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除了元曲,元代其他文学几乎是完全陌生的。文学史到了元代似乎产生了一个断层,唐宋时期昌盛发达的诗词在此时统统失语,成为不为人注意的背景点缀。后人不仅以气格卑弱形容元诗,还做出了“词衰于元”的判断。就后者而言,真令当代读者举出一位元代词人,恐怕是一件难事。而若说活跃于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小说的全真道士也能如苏轼柳永一般填词,那就更出乎我们的想象了。实际上全真道士不仅会作词,而且爱作词,著名的《全金元词》一书竟然有二分之一弱的篇幅都是全真词作。这实在使人惊讶。而问题也就来了,全真词水平如何,元代文人又如何看待这些词坛上的“不速之客”?
客观的说,全真词多是谈道说理的枯燥之作,但并非没有佳什。我们来看一首冯尊师词。冯尊师是一位全真高道,其词有二十首《苏武慢》收于《鸣鹤馀音》一书,这里选择其一:
梦断槐宫,倚天长啸,勘破物情今古。担簦映雪,射虎诛龙,曾把少年身误。金谷繁华,汉苑秦官,空有落花飞絮。叹浮生、终日茫茫,谁肯死前回顾。 争似我、玉麈清谈,金徽雅弄,高卧洞天门户。逍遥畎亩,肆任情怀,闲伴蓼汀鸥鹭。收拾生涯,紫蟹黄柑,江上一蓑烟雨。醉归来、依旧芦花深处,月明幽浦。
与我们对全真道士固有印象不同,这阕词着实令我们惊异。从艺术看它有不少可称道之处,整体结构上则上下两片构成精妙对比,上片气势豪放悲凉,下片情致清幽寂雅,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作者首先从“梦断槐宫,倚天长啸”下笔,“槐宫”指的正是南柯一梦中的大槐安国。然而既然已经勘破了世事繁华,然而偏偏要倚天长啸,这种矛盾来自何处呢?且看作者描绘出一个射虎诛龙,气吞山河的少年豪侠形象。本来这位少年应有一番作为,但最终空有屠龙之技,不得施展。不仅其身被误,就连其所属的时代象征:西晋金谷,秦宫汉瓦,都化为一片荒原。这样作者就从个体的人反思到整个历史。而最后的结句尤其加深了这一思考,把无穷的时间、无常的生死与有限的个体交织起来,由人生而家国,由家国而存亡,这使我们不得不再三深思人生的意义与历史的无常。而正当我们感慨于作者笔墨勾起的波澜时,下片的勾勒安排却又好像恬淡无波的湖面。作者弹琴高卧,逍遥快活,在鸥鹭烟雨中逍遥自遂。这里作者是个手持紫蟹黄柑的隐士形象,而非悟道打坐的道人形象,文学的形象美感压倒真实的社会身份,给人的是审美享受。其节奏之舒缓,文字之从容,似乎和上片长啸高歌的气氛不协调。但我们知道,没有少年时的喑哑叱咤,没有少年时的慷慨悲歌,就没有老来的平淡自在。上片是积累,下片是升华。作者精致的笔墨就给我们展示出一片有别于传统儒家事功选择的人生图景。
那么这类词是否存在态度消极的一方面呢?我们先来看看当时人的选择。元代有个叫虞集的著名文人,既是理学家,又诗词文皆善,被誉为有元“一代文宗”今存虞集词中恰有数篇和冯尊师的《苏武慢》,且看他的追和:“老矣浮丘,赋诗明月,千仞碧天长剑。雪霁琼楼,春生瑶席,容我故山高宴。待鸡鸣、日出罗浮,飞渡海波清浅。”恰好和冯词趣味一致。而另一位元末明初理学家凌云翰也和了冯词,他的“世事浮云,人生大梦,歧路漫悲南北”的领悟也与冯酷肖。元代的理学大儒都喜欢冯词,不是因为他们选择了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将道家或道教的隐逸追求作为儒家修齐治平的一种补充。当代我们津津乐道的儒道互补其内涵正是如此。但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儒道互补不代表反对“纯儒”或“纯道”,冯尊师的《苏武慢》完全是道家语,但不妨碍儒家大儒虞集凌云翰等对它的喜爱。
回到冯尊师的这首词,“小词虽小,意义俱全”。它至少给我们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元词未必“衰”,有不少平日忽视的作者为之努力。二是元代未必是一段百年的文化荒漠,在相对贫瘠的土壤也能开出艳丽的文化花朵。三是对当代整个国学复兴来说,我们疏漏忽视的文化精华还很多,小到一篇词,大到一个文人,一个时代,都有我们继续值得努力探索的必要。“路漫漫其修远兮!”
客观的说,全真词多是谈道说理的枯燥之作,但并非没有佳什。我们来看一首冯尊师词。冯尊师是一位全真高道,其词有二十首《苏武慢》收于《鸣鹤馀音》一书,这里选择其一:
梦断槐宫,倚天长啸,勘破物情今古。担簦映雪,射虎诛龙,曾把少年身误。金谷繁华,汉苑秦官,空有落花飞絮。叹浮生、终日茫茫,谁肯死前回顾。 争似我、玉麈清谈,金徽雅弄,高卧洞天门户。逍遥畎亩,肆任情怀,闲伴蓼汀鸥鹭。收拾生涯,紫蟹黄柑,江上一蓑烟雨。醉归来、依旧芦花深处,月明幽浦。
与我们对全真道士固有印象不同,这阕词着实令我们惊异。从艺术看它有不少可称道之处,整体结构上则上下两片构成精妙对比,上片气势豪放悲凉,下片情致清幽寂雅,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作者首先从“梦断槐宫,倚天长啸”下笔,“槐宫”指的正是南柯一梦中的大槐安国。然而既然已经勘破了世事繁华,然而偏偏要倚天长啸,这种矛盾来自何处呢?且看作者描绘出一个射虎诛龙,气吞山河的少年豪侠形象。本来这位少年应有一番作为,但最终空有屠龙之技,不得施展。不仅其身被误,就连其所属的时代象征:西晋金谷,秦宫汉瓦,都化为一片荒原。这样作者就从个体的人反思到整个历史。而最后的结句尤其加深了这一思考,把无穷的时间、无常的生死与有限的个体交织起来,由人生而家国,由家国而存亡,这使我们不得不再三深思人生的意义与历史的无常。而正当我们感慨于作者笔墨勾起的波澜时,下片的勾勒安排却又好像恬淡无波的湖面。作者弹琴高卧,逍遥快活,在鸥鹭烟雨中逍遥自遂。这里作者是个手持紫蟹黄柑的隐士形象,而非悟道打坐的道人形象,文学的形象美感压倒真实的社会身份,给人的是审美享受。其节奏之舒缓,文字之从容,似乎和上片长啸高歌的气氛不协调。但我们知道,没有少年时的喑哑叱咤,没有少年时的慷慨悲歌,就没有老来的平淡自在。上片是积累,下片是升华。作者精致的笔墨就给我们展示出一片有别于传统儒家事功选择的人生图景。
那么这类词是否存在态度消极的一方面呢?我们先来看看当时人的选择。元代有个叫虞集的著名文人,既是理学家,又诗词文皆善,被誉为有元“一代文宗”今存虞集词中恰有数篇和冯尊师的《苏武慢》,且看他的追和:“老矣浮丘,赋诗明月,千仞碧天长剑。雪霁琼楼,春生瑶席,容我故山高宴。待鸡鸣、日出罗浮,飞渡海波清浅。”恰好和冯词趣味一致。而另一位元末明初理学家凌云翰也和了冯词,他的“世事浮云,人生大梦,歧路漫悲南北”的领悟也与冯酷肖。元代的理学大儒都喜欢冯词,不是因为他们选择了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将道家或道教的隐逸追求作为儒家修齐治平的一种补充。当代我们津津乐道的儒道互补其内涵正是如此。但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儒道互补不代表反对“纯儒”或“纯道”,冯尊师的《苏武慢》完全是道家语,但不妨碍儒家大儒虞集凌云翰等对它的喜爱。
回到冯尊师的这首词,“小词虽小,意义俱全”。它至少给我们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元词未必“衰”,有不少平日忽视的作者为之努力。二是元代未必是一段百年的文化荒漠,在相对贫瘠的土壤也能开出艳丽的文化花朵。三是对当代整个国学复兴来说,我们疏漏忽视的文化精华还很多,小到一篇词,大到一个文人,一个时代,都有我们继续值得努力探索的必要。“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