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相当一部分已经进入工厂上班,文章在描述该群体生存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工厂;社会保障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提法,使得这批出生在“80后”、“90后”的农民工群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在80后90后出生,年龄在16~30岁之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外出务工,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但户籍身份是农民的劳动者。目前已超过l亿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并正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也是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生代工厂农民工的特点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第二,消费观念更加开放;第三,生活目标明显转移;第四,生活方式差别显著。同从事其他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在工厂工作的80、90后除了拥有上述特征外,还表现出以下特点:对家乡的依恋减少,仅限于对亲人的情感;很少签订合同协议,自我维权意识低;在抱怨收入过低的同时又不主动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容易意气用事,想走就走,敬业精神差;更注重物质层面,有一定文化程度,但文化素质低;对未来生活比较迷茫,缺乏方向性。
二、新生代工厂农民工面临的现状及问题
在江西省南昌市抚生路一家工厂打工的新余女孩李玲是个典型的“90后”,1991年出生的她一年前满怀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来到了南昌。她总是抱怨工厂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在同她交谈中发现,工厂的活儿并不好干,打工的日子和她想象的根本不一样。她所在的纺织厂是一家私人企业,大致参观了一下工厂,规模不大。“在工厂里,手要跟上流水线的速度,稍稍赶不上,物料就堆积在面前,有规有矩,做事不能快不能慢,固定在一个位置,常常累得腰酸背痛,好不容易到了吃饭的时间,伙食却差的让人没有食欲,住宿更不用说了,房间通风差,冬冷夏热,生病了又不能请假,请假就扣工资,老板为了留住员工就扣押工钱,辛苦了一个月总是拿不到应得的报酬。”最让她愤恨不已的是,全厂一年到头几乎没有假期,这种生活让她不知所措。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在工厂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1.工厂食宿条件。工厂基本上采用集体宿舍居住的模式,宿舍小而拥挤,条件好一点的有窗户、风扇,但周围脏乱不堪,垃圾成堆,严重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员工多次向领导反映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更多的是敷衍。员工的伙食大部分由工厂提供,大多都是素菜,很少有荤食,工厂在占用员工劳动力的同时根本没有考虑到员工的身体需求,经常以“等厂里效益好了,一定改善大家的伙食”为托词。基本生理需求不能满足,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许多员工在工作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2.工厂工作环境。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在工厂工作时间太长,工作量大,设备落后。有的老板态度恶劣,故意克扣工资,休假少,甚至没有假期;收入低,经常没有加班工资;受到不公正待遇时无处申诉;职业培训不理想等。老板对员工的要求很苛刻,损坏材料要扣钱,上班迟到了也要扣钱,动不动就加班,薪水不高,还没有其它保障,而且在工厂打工地位不高,学不到什么东西,不利于今后自身的发展。
3.员工情感与生活。在休息时间,娱乐项目不多,主要是上网、逛街,但更多还是与老乡聊天。大部分员工与家庭分离,加上打工的圈子流动性相当大,很难有亲密的朋友,孤独、劳累,工厂人文关怀不到位,导致一些员工心理孤僻,不愿甚至不敢与人交流,一些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新生代农民工就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另外,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同时,他们刚走出校门,仍处于“半成人”阶段,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很强。由于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这就使他们普遍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再加上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婚恋和精神情感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
4.身份认同。除情感危机外,身份认同也在困扰着这些在工厂的新生代农民工。有的在城市工作了几年,却没有享受到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走到哪都被人瞧不起。回到农村已不现实,融入城市又太坎坷,他们希望按照职业、生活环境等经济社会因素来重新认定自己的身份,但是面对制度的强制性认定和市民的习惯性认定,“农民”成了他们身上挥之不去的标签。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十分迷茫,身在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纳,生在农村,却逐渐疏远农村。由于本来没有多少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经历,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更多地系于与亲人的情感,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不断消解着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记忆,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使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在未来的归属上徘徊于回归乡土与定居城市之问,进退两难。
5.劳动权益受损。共同的经济社会环境,同样的农民工身份,差距不大的人力资本状况,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基本劳动权益实现上与传统农民工相比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总体境况相似,仍旧普遍面临着一些共同的、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职业卫生健康保障不够等方面。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2010年流动人口监测报告,60%的农业流动人口就业于工作条件差、职业病发生率高和工伤事故频发的低薪、高危行业。
6.自身存在的问题。工厂农民工虽然受过一定教育,但大多数是基础教育,在职业技能培训上明显不足。没有社会背景,缺乏在城市生活立足的强关系、强网络的支持,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和就业。新生代农民工心态浮躁,大多不愿意回家务农,因为他们大多没有干过农活;吃苦意识较差,不像上辈对工种不挑不选、脏活累活都能干;他们穿着考究,不像上辈节衣缩食,消费从俭,只想赚钱不讲享受;他们注重自我发展,不像上辈打工只是为了赚钱。另外,自由散漫、缺乏责任感、强调个性等一些因素也阻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就应对思路和对策而言,应当围绕着如何使新生代农民工平等地融入城市生活这样一个主题做一系列的事情。既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化解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消极心理和行为,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更要致力于从体制上根本治理。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1.工厂:改变发展模式,加强人文关怀。工厂除了注重食宿等硬环境的建设外,更要注重软环境的建设,要改善管理方法,照顾员工的精神需求。注重员工的福利待遇和薪资水平,注重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和成长机遇,重视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给员工提供自由发挥的平台。另外,要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加强与农民工的沟通和交流。
2.社会:消除身份认同危机,给予农民工工作机会平等的权利。城市居民要消除对农民工的偏见与歧视,以平等的心态宽容地接纳新生代农民工,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与互动,在交流与互动中促进融合,使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观念、行为、文明素养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要强化对农民工现代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注重学习城市生活常识,熟悉和遵守城市规则,加强法制观念等。同时,也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训。既要引导城市居民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农民工,又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转变思想观念。给予农民工机会平等的权利,让他们积极投身于市场竞争,实现用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
3.政府: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政府应切实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能,关爱新生代农民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鼓励地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使农民工群体满足现代非农行业的技能及知识需求。还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惠民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把农民工就业纳入政府管理体系,最大化地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为农民工融入、扎根城市创造条件,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城市公民,分享他们亲手创造的经济发展成果。
4.媒体:充分发挥作用,正确引导舆论,弘扬社会正气。媒体应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形式开设咨询类、指导类、访谈类、信息类、新闻类等栏目,关注他们的生活,道出他们的心声,指导他们的心理困惑和行为偏差,宣传各种生活小常识和人际交流须知,公布各类政策法规,剖析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等等,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养料,促进他们的成长。在评价市民与农民工时要使用同一评价标准,要扩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先进事迹的宣传,增加对农民工贡献的报道,以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上进心,引导市民客观的评价农民工,为转变社会风气,努力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5.自身: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素养,转变就业心态。加强情感沟通,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转变观念,调整自身心态,祛除阻碍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积极与他人沟通,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教育和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形成自己的技术特长,通过教育培训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提高自己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3)
[2]简新华,黄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3]丁志宏.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J].兰州学刊.2009(7)
[4]王新亚.一亿新生代农民工深度撞击城市化中国[J].半月谈.201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工厂农民工现代性的困境与走向研究──以江西为例”(编号:10SH13)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工厂;社会保障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提法,使得这批出生在“80后”、“90后”的农民工群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在80后90后出生,年龄在16~30岁之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外出务工,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但户籍身份是农民的劳动者。目前已超过l亿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并正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也是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生代工厂农民工的特点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第二,消费观念更加开放;第三,生活目标明显转移;第四,生活方式差别显著。同从事其他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在工厂工作的80、90后除了拥有上述特征外,还表现出以下特点:对家乡的依恋减少,仅限于对亲人的情感;很少签订合同协议,自我维权意识低;在抱怨收入过低的同时又不主动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容易意气用事,想走就走,敬业精神差;更注重物质层面,有一定文化程度,但文化素质低;对未来生活比较迷茫,缺乏方向性。
二、新生代工厂农民工面临的现状及问题
在江西省南昌市抚生路一家工厂打工的新余女孩李玲是个典型的“90后”,1991年出生的她一年前满怀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来到了南昌。她总是抱怨工厂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在同她交谈中发现,工厂的活儿并不好干,打工的日子和她想象的根本不一样。她所在的纺织厂是一家私人企业,大致参观了一下工厂,规模不大。“在工厂里,手要跟上流水线的速度,稍稍赶不上,物料就堆积在面前,有规有矩,做事不能快不能慢,固定在一个位置,常常累得腰酸背痛,好不容易到了吃饭的时间,伙食却差的让人没有食欲,住宿更不用说了,房间通风差,冬冷夏热,生病了又不能请假,请假就扣工资,老板为了留住员工就扣押工钱,辛苦了一个月总是拿不到应得的报酬。”最让她愤恨不已的是,全厂一年到头几乎没有假期,这种生活让她不知所措。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在工厂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1.工厂食宿条件。工厂基本上采用集体宿舍居住的模式,宿舍小而拥挤,条件好一点的有窗户、风扇,但周围脏乱不堪,垃圾成堆,严重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员工多次向领导反映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更多的是敷衍。员工的伙食大部分由工厂提供,大多都是素菜,很少有荤食,工厂在占用员工劳动力的同时根本没有考虑到员工的身体需求,经常以“等厂里效益好了,一定改善大家的伙食”为托词。基本生理需求不能满足,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许多员工在工作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2.工厂工作环境。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在工厂工作时间太长,工作量大,设备落后。有的老板态度恶劣,故意克扣工资,休假少,甚至没有假期;收入低,经常没有加班工资;受到不公正待遇时无处申诉;职业培训不理想等。老板对员工的要求很苛刻,损坏材料要扣钱,上班迟到了也要扣钱,动不动就加班,薪水不高,还没有其它保障,而且在工厂打工地位不高,学不到什么东西,不利于今后自身的发展。
3.员工情感与生活。在休息时间,娱乐项目不多,主要是上网、逛街,但更多还是与老乡聊天。大部分员工与家庭分离,加上打工的圈子流动性相当大,很难有亲密的朋友,孤独、劳累,工厂人文关怀不到位,导致一些员工心理孤僻,不愿甚至不敢与人交流,一些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新生代农民工就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另外,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同时,他们刚走出校门,仍处于“半成人”阶段,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很强。由于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这就使他们普遍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再加上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婚恋和精神情感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
4.身份认同。除情感危机外,身份认同也在困扰着这些在工厂的新生代农民工。有的在城市工作了几年,却没有享受到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走到哪都被人瞧不起。回到农村已不现实,融入城市又太坎坷,他们希望按照职业、生活环境等经济社会因素来重新认定自己的身份,但是面对制度的强制性认定和市民的习惯性认定,“农民”成了他们身上挥之不去的标签。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十分迷茫,身在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纳,生在农村,却逐渐疏远农村。由于本来没有多少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经历,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更多地系于与亲人的情感,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不断消解着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记忆,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使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在未来的归属上徘徊于回归乡土与定居城市之问,进退两难。
5.劳动权益受损。共同的经济社会环境,同样的农民工身份,差距不大的人力资本状况,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基本劳动权益实现上与传统农民工相比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总体境况相似,仍旧普遍面临着一些共同的、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职业卫生健康保障不够等方面。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2010年流动人口监测报告,60%的农业流动人口就业于工作条件差、职业病发生率高和工伤事故频发的低薪、高危行业。
6.自身存在的问题。工厂农民工虽然受过一定教育,但大多数是基础教育,在职业技能培训上明显不足。没有社会背景,缺乏在城市生活立足的强关系、强网络的支持,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和就业。新生代农民工心态浮躁,大多不愿意回家务农,因为他们大多没有干过农活;吃苦意识较差,不像上辈对工种不挑不选、脏活累活都能干;他们穿着考究,不像上辈节衣缩食,消费从俭,只想赚钱不讲享受;他们注重自我发展,不像上辈打工只是为了赚钱。另外,自由散漫、缺乏责任感、强调个性等一些因素也阻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就应对思路和对策而言,应当围绕着如何使新生代农民工平等地融入城市生活这样一个主题做一系列的事情。既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化解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消极心理和行为,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更要致力于从体制上根本治理。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1.工厂:改变发展模式,加强人文关怀。工厂除了注重食宿等硬环境的建设外,更要注重软环境的建设,要改善管理方法,照顾员工的精神需求。注重员工的福利待遇和薪资水平,注重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和成长机遇,重视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给员工提供自由发挥的平台。另外,要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加强与农民工的沟通和交流。
2.社会:消除身份认同危机,给予农民工工作机会平等的权利。城市居民要消除对农民工的偏见与歧视,以平等的心态宽容地接纳新生代农民工,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与互动,在交流与互动中促进融合,使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观念、行为、文明素养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要强化对农民工现代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注重学习城市生活常识,熟悉和遵守城市规则,加强法制观念等。同时,也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训。既要引导城市居民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农民工,又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转变思想观念。给予农民工机会平等的权利,让他们积极投身于市场竞争,实现用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
3.政府: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政府应切实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能,关爱新生代农民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鼓励地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使农民工群体满足现代非农行业的技能及知识需求。还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惠民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把农民工就业纳入政府管理体系,最大化地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为农民工融入、扎根城市创造条件,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城市公民,分享他们亲手创造的经济发展成果。
4.媒体:充分发挥作用,正确引导舆论,弘扬社会正气。媒体应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形式开设咨询类、指导类、访谈类、信息类、新闻类等栏目,关注他们的生活,道出他们的心声,指导他们的心理困惑和行为偏差,宣传各种生活小常识和人际交流须知,公布各类政策法规,剖析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等等,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养料,促进他们的成长。在评价市民与农民工时要使用同一评价标准,要扩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先进事迹的宣传,增加对农民工贡献的报道,以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上进心,引导市民客观的评价农民工,为转变社会风气,努力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5.自身: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素养,转变就业心态。加强情感沟通,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转变观念,调整自身心态,祛除阻碍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积极与他人沟通,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教育和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形成自己的技术特长,通过教育培训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提高自己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3)
[2]简新华,黄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3]丁志宏.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J].兰州学刊.2009(7)
[4]王新亚.一亿新生代农民工深度撞击城市化中国[J].半月谈.201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工厂农民工现代性的困境与走向研究──以江西为例”(编号:10SH1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