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铜器,把辉煌錾刻进时光里影子

来源 :远方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n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小腹大鼻耳高,
  烈火烧身称英豪。
  量小岂能容大物,
  二三寸水起波涛。
  ——清 郑板桥《铜壶诗》
  钢——千年古城大同城市文明的重要元素。一句“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里买铜”,说尽了这座城市与铜的渊源。大同铜器有着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一代代铜匠凭借炉火纯青的铜艺,在岁月磨洗的敲打錾刻中,将大同的灵魂熔铸其中。王友文、王永文兄弟就是这样两位为数不多的大同铜器手艺人,多年来,他们执著坚守在这块阵地上,联手创造着大同铜器新的辉煌。




“百羊火锅”上的老手艺


  王氏兄弟的铜器工作室,在大同市郊的一处大杂院中,循着叮叮咚咚的敲击声,我寻到了一间门窗简陋的房子前,踏进房里,瞬间让人眼界大开,虽然四壁清贫,而一件件正在加工中的铜器却让这间陋室蓬荜增辉,铜火锅、铜香炉、文房四宝、生活用品……各种铜器应有尽有,精湛的雕刻,别致的造型,金光闪闪的铜器格外夺人眼球。
  哥哥王友文,今年54岁,热情健谈思维敏捷,正靠在窗前一张窄小的桌子前设计着图样。桌子上满是他画的图纸,只见他一会沉思默想,一会挥笔勾划,俨然忘我地沉醉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弟弟王永文,今年50岁,言辞不多却更显内秀,他坐在一张小小的工作台上前,时而凝神端详,时而起锤走刀,精心地敲打着一件超大号的铜火锅。
  这是一个直径1米的大火锅,锅身已经完成,友文师傅还在设计火锅的烟筒。大火锅不仅体量超常,而且图案设计精巧,通身上下密布着一只只活灵活现、神态各异的羊儿。根据友文师傅的设计,整个火锅要錾刻100只羊,锅身60只,锅盖39只,最后1只,要站在烟筒上,“我设计的‘百羊火锅’创意就是人们在享用火锅时,欣赏着火锅外面精美的百羊图,品美著锅中美味羊肉,美食美器,遥相呼应,美不胜收!”
  永文师傅正在一丝不苟地錾刻锅盖,铜器制作工具品类繁多,各种型号的锤子錾子琳琅满目,在永文师傅的手里,件件使用得灵活自如,还有几件王氏祖传的塑形工具,看永文师傅的使唤,让人惊叹无比,看起来粗糙笨重的家伙,内里却是机关重重,设计得巧妙智慧。“大同铜火锅主要有名在手工锻造技艺上”,永文师傅介绍说,火锅全用上乘黄铜制成,上锅下灶,中间通风,精致美观,方便实用。火锅内里涂锡,防锈消毒,又可保持食物原来的味道。一件铜器要经过熔铸、切割、焊接、弯曲、穿孔、锻打、錾刻、退火、磨砺等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最要功力的就是錾花,錾花有浮雕和平雕两种……”永文师傅手中錾刻的羊锅盖,就是用的浮雕手法,錾子和锤子在他的手下,像是有灵气的笔,随着他的敲击,一只昂首奋蹄的肥羊凸现于锅盖之上,呼之欲出,根根羊毛纤毫毕现。“制作羊火锅,没有模具,没有先例,全靠自己的感觉。力度和手劲的大小,凭的是多年的经验,不容半点疏忽,一锤打下来可就再也回不去了啊!”





  “百羊火锅”兄弟俩已经忙活了3个月了,看起来已具雏形,“我要让我的作品,件件都有精气神!”友文师傅说,作品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他的宗旨是,他们兄弟手中出来的东西,要让人一看就觉得“展展挂挂”,不能“萎靡不振”。正是他说的这样,看王氏兄弟的作品,大到“大同九龙壁”“铜制大火锅”,小到铜兽头、铜宝鼎,件件蕴涵着鲜明的民族艺术韵味,凸显着大同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岁月磨洗中的精技艺


  王友文、王永文俩兄弟的从艺经历颇为坎坷,他们出生于恒岳脚下号称“铜器之乡”的浑源县,家里祖辈都是以加工铜器为生,初中毕业后,两人就跟随父亲、姑夫学习铜器制作,不久就掌握了铜瓢、铜壶等生活用铜器的制作技术。1987年大同市金属工艺厂招工,王友文入厂工作。“第一天到厂里,就被铜火锅上錾刻的花纹图案所吸引住了。”“平鱼火锅”上活灵活现的金鱼跳跃在河塘内,“梅花火锅”上数枝腊梅傲雪开放……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让他不敢相信这是用锤、錾雕刻出来的。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儿学出个名堂来。   刚开始,王友文被安排在铜器车间工作,每天做火锅的烟筒。他是个有心人,一到休息时间,他就到工艺车间看老艺人们如何在铜器上雕刻花纹,把錾花用的各种錾子造型都记在心上,回了家让铁匠给他加工出了同样的錾子,晚上回到宿舍就自己练习錾花,在铜器车间的3年时间里,他学会了各种造型的铜火锅、铜香炉、铜壶、铜酒具的錾花工艺。
  1990年,河南洛阳一家客户要求做一个高2米、直径1.5米的超大铜火锅。这样的产品,厂里从来没有做过,王友文自告奋勇参与了设计与加工,20天后,王友文和老师傅刘承业联手制作的紫铜大火锅完成了,人们看后交口称赞。从此,王友文在金属工艺厂名声大噪,他也由铜器车间调到了工艺车间,专门做对外加工的活儿,他把弟弟王永文也介绍到厂里上班,兄弟俩逐渐掌握了大同铜器所有的手工技艺。
  1996年,由于原材料价格的猛涨和工艺传承的断链,金属工艺厂被迫停产了,兄弟俩无奈干起了别的营生,可心里始终难以割舍对铜艺的热爱,不愿意让这一传统技艺就此失传。于是,他俩租了间房,开了自己的铜器作坊。可是生意并不好,平日里,他们也就为一些饭店或找上门的顾客做些换壶底等修修补补的活儿,有时一个月也揽不下一件活儿,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经常连买材料的钱都没有。永文师傅说,没活干的时候,他们就琢磨着做点工艺品,有人买就卖,但通常都是卖了一件才敢做下一件,因为没钱买材料。而且,有时候有了好的设计,他们也不敢付诸实施,因为担心做了工艺品后,如果有顾客来修东西,他们就没材料了。







  说起过去的艰难,兄弟俩也是感慨万千,最艰难时他们也曾想过放弃,可是一想到如果就此放弃,大同铜器手工艺的传统技术也许就会慢慢失传,这让他们觉得很心痛。而且大同铜器制作的全套手工艺他们都会,学到这一步不容易,他們也不甘心。社会上的有识之士知道他们的事后,曾专程找到他们,希望他们一定要坚持。“就是为了这些关心、喜爱大同铜器的人,我们也得坚持下去,要不对不起老祖宗。”




“混铜香鼎”上的新工艺


  大同铜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品位,早在唐宋时期,大同的铜器就已畅销全国。从明代起,大同的铜火锅更是声名远扬。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大同时,曾将雕有“九龙奋日”图案的铜火锅作为国礼赠送给了蓬皮杜总统。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市场冲击,加上铜雕技艺难掌握,许多人不愿意从事这一行当,大同铜器日渐衰落,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大同铜器手工艺也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王友文、王永文兄弟坚守着这门古老的手工艺,尽管艰难,但他们还是创作出了许多精品,其中手工雕凿出的铜器作品“大同九龙壁”在2008年第9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铜奖,哥哥王友文还被评为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0年6月,王友文被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选拔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举办的山西省工艺美术高级人才研修班学习,这一下让他眼界大开,“借鉴其它工艺,大同铜器必须要创新。”友文师傅认为,大同手工铜器的唯一性和独有的神韵,是机械加工无法取代的,在铜器制品出现了许许多多替代品的今天,大同铜器更应当在时代的洪流中重新散发出新的光彩,于是他开始在传承老工艺的同时,研发新的产品。
  兄弟俩最先想到以铜器的色彩作为突破口,大胆设想从同样称为“铜”的黄铜和紫铜熔合入手。紫铜是纯铜,黄铜却是以铜成分为主的合金,且两者之间的硬度、延展性存在很大差别,更为重要的是紫铜的熔点在1083℃,而一般情况下黄铜的熔点要比紫铜的熔点低100℃以上,因而,要将这两种铜非常贴切地熔合在一起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多年的坚持中,他们屡遭失败,在不断失败中也积累了经验,“混铜”工艺从最初的仅能体现一些不规则的图案,到如今,能够依据创作的需要,在熔铸过程中任意制作出需要的纹饰和图案,尽情在大同铜器上展现紫与黄的色彩魅力。同时,他们在器形设计上大胆吸收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增加了盖罐、提梁壶、香炉等工艺化品种,特别是新制作出的一只超大“盘香鼎”,十分巧妙地融入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魏都纹饰和祥云、花卉等传统图案,既有传统工艺古拙的艺术美感,也不乏现代工艺生动的流畅表现。“混铜”工艺一面世,便引来了极大的关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唐绪祥教授认为大同铜器“混铜”工艺是在延续中国传统工艺过程中的一次难能可贵的创新。
  经历了艰难,才更能感觉到拥有的珍贵。说到自己的作品,兄弟俩感觉就像是亲手哺育的孩子,“越做越想做,越干越想干。”俩人为了做新产品,攻关技术难题,经常是做着做着就忘记了时间。尽管传承不易,但他们俩对大同铜器的前景依然信心十足。近些年,大同市正在大力保护和修复古城,发展旅游,振兴文化,他们觉得是个非常好的机会。而且,政府对传统文化项目也高度重视,2017年“五一”劳动节,基于王氏兄弟对大同铜器工艺的发展创新,填补了历史上的空白,王友文被授予了“大同市特级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同时,“王友文传统工艺大师铜器制作创新工作室”被山西省总工会命名为“传统工艺大师创新工作室”。坚持、坚持、再坚持,他们相信,等古城修复好了、旅游业发展了,他们的状况一定会有所好转,大同铜器手工艺一定会得到传承和发展。
其他文献
齐鲁大地平原广袤,母亲河黄河川流而过,奔腾入海,太平洋的季风从海上吹来,绵长的海岸线镶嵌着不少深水良港。地理、气候上的众多优势,使得这里海陆物产丰富,多种多样的食材,鲁菜就此发源,并自然而然的造就了其烹饪上的独特——取材广泛,中正朴实,五味调和,独占一个鲜字。  总觉得鲁菜再怎么说鲜,但作为北方菜,可能也还是偏成,但旅行济南后,真正发现,鲁菜的成并不突出,的确是五味调和,不偏不倚。前后5天,我们在
期刊
“崇武”乃“崇尚武备”之意,这里古名“小兜”,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是明洪武期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古城是清一色的石头街,老街两旁是朴素的民居,石房子、红砖厝、木结构房子都没、有太多的装饰。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透出岁月的斑迹,沉淀的光芒还在。  “中国·崇武东海南海气象分界线”标志碑就矗立在古城东南角。崇武处于东海和南海两
期刊
如果你从泉州的街头走过,你会看到一座座庄严古朴的寺庙,开元寺、承天寺、天后宫、清真寺和关帝庙等等。  虽历经千百年的风雨,这些神庙依然矗立在泉州街头,见证了泉州古城的历史变迁,成为泉州人最值得骄傲的文化名胜古迹。  泉州是民间信仰最集中的地方,有道教、儒教,民间信仰接近儒教。儒教的神很多,也就是多神信仰。民间信仰文化丰富,被称为“泉南佛国”。  我试图在网络上查询泉州到底有多少寺庙时,却发现这是一
期刊
突尼斯,绝大多数中国人可能对其了解葚少,她就像是一块在地中海和沙漠的夹缝里生长出来的绿洲,有撒哈拉荒凉无垠的沙漠,也有纯净浪漫的蔚蓝地中海海景。它是地球上少数几个集中了海滩、沙漠、山林和古文明的国家之一。我喜欢游走在深深的街巷,感受这个地方举手投足间的神秘气质与优雅情调。  神似希腊的非洲小国  对于突尼斯最初的印象来自电影《英国病人》,当沙漠与爱情发生联系,黄沙也变得温柔缱绻。后来在西班牙电影《
期刊
掬一捧漓江的水,在迷蒙烟雨中随着竹筏飘荡,等待寂静的黄昏静悄悄来临。  山水中的桂林,总仿佛被烟雨笼罩着,呈现出迷幻的颜色。天边的光晕是混沌而深沉的,弥散在低垂的云雾间,涂抹着肉眼难以分辨的色彩。不多会儿,青山披上了黛色的袍,碧水覆上了紫色的纱,星光一般的渔火便渐渐明亮起来。  一漓江渔火  渔火是漓江的眼。渔火亮了,漓江的夜就鲜活了。  点点渔火,明明灭灭,把山腰里的村落照成了虚幻的影子,疏疏落
期刊
江口码头遗址包含美山码头和文兴码头,为宋元时期泉州城区与港区水陆转运的枢纽。江口码头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现存重要的“物证”。  美山码头  始建于宋代,码头长7.75米,临江处筑就石构墩台,以“一丁一顺”的方法交替叠砌,墩台东西两侧各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石构斜坡式道路,向南延伸至江中。墩台的台基由下而上渐次内收,外侧壁面呈斜状,以供大船深水停泊。由于江底为软基,码头基础的底层均为松木桩(“睡木沉基”)
期刊
昔日的沙姆沙伊赫是尘土飞扬的贝都因村落,如今却变成了最受自由行游客欢迎的旅游胜地。车子越往沙姆沙依赫开,越有种驶进沙漠绿洲的错觉。在西奈半岛的這个角落,沙滩、海底、沙漠、峡谷,适宜的天气、低廉的物价、配套齐全的酒店设施、灯红酒绿的国际赌场、顶级的海底潜水环境都让这里变成埃及最热门的度假圣地,每年吸引众多欧美的游客来到这里休闲度假。  埃及·苏丹花园度假酒店  误打误撞的惊喜  快到市中心了,我们才
期刊
作为精致的“网红店铺”,走道和楼梯转角的装饰也不能忽略。这不,走道上看似随意停放的购物车,转角墙上孤独的霓虹灯管,还有角落里发呆的小木马、摆放恰到好处的娃娃机,这些细节都正中粉嫩嫩的少女心啊!  女生好像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重新爱上粉色。这个年纪大概是脱离了象牙塔、独自面对生活的时候吧。在无比怀念年少的无忧无虑的同时,又对眼前可控的未来充满期待:要每周给自己买一束鲜花、要定时清理房子、要养一只可爱
期刊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是文艺青年们的精神向往。我们推荐了诸多的良辰美景,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读书。  通常认为,书读多了,人就变得有“文化”了,文章也会越写越好了,待人接物也会彬彬有礼,内有涵养,外有风度。反正书读多了,整个人都会闪闪发光。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读了很多书的人,依然会做出诸多令人生厌的事。尽管这是少数,不具有代表性,但就我们对这个社会的认知经验来说,读很多书
期刊
甜品为夏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专注于分享甜蜜心情的甜品店“糖丘”,每日络绎不绝的客人可以在这里卸下满身燥热与疲惫,尽情在精致甜品和清爽饮品中度过一段悠然快乐的好时光。  最近有一家本不起眼的甜品店——糖丘Sweet Hill在南京一跃成为了网红店,高颜值和超赞的甜品就是它的制胜法宝。它的文艺清新很像泰国街头小清新的店铺,其实这样风格的小店很多,那么店主又是凭着什么如此受欢迎的呢?  糖丘坐落于远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