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叙事文的快速成篇技巧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dgfhd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类文体已成中、高考特别是中考考生的主流选择。在诸文体中,叙事类文体的写作相对容易些。遗憾的是,许多考生缺少技巧,在考场上不能快速梳理材料,理清思路,最终无法快速成文。
   在现实生活中,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有国家大事,有市井轶闻;有激烈争斗的,有温情缠绵的;有惊天动地的,有默默无闻的……在考场上,快速地叙事,不仅要能快速地说出事情的来龙去脉,更要能写出事情的意义,能把事情写得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要快速记事,叙述的过程要清晰,详略要得当,技巧要精到,把事情写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眼球。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积累中,笔者以为以下技巧实用有效。
   一、以小见大,从小事情中发掘深刻主题
   许多考生常常在选择事情上举棋不定,左右为难。大家总是想选择那些意义重大的,生动曲折的事情来写。这类事情当然是写作的好题材,可是这类事情往往是我们很难经历、并不熟悉的。硬要写这类事,往往是仅凭道听途说,贸然下笔,结果只能是胡编乱造,文不对路。学生的经历简单而有限,所以应抓住自己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写才好。
   1.写小事要小中见大,见微知著。
   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往往能折射出时代的风云,揭示出深刻的意义。正如郁达夫说的:“一粒沙里秀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生活中的小事,我们熟悉,有感受,写起来容易进入角色;因为事小,不庞杂,能很快理清头绪,顺畅落笔。当然,要把顺手拈来的小事变成有意义的好作文,要选好角度,深入发掘,做到小中见大,由点及面,见微如著。如考生作文《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这样写小事:
   我从小有落枕的毛病,早晨起来常歪着脖子喊疼,母亲常心疼地为我揉捏,有时竟然落了泪。
   母亲决定自己为我做枕头。棉花是最如意的材料,可是太软了不行,太硬了不行,母亲就一把把地挑过去,感觉适中才放进袋。两天后,我感激地接过妈妈做的新枕头,它那么轻,却又那么重。把头放上去,花枕的中间正好凹进去,将我的头包在里面,棉籽轻轻按摩着我的头部,就像静静的深夜,躺在海边的沙地上,看满天繁星,呼吸清新空气,舒畅极了,呼吸之间全是妈妈的一瓣心香。
   妈妈做枕头这么一件家常小事,被考生用特写镜头放大了,从而反映了人世间最伟大的主题——母爱。
   2.写小事要寻找联系,有序安排。
   我们有时在一篇习作中要写几件性质相似或相反的小事,就得注意所选几件小事意义上的内在关联和先后安排。以舒婷的《书渴》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家通过对几件读书小事的回忆,表达出对美好精神的追求。一件事是在“我”小学三年级时,奶奶反对我读书,藏了“我”刚借到的《古丽雅的道路》这本书。此后若干年,我终未能谅解奶奶。二件事是文革期间,无书可读,好不容易找来《茶花女》,与妹妹不睡觉轮流读,读得泪流满面。三件事是在下乡期间,常独自在灯下一口气看书到半夜。四件事是“我”至今仍痴迷读书,百事不管,看到脖僵眼酸不释卷。
   这四件事,写的侧重点不同:第一件事通过奶奶与“我”的矛盾,表现不让女子读书的封建观念;第二件事写文化大革命对文化的摧残;第三件事通过下乡时“我”读书的情景,隐含了对极左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评;第四件事写“我”如今更爱读书。四件事意义不同,但都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痴迷和执着。所以按时间顺序写这四件事,不仅能使读者对作者读书的情感产生深刻印象,而且还展示了从封建意识,专制极左到开放文化的文明演化进程。
   二、尺水兴波,把寻常小事写得引人入胜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概》中说:“短至绝句,亦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是说文章无论长短,都要写得变化多姿,曲折引人。运用尺水兴波法有以下方法:
   1.进进退退,在小事的发展变化中行文。
   所谓进退,即在一进一退的表达中,形成曲折,产生变化,将内容次第展开。如阿累先生在《一面》中,写他在内山书店因钱不够,鲁迅先生优惠卖书并送书给他的事,作者用了进退法:先写“我”看见书架上鲁迅先生写的《毁灭》,很想买。这是一进;由于书的定价为“一块四”,而“我”身上“只剩一块多钱”,只好打消买书念头,不买了。这是一退;这时店里出来个“老人”,从架上取出一本《铁流》向我推荐。这又是一进;“我”看《铁流》定价“一块八”,只得谢绝。这又是一退;然后,写那位“老人”竟然赠书并降价卖书给“我”,“我”喜出望外。这是一进,并将情节推向高潮。在这进进退退中,小事被写得波澜迭起,引人入胜。
   2.起起落落,在情感的起伏变化中行文。
   所谓起落,是指情感的起伏,矛盾的冲突,使行文跌宕曲折。郁达夫的《一个人在途上》写得催人泪下,肝肠俱裂,便是用此法。习作开篇就发出哀叹:“连一个五岁的儿子都抓不住!”接着,一连写了三个料想不到:自己离家谋生被逐,病倒沪上,刚养出趣的龙儿又遭凶吉;写接到龙儿病报,奔回家来,看见门上白纸条,见到衰病的妻子,夜晚与妻子相拥痛哭。但作者没有继续写这种痛苦,而是回忆龙儿“肥满可爱”“处处叫人喜欢”……这种“乐”越写,就越使作者思念龙儿,越是感到心中的伤悲。接下来的叙事几乎都是在这情感的一落一起的变化中展开的。这种情感的一落一起,避免了文路节律的单调,使行文波澜起伏,将那种凄切哀婉、缠绵悱恻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3.迂迂回回,在情节的曲折推进中行文。
   所谓迂回,是指绕着弯子说事情,给人扑朔迷离、曲径通幽之感。迂回的方法很多:比如在叙事中不断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比如在叙述中忽然顿住,宕开一笔,后又接着叙述;比如先着意渲染,然后再言归正传,等等。方法林林总总,目的如出一辙:曲折行文,激发读者的期待心理。如许地山的《落花生》,情节简单,却饶有趣味,波折迭起。在写爹爹对我们的教诲时,先是写爹爹问“爱不爱吃花生”,然后又要“我们”说出花生的好处,“我们”回答后,作者才写出爹爹高人一筹的见地:“花生不像苹果、桃子,把果实悬在枝上,令人一望而生羡慕之心;它只是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来挖……”等我们都点头称是后,爹爹才将文旨点明: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在迂回前进中,小事情变得曲折引人,意味深长。
   三、跳跃连接,详略有致地推进叙事节奏。
   跳跃连接法,即指在叙述的过程中,不是绵密地连续不间断地叙述,而是像三级跳远似的跳跃连接,略去许多不必要的过程叙述,从而达到快速推进叙事节奏的目的。
   1.跳跃连接法要注意大跳小跳相结合。
   大跳是就作品总体而言。我们以余秋雨的《藏书忧》一文为例。从该文总体来看,是按照作者的情思走向来跳跃连接的。全文共四个部分,至少有三次跳跃:先从家有藏书跳到怕人借书的担忧上,接着跳到对于“我”死后藏书如何处置的忧虑上,然后再跳到个性化的文化承传的思考上。以上是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的思考上,这是属于大跳。
   小跳是就作品各部分而言。仍以《藏书忧》一文为例。该文一开头就形象地记述了搬家尽是书的场面,然后就跳到走进“我”的书房那种逼人身心的文化气息的描写上;接着又跳到对一位外国旅游公司经理学“我”的样子也张罗起一个书房的描述上;最后再跳到“我”搬家数次,书房依然如故,“我”坐拥书城,享受人生大安详的自乐心情的描述上。这里是一个生活场面跳到另一个生活场面。经过这些场面的描述,很快烘托出家有藏书的重大的生命意义。
   2.跳跃连接法关键是要找到“落脚点”。
   所谓“落脚点”,就是我们要重点展开描述的部分。对于跳跃过程,则应快笔带过;有的略写,如必要的过渡句;有的干脆不写,以另起一行,或空行形式来连接。这样就加快了叙事的速度。如贾平凹的《小巷》,写的是小巷中一群瞎子办起了盲人按摩所为百姓治病的故事。该文采用跳跃连接法,有三处“落脚点”:一是这条小巷中住着一群瞎子,白天黑夜不点灯,他们没光明,也被人遗忘;二是今年春上巷口挂上盲人诊所招牌后,人们纷纷前来就诊,往里走满腹疑虑,往外走满心欢喜;三是小巷病房里的灯白天黑夜都亮着,人们疑惑不解,于是便引出了与瞎子的一番关于光明和黑暗的充满哲理的对话。作者只对三处“落脚点”展开笔墨,进行了形象的描写,对跳跃过程,则略写或不写,经过如此跳跃,快速地完成了对整个故事的叙述。
  [作者通联:江苏射阳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新材料作文在2013年正式登上江苏语文高考的舞台。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话题作文及命题作文,它只是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让考生从材料的整体或某一角度出发,或感悟,或联想,或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立意写作。  新材料作文的好处是能有效的防止作文套作和宿构的出现,考查的信度比命题作文更高,对考生而言具有更大的公平性。但在教学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和不解的地方。  一、审题困惑  
论述了陶艺创作中艺术语言的表达和艺术大同的辩证关系,探讨了陶艺的存在和审美意识,浅析了陶艺的形成和抽象美在陶艺中的发展。
广州外国语学校的熊芳芳老师在阐释“语文是什么”的时候,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语文是什么,要看人们用语文做了什么。就像一朵玫瑰花,有人用它送情人,有人用它泡茶喝。用它送情人
成语既算词组(短语)也算词。从成语的语法结构看,是词组。如“春色满园”是主谓词组,“顿开茅塞”是動宾词组,“天南地北”是联合词组等。不过,它是定型词组,不是临时自由组合的。从成语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看,运用时可以说它相当于一个词。例如:(1)小明喜笑颜开地跑回了家。(2)我军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3)一条阳关大道通向美丽而古老的城堡。(4)大孙在这里胡言乱语一通,把他的好朋友都得罪光了。这4例中运
2012年12月26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2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据悉.这“十大语文差错”是经过了读者“票选”.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掀起的钢琴热至今仍持续升温,并没有退却之势。随着钢琴这件乐器的学习爱好者从幼童到老年朋友与日俱增,钢琴教师的需求也变得愈来愈紧俏,有供不应求之势。
<正>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了解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在我们的生活中,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