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前文化时期陶鬶的特点及发展演变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ayer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鬶是龙山文化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器物。先民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对美的不懈追求,丰富着史前社会的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赋予了陶器时代的烙印,而作為陶鬶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表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本文试图从龙山文化博物馆馆藏陶鬶谈起,试析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陶鬶的造型特点、类型、发展演变及历史意义。
  【关键词】:龙山文化;陶鬶;发展演变;历史意义
  章丘龙山文化博物馆(即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始建于1994年,馆藏文物400余件,其中陶鬶10件。红陶鬶5件,白陶鬶1件,黄陶鬶2件,灰陶鬶2件。分别属于海岱龙山文化早、中、晚三期。造型古朴优美,神韵独特。为龙山文化时期陶器之典型。龙山文化时期的陶鬶以其独特的仿生造型和合理的构造,映射出了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宗教信仰以及墓葬随葬方面的需要。龙山文化陶鬶上承大汶口文化,后启夏商各新器形的出现,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传承意义,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也有启示作用。
  一、陶鬶的历史渊源
  陶鬶这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产生于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早期,为史前东夷人所创造。距今约4600年的龙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一脉相承。据相关研究资料及考古发掘表明:在龙山文化时期,聚落几乎已遍布山东平原地区,粮食种植和家畜饲养成为生活的主要来源,社会经济逐渐走向农业化。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手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随着农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需求也为手工业的进步施加了推动力。有学者认为在大汶口文化中期,海岱文化区就已经开始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到龙山文化时期,手工业得到了巨大发展,成为当时最大的经济部门。手工业专门化迅速发展,工艺技术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产品空前丰富,品质优良。而其中制陶业尤其突出。其间产出的陶器外形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在窑温控制上也已经很自如。达到了古代制陶工艺的顶峰。陶鬶因其形体复杂采用分体制作,然后对接,快轮修整。烧制火候一般达到900摄氏度,而高岭土烧制的白陶在1000摄氏度以上。另外,在龙山文化时期,虽然原始先民已经形成大的聚落,过上定居生活,但由于当时生产力的相对过于低下显示的自然环境异常险恶,尤其是原始先民在面对大自然灾害时显现的非常渺小而无力,从而引发人们对大自然心存敬畏。
  二、海岱地区陶鬶的类型
  就目前对史前陶鬶的研究而言,高广仁、邵望平的《史前陶鬶初论》算是最全面而且深入的,其观点广为学术界所引用。根据陶鬶的形制不同(基本不涉及制作工艺)将陶鬶划分为不同的分式。陶鬶的形制变化主要表现在足部、腹部及颈部。此外,流、鋬的变化、装饰的不同也往往具有时代上或地域上的意义。根据这一方法,将各地出土的大多数陶鬶划分为:I式实足鬶 ,II式无腹大袋足鬶,III式有腹小袋足鬶,IV式简腹大袋足陶鬶,V式束腰细足鬶。此外,还有一些被称为“盉”的陶器,有些学者将其归陶鬶一类,认为其是具有管状流的陶鬶。在此本人认为两者之间具有“亲缘关系”,但不作为陶鬶的类型进行分析。
  I式实足鬶
  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已粗具雏形型,中期定型并大量涌现,成为中期的典型器物之一。在龙山文化时期虽然仍沿用,但很少。
  II式无腹大袋足鬶
  出现于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的阶段,盛行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进入典型龙山文化时期之后,形制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异。次式多为夹砂红、褐陶,少数为灰陶。
  III式有腹小袋足鬶
  出现并盛行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直到龙山文化早、中期为一种比较重要的形制。此式陶鬶,色泽明丽,有乳白色、淡黄色等,器表光洁,器壁较薄。此式陶鬶较II式鬶的区别在于它有一个明显的扁圆腹,袋足比II式鬶瘦小。
  IV式簡腹大袋足陶鬶
  是典型的龙山文化中、晚期器物。它由II式鬶发展而来,保持着II式鬶袋足肥大的特点,俯视仍为三圆相切或三圆相交。同时它又与龙山文化时期的III式有腹小袋足鬶有共同之处,颈部粗,与袋足的上部连成一个大口直筒状的上腹部,并与III式鬶陶质、陶色近同。
  V式束腰细足鬶
  仅为一件采集品。1979年烟台地区考古调查时,在栖霞县杨家圈遗址采集。夹砂褐陶,口径大于腹部,呈现束腰状,或为典型龙山文化遗存,也可能晚于龙山文化。
  三、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陶鬶的基本性质与用途
  大汶口文化中期为陶鬶的形成期,到大汶口文化晚期为陶鬶的发展期,陶鬶的兴盛期应是海岱地区典型龙山文化时期。陶鬶在龙山文化中是很典型的器物,造型上,由三个袋足、细长颈、鸟喙一样的流以及旁侧的半环形把手组成,十分精巧。材料上,陶鬶基本上有两种质地,其一为夹砂陶鬶,一般较粗糙,还有一种是泥质陶鬶,其质地则比较细腻,制作上较夹砂类型也精致一些。用途上,由于陶鬶是由三个袋足撑住器身,便于加热,所以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里,陶鬶属于炊煮器。考古发现一些陶鬶有一些内存灰黑色残渣,被断为酒渣,也有一些内壁表面存在大量水垢,所以推测陶鬶主要用于煮酒或煮水。而在龙山文化晚期,人们将形制优美的白陶鬶作为酒礼器,随葬在一些大墓中,此时的陶鬶功能便是礼器。
  四、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陶鬶的发展演变
  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陶鬶发现的形制最早,数量也较多,同时具有比较清晰的发展谱系。可以说相对应同时期的周边地区具有文化强势地位,从而为周边部族所模仿。具体地说,是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得到显著扩展。海岱龙山文化中晚期的陶鬶,主要向西传播到黄河中游以及江汉地区的诸龙山期文化中。陶鬶发展至夏代晚期,便主要集中在洛阳一带,其绝迹是于商代初年。
  龙山文化的陶鬶从大汶口文化而来,单讲龙山文化的陶鬶造型的发展演化而言,其颈部明细变粗,颈壁有平直到下部扩出,逐渐发展演变为颈腹一体,颈腹间界线消失;流口由鸟喙形朝向三角形斜上发展;腹部锯齿附加堆纹有的增至两周,也有的在腹部两侧增饰索状小把手;圆形饼饰增多;夹砂白陶居多,夹砂红陶则相应减少,有的则变为橙黄色;袋足由锥状体逐步演变为羊乳状;绝大多数继续保持高度抽象的“禽体”造型,部分则保持着某种程度的写实,颈下两侧特意做出没有实际用途的拱状耳,用以表示鸟类的双翼。龙山文化陶鬶的袋足形式,其优势是热效率较高,如此促成了陶甗和陶鬲等新型袋足器形的出现。
  五、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陶鬶的文化意义。
  由于陶鬶的诸多特点,完整的发展谱系以及数量众多,故被视为龙山文化时期最典型的器物之一。它体现了原始先民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以及对身边常接触的形象的积极摄取,并把这种观察感受尤其是表现人的世界方面,通过陶塑的形式加以捏塑,并做到了不脱离生活的实用本意,集实用与审美为一身的特点,反映了艺术的产生来源于现实生活。
  陶鬶不仅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也对后来器形的演变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介于当时的时代局限性,生活环境的恶劣以及人们思维的原始状态。陶鬶表现手法上也比较纯朴,其意义是一种承前启后,是给后人带来基于当时生存环境及人类思维水平的最美形态。
  参考文献:
  [1]张学海.《考古学反应的山东古史演进》[J],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10版
  [2]高广仁,栾丰实.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大汶口文化[J],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3]王永波,张春玲.齐鲁史前文化与三代礼器[J].齐鲁书社出版,2004年10月版
  [4]高广仁,邵望平.史前陶鬶初论[J].考古学报,1981年第四期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困惑之一是学生厌学教师难教。为解决这一问题,从两方面进行探究。一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二是要求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且要广泛阅读多积累。只有教学互长,不断促进才能永葆高中语文之魅力。  【关键词】: 思考;方法;主体教师;客体学生;希望  一、面对现状的思考  葛兆光先生在《夜深还照读书窗》一文中说,“现今的读书,就如木匠学做木工,裁缝学做针线的境地
期刊
人与机的关系自人类劳动的开始就开始了,近代人机工程学的萌芽从工业革命开始,开始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工程技术领域。经过不断的发展,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石粉的庞大,包含了人体测量学、心理学、环境学等众多学科的内容,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学科。  传统的人机工程学教学模式与方法都不丰富,以理论知识的讲述为主,相对比较枯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倦,产生厌学心理。所以,从提高教学效率出发,人机工程学的教学方法
期刊
【摘要】: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学科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为出发点,研究文学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理论建构。进入21世纪,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探讨汉语言文学教材改革的原则及具体措施。  【关键
期刊
【摘要】:美术教育对培养儿童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价值,罗恩菲尔曾说过:“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潜力,在学前儿童美术发展过程中,从涂鸦期儿童的乱涂开始,逐渐画出个什么东西,并给它命名,到象征期的儿童为事物象征性地再造一个多半是不完整的、粗略的轮廓形象,现到图式期儿童用画来
期刊
【摘要】:人文关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转变的重要体现,在提高高校政治教育的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灌输,而轻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本文将对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我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
期刊
【摘要】: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还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实施条件较差,形式主义严重等问题。为加强我国小学生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发展,文章提出了从教师、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等多方面入手,推进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近年的研究文献发现,约有10-30%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
期刊
【摘要】: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结合数据库技术,构建基于高职实训教学过程的管理系统,从而优化实训室建设和实训室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提升实训教学管理的效率以及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充分实现院校实训教学管理的数字化、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关键词】:实训教学;高职院校;资源库建设  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和最根本内
期刊
【摘要】:为了发挥党在人才教育建设的强劲力量,十八大又一次翻开了教育界的新篇章,站在又一巅峰打造了创新性成果。党的十八大在我国顺利的召开社会主义创新型教育逐步实现现代化。这是一次高举旗帜、团结奋进、不断前进的重要会议,对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创新型教育充满了新契机。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发展的泉源,为国家的创新发展和教育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认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承载着我
期刊
【摘要】:“任务驱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模式,树立起新的以完成任务、情感表达和疑难解决为特点的立体、全方位探究式、实验式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才智以及自己独到的设想提出问题解决之方案。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在信息技术学科运用较多,然而,本人敢于突破常规,一试牛刀将其援引到海如烟花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来加以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历
期刊
【摘要】:社区居民人际关系,是促进新型社区建设、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区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又是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所出现的新问题。本文将介绍社区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居民关系,指出社区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中提高居民人际关系的主要方式,帮助社区构建符合群众需求、契合群众满意度的社区教育。  【关键词】:社区教育社区居民人际关系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已经逐步建立了基于住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