高校德育研究尚处在恢复与探索的时期,论文总量不多,且研究的主题较为零散,尚未形成一些稳定的主题。
  二、1993-2000年:改进与发展期,突出对德育环境的研究
  随着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及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我国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被提上重要日程。以此为背景,高校德育研究在适应社会形势变化中得到进一步改进与加强。
  本文对1993-2000年高校德育研究論文的高频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并绘制了高频关键词统计表,见表3。
  “高校德育”“德育”“高校德育工作”等关键词由于文献检索是输入主题词的关系使其频次较高,但无实质意义。
  “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等关键词体现了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德育也在不断地调整。这一阶段德育目标的制定更体现出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德育大纲”关键词体现了德育研究人员研究关注点与国家政策制定的密切关系。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提出“必须重视德育,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工作首位”。
  “法律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等关键词体现了研究者对德育外延的持续关注。随着法制建设的推进,1998年4月,中央批准高校设置“法律基础”,作为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等在20世纪90年代也陆续加入了高校德育课程体系中。   “校园文化”关键词体现了这一阶段高校德育途径的丰富与完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这一阶段高校德育研究的热点呈现多样化态势,同时也有了焦点问题。从德育体系来看,对目标、主体、功能、内容、途径、环境、方法、评价等问题都有相当数量的研究,表明德育学科在逐渐完善。从德育要素来看,学校和大学生作为德育组织者和德育对象的地位都受到重视;从德育的外部环境看,知识经济、精神文明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从德育的外延看,越发关注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三、2001-2019年:完善与深入期,突出对德育现代化的研究
  进入21世纪,随着党的十六大的召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
  这一阶段高校德育研究各个方面都有了改进,同时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突变关键词指标来探索一个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突变关键词反映的是一定时问内关键词,即那些词频的相对增长率突然增加的词出现的密度。根据关键词在不同年份词频的变化状况可以将其分为四类:一是上升型,即总体上词频呈现上升趋势的关键词;二是下降型,即词频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的关键词;三是稳定型,即词频在个别年份有升有降,但总体上仍然保持一定量的关键词;四是突变型,即一出现就很快消失的关键词。陈超美博士指出那些具有上升趋势的关键词更能反映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趋势。[5]本文对2001-2019年的高校德育研究论文的突变关键词情况进行统计,并绘制了文献突变词分年度词频表,见表4。
  “以德治国”关键词的分布集中在2001-2005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德治国”是21世纪初我国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来的重要治国方略。
  “立德树人”关键词自2010年出现后开始呈现增长趋势,这与政策引导关系密切。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了“立德树人”这一概念。2016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网络德育”关键词集中在2001-2019年,反映了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形式顺应时代作出的调整。2000年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广大德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创造出“德育电子网校”“网络咨询室”等德育形式,极大地拓宽了高校德育渠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自2007年出现至今呈增长态势,这与宏观政策调整有密切关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始探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作了明确解释。目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在持续,而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各学段的学校教育中去是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新媒体”关键词自2009年出现至今呈上升趋势。互联网普及和自媒体发展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德育若想守住主阵地,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和辨别各种网络信息能力。此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实效性”关键词自2001年至今总体呈上升趋势,提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高校德育研究热点与核心问题。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仅靠德育本身不可能完全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就需要协调内部外部各种因素才能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我国高校德育内部而言,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工具化取向的高校德育目标、缺乏互动的德育主体、知性化的德育内容、忽视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等。高校德育必须大力突破,才能实现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德育提出的任务和要求。
  “创新”关键词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社会转型相对于变化缓慢的社会变迁是“惊险一跳”,我国面临着现代化转型。改革意味着社会结构的转型、经济的转轨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矛盾和冲突凸显。[6]高校德育要突破传统德育理念、内容、方式等的桎梏,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就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关于高校德育创新的研究涵盖了高校德育理念、模式、课程、实施方法、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高校德育的创新与发展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需要系统全面规划。
  这一阶段高校德育研究的论文总量有了巨大的增长,主要是由国家对德育的重视引起的。这一阶段延续了上一阶段的一些热点问题,包括网络德育、德育实效性等。同时,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热门研究主题,如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从德育体系来看,德育目标、功能、内容、途径、环境、方法、评价等仍是研究的主要关注点。
  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第一,德育研究与时俱进的特点非常明显。德育研究的关注点往往会受到国家经济水平提升、宏观政策调整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德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的影响。第二,德育研究的学理性也在趋于科学客观。高校德育研究的发展完善与高校德育学科建设有着密切联系。未来高校德育的研究者应拓展研究视角,关注研究领域前沿问题,同时要将研究工作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做到研究理论既高于实践,又能在实践工作中发挥出作用。国家可通过提供经费支持、加强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一批优秀学者投入高校德育领域研究,并引导他们与实践工作者加强交流合作,努力创建一支协作意识强、科研水平高、合作能力强的核心研究队伍。德育研究也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隐蔽的、持久的,所以可采用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跟踪研究方法,将以往静态的研究方法与动态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提高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本文整理与分析的关键词来自于原有文獻。由于有的文献本身没列关键词,这部分文献未纳入本次研究;还有的文献本身尽管有关键词,但关键词不是很严谨。后续的研究中,会注意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19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60.
  [3]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5.
  [4]郑芬,杨德广,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德育的变革[J].思想理论教育,2008 (23):20-24.
  [5]王嘉颖.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二十年的热点与前沿——基于文献的关键词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8 (11):23-32.
  [6]谢守成,徐杨巧,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挑战及趋势[J].北京教育(德育),2016 (11):8-11.
  【安宝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王丽娜,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刘烨
其他文献
摘要 教师生活在“泛制度化”的学校环境中,学校制度对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职业道德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现实地看,当前学校制度在价值层面和实践层面存在双重困境,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改善。应从学校制度入手,理性分析制度与师德的关系,审慎剖析当前师德建设的制度困境,提出破解策略,为教师职业道德提升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 师德;教师道德;制度;学校制度  作者简介 刘志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
对不同月龄宝宝担心事儿的建议    本月值班专家  李建茹(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主管心理师,著有《解读宝宝心——给年轻父母》一书。)汪荃(北京市早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在亲子班里……  为宝宝精心挑选了亲子班,宝宝却不会和老师配合,真让人失望。(10个月)  说到配合,我想10个月的小宝宝只可能和照料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有一些默契。可能是源于天性,更多的是在宝宝出生之后,母亲迎合孩子的需
就像很多医生和研究者总在试图测量、调查人的快乐和幸福一样,《父母必读》杂志也用2个月的时间进行了这样一个“妈妈幸福感”的调查。调查结果和专家们的分析都登在了这期杂志的《特别策划》里面了。也正像以往的调查从来都没有取得所谓的正确答案一样,我们的这次调查和分析也不太可能开出一个让每个人都满意的幸福药方。因为幸福是一个复杂而又常常自相矛盾的状态,因此要把幸福固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比如有专家调查得出结论:
在智能时代,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及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陶冶学生的能力,将仍然是教师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素养。要防止人利用人工智能去奴役他人,我们必须在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来临之时成功地将人类的道德水平普遍提高到一個新高度,以适应智能时代的新要求。正如前文所述,人工智能在其本质上不过是人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延伸,它本身无所谓道德或不道德,只不过这种特殊的工具是人类智能这一看家本领的延伸,具有此
我校践行“交往教育”三十年,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教育目标的设计、教育内容的组织、教育方法的优化,促使他们学会交往,掌握必要的交往规范,形成正确的交往观念,培养初步的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校的“五蕴”课程就是在“交往教育”的“尊重、理解、合作、对话、共生”的内涵基础上建立的活动性德育课程,包括自治力系列课程、博爱力系列课程、凝聚力系列课程、适应力系列课程和成长力系列课程。“五蕴”课
据《布里斯班时报》(BrisbaneTimes)报道,随着学校与校园暴力的斗争加剧,被退学的学生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在麦高文政府采取新措施解决新澳大利亚州公立学校校园暴力问题之后,今年已经有7名学生因为身体攻击行为被学校“排除在外”,另外还有3名学生被要求开除,919名学生因为有攻击性行为被要求停学。这些是2019学年前四周的统计数据。据悉,去年这个时间段里,没有学生被开除,但仍有799名学生因人身
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阿兰    婆媳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经。拥有了良好的婆媳关系,某种程度上就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不过,就像“幸福”一词随着时代的变迁正在被赋予新的意义一样,良好的婆媳关系也正在突破传统的“不是母女胜似母女”的单一模式。我们可以亲如母女,也可以相敬如宾、甚至可以淡淡如水,只要能够保持家庭的和谐,那么一切OK!    和婆婆“划清界限”  师颖:我们和婆婆没有住在一
你的小宝贝酷爱吃甜食,动不动就要喝甜饮料?在超市购物时,小家伙一到糖果区眼睛就发亮,买回家没多久就将它们一扫而光了?看看下面的内容,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甜蜜蜜”生活小记      才4岁就有2颗蛀牙  讲述人:方可婷,  女儿蒋方仪4岁半  经典表情:极度焦虑  小女是个超级的“甜蜜蜜”宝宝。奶奶因为爱孙女心切,更是每天小甜点、巧克力、口香糖地伺候着。虽然我也经常教育她要少吃些甜食,吃完
赵唯吟 王喆琼道德的建构是一种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复杂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持续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反省自身,帮助他们重构道德认知。  近几年,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深度学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同。深度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它和被动的、机械的学习相对。小学道德与法抬课程是一门涵养学生生活实践智慧的课程,强调的是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早在春秋时代思想家孔子就提出“民无信不立”的思想。对个人而言,没有诚信就无以立身,对社会而言,没有诚信就无从进步。步入21世纪,随着地球村的出现,世界各国联系越来紧密,诚信成为个人品质的决定性因素。建立科学的学生诚信评价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明确诚信评价内容  根据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构建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诚信评价机制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