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妙在这一问”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590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没有一种提问方法能唤醒学生的思维潜能,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思考,如石子投入方塘,不仅轰然成浪,而且涟漪绵绵成影响深远之势呢?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理念正好回答了这一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如果能巧思妙想,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就可以使文章思路、学生思路、教师教路达到和谐统一,师生一起在阅读文本的活动中享受预设的精彩和生成的美丽,从而引导学生品尝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乐趣。那么如何建立起立体双向交流的课堂结构,让语文课堂“妙在这一问”呢?
  结合自己多年阅读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好的“主问题”设计一般具备这样几个特点:(1)新颖别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迅速集中思维,让学生直奔学习重点;(3)准确抓住整篇文章的要害,“一石激起千层浪”。
  下面我将从文章的标题、关键词句、形象分析、文脉梳理、情感感悟这几个方面对课堂主问题的设计进行论述。
  一、着眼标题,以题解文
  标题是文章的文眼,是文章重要内容的描述。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作者构思的独特匠心。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标题切入,引出主问题。
  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可以引导学生依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设计这样三个“主问题”:(1)你从课题中掌握哪些信息?学生讨论后明确:罗布泊是仙湖,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湖泊,現在却消逝了。(2)今日罗布泊是怎样的?过去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景象?(3)仙湖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全体学生在这三个问题的引领下,经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自主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谓事半功倍。
  又如在教学《荷叶·母亲》时,就可以从题目入手设计“主问题”:荷叶、母亲,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样东西,一是物,一是人,作者怎么就把他们放在一起了呢? 学生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让学生联系内容和情感进行赏析,提出各自的见解,最后得出结论:母亲就像荷叶一样,总是呵护自己的孩子——红莲,在风雨中,她始终保护着孩子,让她免受打击。这样的主问题设计,不仅具有新鲜感而且能够抓住文章的中心内容,使学生整体感知并领会文章主旨。
  二、着眼关键词句,巧妙引领
  文眼词句是文章融思想、艺术于一体的聚焦点,自然应该成为我们品读文章时“摄其精华,得其筋骨”的切入点,古人云“挈领而顿,百毛皆顺”。
  如教学《曹刿论战》时,我抓住关键词语“远谋”设计“主问题”: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说说有哪些语句和内容分别表现了“鄙”与“远谋”?促使学生细细品读体会,继而又抛出第二个“主问题”:你对一“鄙”一“远谋”这二者有什么看法?引导学生既认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又使学生正确评价见识短浅但又善于察纳雅言的鲁庄公。这样,两个问题架构了整个课堂教学的两大板块,并将原有的字词串讲、句子翻译、分析评价等教学环节都浓缩在两个问题之中,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实现文本的有效阅读。
  三、着眼形象分析,另辟蹊径
  古人云,文以载道。评价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要关注的是它的现实意义,当然,这个意义是由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分析人物形象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手段。
  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可以根据感人至深的英雄群像,设计出这样三个“主问题”:(1)文中最感动你的人物是哪一个?是怎样感动你的?(2)文中写到的“恐惧”、“胆怯”、“ 惊慌”等字眼是否有损英雄形象?(3)为什么这个悲剧是“伟大的”?在接下来的合作探究中,学生自然就会顺着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去阅读思考。
  又如执教《最后一课》时,在了解故事背景后我抛出第一个“主问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经过整合,组织讨论三种见解: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可怜”的人,一个爱国者。紧接着,又抛出第二个“主问题”: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塑造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学生讨论后明确: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民众,这篇小说才成为法兰西民族的心声。
  从形象分析出发的 “主问题”设计,引发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感知全文,筛选有效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最终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多层理解和对文章主旨的深层感悟。
  四、着眼文脉梳理,纲举目张
  有些小说初步阅读时感觉凌乱,教者若能从众多的情节中筛选出一两个内蕴丰富的点设计“主问题”,让这个“主问题”发散、流淌、形成一条教学线索,往往更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
  执教《孔乙己》时,我以“笑”为突破口,组织安排教学,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谈谈孔乙己与“笑”。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议论纷纷,提出三个“子问题”:孔乙己究竟有哪些可笑之处?文中人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为什么反复写笑?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发现: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在笑声中走向死亡,一个“笑”字,写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笑”是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段,反复写“笑”,能造成一种喜剧的氛围,增强小说的悲剧效果。
  围绕“笑”字设计的“主问题”,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在这一“主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圈点勾画,品评咀嚼,思考讨论,表达交流,听取点拔,深化认识。这一环节中,读、写、听、说、思融为一堂,能力提高和技巧训练合为一体,学生活动和教师点拨相映生辉。
  五、着眼情感感悟,拨云见日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和写作思路,还要引领学生去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对文章作深入的挖掘。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以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作为主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引领学生深入阅读。
  执教《老王》时,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文中表达情感最深、最令人动情的核心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以此为中心,结合内容设计“主问题”:(1)文章中 “我”对老王怀着怎样的情感?(2)请圈画出体现我对老王 “愧怍”的词句或事件,细细品味。(3)老王已经成为 “我”心中永远的记忆,作为读者,你们从作者的“愧怍”中读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这样紧抓情感核心句设计主问题,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初读文本,感受“愧怍”;学生概括情节,体会“愧怍”;学生联系实际,体验“愧怍”。整堂课紧紧围绕这一情感句,没有繁琐的追问,没有破碎的肢解和牵强的解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活动,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总之,现代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艺术是很值得研究的,其方法还可以有多种,如从文章的线索着眼,从文章的疑难点着眼,从文章的细节着眼等,但无论是哪一种“着眼点”,追求的都应是“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只要我们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找准文章的 “着眼点”,设计出一个个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辐射全篇的“主问题”,就能实现教者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者与学生围绕文本的对话,进而达到思维不断碰撞,能力不断提高,心灵不断丰满,情感不断丰富,思想不断升华的效果。
  “妙在这一问”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妙趣横生。
其他文献
理想的教室本该是一方田园。  教育是农业,学校就是一方农业园,应该做好“土(深耕改良育人土壤)”“肥(给予学生成长肥料)”“水(提供学生源头活水)”“种(培育学生品行)”“密(合理安排学生生活)”“保(保护学生免受‘虫’侵)”“管(精心做好校园管理)”“工(改善教育教学设施)”这些事情。农业的“八字宪法”也该成为学校的“八字宪法”。而且,学校还应是“现代”的农业园。时代在发展,学生的特点在变,教育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这句话说明了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通过写作,可以用文字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倾吐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升,是每一个语文教育者的任务。  一、
期刊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初中生来说更是这样。本文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出发,阐述如何利用教材资源中的各类主题对初中生进行爱的教育、责任教育和生命教育。以下是笔者自己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学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一、爱的教育的渗透  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同样,爱,也是语文教材的主旋律。爱的内涵有很多,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爱、接受爱、回报爱。  1.爱国
期刊
我们今天研究陶渊明,不应忘记陶渊明是生活在一千六百年前的魏晋人,说起“魏晋”总是与名士风流、饮酒、服药、玄学等社会风气联系在一起。颜延之《陶征士诔》对陶渊明的人生有一个精准的概括:“心好异书,性乐酒德。”这典型体现了作为魏晋人的陶渊明的个性特征。  一  说起魏晋风度,自然离不开酒,酒已然成为魏晋名士们的生活必需品。在《尚书·无逸》中,周公有鉴于商纣王饮酒淫乐而失国,所以谆谆告诫成王:“无若殷王受
期刊
有人说,“优秀的语文老师是从课堂上走出来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有较强的理解与领悟力,唯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带入文学艺术的殿堂;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调节好课堂气氛,营造有益课堂教学的氛围,从而深深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善于增强课堂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姆的教学观认为,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是趣味性的。实践证明,有趣味的教学最容易让学生接受,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例子”,“例子”提供了方向,告诉我们须追根溯源,还原语文的本真,直指教育、教学的“初心”。吕叔湘先生在《文字改革》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提出:“我觉得每逢在种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不得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所谓“根本问题”,就是指要认清“教的是什么”和“人们学会一
期刊
最近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推出了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朗读者》,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来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引领作用。节目播出后立即受到观众们的好评与热捧,诚如制作人董卿所说:“好的东西永远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粮总是供不应求。”  节目制作人对“朗读者”的诠释是:“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
期刊
近年来,随着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逐渐深入,批判性思维对于中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人们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尚不统一,但是共识还是明确的,普遍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反思性的思维,要以较高的标准来监控思维要素和思维过程。  语文教学中,学生理性、多元、温和的态度当然要培养,不过更重要的是对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从大的方面讲,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引
期刊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七到九年级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学习文言文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加强其语言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然而,现实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状况并不理想,“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
期刊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有云:“诗书之味大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也。”身处江南,故乡绍兴的“三味书屋”广为人知,书屋塾师寿镜吾次子寿洙邻曾解释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书能医愚,然教师须有与之匹配的学识和情怀。培养学生终身好读、乐读才是语文教育真正的追求。  多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不断地思索如何让语文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