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本文节录“压强”的教学片段,初尝了以“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指导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
一、 教学设想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对于“压强”的教学,课本分为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四节,每一节的内容都包含了许多自然现象、生活常识.生活中的问题都是具体的,解决生活中某一问题不是教学的目的,应该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物理原理,把实践上升为理论,再用学到的理论去解决其他实际问题,构建一种“问题—理论—问题”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流程节录
节录1.在 学习“压强”时,教师可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坐着比站着舒服?躺着又比坐着舒服呢?我们见过被罚站的,但却没见过被罚睡的!学生一听,哄堂大笑,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学习压强单位时,由于缺乏直接的生活经验,学生对于帕斯卡这个单位的理解只能是死记硬背.于是教师拿出一份《广州日报》平铺在桌面上,提出问题:报纸对桌面产生的压强有多少帕斯卡呢?学生利用报纸、天平和刻度尺进行测量,通过测量获得的数据计算得到0.5Pa.接着教师演示了一幅图片,图片是学校门前刚修的水泥路上留下的脚印.学生一看都笑了.教师提出:教师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少帕斯卡呢?走路的时候呢?学生利用参考数据进行计算,发现人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04Pa,走路时由于单脚着地,压强翻倍!通过计算,不单熟悉了公式的应用,而且通过计算的结果,让学生建立起1帕斯卡有多大的概念.紧接着教师播放了杂技演员叠罗汉的视频,再提出:叠罗汉后的10个人如果踩到你的身上,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一下子,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这里获得的数据,为后面大气压强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节录2.在探究“液体压强”时,学生庄提出:老师,能给我一段绳子吗?我想将手表投进量筒里试试!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让全班都很吃惊.后来庄同学解释:我的手表防水,而且上面有压力计功能,我想试试看它能不能测液体压强.实验证明,手表的压力计能显示出液体压强随深度变化的规律.正当大家在惊叹手表功能强大的时候,教师提出:手表上使用的单位“hPa”跟课本介绍的“Pa”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不直接用“Pa”做单位?刚才的读数“1012hPa、1033hPa”还历历在目,学生很容易就解释出1hPa=100Pa,使用“hPa”作单位手表上显示的刚好是整千的读数,还有学生总结出,说明这个压力计可以精确到“hPa”!
虽然气压计是下一课时的内容,学生通过讨论,提前知道了除了课本介绍的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还有电子气压计.教师在这里还顺势拓展介绍了压敏电阻在电路中的使用.
三、教学体会
1.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把物理学习与生活认知紧密结合起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自主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的疑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个问题是由教师提出来还是由学生提出来,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自主质疑不仅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可以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就足以说明他们已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已经在思考,并有了问题意识.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善于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现实生活情景,使学生见景生情,在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主动发展.
本文节录“压强”的教学片段,初尝了以“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指导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
一、 教学设想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对于“压强”的教学,课本分为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四节,每一节的内容都包含了许多自然现象、生活常识.生活中的问题都是具体的,解决生活中某一问题不是教学的目的,应该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物理原理,把实践上升为理论,再用学到的理论去解决其他实际问题,构建一种“问题—理论—问题”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流程节录
节录1.在 学习“压强”时,教师可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坐着比站着舒服?躺着又比坐着舒服呢?我们见过被罚站的,但却没见过被罚睡的!学生一听,哄堂大笑,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学习压强单位时,由于缺乏直接的生活经验,学生对于帕斯卡这个单位的理解只能是死记硬背.于是教师拿出一份《广州日报》平铺在桌面上,提出问题:报纸对桌面产生的压强有多少帕斯卡呢?学生利用报纸、天平和刻度尺进行测量,通过测量获得的数据计算得到0.5Pa.接着教师演示了一幅图片,图片是学校门前刚修的水泥路上留下的脚印.学生一看都笑了.教师提出:教师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少帕斯卡呢?走路的时候呢?学生利用参考数据进行计算,发现人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04Pa,走路时由于单脚着地,压强翻倍!通过计算,不单熟悉了公式的应用,而且通过计算的结果,让学生建立起1帕斯卡有多大的概念.紧接着教师播放了杂技演员叠罗汉的视频,再提出:叠罗汉后的10个人如果踩到你的身上,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一下子,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这里获得的数据,为后面大气压强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节录2.在探究“液体压强”时,学生庄提出:老师,能给我一段绳子吗?我想将手表投进量筒里试试!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让全班都很吃惊.后来庄同学解释:我的手表防水,而且上面有压力计功能,我想试试看它能不能测液体压强.实验证明,手表的压力计能显示出液体压强随深度变化的规律.正当大家在惊叹手表功能强大的时候,教师提出:手表上使用的单位“hPa”跟课本介绍的“Pa”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不直接用“Pa”做单位?刚才的读数“1012hPa、1033hPa”还历历在目,学生很容易就解释出1hPa=100Pa,使用“hPa”作单位手表上显示的刚好是整千的读数,还有学生总结出,说明这个压力计可以精确到“hPa”!
虽然气压计是下一课时的内容,学生通过讨论,提前知道了除了课本介绍的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还有电子气压计.教师在这里还顺势拓展介绍了压敏电阻在电路中的使用.
三、教学体会
1.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把物理学习与生活认知紧密结合起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自主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的疑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个问题是由教师提出来还是由学生提出来,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自主质疑不仅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可以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就足以说明他们已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已经在思考,并有了问题意识.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善于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现实生活情景,使学生见景生情,在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