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与重构——油画人物创作感悟

来源 :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画是油画中历史最悠久的品类,画家培根(Francis Bacon)曾说:“但身为人类,我们最迷恋的就是自身.”[1]人物画浓缩地体现了各个时代、各种社会身份的人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历程,也鲜明地体现了艺术家的综合素养和他们观察人类的方式.画家整日与人物形象打交道,眼所绸缪、神所萦回和笔所经营皆始于此.油画传入中国的百余年,人物画始终是本土画家探索和发展油画的最主要的路径.时至今日,“中国油画”早已蔚为大观,其中产生的优秀人物画作品不胜枚举.在这种背景下,我开始了对人物画的学习和创作思考.
其他文献
梁漱溟(1893-1988)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推行乡村建设实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为了解决和改造中国的社会问题,他带着对“人
期刊
我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1997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就读于中国画专业.中央民族大学集中了我国在民族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领域一大批顶尖的艺术人才.在这样的艺术氛
期刊
科技介入当代图像生产使油画等架上绘画受到冲击,后现代理论框架下的小叙事使宏大叙事被日趋消解。为此,2010年至2019年间中国先后启动了多项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使油画创作空前繁荣,同时也开启了重建宏大叙事的进程。这10年的中国油画分别从历史情节、社会现实、油画语言等层面,共同构成了对宏大叙事的重建。本文以宏大叙事的重建为线索,从重大题材的历史画创作、油画本体语言的溯源和深化、主题性油画写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意象油画对精神领域的探索等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梳理这10年油画的发展状况及在多元整合下宏观体系建
《绘事指蒙》是明代邹德中编撰的一部画论,是书共计82条名目,对绘画的“布置之要,施色之方,与夫皴描染斡,朽点临摹,反复详载,曲尽其妙”[1]。其中,涉及更多的是绘画工匠经验性的总结而非文人画家理论性的概括。因此,在普遍具有抽象哲理、宏大叙事的画论论著群中颇具特色,丰富了传统画学理论体系,是研究画史的珍贵材料。特别是其中的色彩资料,为我们探究画工用色之法、民间绘画色彩之审美取向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过对其整体考察与梳理,发现该书中的色彩观大体上表现为:颜料的制作、色彩的运用与色彩的审美,三者由表及里
现象意识与通达意识的关系,在本质上关涉意识与认知关系的理解,因而一直是意识问题的重要内容。很多科学家认为,现象意识与通达意识是可分离的,所以意识体验的内容与意识通达的内容是不完全一致的,这就出现了“溢出”问题。从神经科学角度去分析“溢出”问题,我们会发现,即便它们在无意识表征中是完全一致的,但在“神经关联”层次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就表明,在不同情况下,现象意识与通达意识的内容是可以分离、重合、相交的,因此它们在“溢出”问题上是不相悖的。
倪瓒的传世作品虽多,但设色作品极少见,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水竹居图》轴便是其罕见的早期设色作品之一。本文首先从画学文献的著录与画幅本身进行对照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几点差异,再以该画中出现的诗文、收藏印玺和题跋为依据,详细考察该画的绘制渊源和流传过程,最后以《水竹居图》为例,分析其早期山水画风格产生的原因和特色。本文试图通过文献学、鉴藏史及风格分析三个方面,探析倪瓒早期绘画图式的发展轨迹,呈现倪瓒早期山水画的真实面貌。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工笔画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于2021年4月17日下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并分别于中国美术馆和八一美术馆同步展出.作
期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寓一方情愫.对于长期在相对稳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中的艺术家,如何与之同构独特的精神面貌?在当下流行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冲击下,怎样取舍,如何在严谨的造
期刊
新文化运动时期,民粹思潮兴起.具有民粹倾向的启蒙思想家倡导白话文体,主张平民文学,将创作的视角转向普通劳动者,对他们的辛苦劳作和艰难境遇给予关怀.中共早期知识群体在“
一近年来,新具象雕塑逐渐成为现代雕塑领域的重要创作流派,反映了雕塑在现代语境下的创作转向。新具象雕塑是建立在传统具象雕塑基础上,结合时代审美观念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雕塑创作流派,在某些特征上与传统的写实雕塑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是对原有写实或传统具象雕塑创作手法的继承,并结合时代审美需求及现代艺术观念,进行某种程度的革新。可以说,新具象雕塑的“新”不仅体现在形式语言层面的创新,还表现为艺术观念、创作思想等精神内涵的转向,集中反映了传统雕塑在现代、后现代艺术以及信息技术时代的冲击下所进行的创作转向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