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带不走”的人才力量

来源 :杭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yu2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输血”转向“造血”,这是扶贫工作的精准走向,而人才正是扶贫“造血”最亟需的“干细胞”。深谙人才之道的杭州明白:扶贫必扶智,只有长期的人才支撑,才是长久脱贫的关键。于是,杭州聚焦本土人才扶贫,通过志智双扶,加大教育、医疗、产业、旅游、规划等各方面的本土人才定向培养、在职在岗人才培训力度,努力为对口支援地区、帮扶地区打造一支成千上万、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力量。
  “杭阿”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相距四千多公里的阿克苏市,也有一所“杭高”,即杭州师范大学附属阿克苏市高级中学。这所学校属杭州援建阿克苏市的高中,也是阿克苏市属唯一的一所寄宿制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大二学生王勃文、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测绘与市政工程学院的大一学生赵小龙、张鸿力,都毕业于这所“杭高”。而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交织着太多杭州对口支援阿克苏的点滴。——一批批奔赴阿克苏支援建设的杭州人,为当地的学生们推开了一扇通往梦想的“窗户”。
  “高中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一些从杭州来阿克苏援疆的老师。他们的讲课模式很新颖,特别注重与我们互动。他们还会介绍杭州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 王勃文说。在援疆教师的教学“浸润”下,他们萌发了来杭州读大学的想法。除此之外,杭州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科技,都成为吸引这些学生的重要因素。
  收到来自杭州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后,这三位阿克苏籍学生背上行囊,在杭州开启了全新的人生旅程,与这座城市的自然、人文等方方面面“亲密融入”。
  张鸿力说自己适应得很快,直言“来杭州没有陌生感。当我真正踏上杭州这片土地的时候,感觉到了另一个‘家’”。他的同班同学赵小龙也深有同感,“这里就和‘家’一样。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指导和帮助,平时都很照顾我们。”
  在“杭阿”文化交流过程中,他们如同 “桥梁”——他们会和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完全异于江南的塞外美景和数不胜数的美食;回到阿克苏,他们也会与好奇的亲朋好友们分享在杭州的所见所闻所感。
  “阿克苏这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快,离不开那么多杭州人为家乡带去的新理念、新技术。我们都是援疆的受益者。”除了感谢,这群年轻的阿克苏籍学生对家乡有着太多的牵挂与情感,“我们希望在杭州学到更多的本领,未来能为阿克苏发展贡献力量。”
  她从山里走来、破茧成蝶
  魏登华是个出生在大山里的苗族姑娘,家乡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她是家里的长女,父母都是农民,每天操心着生计。“他们来不及管我”,她是外婆拉扯大的。
  十七八岁本该是读书的年纪,但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计,不少丹寨青年都选择背上行囊,去外头闯一闯。魏登华也不例外。汕头、广州、深圳、宁波……她频繁地辗转于各个城市,只是想找到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从2015年起,魏登华便一直留在一家制衣厂里做计件工,一个月也能挣到小一万。但她也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在这个狭小的车间里,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
  2019年的4月,是魏登华命运的转折点。
  那天,她接到了丹寨县扶贫办的工作人员,问她要不要去杭州学美容美发,培训免费,吃住全免,结束后分配工作,甚至每月还有生活补贴。
  美容美发是她一直想做的事,魏登华心一横,“要改变生活,就要先改变自己”。
  去!她只身前往杭州,那个只在老乡口中听到过的城市。
  在杭州东西部劳务协作花都美容美发技能培训班上,魏登华学习的是自己喜欢的内容——皮肤管理和美妆。从陌生到熟稔,她在技能培训结业时拿到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
  去年10月,浙江省美容美发职业技能竞赛在杭州举行。接到比赛通知的时候,魏登华还在上班,白天忙碌的工作让她根本无暇去练习,只能晚上回去加班加点。
  比赛当天,在133位参赛选手中,一身红衣的魏登华尤为引人注目。最终,她将美容组晚宴化妆季军的荣誉收入囊中,并获得了浙江省青年美容名师称号。
  今年9月底,当魏登华带着一身好手艺再次回到丹寨,她有了更多的时间规划自己的未来:“我想把杭州的技术理念带回我们贵州丹寨,让更多人也和我一样,学到一门可以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手艺,既不用离开家乡同时还能工作!”
  蝴蝶破茧。丹寨大山里,有更高远的天空在等着她。
  为雪域孩子插上“追梦翅膀”
  国旗下,一群身着藏族传统服饰的孩子们整齐列队、齐唱国歌,校长亲手为他们挂上校牌……今年9月16日,首期“海亮援藏班”开班仪式在浙江天马实验学校举行,30位来自西藏那曲市色尼区的学生开启江南求学之旅,这也标志着西藏首个区县级内地援藏班正式开班。
  今年7月10日,在第九批杭州援藏工作组的积极推动下,海拔4500米的西藏那曲市色尼区与3800多公里之外的杭州海亮教育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海亮慈善基金会达成合作,“海亮援藏班”正式签约。随后,那曲与浙江两地紧锣密鼓地进行了招录工作。8月22日,30名学生通过“云面試”正式被首期“海亮援藏班”录取。
  9月13日,满载着色尼区教育的希望,30名学生从那曲出发抵达浙江,跨越4000公里,迎接这些藏族学生的是浙江人民满满的爱,还有一扇静待开启的新世界大门。
  初来乍到,孩子们虽然多少还有些水土不服,但这并未影响他们认真求学的脚步。每一堂课,教师们全情投入、精心备课;孩子们全神贯注、津津有味。班主任、值日老师、生活阿姨们的细心问候,温暖着这些离乡万里的雪域孩子,让他们时常洋溢幸福的笑容。
  “从教室到宿舍,每一处角落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处处都有藏族元素,”在名为“雪域先锋班”的教室里,首期海亮援藏班班主任郭浩指着教室后墙上的八个字“最远的你,最暖的家”动情地说,“我们希望这些藏族学生们无论离家多远,都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气候湿润,满眼绿色,学校优美的环境一下子让我卸下了长途跋涉的疲惫,”30岁的索朗塔杰是首期海亮援藏班的随队老师,这也是他第一次来到浙江,“未来三年也将是我的一次学习和成长机会。”
  “感谢杭州援藏组,因为海亮援藏班,孩子们才有机会来到内地读书,享受这么好的教育资源。”在开班仪式现场,随队而来的家长旺堆握着老师的手不停地表示感谢,“希望这些幸运的孩子能够不负希望,学成归来。”
  自1995年杭州援藏干部首次入藏以来,杭州援藏工作组始终将发展教育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作为西藏首个区县级的内地援藏班的学生,他们将续写杭州和那曲的扶贫情缘,也将翻开两地教育扶贫的新篇章。”第九批杭州援藏干部、那曲市色尼区委常务副书记潘渭在开班仪式上表示。
其他文献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做了一些过头的事情,恭喜你,走神了。春风沉醉,彻夜难眠,想了一些不该想的东西,恭喜你,走神了。  每次见到带4的车牌,都要默默地算24点,甚至停下来算,不管你算得对不对,恭喜你,走神了。  台风的季节,你走神了,以每小时30到40公里的速度走神,所到之处,横扫一切。怀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你走神了,以每个月减少对世界关注的速度走神,直到,临盆的那一刻,把世界全部忘掉。  每天都在想
期刊
《抗战时期杭州人口伤亡及财产损失档案汇编》  作 者:杭州市档案馆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简 介:本书收录了杭州市档案馆馆藏1943年至1948年期间,杭州市行政区划范围内抗战损失调查档案,均为原件影印。  本书收录的65件档案,是从杭州市档案馆馆藏的近7万件民国档案这一片“小海洋”中,通过原始的查档方式手工检索“捞取”后,又经层层精选脱颖而出的。在内容上,反映的抗战损失情况涵盖了一般财产、房
期刊
德寿宫位于南宋临安城东、吴山东麓的市井繁华处,曾是高宗、孝宗两任太上皇及其皇后的居所;考古揭示的德寿宫建筑组群,作为我国南方地区宫殿建筑的典范和珍稀实例,代表着南宋宫殿建筑的最高成就。  寻觅南宋:何在、何如?  靖康之乱,宋室南迁,于绍兴八年(1138)定都临安。从此,吴越钱塘,又多添了几分帝王的豪迈;而皇家的崇楼华宇,到了这江南水乡,也增添了几分柔美——这是今人很自然的遐想。两宋界画的比对似乎
期刊
1961年,是导演马徐维邦南下香港的第14年,除夕当天,导演只身外出准备领取本月的救济金,当绿灯亮起,电车叮叮当当驶来,马徐维邦却在路上停住了,丧命于车轮下,终年60岁。没有人知道这是郁郁寡欢的自杀,还是一起单纯的交通意外。这一位从杭州出发的中国恐怖电影大师,用悬疑剧情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马徐维邦,1901年生于杭州。1901年到1919年,马徐维邦在杭州生活了18年。幼时父母双亡,被好心
期刊
揭秘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兴衰密码”  《方舟:数字经济创新史》  作者:赵小兵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本书从投资的视角切入,追溯了全球数字经济创新的源头,分析了其中的重大创新成果,梳理出一部時间跨度长达数十年的“数字经济创新史”。  作者从自己十余年的投资经验入手,总结出一套数字经济创新的规律和方法论,包括2个创新模型(风口创新模型、万物创新模型)和7个创新定律(临界点、十倍创新等),指导当下
期刊
第一次听说严州应该是孩提时候的事儿了。小时候物资匮乏,生活简单,并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童年与少年的界限,除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式的游戏外,不像如今孩子们这般有上不完的兴趣班和做不完的附加作业,有时候闲极无聊之际,便往往要拖住忙碌的长辈讲故事。夏天晚上,村头巷尾的弄堂口,由于有那么一丝凉风相伴,往往是各种故事散发的集中地。这些故事中,就有严州。当然,故事中的严州,是浙江人耳熟能详的“上八
期刊
《西湖游览志》中记载:“凤凰山,两翅轩翥,左簿湖浒,右掠江滨,形若飞凤,一郡王气,皆籍此山。”南宋皇城遗址就坐落在杭州凤凰山东麓,而与南宋皇宫比肩的“北大内”——德寿宫遗址的发掘,为杭州南宋记忆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武林旧事  今天的杭州鼓楼,南宋时名为朝天门,东部为望仙桥,可仰眺吴山,有“葱郁扶祥之气”,风水极佳。当年,秦桧觊觎这块风水宝地已久,绍兴和议后,便请求宋高宗赐地,于绍兴十五年(114
期刊
应运而生的杭州云城,以 58 平方公里的大布局,引领杭州城市西部优化升级,开启杭州创新发展和城市文明的新高度,打造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新中心,建设彰显山水之城、文明之城和数字经济第一城特色的未来城市典范。  ◎杭州西站枢纽  杭州西站枢纽总建筑面积约 74 万方,与地铁 3 号线、12 号线和北环快线连通。西站站城综合体以“云”为设计理念,塑造既有江南诗意云文化,又有未来智能云科技的“云之城”。站在
期刊
清代梁章钜在其晚年所撰《浪迹丛谈》卷一中,有一则笔记说到钱塘、仁和二县的排名之争,殊为有趣。考虑到现在的余杭区行政建置是由余杭、钱塘、仁和三县逐步合并而来,因而一并谈一谈三县的排名之争。  好在梁章钜的笔记并不长,就全文抄录如下:  钱塘令甘小苍问余曰:“某以首县,衙参辄居首坐,而外间率称仁、钱,京师之仁钱会馆其名亦已久,不知何故?”余曰:“前明郡县旧志,并先仁和,次钱塘,不知当时何所依据。伏查我
期刊
在千姿百态的菌菇家族中,有一种颜值很高的菇,名叫竹荪。它每年夏秋之间,生长在南方深山竹林之中,形态特别独异:它的菌盖有白色的、绿色的,也有黄色的,菇托呈粉红色或褐色,菌柄嫩白如玉;菌盖从上而下挂着一重细白、透明、形若婚纱的网状菌裙,宛若一位穿着白纱裙的婀娜多姿的窈窕少女,亭亭玉立,站在竹林湿地之中。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大诗人屈原就已将这种形态独特、稀见的菌菇,列入“香草”,写入《楚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