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简答设题点探究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clepri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阅读简答题是中、高考和各级各类考试的必考题,甚至可以这样说,凡是考试,必考现代文。何为现代文呢?散文、小小说、议论文、说明文、人物传记、人物访谈和社科文均为现代文,均是考查范围。不过,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文,暂且把社科文除外,只谈散文、小小说、议论文、说明文、人物传记、人物访谈这六种文体的现代文。而这六种文体的现代文中,又以散文和小小说这两种体裁为主。
  现代文阅读简答是如何设计问题的呢?其提问点最多的地方是在哪里呢?分析、总结、研究历年来的中、高考现代文阅读简答题,我们大概可以得到这样一些认识:现代文阅读简答题的设计,命题者最喜欢在文章的标题、关键词语、蕴藉文句、写作或表现手法、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作者思路、文章的层次结构、文章主旨、揣测意图等等这些方面来提问设题。下面,就让我们结合一些例子来推敲推敲,探究一番吧。
  设题点一:文章标题
  好的文章,其标题就非常独特而有意蕴,让人光读到标题就舍不得放手了。一般而言,能够选作考试的现代文,都是经过命题者精心挑选的,非常适合于命题,尤其是在标题上设计问题。例如:
  【真题一】“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009年江西卷第16题,现代文是张炜的散文《木车的激情》)
  【解析】此问的设计,就是从文章标题上来设计的,因为这个标题比较有深意,所以设计了这一问。所谓“木车”,表示的是条件艰苦等意;所谓“激情”,是一种精神,表示的是不知劳累、不知疲倦、激动、奔走等意。把这两个方面的意思用通顺的句子表达出来即是问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真题二】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2009年山东卷第21题,现代文是周国平的散文《记住回家的路》)
  【解析】这也是就文章标题设题的。这个标题的关键字是“家”。这个“家”,你不能只理解为实实在在的人的家,而必须虚化开来,理解为人的心灵、精神方面的“家”或“家园”。这样,“回家”就是回归心灵、精神方面的“家”了。这是题目揭示的意蕴,也是全文表达的中心所在。
  【参考答案】文题中“家”指的是自我,自己的心灵世界(人的精神家园、或自我的精神坐标);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去建功创业;但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要记住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的路。
  对策:我们不仅要多读文章,更要仔细地推敲标题,因为标题犹如人的眼睛,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往往可以通过标题,探知文章的主旨。理解标题时,要结合全文,要通读全文,要总结全文,有时还要采取虚化的办法进行理解。当然,有时还有必要进行先拆字(把标题拆开来),后再组合起来理解等等。
  设题点二:关键词语
  我们知道,很多词语既有原始义,又有引申义,或者说,既有固定义,又有临时义。作者写文章选用词语时,往往会用其引申义或临时义,命题者也往往喜欢在这个方面命制题目来考我们,我们一定要慎重考虑,不能一成不变地解词会意,而必须灵活应对。例如:
  【真题三】“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008年江西卷第16题)
  【解析】这是一个词语理解题,题目设计得并不难,主要是理解“朦胧”这个词的意思。根据全文的文意,再联系该词的本身意义,我们可以推知,“朦胧”在这里是不太清晰、模糊的意思。
  【参考答案】“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
  【真题四】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2009年辽宁卷第12题)
  【解析】问“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实际上也就是相当于解词了。不过,这里的“疑惑”和“知识”两个词语,其词义就完全是使用临时义了。这种临时义,不能按照其固有义去解释,而应该根据上下句来解释,或根据语段来解释,不可孤立解释。
  【参考答案】观点一:“疑惑”指怀疑和批判精神,“知识”指科学知识。观点二:“疑惑”指阿瑟·柯依斯勒对达尔文的反对态度,“知识”指体现传统西方思想的知识。观点三:“疑惑”指达尔文对神的怀疑,“知识”指他已发现的进化论。
  对策:不可孤立解词,要联系全文,联系全段,联系上下句去解释;弄清楚其固有义和临时义的区别;联系事件、联系人物形象、联系作者的思想观点等去解释,切忌以词解词,或就词解词。
  设题点三:有蕴藉的文句
  一篇文章显得含蓄、蕴藉,绝大多数体现在其句子上的含蓄、蕴藉。当然,不可能全文所有的句子都含蓄、蕴藉,否则,文章是难以解读的。一篇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关键句子、显示作者观点或文章中心的句子,往往显得含蓄、蕴藉时,这就为命题者提供了命题的可能性,事实表明,命题者也恰恰就会在这些含蓄、蕴藉的语句上设题。如:
  【真题五】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2009年山东卷第20题)
  (1)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解析】联系全文来看,第一句的意思,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去理解。而“迷失了”又必须从否定方面来理解。外即指外部世界,生活于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是喧闹的;内即指内心生活,而“迷失了回家的路途”,就是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的意思。第二句,根据“有了”“能够”这些词的语意,就应该从肯定方面来理解。原文是说世界的喧闹、诱惑以及外界的压力等,理解这句话时,当然要考虑这个前提。
  【参考答案】(1)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2)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真题六】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2009年全国卷Ⅰ第15题)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解析】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注意联系段落和全文中心。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参考答案】(1)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2)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对策:一定要把句子放置于全段、全文中去理解,不可单独理解或孤立理解;注意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等。
  设题点四:写作或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为: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表达技巧为:比兴、映衬、巧合、象征、通感、虚与实、疏与密、曲与直、动与静、抑与扬、张与弛、隐与显、少与多、庄与谐、断与续等等。
  命题者也往往喜欢在文章的这些方面命题。如:
  【真题七】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2009年安徽卷第13题)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解析】第一题是对情节发展中特定场景描写作用的理解,规则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来解答,表现手法抓住关键的两个字“铺垫”。第二题是对作品局部描写技法的赏析。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很明显,注意分条陈述。
  【参考答案】(1)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真题八】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2009年湖南卷第18题)
  【解析】联系全文,特别是联系上下文来看,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几乎是一目了然了。
  【参考答案】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将“云”与人事勾连起来,为写云南的云给人的深刻的教育意义铺垫张本。运用了对举、铺陈、比拟、夸张等艺术手法。
  对策:先搞清楚写作或表现手法,再看具体的文句使用了什么手法,当然,也不能孤立地看,必须联系全文、全段进行推敲、确定。
  设题点五: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
  这个设题点,主要是针对小小说(或小说)这种文本阅读而设的。我们说,现代文阅读文本的择取,除散文外,就是小小说了,而就小小说要素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来设题,那几乎就是必然的了。譬如:
  【真题九】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100字)(2009年浙江卷第16题)
  【解析】通读小小说,我们很快就可以感知到贝格斯太太的性格特点,再用几个词语概括、表述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①热爱故土,珍视亲情;②淳朴善良,热情爽直。③观察敏锐,善解人意。
  【真题十】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009年安徽卷第11题)
  【解析】安徽卷的这个题目设置比较简单,不看全文内容,单看文章的题目《董师傅游湖》就已经可以作答了,只要再加上“领着小翠”游湖,几乎就是完整的答案了。
  【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对策: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时,用简短的词语(有时词语可以从原文中摘取)回答即可,当然,最好是分条或分点作答;而概括故事情节就需要针对什么人做了什么这些方面来进行了。
  设题点六:作者的思路或文章的结构层次
  作者写文章时,大多是有清晰的思路的,而按照清晰思路写出来的文章,又是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的。现代文阅读考查题,有相当一部分提问,都是从思路或层次结构这两个方面来设计的。例如:
  【真题十一】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2009年重庆卷第16题)
  【解析】通读一篇文章后,我们就大略地可以感知,作者在文章里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以及这样写的目的等等信息。如此题,写瓷器,先写其雅,再写其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作者当然不是为写瓷器而写瓷器,写瓷器是为了写人的,写瓷器的从俗到雅,便是要写人的从俗到雅,人的素质的提高等。从这些方面看,思路是非常清晰的。
  【参考答案】①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②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③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真题十二】“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句中“俨然”的含义是什么?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009年湖南卷第16题)
  【解析】该问糅合进了两点考查:词语解释和结构作用。此例我们主要谈其结构作用。一句话在文中就结构作用而谈,无非是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等。如果句子处于打头的位置,则其作用一般是领起下文(或全文)等。
  【参考答案】(许多人看云之后觉悟到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以及人生价值后的)庄重或庄肃的样子;总括并领起全文。
  对策:回答思路的对策一般是,看其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以及这样写的目的等等而定;回答结构作用的对策一般是,就全文的结构而言为“总—分—总”,就一句话而言是,或总结上文,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括并领起全文等。
  设题点七:文章主旨
  好文章都是有中心,有主题,有主旨的,而拿来测试我们的现代文,其主旨是非常鲜明的,但主旨又不会是现成的,需要我们进行归纳、概括。现代文阅读简答题,多就这方面来提问,那就不足为奇了。譬如:
  【真题十三】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009年天津卷第20题)
  【解析】这个题目其实有三问:对句子的理解、概括主旨、表现手法。这里我们就概括主旨而论,文章的主旨可以通过文中的很多议论抒情的语言信息加以分析。表现手法的判断注意到文中的老与新,可以判断为“对比”。这道题的难度主要在于对主旨的分析。分析文章的主旨要注意作者在文中对刻画的形象的感情态度,从而把握主旨。
  【参考答案】句意理解:社会进步速度惊人。本文主旨:通过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表现手法:对比。
  【真题十四】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2009年江西卷第18题)
  【解析】文章是写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这是表层意思;深层意思是,对缺乏心灵世界的现代人的批评。
  【参考答案】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
  对策:通读全文,概括作答。概括主旨时,形式上多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通过……表现了(反映了)……或通过……抒发了(表达了)……
  设题点八:揣测意图或主观探究
  揣测、探究题是从2007年开始出现的,到现在成了设题者的一种时髦设计提问方式。这也是一种比较开放的提问方式,答题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灵活性,答案不强求完全一律,只要能够言之成理即可。譬如:
  【真题十五】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2009年广东卷第21题)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选材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者的选材和表达特点都是为了表现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更好地丰富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①从多个侧面刻画人物丰富的个性,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传主。②体现了传记文学真实性的特点。③为了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文章的主旨是刻画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自然会选择一些妙文趣事来写。
  【真题十六】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2009年江苏卷第14题)
  【解析】张笑天写的《上善若水》这篇散文,中心是在写都江堰这个造福广大人民的水利工程,说其是若水般的“上善”工程。围绕这个中心,作者从三个层面去写:一是其本身如何,二是其建造者如何,三是其对人的影响如何。从这三个方面去探究,即可完满作答。
  【参考答案】三层深意:①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②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③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对策:解答创作意图题,一定要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有所了解,对作者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从作品的主题方面、感情倾向方面去探究其角度和层次,善于抓住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带有作者感情倾向的字词句子、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语句等等去解读、探究。解答探究题时,一方面要立足文本,另一方面又要结合我们自身方面的感受去大胆而合理地创意作答。
  [作者通联:江西樟树市清江中学]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要注意利用本学校、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提高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開发或选用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论文]周庆元、黄耀红《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审视与观念批判》,原载《福建论坛》2008年第2期。  [原文提要]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存在课程与教学两种不同视角。现代语文知识主要通过移植与引进、选择与创造而形成。从现代知识观
牡丹映秀,俊彦聚首,逐鹿中原,竞展风流。2009年全国中语会中南年会暨新课改课堂教学竞赛研讨活动于4月中旬在中原重镇郑州隆重举行。  笔者有幸作为湖北省代表执教《苏轼词两首——心怀丘壑小天下》一课,整堂课构思精巧——创意朗读,气氛融洽;品读体悟,精彩纷呈。它赢得了与会同行的一致好评,被评课专家誉为“才子型课堂”,并受到了与会的苏立康、史绍典、孟素琴、唐建新等专家及宜昌教研中心李韦杰老师的指导。诚惶
反思之一:“对话”是什么?    英国著名思想家戴维·伯姆(David Bohm)曾这样界定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在对话进行之初,这些理解和共识并不存在。这是那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解和共识,是某种能被所有人参与和分享的意义,它能起到一种类似‘胶水’或‘水泥’的作用,从而把人和社会粘结起来。”可见,对
“文学研究中的‘解构’主义倾向,即妄议历史人物,无根据地怀疑一切。这种倾向在‘鲁迅与仙台’研究中虽然比较轻微,但也应该警惕。我们应该提倡对历史人物的温情和善意,而不以臆测或以时事政治需要来衡量人物。”①这种以某种功利为目的的所谓的研究,一方面强加了鲁迅思想及其文章意义太多的政治成分,扭曲了作者灵魂和文章意图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恐怕是造就了太多的“倒着行走的‘鲁迅’们”——“现在的年轻人,多以杂文
《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而作的序文,其主要是陈述自己写诗的旨趣。这篇序言文字虽然较为浅显,但其内在之含义却十分深刻,其间渗透着作者长年居处恶境的抑郁和力求把那曾经狂热的性灵寄托于山水,适得自我,从而求得灵魂的真正的闲适、慰藉和皈依。  崇尚自然和皈依自然,是中国古代文人常常于内心深处涌动的一种愿望,同时也是根深蒂固的内心需要①。先师有遗训“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中庸》有言:“国有道,
《长亭送别》是任娟老师在全国第六届直辖市、省会城市中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中展示的一节课,本节课获高中组一等奖。这是一堂难得的好课,值得细细品味。在课堂上,任老师精准定位教学内容,课堂结构细腻,教学程序张弛有度,层层深入,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得到了具体落实。这节课没有用教学视频,没有音乐,却能够得到评委的青睐。   一、《长亭送别》课堂实录简要流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介绍背景,提出阅读
2008年的高考早已落下帷幕,招生录取工作也已圆满结束。考场得胜者怀揣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踌躇满志地走进了神秘的大学校园,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而与此同时,2009年的高考正缓步向我们走来,高三年级的老师和同学们早已拉开了备考的序幕,高考备考工作正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作为这个备考队伍中的一员,笔者在此想对2009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作一番展望和预测,以期对各位的备考有所裨益。  总体说来,2009年的
湖北省课改后高中教材选用了人教版教材,该教材在编写体例上突破了传统教材读写分离的格局,它设置的表达交流板块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既有内容方面的指导,也有技巧方面的训练,使整个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有了总体上的规划,为语文教师有序推进作文教学规划了总体蓝图。不仅如此,教材选择的范文也处处隐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案例。下面以必修一的几篇文章为例,谈谈作文教学如何充分利用教
编者按:   在系列“国培班”的培训过程中,学员们最感兴趣、收获也最大的培训形式是专家引领下的共同备课:7—10位学员围坐一起,在1-2位专家指导和引领下,就某篇课文畅谈自己备课中的困惑和想法,最后达成一些共识。这当中既有思维的碰撞,也有观点的争鸣,是一次交流,更是一场对话。“共同备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下面的课例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