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城公园绿道完善及景观提升工程将使得环城公园更好地发挥生态、游憩、休闲的功能作用,体现园林城市生态宜居的作用,创造出更加显著的生态、社会、人文效益,使得城市绿地均衡发展,同时提升了城市环境质量,有利于合肥市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合肥;环城公园;绿道设计;景观设计
项目位于合肥市老城区周围,环绕护城河,20世纪50年代废城垣建环城马路,并植树造林。1980年始建环城公园,是一个以原环城绿带为基础,采用开敞式布局,运用造园艺术,点缀园林建筑和山石小品形成的线带状敞开式公园。它抱旧城于怀,融新城之中,绿树碧水像一条绿色环带束于其间,被海内外宾朋誉为“一串镶嵌着数颗明珠的翡翠项链”,为合肥市获得“园林城市”奠定了基础,1986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优秀设计、优质工程一等奖,并被全国统编中学地理教科书引为范例,同时成为全国其他城市学习的典范。
1.概况与现状
合肥环城公园总长8.7公里,面积137.6公顷,其中水面52.6公顷,陆地85公顷。其根据不同地段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条件形成不同特色的六个景区:纪念宋代清官包拯、弘扬包公文化的包公文化园;以水景为特色的银河景区;以动物雕塑为特色的西山景区;以现代化大型广场设施为特色的琥珀潭景区;以自然野趣为特色的环北景区;以提供娱乐服务为中心的环东景区(详图1—环城公园鸟瞰图)。使公园与城市空间互相连接渗透,似将公园景物搬上街市,引满园春色入城,又似繁华街市落入园中,拥沧桑入怀,形成园在城中,城在园里的景观格局,为本次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景观优势。
2.规划理念与目标
理念—脉动古城、持久活力
千年古城,注入全新动力;翡翠明珠,打通文化经脉。融入活力绿道环、生态水景环、人文体验环于一体,通过三环重新梳理现状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延续古城魅力,营造属于这个千年古城独有的环城滨水休闲景观廊道。
目标—激扬活力、品位都市慢生活
提倡健康生活慢行古城区—“活力古城”;传承时代变迁历史文化脉—“人文古城”;发展娱乐休闲观光旅游业—“休闲古城”;创造高品环境人居新生活—“宜居古城”
3.绿道规划设计
3.1功能定位及特色
功能定位:串联环城公园景观资源与城市周边旅游资源,形成环城公园特色的慢生活休闲观光系统,推动生态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系统特色:该体系与城市结构、绿地生态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旅游景观系统紧密结合,形成环城公园区域完整的慢行系统网络。
3.2绿道设计
本项目将建立方便生活、工作及休闲的绿色自行车道及绿色步行道网络,改善提升老城区生态环境,实现环城公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绿道路线将“历史文化碎片”与“自然景观碎片”串联,以形成丰富、完整、系统的信息展示网络。环城公园及周边人文历史资源丰富,主要串联的文物遗迹、历史建筑、如李鸿章故居、教弩台、包公祠等。环城公园及周边自然资源丰富,其内有逍遥津公园、琥珀潭公园、杏花公园,包公园等,外有和平公园、瑶海公园、花冲公园、南淝河游园以及合肥植物园等。
以下介绍环城公园各段的改造方式:
包河南路段现状为4米的临河道路。设计利用包河南段临河道路作为绿道,链接包公祠和浮庄等人文景观;北岸拓宽滨河步道为绿道,以满足包河完整的环状绿道。
银河段现状绿化坡地陡峭,活动场地相对紧张。设计沿临河步道设置绿道;梳理林下空间,设计台地广场。
雨花塘段现状植被较为饱满,临湖步道与市政路之间的链接较为完善。设计临河步道拓宽满足绿道要求,结合西山景区雕塑设计休憩节点空间(详图2—雨花塘段绿道设计)。
黑池坝段现状该段市政路两岸临水,形成“堤”的形式。设计把黑池坝水边拓宽现状路面作为绿道,修建平台栈道增加亲水空间; 贯通绿道与堤顶路,让骑行者可以自由穿梭于林间。
环城北路段现状河岸护坡部分以硬质护坡为主,坡度陡峭,临水边有较宽的硬质步道贯通全线。设计将环城北路外侧设计带状公园,将绿道引入其中;利用现状河边的硬质铺地设计绿道支线。
小花园段现状植被丛生,缺乏保养,活动空间不连贯。设计把绿道引入园内,设置疏林草地空间,种植桂花、石榴作为特色植物景观;沿用堤顶步道和临河步道作为绿道支线。
琥珀潭段现状为绿化坡地陡峭,活动场地相对紧张。设计以市政人行道拓宽到2-2.5米作为绿道,局部拓宽平台,清理现状杂乱的植被,梳理景观视线。
4.景观规划设计
完善和提高景观环境质量,开展城中环境整治改造工作,建设具有本地特色景观游览线路,建成融园、林、湖、河、城、街为一体,展现古城生态系统多样性、突显都市文化资源多元化的核心区,形成古城区一张独具特色、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的旅游名片。
按照上位规划及总体规划需求,对环城公园现有六个景区进行梳理,整合为四大功能结构区。
4.1生态休闲区——主要由杏花公园、黑池坝公园、琥珀潭公园及环北公园构成,此区主要以植物景观为主,形成丰富多样的植物生境,体现一个景观及生态多样性休闲空间(详图3—生态休闲区效果图)。
4.2公共活动区——包含逍遥津公园、小花园及鲲鹏广场,该区主要以娱乐活动和三国文化展示功能为主,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动感、且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休闲活动空间。
4.3人文体验区——包含包公文化园及银河公园,主要以古城历史人文体验功能为主,古城文脉的集中展示区。
4.4旅游接待区——包含稻香楼及西山公园,主要以旅游接待为主,资源多样化,展现一张独具特色、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旅游名片。
5.结论
环城公园是抱旧城于怀,融新城之中,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绿树碧水宛如丝带,束在新城旧市之间,已成为环绕古城合肥一处不可多得的美景胜地。绿道的建设及景观的提升是为了展现合肥环城公园一体化、生态多元化、文化多样性的都市慢生活滨水休闲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衡学敏.合肥市环城公园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安徽农学通报.2005.
[2]夏娃.合肥市环城公园景观调查及存在问题研究.中国林副特产.2006.
[3]王婧、徐枫.景观节点主导下的城市带状公园设计.中国园林.2010
关键词:合肥;环城公园;绿道设计;景观设计
项目位于合肥市老城区周围,环绕护城河,20世纪50年代废城垣建环城马路,并植树造林。1980年始建环城公园,是一个以原环城绿带为基础,采用开敞式布局,运用造园艺术,点缀园林建筑和山石小品形成的线带状敞开式公园。它抱旧城于怀,融新城之中,绿树碧水像一条绿色环带束于其间,被海内外宾朋誉为“一串镶嵌着数颗明珠的翡翠项链”,为合肥市获得“园林城市”奠定了基础,1986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优秀设计、优质工程一等奖,并被全国统编中学地理教科书引为范例,同时成为全国其他城市学习的典范。
1.概况与现状
合肥环城公园总长8.7公里,面积137.6公顷,其中水面52.6公顷,陆地85公顷。其根据不同地段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条件形成不同特色的六个景区:纪念宋代清官包拯、弘扬包公文化的包公文化园;以水景为特色的银河景区;以动物雕塑为特色的西山景区;以现代化大型广场设施为特色的琥珀潭景区;以自然野趣为特色的环北景区;以提供娱乐服务为中心的环东景区(详图1—环城公园鸟瞰图)。使公园与城市空间互相连接渗透,似将公园景物搬上街市,引满园春色入城,又似繁华街市落入园中,拥沧桑入怀,形成园在城中,城在园里的景观格局,为本次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景观优势。
2.规划理念与目标
理念—脉动古城、持久活力
千年古城,注入全新动力;翡翠明珠,打通文化经脉。融入活力绿道环、生态水景环、人文体验环于一体,通过三环重新梳理现状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延续古城魅力,营造属于这个千年古城独有的环城滨水休闲景观廊道。
目标—激扬活力、品位都市慢生活
提倡健康生活慢行古城区—“活力古城”;传承时代变迁历史文化脉—“人文古城”;发展娱乐休闲观光旅游业—“休闲古城”;创造高品环境人居新生活—“宜居古城”
3.绿道规划设计
3.1功能定位及特色
功能定位:串联环城公园景观资源与城市周边旅游资源,形成环城公园特色的慢生活休闲观光系统,推动生态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系统特色:该体系与城市结构、绿地生态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旅游景观系统紧密结合,形成环城公园区域完整的慢行系统网络。
3.2绿道设计
本项目将建立方便生活、工作及休闲的绿色自行车道及绿色步行道网络,改善提升老城区生态环境,实现环城公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绿道路线将“历史文化碎片”与“自然景观碎片”串联,以形成丰富、完整、系统的信息展示网络。环城公园及周边人文历史资源丰富,主要串联的文物遗迹、历史建筑、如李鸿章故居、教弩台、包公祠等。环城公园及周边自然资源丰富,其内有逍遥津公园、琥珀潭公园、杏花公园,包公园等,外有和平公园、瑶海公园、花冲公园、南淝河游园以及合肥植物园等。
以下介绍环城公园各段的改造方式:
包河南路段现状为4米的临河道路。设计利用包河南段临河道路作为绿道,链接包公祠和浮庄等人文景观;北岸拓宽滨河步道为绿道,以满足包河完整的环状绿道。
银河段现状绿化坡地陡峭,活动场地相对紧张。设计沿临河步道设置绿道;梳理林下空间,设计台地广场。
雨花塘段现状植被较为饱满,临湖步道与市政路之间的链接较为完善。设计临河步道拓宽满足绿道要求,结合西山景区雕塑设计休憩节点空间(详图2—雨花塘段绿道设计)。
黑池坝段现状该段市政路两岸临水,形成“堤”的形式。设计把黑池坝水边拓宽现状路面作为绿道,修建平台栈道增加亲水空间; 贯通绿道与堤顶路,让骑行者可以自由穿梭于林间。
环城北路段现状河岸护坡部分以硬质护坡为主,坡度陡峭,临水边有较宽的硬质步道贯通全线。设计将环城北路外侧设计带状公园,将绿道引入其中;利用现状河边的硬质铺地设计绿道支线。
小花园段现状植被丛生,缺乏保养,活动空间不连贯。设计把绿道引入园内,设置疏林草地空间,种植桂花、石榴作为特色植物景观;沿用堤顶步道和临河步道作为绿道支线。
琥珀潭段现状为绿化坡地陡峭,活动场地相对紧张。设计以市政人行道拓宽到2-2.5米作为绿道,局部拓宽平台,清理现状杂乱的植被,梳理景观视线。
4.景观规划设计
完善和提高景观环境质量,开展城中环境整治改造工作,建设具有本地特色景观游览线路,建成融园、林、湖、河、城、街为一体,展现古城生态系统多样性、突显都市文化资源多元化的核心区,形成古城区一张独具特色、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的旅游名片。
按照上位规划及总体规划需求,对环城公园现有六个景区进行梳理,整合为四大功能结构区。
4.1生态休闲区——主要由杏花公园、黑池坝公园、琥珀潭公园及环北公园构成,此区主要以植物景观为主,形成丰富多样的植物生境,体现一个景观及生态多样性休闲空间(详图3—生态休闲区效果图)。
4.2公共活动区——包含逍遥津公园、小花园及鲲鹏广场,该区主要以娱乐活动和三国文化展示功能为主,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动感、且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休闲活动空间。
4.3人文体验区——包含包公文化园及银河公园,主要以古城历史人文体验功能为主,古城文脉的集中展示区。
4.4旅游接待区——包含稻香楼及西山公园,主要以旅游接待为主,资源多样化,展现一张独具特色、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旅游名片。
5.结论
环城公园是抱旧城于怀,融新城之中,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绿树碧水宛如丝带,束在新城旧市之间,已成为环绕古城合肥一处不可多得的美景胜地。绿道的建设及景观的提升是为了展现合肥环城公园一体化、生态多元化、文化多样性的都市慢生活滨水休闲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衡学敏.合肥市环城公园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安徽农学通报.2005.
[2]夏娃.合肥市环城公园景观调查及存在问题研究.中国林副特产.2006.
[3]王婧、徐枫.景观节点主导下的城市带状公园设计.中国园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