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刻度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aI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没有预感,没有防备,如我一扭头荒草突然就长出来一样,丁酉清明前两天,一辆白色的老年代步车,在姐家的院子里,夺走了62岁的姐姐的心跳。
  惊闻噩耗,正在先生家坟院祭奠的我,雷击般一下子失去知觉……醒来后仍旧很是恍惚,看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看草木相互挤挨起伏,看我清瘦而秀美的姐姐着蓝色上衣在乡间小路上款款行走……
  姐姐!眼泪随着这一声哭喊汹涌奔泻。我气喘吁吁跑到一棵树下,对着手机向那个给我传递这一不幸消息的人,大声叫喊并斥骂!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那人明明说两个多小时前,我的姐姐还好好的,还在院边坐着与邻居们说笑,怎么这会儿竟阴阳两分,到了另一个世界?该不是一场恶作剧吧?已经完全失去理智,心疼痛得几近木然的我,彻底不管不顾地向那人咒骂:……你个浑蛋,你在说什么?你怎么不去死?应该死的是你!你告诉我这么恶毒的消息,无耻的你还有何脸面活在这世上?现在就死,我要你现在就去死!
  我疯了!先生夺去了我的手机,大家的劝慰声乱成一片,同行的所有人都认为我真的是疯了!
  二
  弟弟已先我们而到了姐家。母亲、表哥、表弟、表妹、先生、我、侄女……我们都来看姐姐了。姐姐你听见我们的哭喊了吗?尤其是母亲那撕心裂肺的泪血呼唤你可曾听到?从今以后再也没有人站在这院子里微笑关切地问我:你这时候回来了?渴不渴?饿不饿?再也没有人眼巴巴地站在山口,等我坐车过来,把早已装好的我最喜欢吃的土豆给我;再也没有人与我同行共床回家看望刚刚离开我们一年多的父亲;再也没有人给母亲打电话让她热天到山里来避暑;再也没有人……姐姐,每个人都有自己注定的角色,你所给予母亲的,给予我的,给予我们大家的,没有谁可以替代。
  最悲痛欲绝的是母亲。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姐的骤然离去,使85岁高龄的母亲突然很老很老了,她所遭受的这个打击远比父亲不在时要大得多。在母亲所有的亲人中,姐姐永远排在她心目中的第一位,姐姐是这个世界上母亲最疼爱的人!这方面我永远无法跟姐姐相比。曾经我很不解过,也愤愤不平过,都是母亲所生,为什么姐姐是母亲的心尖儿,而我只能是心边儿?后来我尽量说服自己,时时拿自己的缺点跟姐的优点比,慢慢地,也便接受了这个现实,特别是随着年岁渐长,越来越看开看淡了。我们都是母亲的女儿,对我,母亲也一样牵念连心,为什么总要将自己与姐姐相比呢?
  姐姐,母亲不是说将来她老了,咱姊妹们是个亲人吗?我也郑重向母亲承诺过以后一定会对你好的,可你怎么能忍心丢下我们就这样去了呢?你赶紧给母亲托个梦吧,劝慰劝慰她,让她吃一点点饭好吗?
  我忽然觉得因为接连遭受失去亲人的悲痛,漫长岁月里的每一个日子原来都是同一个啊!
  三
  姐姐很安静地躺在黑色棺材里。穿绣花鞋、着蓝绸子起花衣裤的她,让我大感“富贵”得很!我知道,也只有这时候,勤劳节俭的姐姐才从头到脚里外全新地“奢侈”一回,如果她有知觉,一定不同意家人对她如此“破费”。她常说吃饱穿暖干净整洁就好,农村人,穷讲究个啥!其实高中毕业的姐姐回乡后做了近10年的民办教师,后来她任教的那个小校被合并到另一个学校,没有门路和关系的姐姐不得不告别讲台终生务农。
  这个雨天的上午,我和侄儿一起整理姐姐的衣物。看到那么多姐姐平日一直不舍得穿戴的新旧衣服和围巾鞋袜,尤其是我三十年前送她的毛衣、套服和大衣,都完好地放在袋子里,连标签还没拆掉,我的心发酸、发颤、发冷、发疼,泪水一次次模糊了双眼,一颗心在大声尖叫:姐姐,你的命好苦,你一生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对自己节俭严苛到吝啬残忍的地步,你为什么要这样啊,为什么?
  很多人不明白且為之叹息,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怎么能对自己这样自虐?如此勤俭艰苦到头来又如何?只有我最清楚,经历过贫穷和苦难生活的人,特别懂得惜福,懂得珍惜每一粒米和每一缕丝,感恩每一片叶、每一瓣花、每一抹阳光。
  伸手可触姐姐的棺材,我说的话即使姐姐全都听见了也不可能再应答!姐姐,我会留下比你的棺材、你所穿走的全部衣服,以及为你请的这班响器所花去的更多的钱,这是我最后一次为你花费,以后我再想给你买衣物,又怎能送给遥不可及的你?
  四
  比我大几岁的姐姐,还在几个月时就到了我们家。善良明白的父亲一直视她为亲生。不!那是比亲生还要关爱有加的。父亲从来没有弹过姐姐一指头,就连斥责也不曾有过。不仅父亲,爷奶也是格外偏向呵护姐姐。母亲就更不用说了,向来毫不掩饰她对姐姐的至爱和偏心!而对我这个亲生女儿,父亲却很是温厉,要求严格,以致我一直对父亲怀有一种敬畏感!小时候,只要姐姐和我吵架,爷奶父母从来不问青红皂白,永远都只能是我的错!我永远注定是输家!为此我没少挨打受骂,真是倒霉透顶。我很感委屈,也很对抗,少年的怨怒中连死的心都有了。曾一度认为自己不是这个家亲生的,是抱养的,便悄悄托人打听自己生身父母在哪里……如此的家庭给我的童年蒙上一层浓重的阴影,毁掉了我的无忧和快乐,小小的心千疮百孔很受伤,至今还不堪回首。长大后,虽然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也理解爷奶这么做的苦衷,但内心依然很纠结不能真正释怀。为什么一定要用狠狠伤害我来成全爷奶父亲那“明白”的名声呢?为什么母亲对我怀有天然的偏见和疏离?难道全家人都是非不分,只有拿我做牺牲吗?这之中最令我无法接受的是,我敬爱的父亲也未能例外,做了全家人攻击杀伤我的同伙!
  我很孤独,也很无助。外人看来我无疑是家里的重点,可我却徒背虚名,忍气吞声,又不能与他人道!家里的脏活、重活、苦活,向来都会指派我去做,而吃穿用和我一样平等的姐姐,却在家人那句“你不用去”给处处保护着。要知道这是日积月累因不公平而凝结于心的块垒,让我如何消解得了?上小学四年级那年冬天,母亲先给姐姐做了件红花大襟棉袄,后经我自己坚持并挑选让母亲给做了件蓝花对襟袄子,姐姐很羡慕我的这件,于是全家人不考虑我的感受,立逼着让我用自己一天也没穿的新袄,来换姐姐已经穿了一个多月的我极不喜欢的大襟袄子。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数点,厚厚的日子就是这样被我一天天、一年年熬过来的。   不平则鸣。我很不平,却不敢鸣,鸣了也没有用。只能暗暗努力,在功课上用比姐姐好的成绩来“压制”她。我刚入学时,姐是小学三年级,及至到了初、高中,我和姐已是同班。一次课堂上,化学老师让姐向我学习,我很得意,可是爷奶父母却对此毫无反应。
  我一直想,我对文字的敏感,我的抑郁和孤寂,应该都来自疼痛悲苦的童年!否则,我不可能搞什么写作。
  五
  母亲很内疚,很自责,很讨愧。她说姐姐当初并不想留在山里,姐姐看上的那个人是在山外,可母亲坚决不同意让她走远。面对泪流满面要死要活的母亲,姐姐只好放弃自己的爱,但她的内心却一直是很苦而不甘的。
  母亲说,是她断送了姐姐。母亲说,如果当初姐姐与山外的那人成为一家,也不至于如此丧命。母亲说,姐姐离去的前两天还在给她打电话,要她去姐家住一阵子,母亲答应等天热了再去住,今年闰六月,她去住的时间长,直到天凉快了再回来。谁知姐姐竟不等到她去就走了。母亲说,现在眼睛仁都没有了,只剩下眼眶,她今年热天还怎能再去姐家,去了自然要想起姐,那不是在拿刀子碎她的心嗎?母亲说,阎王爷为什么不把她带走而将姐姐留下呢?她情愿这样,情愿用她的命来换姐姐的命啊……
  母亲还有很多话憋在心里哽在喉头,我看见她的嘴一直在动,却听不清她都说了些什么。她一天到晚泪水淹面,在我和先生的劝说下只吃很少一点饭。母亲的心在碎裂,在滴血,痛不可支,而我却无能为力,我是那样恨自己,束手无策的我深知,在母亲心里,今生今世我跟姐姐不可企及。上天,你为什么不把我的姐姐留下?为什么一定要用我姐姐的死亡来毁掉我母亲的生活?
  六
  父亲离开我们才一年多,姐姐就又去了。死亡如夜的黑裹挟着我,我吐不出吞不下,背负着太多的沉痛,像一盏耗尽泪血的灯,总也点燃不出明亮的光。
  我不想见人,也不想多说话,甚至不愿参加朋友们为让我能散散心而特意安排的茶叙。我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待着,默默地流泪,幻想一转身,从茫茫众生中一眼就找到我的父亲和姐姐。
  半月悬在西天,浮动的空气中我分明听见姐姐呼喊父亲的声音。我相信他们父女现在又在一起了,我的父亲又可以荫护我的姐姐了。
  姐姐对父亲的敬重和爱是远胜于她的生身父亲的。最开始姐姐与她生身父亲相认,是瞒着父亲的,后来父亲知道了,不但没生气,还一再强调血浓于水,嘱咐她多回那个家去尽孝。可再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姐姐自己坚决不肯回那个家了。我也曾诚恳动员姐姐与那个家的弟妹们相认,却遭到姐姐的严词拒绝。姐姐说,我有父亲,父亲待我很好,你以后别再跟我提他!姐姐说,她小时候坐在父亲肩头,到沟口岔路边,父亲想考验她的记性,就问她回咱家走哪条路啊?姐姐说,那些年她一直有病,病得很厉害,要不是父亲三番五次带她到栾川县诊治,她早就没命了。姐姐说,父亲对我们姐妹俩从来都是一样看待,供我们都上到高中毕业。姐姐说……她没有说出的还有更多,她有夜夜不眠的对父亲的依赖、敬爱和感恩……
  七
  原本清明时节就是一个泪雨纷纷行人魂断的日子,姐姐,因了你使我清明思念的刻度更深更为残忍!
  不敢想象以后我每次再回老家,路过姐姐的家门口时,该会是多么伤心难过!我害怕经过那个地方,更不敢朝着姐姐曾经住过的房屋看上一眼!去年回家看父亲时是我们两个一起同行,今年却独剩下形只影单的我!我们本来姊妹们就少,现今只有弟弟和我,姐姐我并非想让你活成一个标本,我只是想让你、弟弟和我,我们共同把母亲养老,活出国人的平均年龄,这不过分吧?难道不可以吗?可你却就这样噩梦般地去了,你把母亲留给我和弟弟,留下一堆吹不走的回忆,将寒冷与疾病、悲怆与绝望、思念与叹息全部扔给年迈的母亲,一任白发苍苍的母亲万箭穿心,每一个日子都活在风吹雨淋、雪打霜杀、悲痛欲绝的苦苦挣扎中……姐姐你肯定不忍心这样,你也不想走对吗?可那个黑色的上午,轻易就要了你的命啊!
  从小至今,姐姐是一个很胆小的人,此后却要寂寞如雪孤身躺在这荒野山坡上,看日升月落,数星星出没,听山风林涛……姐姐你害怕吗?在雷鸣电闪、风霜雨雪的天气,姐姐你寒冷吗?悲凄吗?你将和这儿的山,这儿的水,这儿的树木花草成为一体,被人们记忆并相传。时光中的姐姐,就是一朵四季盛开的太阳花,明亮温暖着山野,温暖着一颗颗悲苦的灵魂,而她自己也在这明亮温暖中永生!
其他文献
在乡村,泥土的声音无处不在。  当农民赶着耕牛下地犁田,尖利的犁刀插进地里,那原本沉默着的泥土,立即就会扭动起来,发出快乐的声音:“哧噗……哧噗……哧噗……”这是蛰伏了一冬,渴望翻身的声音。听着这样的声音,满脸喜气的农民手上的牛鞭会挥舞得更高、更响:“叭——!驾——!”而那头牛走得更欢,踢踏得泥土欢声一片。  当插秧的村妇俯伏在水田里,握着秧把,将秧苗一棵一棵地插下时,手与泥土的接触就发出了好听的
期刊
朱熹  1174年,朱熹来到信江上游的玉山。  玉山有一位中国科举史上最年轻的钦点状元叫汪应辰的人,也是他的从表叔,在家乡创办了端明书院。在汪应辰的邀请下,朱熹以及吕祖谦等人来到书院讲学,并形成了《玉山讲义》学术成果。次年,一场更大的学术交流活动又在信州这片土地上演了。受当时名儒吕祖谦的邀集,朱熹赴信州鹅湖寺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开展了一次著名的论战,这便是千古一辩——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了三天,会上
期刊
细雨微凉,在一片迷蒙的水汽里回到家乡,广阔的田野更显葱翠,仿佛听见禾苗拔节的声响。  院落有些泥泞,被娘打扫得干干净净。走在老院里,一切如旧,青石板轻声低吟,大柳树随风摇曳。树下的瓶瓶罐罐已被收走,记忆里一直堆在那儿,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它们陪着老井、柳树和年迈的父母,也许还残存着年下的热闹和孩子们的笑声。现如今,母亲也要远行了,收拾走这些瓶子罐子,院子扫了又扫,像是还给它们一份尊严一样。可是,
期刊
种苹果不一定是我的事业,却实实在在是我的职业。想想,不错,再想想,挺好。无论快乐还是不快乐,它是我生活的主要内容,慢慢地,也就成了精神的依托。  我种苹果为生计,就这么简单。简单产生知足,知足出产快乐。不为世事扰,不为他人动,苹果园就变成了快乐园。修炼到如此境界,陶翁可攀。  但毕竟,世俗的日子靠庸俗的物质支撑,庸俗的物质靠人肉凡胎换取,天上不掉馅饼就一定会降下汗珠雨。汗滴禾下土的滋味不一定快乐,
期刊
母亲善良,极少与人为敌,哪怕那一年,我们家的菜地被人占去了几分,大有主权不保之势,她也只是背地里劝慰父亲:“他爹,跟人好说好商量啊,千万不要打起来。”父亲虽是倔头,但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也还是愿意息事宁人。那件事的最终结果是人家还了地,两家人和和气气握手言欢。  但我发现,四婶就是个例外。  四婶与母亲是妯娌,亲的。四婶家住东头,我家住西头,中间隔着五婶家。母亲有时候站在院子里,目光很气愤地向
期刊
有一种青春叫“高考”,承载着拼搏和希望,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1979年7月7日至9日,我与衡东县霞流公社中学150多名应届毕业生参加了高考,这是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的第三次高考。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元年,高考试卷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中国高考步入正轨。各级领导看得很重,到处都有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豪情满怀,拼命挤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  高考前,不时有领导来
期刊
每天上班,都要经过一条双车道,开车大概十分钟,道路左边是一片小山丘,右边是湘江的一个小洲,这里的人都叫它月亮岛。  年少时,还没有到城里来,在我住的那个小镇上的人,提到月亮岛就感觉很遥远,就像是天上的月亮,天天看着就是无法靠近。我的童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去那个岛上看看,看是不是真的像月亮一样。  小镇靠江,江边有一个码头,离水面十几米,停靠着一艘轮船,镇上的人去城里,就要来码头坐轮船。小时候,我们都爱
期刊
一个风雪严寒的夜晚,山脚边上的一处砖瓦平房里,寒气袭人。虽然书桌下摇摆着一个电动火扇,仍不能抵御寒气,双脚冻得阵阵麻木。  “咚咚、咚咚……”几声很有节奏且不失礼节的敲门声,中断了我的写作思路。谁在这么冷的夜晚登门?莫非是乡村好友置办喜事需要书写对联?莫非是遇到官司者需拟写诉状?莫非有人遇到急难而登门诉求?莫非……啊,我猛然想起,我的手机已关闭三天三夜了。  又是几下紧促的敲击声:“本楚,开门哪!
期刊
怀念的胶片,一雙黑白分明的眼睛,把自己所有的故事看透。  在柳堡,天井里果然有一口自言自语的井。和苔藓一样光滑的声音,飘荡在浅蓝色的空气中,打水的桶里盛满银子似的月光。允许有一种笑声抚摸着桂花,镂空的木窗泄漏爱的余韵。  或者倚门听雨。屋后的小河渐涨,一直流向春风浩荡的远方。檐下精致的雨滴,如座钟的脚步宁静。此刻的二胡和箫管,一定是湿漉漉的,如泪水溅落于新叠的纸船。  一个少女正在掌灯,一个老者在
期刊
又一个脂粉气十足的名字。背后,一定有故事。  胭脂河是明朝朱元璋为沟通江浙漕运而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南通石臼湖,北连秦淮河,全长7.5公里。沿岸奇峰倒挂,怪石高悬,有“江南小三峡”之美誉。无独有偶,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似乎总是在统治者的意志下从事这样惨无人道的驚天之举,传之后世,成为奇观——从埃及金字塔到万里长城,乃至这条近万名民工以生命为代价在胭脂岗开凿出的这条“石缝中的运河”。  600多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