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访松洲书院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lo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早在福建省政协十一届第五次全会期间(2016年初),省委召开的省政协港澳委员座谈会,来自福建省港区政协委员朱向在发言中提到,2015年7月,第九届重走“朱子之路”活动,以7天的“书院文化之旅”为主题,吸引了大陆、台湾、香港等地高校学生150多人参加。来自台湾的学生和学者在谈感受时表达了三个“没想到” :“没想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书院(松洲书院)是在福建”“没想到历史上福建有的县市多达20个以上的书院”“没想到台湾的文化传承与福建书院的渊源那么深(台湾早期书院多为福建官员创办,多由福建籍学者主讲)”。
  当时我忝列旁听,听后内心咯噔一下,别说台湾的师生“没想到”,即便我一个福建人,也不了解地处漳州的松洲书院,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书院。
  想找个机会去松洲书院一探究竟。可是,一等就是五年。不是没机会去漳州,却总是来去匆匆。
  乙亥年金秋,我去漳州开会,因为要与日后郑州的一个会议衔接,我就在漳州多逗留了一天,想到心心念念的松洲书院。于是,请朋友驾车,送我前往漳州芗城区浦南镇松洲村。
  大约一个小时的行程,我们在松洲村口下车。首先见有一块立碑,上书“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松洲威惠庙中殿遗址,福建省人民政府2005年12月立”。
  旋即产生疑问,探访的不是松洲书院,怎么保护的是威惠庙遗址?
  容不得多想,双脚已经步入。松洲书院面临九龙江北溪,背靠石鼓山,从今遗址看为典型的三进式,前两进早已倒塌,第三进是新修的,中殿走龙浮雕的须弥座上供奉着“开漳圣王”陈元光,后是其父陈政,东西配殿崇祀其部将。
  据书院管理者钟老伯介绍,清同治三年(1864)于太平军入漳时焚毁,后又重建。自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2012年完成了后殿书院部分的修复,2017年底再次对书院的主座和东西配殿进行维修,2019年4月工程竣工。修缮一新的松洲书院门柱上悬挂“大唐松洲书院旧址”匾额。
  松洲书院创办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比学界以往公认的唐玄宗开元六年(718)的洛阳丽正书院早10年,因此被称为“中国最早的书院”。此已被载入了《中国教育志》。
  二
  福建在历史上被称为“蛮獠”之薮,怎么会建有中国最早的书院呢?
  话得从陈元光入閩平乱说起。
  唐总章二年(669)泉潮间“蛮獠啸乱”,陈政奉诏帅兵南下,从河南固始县出发。“民苦蛮獠之乱,佥乞镇帅以靖边方。”其子陈元光时年13岁,也加入南下的唐军。 21岁的陈元光子承父业,执掌帅印,继续带领陈家军开发南蛮之地。
  陈元光在征战中,深知“兵革徒威其外,礼让乃各其心”的道理,于是,他主张“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当战乱甫定,他就向朝廷上了《请见州县表》的奏章,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唐垂拱二年(686)漳州置郡,同时任命他为漳州首任刺史。漳州创建之时,他在州郡职官中设专司教育的“文学”一职,主持乡校事宜。在这样背景下,松洲书院应运而生。
  唐景龙二年(708)陈元光之子陈珦接受龙溪县令席宏之恭请,创建“松洲书院”。书院占地面积约15亩,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书院建成后,招收生徒40人。
  松洲书院能在蛮夷之地出现,功劳首推陈元光。此外,依我看还有两个因素不可忽视:
  一是地利。松洲书院在浦南的古松洲保出现,这个地方属于唐化里地域。所谓“唐化里”,是随着陈元光父子戍闽,将中原文化带入闽南地区,并扎根下来,被宋代人们称之为“唐化里”。据漳州市委党校何池教授考证认为,古松洲保是中原文明在漳州的滥觞之地,而唐化里则是唐高宗年间中央政府在闽南设立的一块经济文化实验区。
  二是人为。陈珦从小聪慧过人,少时沉静寡言,不善交往。16岁举明经,授职翰林承旨直学士。当时武则天称帝,朝廷昏乱,他郁郁寡欢地任职十二年。当龙溪县令席宏发出邀请,陈珦即奏上疏乞归养,借口双亲年迈,请求辞职返乡供养父母。
  尤为可贵的是,当陈元光以身殉职后,陈珦世袭父职,他治理漳州20余年,多有建树。唐开元二十五年(737),痴心教育的陈珦辞官再度回到书院讲学,直至唐天宝元年(742)卒,终年62岁。
  盘桓松洲书院,院里散落着精美的石雕、石狮、石鼓、石柱、石砚台等盛唐遗存,古朴苍凉。历经了1300多年历史更迭,能留下这些念想,更重要的是遗址平面清晰可辨,被保留下来,殊为不易。
  我想,这很大程度得益于设置威惠庙。
  陈元光于唐景云二年(711)逝世,朝廷念其开漳有功,下诏立庙,初名“将军庙”。故在松洲书院前兴建将军庙,以纪念陈元光、陈珦父子二刺史对开发漳州的功德,并官定为漳州文武官员于春秋祭日进庙祭祀。松洲书院因此成前庙后校的结构。至北宋政和三年(1113)十月,朝廷诏令为将军庙赐额“威惠”。此后,泉潮漳各州所立的将军庙均称为威惠庙。
  松洲书院与松洲威惠庙在建筑上合为一体,后来松洲书院历经各朝重修,一直保持这种“庙宇兼书院”的特点。因为有了民间信仰的庇护,无形中是对书院的保护。可喜的是,前庙后校的布局似乎成了定制,一直影响到后来漳州的东铺头文昌书院和丹霞路的霞东书院。
  三
  机缘巧合,访松洲书院后,第二天我从厦门飞抵郑州,参加由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五届河洛文化研讨会。
  河洛是一个地域范畴,它是指黄河与洛河汇流形成的夹角地区,是“天下之中”。“河洛”又不是一个地域概念,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之地,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兴发之地。诚如著名学者李学勤所言:“河洛地区处于中原的中央,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可以说代表着中原文化。”
  松洲书院之行虽然短暂,但对于我郑州与会颇有帮助。我拟一个发言的提纲;从全国最早的松洲书院溯源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历史上中原移民三次大的迁徙:分别以“晋人南渡”“开漳圣王”和王潮兄弟入闽为其历史标志。
  陈元光来自中原地区的固始县,唐初陈政、陈元光、魏箴两次率领中原募兵(大多为固始籍)和家眷80余姓近万人赶赴闽南,镇抚骚乱,军兵眷属就地安家,未回故里。这不仅促进了当地民族融合,为闽南地区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而且促成了闽南文化的产生,成为闽南文化的最初源头。
  根据何池教授的陈元光祖地寻踪,固始自古是中原人口第一大县,隋末唐初固始人口4-5万人,如今人口160万。固始县建有全国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大迁徙的“根亲博物馆”“根在河洛”,固始作为闽地众多姓氏的祖根地,既有时空际遇的因缘,也有历史变迁的必然。
  历史上漳州地属偏隅,松洲书院能成为“最早”固然值得庆幸,但更重要的是唐开漳后,重学盛行,翻开了儒学在漳州传播的新篇章;书院存世并不长,随陈珦病逝而停办,短短34年,却开创了一代学风之先,有宋之降,漳州赢得了“海滨邹鲁”之美誉。
  通过一个松洲书院的寻踪,同样也让我产生了三个“没想到”:没想到开漳圣王陈元光开发闽南事功卓著,惠泽远披;没想到由此还溯源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和主体的河洛文化;没想到闽南文化的历史形成与播迁与中原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他文献
多年以前,我从《烈士诗抄》中摘录了革命烈士裘怀古的一句诗,“同志们,胜利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烈士坚毅悲壮的乞愿,震聋发聩,直抵人心。我后来用它作为我的小说《红杜鹃》的开卷语,我要用它明示,做为舐享烈士用鲜血换来的美好生活的后辈,我要让人们循着我赤诚满腔的文字之河,去追溯缅怀那些为自己所热爱的家国而献身的英雄,亦作对烈士发愿的一种回应。  我所生长的漳浦大地,从来就不缺少对英雄的讴歌和传诵。我就是
期刊
半夜醒来,想到母亲,再难入眠。  由于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带大6个孩子,艰辛备历。我们几位兄弟读书考学,成了公家人,她当然高兴。但是,因为要筹集我们的学费、生活费,她没过一天好日子,家里种田、种果、养牛、养猪的钱,自己舍不得多花一分,吃糠咽菜,却一分一分攒着,给我们读书。  20世纪90年代,我算是我们兄弟几个最后一个离开农村的,记得我读大学的那几年,每年暑假,我和母亲两个人都要到离家几公里外的山
期刊
优秀的建筑,会传达出美好和生机盎然的气息,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安详,给乏味的日常生活增添一份快乐。作为福建首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之一的团结楼,每当有人匆匆从它身边经过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长久驻足,在满目苍翠中欣赏它独特的美。  楼外风景  到了晚上,从楼的东边延绵到西边,灯火通明,那些门窗闪出的光就是一双双眼睛,在树影婆娑中,晶莹透亮。而晨曦里,每一个门,每一扇窗都紧闭着,他们疲劳一整夜,还没
期刊
一  出漳州城南约7公里,沿国道324线前行,但见绿树掩映、层林叠翠,兼有亭台步道隐现其间,此乃漳州市近年围绕“田园都市·生态之城”主题着力打造的“五湖四海”民生工程之一——荔枝海公园。循荔枝海公园路口西望,层林尽处,奇峰耸秀,绵延数里,有庙宇楼阁若隐若现,是为漳州佛教胜地之一石狮岩。石狮岩又名七首岩,清乾隆版《龙溪县志》载:“石狮岩山,在城南七里,一名南岩山,一名七首岩山。”另据明嘉靖版《龙溪县
期刊
《红楼梦》里的王夫人地位尊贵,她是荣国府二老爷贾政之正妻,金陵王家的千金大小姐。在整部书中,她被湮没在一干风流的公子佳人里,戏份不多,存在感不强,而且她的所作所为又多受人诟病,是个并不讨喜的角色。  贾、史、薛、王四大家族盘根错节,多是亲上加亲的关系。贾政娶了王夫人为妻,贾府和王府结成了姻亲,王夫人后来又将自己的亲侄女王熙凤带到贾府,不仅讓她当了琏二奶奶,还扶她坐上了贾府大管家的宝座。自从执掌经济
期刊
王占春公园里鲜花盛开。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小的公园了,只有一个花坛那般大小,但这公园里承载了今人对烈士满满的追念。王占春纪念馆、王占春小学、王占春公园,这是英雄故乡人民纪念英雄作出的全部方式和努力。当校园里响起朗朗读书声的时候,孩子们会想起这方校园净土是烈士的鲜血换来的;纪念馆的红墙上,一行大字写着:“王占春革命烈士故居”。啊,这就是英雄出生和战斗的地方。故乡人把烈士的故居就地建成了烈士的纪念馆,典型
期刊
铁军战士不弯腰,  岂能怕死去求饶。  人生百年终一死,  留得青山上云霄。  铁军战士不发愁,  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情在,  三年归报楚王仇。  这首铿锵有力的狱中诗是坚贞不屈的革命先烈李子芳写的。李子芳,1910年5月3日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县永宁岑兜村(今为石狮市永宁镇子英村)。少时父母双亡,为谋求生活出路,14岁的李子芳随乡亲飘洋过海。1927年初,当革命风暴席卷祖国大地,直至南洋
期刊
漳州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为建设富美新漳州奋力前进,我们为此感到欢欣和骄傲,但是,在奋勇向前的同时,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忘记过去。  在漳州建州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让漳州人常常提起的有两件事:一是古代,1190年,即南宋绍熙元年,61岁的朱熹知漳。由于朱文公的“过化”,漳州因此有了“海滨邹鲁”之称;二是现代,1932年,红军进漳。  1932年的红军进漳,是中国现代历史上
期刊
毛笔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和绘画工具,也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它由动物的毛、竹子或其他材质组合制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而我看到的是被收藏在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里的一支非同寻常的毛笔,它承载着一段不朽的红色历史,并铭刻着一段红色记忆。  纪念馆位于漳州市政府大院内,也称“芝山红楼”。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小洋楼,它原本是美国基督教会寻源中学校长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红军进漳时,毛主席在此居住。他彻夜挑灯
期刊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革命硝烟早已消散,但有些事情是永远也忘却不了的。1932年4月24日, 经过紧张有序的筹备,红军东路军在漳州城区东坂后礼拜堂召开漳州工农兵代表大会,100多名代表怀着激动而又庄重的心情出席会议。这些代表中,有中央红军的一些代表,一些观察员,还有地方的,包括各种商会的列席代表。邓子恢和罗荣桓为大家作了振奋人心的讲话。会上,成立了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推选王占春任主席。  会后的4月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