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承天寺夜游》中看苏轼的月亮情结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yu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只有八十四字,就像一篇信手记下的日记,但它绝不是如同“在平地滔滔汩汩”,而是仿佛在山石间曲折穿行,抒情插于记事、描景之中,闲旷的情怀表现在如水的月色和静谧的氛围里。如此短小之文,况能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如行云流水,曲折而尽意,非文章高手是无法达此境界的。
  开头一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看来平淡无奇,就像日记。但起句平平,然后在平易中起波澜,这方是大家作法。果然,波澜接着而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解衣欲睡”是倦怠无兴致,“欣然起行”却活跃兴致高。这两句一伏一起,一沉一活,文章顿显波澜。而造成这种转换的契机则是“月色入户”。为什么月色入户能使作者披衣而起,兴致顿增呢?可能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苏轼对大自然特别是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留下的诗文中有相当数量的咏月佳句,例如他在黄州时写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月夜杯子由》);“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等都脍灸人口。二是由于贬斥之中的的孤寂和无聊,他企图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排除纷忧,获得慰籍;在月的世界中来寻求一种污浊的官场和喧闹的尘世所没有的静谧的心境和纯洁的氛围。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御史罗织罪名,逮捕下狱,后经弟弟苏辙等多方营救才算保住了脑袋。同年十二月被贬往黄州,虽然给了个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头衔,实际上是作为政治犯交地方官监管,不准签署文件,处理公务,甚至连行动自由也受到限制。一个人独处定惠院内,友人不敢来往,生活上也很窘迫。诗人的一切都被剥夺,只有清风明月才属于他,诗人当然要在其中寻找寄托和慰籍了。作者在黄州时曾写过一篇《前赤壁赋》,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也正是反映了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接下去,作者写他在月下寻友。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县南,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人,他不但与苏轼遭遇相同,也是贬谪到黄州,而且襟怀也相似。张怀民到黄州后寓居在承天寺,并在寺旁筑一亭,苏轼题名为“快哉亭”,苏轼的弟弟苏辙还写了篇《黄州快哉亭记》,在记中他称赞张怀民“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可见也是个寄情于山水、不以贬谪为念的旷达之人。因此苏轼引为同调,在此月白风清之夜,作者到承天寺寻张怀民,而“怀民亦未寝”。这“亦”字大有讲究:首先,它暗暗证实,张怀民确是苏轼的同调,也许他也经过了“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个过程了吧,但作者没有再生枝蔓,只用“亦”字点明,使行文在洒脱之中又显得突兀,他们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再次,作者“未寝”,张怀民亦未寝,这为后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结论,事先做好的铺垫。行文如山石曲折又前后照应,于此可见一斑。
   以上是叙事,写作者由夜孤寝,以及努力在自然美景中寻找解脱和慰藉的内心活动从中暗暗流露了出来。以下转入写景,当然景中亦有情。作者写月色用了十八个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历来被誉为写月色的绝唱。究其原因,不外三点:其一,处处有月又处处不提月。三句之中没提一个月字,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月光无处不在。这个表里澄澈的月的世界,完全是靠喻体来完成的。其二,比喻能摆脱陈俗的旧套,它与视觉、错觉、悬念、联想结合起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一般人写月色,总是说月光如水,这虽很准确,但显得陈旧。苏轼同样把月光喻成水,但却是一种视觉;庭院如积水,而且还是一种澄得近乎空明的积水。这本身就比单纯说月光如水显得生动。然后作者再加以联想:有水就会有水生植物藻、荇,而且这些藻荇还交错在一起。那么这些藻荇怎么跑到院内来了呢?作者在一番设疑后再一句点破:“盖竹柏影也。”这种悬想设疑之法不但把竹柏的影子写得生动而逼真,而且还暗示出那无处不在的月色,确实无比精妙。其三,动静相承,给月色增添十分诗意。“积水空明”,这是一种静谧之美;“藻荇交横”,这是一种动态摇曳之美。动静相承,给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淡雅而又具有风韵的诗化的透明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作者才摆脱了迁谪的压迫感,才从类似拘囚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才能达到一种物我两忘、天地共存的悟境。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写作者在空明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作者连发两问,其实是用不着回答的。因为这是作者虚晃的招数,目的是要引出下面的结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结尾这句是点晴之笔,它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月色感觉的集结。“但少闲人”的内涵很丰厚,表面上看,他似乎是说自己与怀民因遭贬斥,无所事事,故多闲暇,才会有这闲情逸致来夜赏明月;实际上它是对碌碌人生的否定和庸庸官场的鄙视,也是对宦海浮沉的解脱和受诬遭贬的排遣。作者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只有摆脱杂念的缠绕,有着一副旷达的胸襟,才能领略这风清月白的自然美景,才能交融在这澄澈的透明世界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五接中学)
其他文献
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只要抓得紧、抓得细,就会象毫末之苗终成合抱之木一样。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提高的。  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教师产生了一种近乎错误的认识,认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可有可无,说多了耽误时间,说少了无济于事,教学的任务之重,作文的次数又有限。于是,每次作文干脆简单的把题目往黑板上一写,提几点要求就让学生冥思苦想各显神通。殊不知,长此以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课题。下面就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教学整合谈一谈我在教学中体会。    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多媒体软件集图像、声音、文体于一身。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
期刊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接近,发现和体验所学内容,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笔者在近两年的研究实践中,对物理课堂进行了探究性教学尝试,并在教学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创设情景、设问引思、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期刊
高度抽象是数学的本质属性。由于数学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就必须是从现实的物质外壳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所以一开始从自然数的诞生,数学便开始了抽象的过程。发展到今天,数学更是在高度的抽象性上越走越远。可以说没有抽象,就没有数学。  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主要有三种形式: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形象思维又叫直观思维。它的思维特征是具体、直观。它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在抽象思维产生前
期刊
如何引导高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四重”,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
期刊
语文学科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说”是语文能力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把听说读写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别强调“说”的重要性。他说:“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说的能力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多了。”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    一、要敢说    语文教学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说”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课上、课下随时随地来“说”。然而,有的同学
期刊
就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小班化教学,空间形式比较自由,师生人际关系也比较融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一学期的小班化教学实践,我对如何有效地在小班数学课堂中开展游戏活动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一、适应性    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小朋友
期刊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相反,它还具有极大危害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让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异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扭曲了学生的个性;  其二,压抑并取消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没有时间也没必要思考,教学成为不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  其三、禁锢并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参与的机会,使得所学知识停留在外在的、呆滞的惰性的水平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如何释放学生的激情,如何调动学生求知欲,如何启动学生的思维,如何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独立、自觉地完成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这些都是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要体现的具体内容。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搞好政治教学,需遵循“三优化”原则。   【关键词】优化原则 思想政治教学    一、优化教学
期刊
嗓音功能本身是每个人生来固有的,但是唱得动听的能力却主要是训练的结果。歌唱是通过用特殊的方法——多方法的语言来训练嗓音功能而获得的。这是因为人体的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运动状态和它们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主要是依靠声乐老师把自己歌唱发声的感受、体验、歌唱的经验和方法,通过通俗的、精炼的、准确的、形象的、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并指挥他们的发声器官协调配合,让他们歌唱,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歌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