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的用处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YONDPE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常,熟人相见,开口的一句话,几乎都是惊人的一致:"最近忙什么呢?"或是"吃饭了吗?"无论是形式层面,还是内容层面,这些话都属于废话的范畴,但其使用率极高,成为国人口语的"高级标配"。
  很多时候,这几句看似废话的口语,却是话匣子的"引子"。由此开始,熟人间的交流,慢慢地,触及到更多具有实际意义或彼此都感兴趣的内容。
  你能说,这样的废话,没有用处吗?尤其是很多喜歡聊天的女士而言,往往是,一句看似"吃饭了吗?"或是"中午吃的什么?"这样的废话开始,便能拉出一长串有关食物或是衣着的"延伸性"话题。由这样的"废话"作引子,这些女士们,便有了打发时光的滔滔"谈资"。
  我觉得,"废话",很多时候,对于靠聊天打发时光或是擅长侃大山的人士而言,都发挥着其超常的作用。因着许多的"废话",既拉近了聊天者的感情,也使无聊的时光变得有趣起来、鲜活起来。
  如此而言,废话,不全是"废话",它也是有用处的。而那些能够把"废话"加工成有意义话题的人士,一定是具备高情商的人。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完全的废话或是废料。更多的时候,废话在这个场合,属于真正的无用之话;但却在那个场合,却派上了用场,成为有用之语。
  而废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每一天。而当夜晚来临,静下来回想时,很多时候,都不知道忙了些什么?为什么而忙?看似无用的忙碌,实际上是有用的奔走。
  待到太阳升起时,停歇的脚步又启动了"开走模式"。
  于是,熟人相见时还是那句使用率极高的口语:"最近你在忙什么呢?"
  临别时,总还要稍上一句:"你慢点走。"或是"有事多联系。"
其他文献
草是春天牵在手上的婴儿,是夏天揽在怀里的情人。是春天,将草的灵魂唤醒;是夏天,让草的梦想疯长。相辅相成的是:是草,将春天的讯息传递;是草,给夏天的皮肤涂抹浓妆。在实用主义者看来,草是微不足道的,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实际情况也许并非如此。没有草,大地至少会光秃七成,氧气至少会减损大半,沙尘暴的频率会成倍地增持,病榻上的患者会几何级地上升。曾经,草像动物的奶妈,喂养过猪,喂养过羊,喂养过兔子,喂养过牛
我家楼下附近,长着成排的木棉树。  自从十九年前搬进新居,就与这些木棉科落叶大乔木为邻。起初她们并不显眼,没有几个人能准确说出何时栽植于此,由细小青涩的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如今每至早春花期,她们开得缤纷绚丽,成为夺目的一种木本花卉。虽然木棉花不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市花,但随处能见她们的身影,丝毫不影响广大市民对它的喜爱。  木棉花有着极高的观赏性,首先她的树干粗壮巍峨,挺直不弯,凸刺护身,很能表明她刚正
从北大荒回北京的时候,我带回不少木料。同学从农场木材厂特意为我找来的黄波椤木,这样好的黄波椤,在木材厂不多,都已经用电锯切割成木板。木质微黄,纹路清晰,一圈圈的年轮,好看得像线条流畅能唱歌的水面,荡漾起一圈圈的涟漪。  那些木板有两米多长,我怕火车不好托运,便请队上的木匠帮我一锯两截。他看了看那一堆木板,对我说:好木料呀,锯断了多可惜,回家就没法子打大衣柜了,你还得结婚呢。  他说得我心头一热。是
我喜欢微笑。听大人们说,我从小面部就总带着微笑,眼睛透着亮光,眯成一条细缝。到长大与人交往的时候,就微笑常驻了。如今,人已入老境,即使是个人独处的时候,微笑也是时现时隐。可以说,微笑伴随我一生。对于微笑,我在孩提时,曾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那还是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次同学们上体育课做游戏,一个蛮横的大个子和我发生了小小的争执。他出言不逊,用极其难听的脏话骂我,语义涉及到父母的尊严。我怒不可遏
有一种植物的藤蔓,生机勃勃地爬满我记忆的每一道沟沟坎坎,那是南瓜的藤蔓。有一种爱的藤蔓,执著而又一如既往地爬满我人生的每一阶段,那是母爱的藤蔓。  母爱的藤蔓,起于我的童年,从哀牢山下的一条山沟沟里爬出来,一直随着我的脚步爬进我的少年,爬进我的青年,爬进我的中年;一直随着我的脚步爬进我们乡中学,爬进县城,爬进州城,爬进了遥远而陌生的东方的一个特大城市,爬进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学。如今,母爱的藤蔓上已如
翻过《三国演义》、听过三国故事或看过《击鼓骂曹》戏曲的人,都记得东汉末年那个名叫祢衡的年轻人。此人很有文学才华,在汉魏文学史上有他一席之地,可惜,他死得太早,才26岁就被江夏太守黃祖杀掉,因此,他遗留下来的作品不多。现在能看到的只有《鹦鹉赋》和其他散佚文字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直到曹操制伏吕布、袁绍等强手后,北方初定,又将汉献帝由洛阳迎来,建都于邺,改元建安。邺,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从此,挟天
前段时间,有几位学者探讨人文与科技的关系,其中一位抛出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杜甫有手机,他的经典诗作起码少写四分之一。”这位先生列举了许多实例,论证这一结论。“烽火连三月,家書抵万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以及20多首思念李白的名篇,等等,杜甫许多的哀思和惆怅,都是因地理阻隔而上升为精神上的文字表达。倘若他有了手机,有了视频通话、语音连线呢?想来感情倒是第一时间抒发了,却无法催生出如此多金句
到了河南信阳光山县,发现很多地名和单位名称都与司马光有关。司马光大道、司马光广场、司马光公园、司马光宾馆、司马光小镇、司马光山茶园……更让人惊讶的是,在一个小村庄还有一家“司马光家宴体验馆”。   急问:“这里是司马光的家吗?”答曰:“司马光的家,在我们光山县城。而当年他们全家郊游的时候,很可能在这里吃过饭。”   于是,产生一个急切的念头,一定要到司马光的家里去看一看。据说,那不仅是他的出生
在崇尚创新的时代里,谁保守谁就容易被批为“墨守成规”。  不过,如果追溯“墨守成规”这个常用成语的源头,探寻大家习惯当作因循守旧、不知变通的“死板”标签的背后故事——那可是非同小可的震撼!  这个常用成语、“死板”标签背后的主角竟是“墨子”,墨家学说创始人。与他息息相关的经典《墨子》,其中被称作“墨经”或“墨辩”的部分,成就了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墨子可不是没主见的服从者。他的推理,他的逻辑,
旧日雨水,就是旧日友人。  旧友人来访,类似旧雨水敲窗敲门敲心扉。雨水新,就缺乏记忆中的美与痛。倘若当前新雨水,仅仅是夏日空调滴滴答答的排泄物,或人工降雨制造出的短暂凉意,就更映衬出早年雨打芭蕉黄昏时分有人叩门呼喊的清新与欢喜,更显出从前的雨中与人扶携前行的情深意长。  最早把“旧雨”“旧友”混为一谈的诗人,是杜甫——  唐玄宗时代,杜甫居京城,受皇帝赏识,宾客盈门。后,仕途无望,穷困潦倒,势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