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样子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inl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喜欢莫言关于长篇小说密度的一个说法:“长篇小说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着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不是那种用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说。”之所以又把莫言的《丰乳肥臀》找出来重读一遍,是因为前不久我去杭州参加的一场文学培训活动。上课的老师讲到,前一天他刚刚参加了在温州举行的“第四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的颁奖,莫言获奖并出席了当天的颁奖典礼。培训班上正好有温州的同学,第一时间在研讨班的群里发了颁奖典礼的视频。我仔细聆听了毕飞宇和莫言的获奖感言。心中不禁感叹,大师就是大师,在接受主持人采访时的回答,多么睿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在重读莫言的长篇小说时,在读书笔记上写下了这样几句话:“上官金童从她的眼睛里,发现了上官家女人们所共有的那种面对困境时近乎冷漠的镇静。”“月光从云缝中漏出来,像油一样涂在他们身上。”“暴雨下得很不均匀,天空好像飞快地移动着一把巨大的喷壶。”莫言就是莫言,莫言之所以称为莫言,也不是用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写什么和怎么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就我而言,我的确是遇到了困难。有人也把这样的境况称之为“瓶颈”。写作的困难期,如果能熬过去,坚持下来,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我认为最值得庆幸的是自己从未放弃过阅读,即使在很嘈杂的环境下,我也从手机的微信公众号上看一些所谓碎片化的文字,虽然这些来自公众号的章节和段落也被贴上心灵鸡汤的标签,但是,我始终认为只要能和文学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我就愿意见缝插针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最近,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约翰·克里斯朵夫》《静静的顿河》《丰乳肥臀》《白鹿原》等一些作品。阅读的过程是愉悦的。像《静静的顿河》读了两个月才读完。每天见缝插针看上几十页,周末集中大块的时间,读个一两百页。读着读着自己的心就慢慢安静下来,套用多年前我的散文《踮起脚尖的幸福》里的一句话:“我想这就是幸福生活吧。”
  “离文学近一点”。这是最近常被我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的,我认为生活的自己是很自卑的。在文学的路上,我也很难克服自卑的情绪,写着写着就不知道要写什么了。写着写着就会不停地问自己这样到底对不对。当然,可能因为文字最后都要面对一个出路的问题。也就是你这么多的文字写出来,谁看的问题,到哪里发表的问题。对于如我一般的写作者,发表当然是让自己能不断写下去的不竭推动力。有时候我也在反思,可能有這样的想法,也预示着自己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显然,文字被认同,当然不止发表一条路,像我身边的很多人,写一段时间,攒一些自己认为还过得去的文章,结集出版,这是一条路;有的人,专门针对各种征文投稿,拿各种大大小小的奖项,成为得奖专业户,这是一条路。至于那些“天生就是写作的料”,他们写出来的作品,很多人都会认为是好作品,成为大家争相阅读的文本,我就只有羡慕的份了。
  可是,也许对于那些高手、大师而言,他们也会和我一样,遇到困难、困惑,从各种各样的创作谈和作家印象记里面都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莫言在《丰乳肥臀》的再版自序里有这样一句话:“丰乳肥臀”原本就不是洪水猛兽,当今之世,谁还能被这样一个书名吓退呢?是的,莫言是睿智的,宽容的,懂得大悲悯,拥有大情怀的。这是长期的坚持和近乎偏执的热爱,数十年如一日长期沉潜在文学的世界里,才能收获,才能具备的。
  那么,就安下心来。该读读,该写写。
  此时此刻,天快亮了,我起身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想法。窗外宽阔的公路上路灯还亮着,公路上那些南来北往的汽车,那些早起的人们已经开始一天的忙碌。很多时候,我会拿别人的生活来做一个反观和对照,告诉自己这样的生活已经不错了,做一回阿Q,不是有句话叫“知足常乐”吗?
  张爱玲说:“人总在接近幸福的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角角落落,大千世界里的物华风茂葳蕤生姿,通过文字的书写与表达,坦诚流出,都能体现出写作者的“真性情”,然后再通过读者的细读慢品,体会出浓郁的味道,应该就是幸福的样子吧。
其他文献
将要离别这座外观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云山古寺”时,我来到寺院墙边那口大铁钟面前,攥紧木槌,用劲向铁钟撞去。咚——钟声暗哑。力道不足?寺钟老矣?遂退后,凝神运气,再次冲击,且再三,再四。咚咚,咚咚——是意在敲醒这座幽静的山岭,让鸟儿展翅放歌;抑或,藉此撞痛自己近已混沌麻木的心灵?  这座小寺,建于清嘉庆年间。三合土木质结构,两层楼房。庭院右侧开有木质双扇门,门首上方嵌有青石碑,刻有“云山古寺”四个填
期刊
漳州市龙海浮宫镇美山村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大宅院,是祖籍本村、旅居印尼的华侨巨商郑永昌于19世纪80年代建造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虽然已经有些老旧,但难掩昔日辉煌,依然在默默地向后人述说那久远的岁月、曾经的辉煌。  漂洋过海创大业  郑永昌(1841~1914),又名宗熙,字炽而。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出生于美山村青美社。年少时“饥寒迫身,莫可言状”,12岁入私塾读书,14岁时母亲不幸去世
期刊
时值金秋,太极拳友们约起同游初稽山,亲近自然愉悦身心,其乐融融。  初稽山位于诏安县金星乡湖内村旁,与九侯山风景区紧紧相连,同属乌山支脉。高山流水,崖壁峭立,深谷幽幽,怪石嶙峋,是一处山水俱佳的自然景观。  车子沿着九侯大道行驶,到了湖内村东坑尾停车场,我们取出车厢里早已备好的物品,往村旁的山路徒步前行。这些时常一起晨练的朋友,之间的友谊犹如兄弟姐妹般的亲切。故而美其名曰:“太极一家亲”。林大哥为
期刊
岁月会走远,但在故乡的面前,我却总是像个小孩,回到最初的时光。那年,我读五年级,语文老师是个极有文艺情怀的年轻老师,他教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笔下的《少年闰土》,介绍了鲁迅的《故乡》,并饱含深情地告诉我们:我们的故乡是鱼米之乡,是九龙江口一颗璀璨的明珠。从那时候开始,我的胸中常常涨涌着故乡的自豪之情。  记事起,每年冬天,村里大街小巷的角落里常常堆满了海蛎,一堆一堆像一座座黑黑的小山,散发着海水的腥味。
期刊
2008年7月7日凌晨6点左右,马铺县在土楼多个旅游景区和县城地区组织群众,等待正在加拿大魁北克市召开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投票结果,一宣布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各个点便开始鸣炮庆祝。在欢乐等待的喜庆队伍里,有一个人一直阴沉着脸,他突然生出一个坏念头:盼望土楼落选。这个人就是我父亲,华胜明。这个自小在土楼出生、成长的人,他一生的目标就是离开土楼。他确实也有一次离开土楼的机会,参军,却因为父
期刊
在没有微信、微博也不热乎的博客时代,我时常到处闲逛,这边看看、那边瞧瞧,这就读到了漳州作家青禾老师的“读《阅微草堂笔记》的笔记”系列。前天我也捧起了《阅微草堂笔记》,读了两卷“滦阳消夏录”计95则后决定不读了,原因很简单,《阅微草堂笔记》和此前我读过的蒲松龄《聊斋志异》、袁枚《子不语》一样,都可归属为“志怪小说”,所谓劝善惩恶、维持风教、借鬼神说现实是也。我纳闷的是,何以鬼鬼怪怪都跑到清朝了,引得
期刊
人到了一定的年岁,对于时间最敏感。当“时间小镇”这样的名词突然来到脑海的时候,仿佛有无数的秒针在滴答流转,仿佛有千头万绪的过往在穿梭萦回。  与恒丽公司董事长邵耀明的交谈轻松而愉悦。他的办公室雅致而清新,植物的绿正是青春好韵华的风采,一把青翠让人想握在手里好好珍惜。隐隐有细水长流的叮咚之声传来,悦耳如琴音。流水与光阴,是天然完美的组合意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千年前孔子站在逝川上的感叹从不
期刊
与一个地方有缘,真的不需要任何理由。去时,也许对它并不了解,可当你走近它,它的气质,它的韵味,又无不触动你的心弦……  初冬时节,当我游走在全国传统古村落——山水画般的漳州市平和县黄田村时,我的眼光就被那经受岁月洗礼的土楼群所牵引,而脚踩着鹅卵石、青石条,目睹那黄泥垒就的沧桑古墙、独具特色的古井,更让我感到仿佛在穿越中与一位老者对话,那典雅古朴、内敛沉稳的气质,让我不得不在敬佩与迷离中,多了一份对
期刊
一  夜晚时间,大概是许多人所能共有的自由时间,在这点上,它很公平。  在夜晚,尤其是在天气开始转热时,我常会出去走走,透透气,活跃活跃精神,暂时告别沉寂的空间。  我常走在县城最繁华的“麦市街”,这名字有意思,常让人想起宋词柳永描绘的热闹的市井生活。几年来,随着城市改造的进行,县城变得越来越有城市品味,不再是过去的狭小、逼仄和灰色调。黑色软质的沥青路,双向四车道,身着典雅古铜灯柱风格的现代简约路
期刊
2011年5月以来,我的地铁时光就交付给卢奕醒先生的《从容回首》了,常常读到错过了站再返回来,即使这样紧赶慢赶,还是没能把这部回忆录读完,很大原因是它深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朴素沉郁的语言叙述常常逼使你在读完几节后掩卷长思。这不是一部快餐式的文学作品,这是一个1940年代出生的文化老人一生的回忆,它浸透了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悲欢和个人在社会变革潮流中的不由自主和尽力而为,它是漳州这方热土培育出的具有闽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