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隐于家,他们的艺术“宅”生活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eclipse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农历正月,所有人的心都被这场疫情牵动着。“被迫”宅家,朋友圈有人被“逼”成了厨神,也有人用闲暇时光激发了自己体内无限的艺术细胞——特别是一幅幅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画作,让我们的朋友圈都变得文艺了起来。
  普通人“变身”成了业余艺术家,那么,我们真正的艺术家们,疫情期间是怎么度过的呢?如何做到“宅”在家里却不虚度时光?如何让生活变得更艺术化呢?本期杂志,我们就来窥视下三位艺术大咖的生活空间,以及苏式“宅家”感受。
  刘佳:妙笔丹青致敬抗击疫情的一线工作者
  面对“战争”,优秀的文艺作品从不会缺位。
  新冠肺炎疫情来得猝不及防,医务工作者、警察、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们为了守护城市,舍小家顾大家,奔赴在战“疫”一线,成为了“最美逆行者”。艺术家们虽然不在一线与病毒搏斗,但他们拿起了手中的画笔,去记录英雄人物和感人瞬间,用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对在前线“战斗”的各方人员的支持与赞美。
  “新型冠状病毒的无情肆虐,使得人类与死神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场谁也无法躲避的战争,勇者和智者胜,战斗在抗疫、防疫第一线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们,你们辛苦了,你们是英雄。”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副秘书长,苏州国画院院长刘佳,就用实际行动参与到了此次用文艺作品记录抗“疫”事迹的行列中。
  近30幅画作,用丹青凝聚抗“疫”力量
  “我希望能用手中的画笔,来表现这些平凡岗位上的英雄们,希望能将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完全融合在中国画的审美中。为一线战斗人员加油鼓劲,履行一个艺术家在这样的时期应尽的职责。”刘佳是年初五回国的,当时疫情已经在全国开始蔓延,通过层层严格查验的他,回家就开始了14天的自行隔离。
  宅在家中的他,特别关注抗击疫情的情况,加上没有了其他事情的干扰,也令他能够更加沉浸于艺术创作中。
  “关于抗‘疫’,我一共创作了三个系列,近三十幅画作。”刘佳介绍,三个系列包括了以传统水墨为表现形式,為在平凡岗位上战斗平民英雄造像;以壁画形式为表现手段,再现了苏州赴湖北重症医疗队在抗“疫”一线的工作场景以及以意象造型为表现形式,为抗“疫”一线医生、护士留下痕迹。
  刘佳认为,美术史应该观照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些重大事件应该在美术史上有所体现,这次的灾难事件也应该有艺术家去真实再现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于我,是希望能通过中国画特有的水墨黑白关系,来表现这些战斗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英雄们,希望能将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完全融合在中国画的审美中。”
  “书与画册是我家苏式情调的精髓”
  我们想象的艺术家们的生活,一定是天南海北四处寻找灵感,对于他们来说,长时间宅在家里,正常情况下,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以往持续待在家里最长的记录,估计也就是春节七天假期。”在刘佳看来,对于艺术家来说,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而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客体,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无尽的素材源泉。宅在家里各种创作素材来源变成了网络、报纸、电视,“信息量毕竟有限,所以创作上也会受到素材来源的限制。”
  “再者,以往是‘主动’宅,一切都是可控的,随时随地可以出门,心情也是愉悦的。而这次,是‘被迫’宅着,总是有点无奈的感觉。”但对于“身经百炼”的他来说,面对不得不宅着的境况,倒也是能够做到及时调整好心态,并利用这段时光好好思考人生。
  “宅在家的日子让人有时间对当下的社会,自己的人生做个深入的思考。”刘佳直言,每个人都会需要重新审视过去,敬畏自然,克制欲望,珍惜生命。对艺术家而言,更应该用作品反映真实的自然,真实的生活,表现自己真实的思想,为时代立传。
  既然宅在家中,那么家的环境,就变得更加重要了。作为苏州国画院院长的他,家里最能体现苏式情调的地方又是什么呢?
  “我一直认为,‘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都可以是一种苏式生活的总结。对于我来说,书与画册是最爱,家里最具有苏式情调的‘摆设’自然就是那一个个书房、一排排的书架和一摞摞的藏书。”刘佳如是说。
  李超德:宅家,是对“同心抗疫”的最好支持
  “作为一名大学艺术教育工作者,我虽然无法像医务工作者那样用专业技能同病魔抢时间、抢速度,救死扶伤,造福于人民,但由衷的赞叹冲在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忘我精神也时时激励着我。”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博物馆馆长李超德说,此次疫情,他有40多天都是“闭关”在家的,记忆里从未有过这么长时间刻意封闭滞留在家中。“不能冲在‘前线’,天天在家闭关,响应政府号召不外出、不聚集,保持健康心态、不发劳骚也是对‘同心抗疫’的最好支持。”
  一把团扇,致敬“抗疫战士”
  宅在家中的40多天,李超德在忙碌中抽时间完成了12柄绢本团扇和三张大画,“12 柄团扇是工笔的,画的时候就是放空自己,练自己的心境。”
  “为了颂扬医务工作者的献身精神,我还专门绘制了一柄‘钟进士新传图’的绢本团扇。”为了让团扇更具当代性,他还特意将病毒的结构图画了进去。
  “有天早晨读到了一篇题为‘钟南山已经鞠躬尽瘁’的文章更是感慨万千。”当时他就联想到了数月前,姐姐书写的“苍生大医”四字并加了长跋发送给他的事情。“84岁的钟南山不愧为真正的‘苍生大医’!”
  “非典早期,钟南山就敢说敢言,事实也证明了,他是对的。所有人都在为他的勇气、道德和精湛医技而鼓掌。”李超德说,其实挺起脊梁说真话每个人都可以,但这需要勇气。疫情持续、许多可敬的人正忙于拯救于危难。大医精诚,讲的是德,事实上在任何领域,都应该弘扬“苍生大医”的精神,真正有敬畏之心、廉耻之心,真正敬仰那些实干兴邦、身经百战、甘愿付出的时代楷模。
  为了致敬医护工作者,李超德还将那柄“钟进士新传图”重新进行了打散组合,设计成一张抗疫宣传招贴画,发表在各个相关平台,并被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   比平时还忙碌的宅家生活
  李超德打趣地说,此次疫情期间闭门不出,可以说是在“困”中度过了一个已经载入史册、非常特殊的春节。
  网络上很多人抱怨,在家宅得都快不正常了,他则认为只要心有温暖,时间就能美好。“我向来心态光明,这个春节确实独特,宅在家里这么长时间,但也很充实、很忙碌。”
  “既要通过远程网络处理工作的事情,还要抓紧科研项目的进展工作。”回忆那段特殊的“宅家”日子,他告诉我们,很多事情都是来不及做的节奏。“单单是博士、硕士论文和开题报告审阅的书面意见,就写了近70张纸,而原本这些工作,只要与同学面谈一下就行了。”
  去年,李超德作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还一举拿下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设计美学研究”,完成了苏州大学历史上艺术学重大项目零的突破。“利用闭关的40多天做了大量文献、文字工作,写了三篇6万字左右的大论文初稿,也算是对研究工作的有力推进。”他介绍,这个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将出版五卷本100万字的大型学术专著,形成25-30篇有分量的大论文,他个人就计划要出4-5篇有份量的大文章。“老骥伏枥也算是发挥余热为以后学校学科建设作点贡献,也为跟随我的博、硕研究生读研期间有事可做。”
  在线教学是另一项挑战。“没有办法的办法,但确实是累了老师、苦了同学,工作量大增。特别对于年长一些的老教師,更是增加了难度。”不过,年届60岁的他,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带着沙哑的职业病嗓音,不断加强学习,下载了一个视频影像编辑软件,总算将录制的讲课视频自己剪辑、加字幕,解了燃眉之急。
  当然,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譬如增加了一家人相处的时间。“2007年开始,女儿就常年在外,大家聚少离多,这次倒给了全家难得的团圆机会,即使大部分时间,都是一家三口各忙各的,但我们也格外珍惜这段其乐融融的时光。”
  “好在,我还能享受‘苏式宅家’”
  我们一直认为,艺术家的灵感是十分神奇的事物,但李超德则强调,所谓灵感,看上去有某种触媒剂、突如其来、思如泉涌得之于顷刻,实际上是个人艺术素养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灵感可遇不可求,有时我也会有刹那间灵光闪现的时候,但我并不将所谓灵感看成什么不得了的事,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你凡事认真做了、体悟了,灵感自然就来到了你的身边。”
  所以在他的案头,手提电脑和毛笔、颜料混合放置的,“劳逸要结合,但时间也不能浪费。做学术研究、写文章、考据文献、阅读书籍时间长了,就想放松一下作作画,”
  对于我们此次“苏式宅家”的话题,他认为是非常有意思的,“特殊的场域关系才有资格谈‘苏式’,只是当年平江路的老房子卖掉了,现在于我,更多是意象的苏州了。”
  不过,除了特定场域关系,如一个好的庭院、好的厅堂外,李超德说还有两点对于“苏式生活”也很是重要。“一个是有‘有滋有味’的好东西品尝,再加上有一口好茶喝,另一个是有好玩的老东西可以把玩,那么苏式生活的基本条件就具备了。”
  虽然特殊场域这一点,已经不复存在,但对于他来说,后两项还是能够拥有的。“前几天在家为腾挪地方,打开了书桌下封闭了几年的箱子,箱中竟是珍本‘黑老虎’无数,其中有三张不同时期的旧拓汉隶‘石门颂’,为之动容,最旧的一张记得为十多年前朋友在东京购得转让与我。”谈及这些“老物件”,他难掩兴奋,“还有‘刘根四十一人造像碑清晚期初拓’‘北魏的吊比干碑’等十余张,信手做了一些再考据并记录下来,可说是另一种把玩,非常有趣味。”
  贾茹:能安心宅着,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闭门即是深山,宅在画室这片小天地里,读书、画画、写字、听雨,我觉得这些都是对生命最好的安顿。”面对必须“宅家”的日子,苏州高新区国画院副院长贾茹倒也是乐观,“困局在家中,也给了我们一个慢下来的机会,如明人陈继儒所言,‘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是享世间清福者也’,于我,能有时间宅在画室,就是最幸福的事。”
  用画作,表达敬意
  与所有人一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她每时每刻都在密切关注着防控疫情阻击战的进展情况,每天都被那些奔赴在前线的勇士感动着,为一个个场景动容。“无论是一线的医务人员,前线记者,还是快递员,外卖员,清洁工……他们都是勇敢的逆行者,是健康的守护者。”
  作为艺术家,无法参与到战“疫”的前线,能做的就是拿起手中画笔,来记录这段艰难且难忘的日子。“每天以速写水彩的绘画方式,快速的记录下这些最美中国人,这些场景,表达由衷敬意。”
  其实,贾茹一直很喜欢用画记录身边的事物。听一场戏,在宣纸上诉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爱情,逛一个个园,用画笔记录亭台楼阁,假山湖石的喜怒哀乐。
  “把生活的真实转变成艺术形式大多是从写生开始,虽然‘被迫’宅着让我暂时无法走出去感受自然,但也给了我更多思考的时间。可以去消化以前很多没有时间和耐心去学习的知识,可以停下来想一想该如何更好的创作。”
  谈及创作,她认为,如若能够拥有好的环境,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古代文人画家们乐于居住在山水泉林之中,以便从自然中感悟美的规律与生命真谛。而我,也很幸运地可以把画室搬到了山林间。”
  她所在的高新区国画院就在大阳山脚下,太湖之滨,并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加入了苏州元素,让大家可以在粉墙黛瓦中感受水墨意境。
  “我们的画院就像建在一个山林仙境里,让我得以深切地感受大阳山四时的景象,风味的不同,阴晴的各异。这里给了我创作的灵感。每天看日出日落,花开花谢,观掠过的清风、飞翔的鸟儿、舞动的鱼尾,寻找精神上的共振。”她说,待在画室的日子,总会试图通过感情的笔墨记录下这里,希望通过一步步的尝试,可以实现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境协调、自我与自然相融的新意境。
  既然宅了,那就好好享受这份难得的自在
  对于忙碌的人来说,想要拥有一段特别长时间的宅家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以前即使是7天长假,也免不了加班和各种必须的出行,对于喜欢宅的我来说,这倒是一个好机会,可以在自己喜欢的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特别的舒适和自在。”
  当然,“被迫”宅家,总归会有不便的地方。“刚开始几天,满屏的新闻让人有点恐慌,医生说要勤洗手,于是我每天都洗无数次,又因为要画画不能洗完就涂护手霜,怕宣纸沾到了护手霜会影响上色,以至于双手惨不忍睹。”
  日常的生活,也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限制。热爱生活的她,以往每周都会预定一束花摆放在家中,但那阵子是没有办法实现的。“还有就是吃饭这件事,菜场不能去,外卖不能喊,只能线上买菜,但却总是抢不到,这种属于2020年‘特殊’的体验,肯定不止我一个人经历了。”
  有消极面,更多的是调整好心态,将消极转为积极。“特别的宅家时光,让生活慢了下来,以闲静之心闭门行居,读书画画,莳花种草,间或焚一炉香,品一壶茶,感受生活的美好,懂得珍惜当下,珍重生活。”
  贾茹不是苏州人,但时间久了,越来越明白苏州人对生活的智慧。比如,“小富即安”的心态,比如那份苏式的精致,比如独属江南的典雅。“若你不生活在此处,这一种气息是无法侵入到骨子里的。”
  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曾这么描述过雅室,“有几有榻,有香有茶,目之所及,都欲清幽,才能熏陶人之情趣,濡染人之性灵。”这也是贾茹理想居屋的样子。喜爱在家里折腾的她,会收集各种喜欢的茶具、杯具摆在茶台,用榻替代沙发,用几当作妆台,只是每次看到上面一排排的口红、眼影、化妆水,总有种穿越感。
  “一间雅室,文玩摆件置于案头,袅袅沉香空气中弥漫。捧一本书,品一杯茶,涂一张画。”这便是她最喜欢的苏式生活。
其他文献
双塔市集小吃区恢复开放  沉寂了两个月,位于姑苏区双塔街道的双塔市集小吃区在3月24日恢复开放。生煎、小笼、糖粥、梅花糕等老苏州人喜爱的传统美食,以及来自台湾的奶茶、北海道的咖啡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饮品悉数回归,在暖暖的春日里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品尝久违的味道。小吃区恢复开放,但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工作丝毫不能松懈,开放之后每日不少于两次消毒,小吃区经营人员也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清洗、消毒、检查。此外,市集
期刊
宅家一周,朋友圈美食晒图一如往常;宅家半月,朋友圈美食分享明显增长;宅家二十天,朋友圈好似开启了美食大赛,平时从不晒吃的人都变着花样地“PO”图……不得不说,这次疫情,炸出了朋友圈一堆隐形中华小当家。  十天,从厨房小白到解锁N款硬菜  小当家:张素素  张素素是一名体育老师,但跟印象中的体育老师不太一样,她身上没有天然的“糙”,反倒活得很精致。2月16日,她在朋友圈“PO”出4张图,有饭团、有虾
期刊
疫情期间,少出门,宅在家成了众多居民的选择。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市井百态, 寻常生活,始终抵不过家人亲手做的一顿家常便饭,无需华丽铺张,无需大加修饰,人间至味是清欢。  宅在家里,买菜做饭这样的基本民生需求,该怎么满足呢?家有余粮,心中不慌。平时,我们都是去菜场、市场上买菜,这不出门,可怎么办?外卖软件上生鲜的选择并不算多,如何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呢?一种苏式经营智慧由此诞生。  在苏州,有一波
期刊
阊门是个奇特地方。随便转转就有收获,比如见着了巷子里的跨街楼,近来已不太常见。遥想着当年这里作为南北大运河起点之一的热闹劲儿,水路便利,四通八达,从寒山寺到阊门再到桃花坞,又便利又能赏景,夜里坐船里还能听到寺庙的钟声。连唐伯虎都说,“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  建筑构件保留运河记忆  说起运河文化,我们见到了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苏州科技大学教授戈春源,
期刊
天天宅在家,第一周,感觉还可以;第二周,每天都期待着下楼倒垃圾的放风时刻;第三周,竟然有点开始怀念上班;第四周,觉得腰酸背痛空虚寂寞冷,反正就是浑身上下哪里都不舒服……可偏偏就有人同样不出门却依然惬意十足,不止把家收拾得焕然一新,还能趁此难得的假期做一道菜,看一本书,睡一个好觉,甚至学会一项新的技能。  是什么让这些人能够“宅得了身体”,亦“宅得了心”呢?真可谓高手在民间,拥有这些宅家利器,再躺五
期刊
“为了保障学生和校园安全,西浦将于2月底启动线上开学。尽管是不得不做,但西浦的在线教育绝非权宜之计,也不单纯是实体教育的替代方案。”日前,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西浦已于2月24日全面开启在线教育,90%以上的课程将采用在线方式进行。  记者了解到,届时西浦将在线开设超过450门课程。基于上述计划开设课程所需流量测算,由西浦信息与知识中心和西浦教育技术团队
期刊
因为疫情而慢下来的时光,大家宅在家都在做些什么?慢下来的城市,变得更优雅。品茶、读书、作画……那些在忙碌时光里来不及做的事情,这次他们要做个够。  谁还不是个tony老师呢  受疫情影响,很多人正在经历人生中最长的不能出门理发的日子,特别是男士,眼看着就要集体变身《流星花园》男主发型了。这不,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不少人在家开启了自助理发模式。  “自理”这个网络新名词就是来自于这里,寓意为宅在家里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是覆盖面、影响面巨大的文化,是独树一帜并拥有巨大影响与声誉的东方文化。它历经曲折,回应了严峻的挑战,走出了落后于世界潮流的阴影,如今日益呈现出勃勃生机。它更是一个能够与世界主流文化、现代文化、先进文化相交流、相对话、互补互通、与时俱进的活的文化。  中华文化有三性:  此岸性、积极性和经世致用性  此岸性相对于“彼岸”。有些热衷于神学、专门讨论这个世俗的人生之外的另一个世
期刊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宅经济”在2020年的春节前后迎来前所未有的“拐点”。虽然宅在家,但生活依然要继续。在那些笃悠悠宅在家中为国做贡献的时候,生鲜外卖平台、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办公、快递配送等行业快速“补位”,成为了宅家时期的日常生活组成,也成为了战“疫”中的一抹亮色,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为此,“宅”出的新业态也备受人们关注。“宅”家推动了不少行业的逆势上涨。百度数据显示,自1月18
期刊
这里装的下四季更迭,也装得下人生欢喜.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描述过自己对于悠闲生活的想象——“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  疫情期间,若有一个园子,便能装得下我们所有的诗意和梦想。在独享的空间里,在自然的环抱里,安安稳稳地度过疫情这段紧张的日子。  逃脱水泥森林的院落之趣  冬去春来夏至,不紧不慢岁月。  一个院子,推门见湖,房前屋后一亩两分田,可以种着
期刊